变奏下的思考——从《项链》的叙事技巧谈文本主题

2016-03-29 09:01向东燕
湖南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上流社会蒂尔项链

向东燕



变奏下的思考——从《项链》的叙事技巧谈文本主题

向东燕

评论界历来对莫泊桑的名篇《项链》其人物、主题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叙事节奏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本意趋向。《项链》中有两处叙事节奏是明显加快的,笔者从这两处入手,探析作者变奏下的思考,从而清晰地把握出文本的主题。

“叙事的功能之一就是把一种时间兑换成另一种时间。”这两种时间分别是指故事时间(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和叙事时间(在文本叙事中呈现出的时间状态)。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总是不一致的。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尽管有的叙述因缺乏时间标志而模糊不清,但叙事时间是可变化的。叙事者有时会用一行或半句来写数年、数十年的历史,有时会用几行、几十行、几百行来写瞬间、数小时或者数天里发生的事情。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比例关系就是叙事速度,也被称为“时距”。在小说中,作者往往通过叙事速度的快慢来控制叙事的节奏。在安排文本时,各个事件的篇幅是不一致的,作者总是希望借由较大的篇幅,引起读者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因而在文本篇幅的取舍上,往往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取向与作品的主题。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解读《项链》,首先可以将其切割成几个独立的小片段。第一部分:对马蒂尔德的身世背景的介绍(梦想与现实的落差);第二部分:马蒂尔德在参加教育部部长家庭晚宴前的种种表现。在接到请柬的当晚,马蒂尔德与丈夫进行了关于晚礼服的对话,而在晚宴临近之前,马蒂尔德又与丈夫探讨了参加晚会如何佩戴饰品,在这段对话之后,马蒂尔德在第二天就去福莱斯蒂埃太太那里借了一串钻石项链。第三部分:马蒂尔德在宴会上风光尽显。第四部分:马蒂尔德发现项链丢失,焦急地寻找项链,未果,不得已赔项链的过程。第五部分:马蒂尔德过起了穷人的生活,偿还赔项链留下的债务。第六部分:与福莱斯蒂埃太太10年以来的首次见面,得知项链是赝品。

可以看出有两个明显加速之处,一是马蒂尔德在宴会上的风光,其次是马蒂尔德的苦难十年,这两段生命历程其实都是马蒂尔德命运的转折点。这次晚会在她生命中如此重要,也成为她生活的分水岭,为什么作者在此却尽省笔墨,拼命加快叙事速度?同样,当赔完项链后,马蒂尔德尝到了穷人的困窘生活。此外,突然一下英勇地拿定了主意,那笔骇人的债是必须偿还的。她预备偿还它。他们辞退了女佣,搬了家;租了某处屋顶底下的一间阁楼下。马蒂尔德的贫苦生活自此开始。人生有多少个十年,马蒂尔德这翻天覆地的十年,文章并没有十分详细地描写,故事时间是十年,叙事篇幅却只用了半页。作者为何用大量笔墨对马蒂尔德的身世进行介绍,浓墨重彩于晚会前的准备,丢项链、找项链、赔项链、再见福莱斯蒂埃太太等,却对这两部分略施简笔?笔者对此作了以下思考。

虚荣的背后是无尽的虚无。毫无疑问,马蒂尔德的性格中爱慕虚荣占了很大成分,也有人挖掘出马蒂尔德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的美德。然而,笔者认为,这些都不应该是这篇小说最主要、最本质的内容,也不应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使马蒂尔德是“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的,这也仅仅是作者在构思悲剧情节中不得不赋予女主人公的特点,而作为擅长批判现实的作家,莫泊桑写这篇短篇小说的主要目的恐怕还是批判世人的虚荣心和拜金主义。

在小说的一开始,莫泊桑就对马蒂尔德的虚荣心进行了铺垫性的描写,“她梦想着那些幽静的厅堂……梦想着那些宽敞的客厅……梦想着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厅……她想到那些精美的筵席……想到那些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肉或松鸡的翅膀……”一连串的排比句勾勒出了她的梦想生活,尽管她所幻想的这些都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和幸福的来源,它们不过是上流社会奢华的见证,然而马蒂尔德却偏偏渴望这些物质和这样的生活。以致当她终于有机会挤进上流社会的晚会瞅一瞅时,她拼命地抓住,不惜牺牲丈夫用来买猎枪的钱,不顾颜面地去借首饰,尽管是普通人家的小妇人,却非常热切地渴望一展风头。

终于,在舞会上她享尽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她的虚荣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然而,作者却有意无意地平和地讲述着,淡化这些荣耀,使其一闪而过,很显然作者并不看重这些。在他眼里,宴会上的荣耀并不重要,只是过眼云烟,同时也对马蒂尔德的虚荣表明了立场,进行了批判,过度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必然导致生活的溃败!这与他后面安排马蒂尔德的结局一脉相承。

除了对马蒂尔德的浮华追求进行了批判外,对马蒂尔德的朋友福雷斯蒂埃太太也持同样态度。最后,当马蒂尔德被告知她辛苦十年为之努力的项链居然是假饰品时,她怎会想到像福雷斯蒂埃太太这么有钱有地位的人穿戴的珠宝项链竟然是低廉的假饰品。由此可见,上流社会的生活包括上流社会的豪华宴会,无不正面或侧面地反映当时整个时代的浮躁、虚华和拜金主义。集体性的虚荣和浮躁最终导致的将是整个时代的悲剧,人们一味地崇拜上流社会浮华的表面,价值观被严重地扭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项链》讲述的并不是马蒂尔德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马蒂尔德只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和集中表现。莫泊桑批判的不仅是马蒂尔德的浮华虚无,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合理。

对“拯救”主题的否认。很多评论家认为,《项链》并非悲剧题材,女主角玛蒂尔德也不属于悲剧人物,虽然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的十年,但是这十年的历练正是她最大的收获。而细细思考,就会发现这种观点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从作者寥寥数行的描述中,我们大概知道了马蒂尔德这十年的生活,但是,难道这十年的艰辛就这么简单地匆匆而过?作者为什么叙事节奏至此陡转巨速?马蒂尔德这十年的生活真的平淡到每天的日子都是重复着把垃圾提到街上,把水提到楼上,每上一层楼都要停歇一口气?这十年就没有大事发生过?这十年他们夫妻就再没有出现过命运的拐角,没有争吵,没有更细致地相濡以沫?这十年马蒂尔德没有再想过去过上流社会的生活?……对一个个体而言,十年太长了!十年的生活占了一生中很大的一部分,尤其是马蒂尔德这样的女性,这十年对她而言确实是翻天覆地的转折。

如果这十年真的如前面的评论家所言,历练了马蒂尔德,拯救了马蒂尔德,使马蒂尔德完全由一个爱慕虚荣的女性变为一个贤良淑德、诚实劳动的女性,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放慢叙事节奏,抽取典型事例细数这十年的点滴生活?与前面大方泼墨细数马蒂尔德的虚荣心理、表现相比,此处如此能省则省,可以看出作者并非想表达马蒂尔德受到拯救是文章的主题。而且,文章还有说道:“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不免想起当年的那一次晚会,在那次舞会上她那么美丽,那么受人欢迎。”事已至此,她还在怀想着那次的风光,在这里是不是看出她还有着虚荣的余韵?人的性格是有延续性的,在马蒂尔德身上也没有完全转变!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中学)

叙事

猜你喜欢
上流社会蒂尔项链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艺术收藏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
丢失的红宝石项链
找项链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日本“上流社会男性”什么样?
我的爱一直陪着你
真心假项链
裸婚总统帕蒂尔
裸婚总统帕蒂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