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与《长生殿》比较
——刍议“闹热《牡丹亭》”一说

2016-03-29 00:06漆瑶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长生殿牡丹亭

漆瑶



《牡丹亭》与《长生殿》比较
——刍议“闹热《牡丹亭》”一说

漆瑶

摘要:《长生殿·例言》曰:“棠村(梁清标)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洪昇对此种说法亦表示“世以为知言”。同为“至情”主题的两大明清昆腔传奇戏曲,《牡丹亭》与《长生殿》亦见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闹热”一词进行阐发,从情节结构、主题意蕴和排场布局三方面刍议“闹热《牡丹亭》”一说。

关键词:《牡丹亭》;《长生殿》;闹热

漆瑶/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广东广州510006)。

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云:“棠村(梁清标)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予自惟文采不逮临川,而恪守韵调,罔敢稍有逾越。”[1]笔者对此句话分析有三:一为洪昇对于“《长生殿》乃一部闹热《牡丹亭》”的评论是表示认同的;二为洪昇颇以《长生殿》“恪守韵调”自矜,这对《长生殿》的“闹热”产生亦有影响;三为《长生殿·例言》中所用乃“剧”字,而非“文”或“篇”,所以“梁清标所比较的为《长生殿》场上之作”这一观点未尝不可能。作为明清昆腔传奇戏曲的两大璀璨明珠,《牡丹亭》与《长生殿》确有诸多相似之处,笔者将从“闹热”一词进行阐发,对《长生殿》情节架构、主题意蕴和排场布局做出阐释,并介入与《牡丹亭》的对比,以此来探析“闹热《牡丹亭》”一说。

一、传统戏剧的“闹热”

早在明清之前,中国传统戏剧就存在“闹热性”,由它的近源汉唐百戏散乐经历宋元南戏、元杂剧、再到明清传奇,都可以散见各类娱乐因素,如插科打诨的运用、戏剧排场的多元、民俗生活的呈现以及少用独角戏等皆为戏剧“闹热”的体现。对于“闹热”一词,从字面解释来看素有与“冷清”相反的“热闹”之意,但梁清标所评乃是《长生殿》,自然不能单纯用字面意思来解释。李渔对中国传统戏剧的“闹热”曾做出理论性的探讨,他的《闲情偶寄·曲词部》创新性地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排序。所以这里的“闹热”一词解释理应关注的是戏剧的“闹热性”。何谓戏剧的“闹热性”?王奕祯在其博士论文《中国传统戏剧闹热性研究》中对“热闹”与“闹热”加以区分,并界定为:“热闹”主要指传统戏剧的“闹热”表现,是传统戏剧演剧、观剧的热闹状态;而“闹热”则是对传统戏剧“热闹”状态与性质的概括性描述,即传统戏剧的本质属性,亦可称为“闹热性”[2]。笔者认为,“热闹”是对传统戏剧表现与体验的描述,它所关注的传统戏剧的剧场性,侧重传统戏剧的舞台展演以及戏剧文本与舞台的通融,以一种活跃或盛大的方式将戏剧文本中假定性的情节彰显出来,从而组构出“真实的幻觉”;而“闹热”的内涵所指则比“热闹”更为宏大,它是在热戏基础上对戏剧本质特征的阐述,包括戏剧情节结构的冲突性、主题意蕴的多义性、排场布局热闹性等。

二、《牡丹亭》与《长生殿》情节结构比较

洪昇这样评价《牡丹亭》:“肯綮在死生之际,记中《惊梦》《寻梦》《诊祟》《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3]汤显祖的《牡丹亭》全剧以杜丽娘“自生而死、自死回生”为剧情发展的主要线索,并以杜丽娘的生、死为界划分为两大部分,但除剧情主线外,《牡丹亭》还安排了一条彰显社会矛盾、家国矛盾的副线,以南宋王朝的抗金斗争为表现,两线交织为全剧提供广阔的社会背景与深刻的主题。但汤显祖对副线的处理显得较为松散与薄弱,理由有三:一为纵观《牡丹亭》全剧共55出,而仅在《虏谍》《牝贼》《缮备》《淮警》《移镇》《御淮》《寇间》《折寇》与《围释》这9出中对南宋王朝抗金斗争有较详细的描写,不足全剧的1/5,无法与主线的铺排比肩;二为上述9出在全剧中分布较为分散,除《寇间》《折寇》与《围释》是相连的3出,其他6出之间相隔间距较大,这样不利于副线故事情节的凝聚;三为主、副线无法做到关联密切、穿插并行,杜丽娘“自生而死、自死回生”的剧情与南宋王朝的抗金斗争无甚联系,李全夫妇的卖国行为也不属于造成杜、柳二人爱情悲剧的社会因素,《牡丹亭》中主、副线的连接点多为剧中配角式人物,如杜宝、南安太守之流。

洪昇的《长生殿》亦包含了双重线索:一为李、杨二人的帝妃恋情,这是剧情主线;二为朝政军国之事,此为副线,副线之中尤以安禄山叛乱最为突出,两条情节线以一种因果关系相互作用并推动着故事的发展:爱情崩坏了朝纲,而朝纲的崩坏毁灭了爱情。洪昇对于主、副线的安排较之《牡丹亭》更为匠心独运。

在帝妃恋情的主线铺设上,洪昇描写帝妃爱情的缠绵缱绻,亦表现二人的感情冲突,即“帝”前期的风流多情与“妃”善妒夺宠的矛盾。纵观《长生殿》全剧,前期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恩宠虽盛,但杨玉环却依旧希望帝王能专宠自己一人,但基于二人地位上的不平等,这种矛盾冲突显得尤为复杂化。杨玉环对于皇帝恩宠难久心怀不安,她时时刻刻警惕着皇帝身旁的其他红粉,并且对待敌人毫不容情,甚至当她已稳固后宫,依旧生出“日久恩疏”的惊恐。因此,在帝妃恋情的主线上,读者不仅可见到帝妃间的情缠,亦可见二人的争吵以及杨玉环迫于身份差异的委曲求全,此二人的戏剧冲突使得情节在平铺直叙的爱情故事中平添波折,让爱情的发展更波澜起伏、曲折环生,提供了许多颇具趣味的“闹热”场面。此外,杨玉环虽时有怨怼,却不会直接与李隆基身边其他女人正面交锋,这也使得杨玉环对爱情的诉求直接面向李隆基,身份失衡带来的冲突愈发明显。洪昇甚至未设置梅妃、虢国夫人等人的正式登场,而是借由他人之口来传递信息。洪昇对于杨玉环形象的刻画意图可参见《长生殿·例言》一句“近唱演家改换有必不可从着,如增虢国承宠、杨妃忿争一段,作三家村妇丑态,既失蕴藉,尤不耐观”[4],这种人物设置一方面是为了突出戏剧的主要矛盾——帝、妃二人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则是从戏剧“雅”的方面做出的考量,可见,洪昇在注重戏剧张力之外,亦不赞同缺乏“雅”的闹热方式。在副线中洪昇铺排了两组冲突:李唐王朝与下层百姓之间和安禄山叛乱与李唐盛世之间的冲突。李隆基疏于朝政,沉溺美色,致使杨家一门昌盛、独断朝纲,为了爱情轻贱民生与人命的做法更是加深了百姓对李唐王朝的不满,矛盾自此走向尖锐化。安史之乱的发生既是帝妃恋情的终结,也是李唐盛世的终结,它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从《贿权》《褉游》《权哄》《合围》《侦报》《陷关》《骂贼》《刺逆》几出,读者可以看到安禄山如何由一个狼狈不堪的囚犯平步青云,进而一步步“乱国”,最终走向李唐王朝的对立面——挑起战争。副线的铺排使剧情的展开显得开阔丰富、高潮迭起,增加了戏剧的冲突性,情节跌宕、紧迫。

《牡丹亭》副线的松散与薄弱极大地削弱了情节发展的规律性,虽体现出杜、柳爱情与社会封建礼教的冲突,也关注爱情之外的家国大事,但因为《牡丹亭》没有把爱情、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叙事链条很好地衔接起来,三者无法相互作用、相互统一。而《长生殿》双线交错的情节构建了一张组织绵密的“结构网”,不仅帝妃恋情被网罗其中,还包括各种人物、各种社会现象等内容,随着情节的不断推进又出现帝妃二人由身份差异造成的冲突、李唐王朝与下层百姓之间的冲突、安禄山叛乱与李唐盛世的冲突。冲突之前的对抗,冲突又互为因果,双线交织,伏笔照应,足见《长生殿》的结构的“闹热”。

三、《牡丹亭》与《长生殿》主题意蕴比较

汤显祖在《牡丹亭·作者题词》中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其创作目的乃是要表达“情”反“理”的斗争,《牡丹亭》的主题是要用“至情”“真情”来消解当时甚嚣尘上的宋明理学,杜丽娘在《牡丹亭》中是“至情”、“真情”的化身。“自生而死”阶段,她是春心萌动、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女性形象,面对满园春色徒然发出“原来姹紫嫣红全开遍,似这般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5]的喟叹,在梦中感悟到生命的原始脉动,勇敢地寻梦并且不惜为此而凋亡。这种“梦魂”的叙事模式借助超越时空的起承转合确实扩充了戏剧的张力,使得整个戏剧增添了不少热闹气氛。但从戏剧的大环境看,杜丽娘为追求个性解放、反叛封建礼教所做的种种努力只能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梦境,并且乐此不疲,甘愿为其“魂归冥漠魄归泉”,这不仅体现了她被压迫的人性只能在虚幻中释放的无奈,更宣告了杜丽娘第一次反叛的失败。在“自死回生”阶段,杜丽娘超越生死,与柳梦梅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共结连理,爱情最终在世俗中获得认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看似杜丽娘的胜利,实则宣告了“情”与“理”斗争的失败,她依旧无法超脱于封建礼教。《牡丹亭》弥漫着一种悲剧意蕴,这种悲剧意蕴带给全剧的是一种“冷”的基调,无论是插科打诨或者穿插民俗风情都逃离不出这种基调,可以说,《牡丹亭》的情节架构中虽然运用了“闹热”的戏剧创作手法,但无法改变整部剧“冷”的基调。汤显祖“至情”“至美”的理想在《牡丹亭》中并未得到实现,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不断向封建社会低头,《牡丹亭》仍是以“冷”和悲剧意蕴为主调。

洪昇的创作目的在《长生殿·自序》中有详细说明:“因断章取义,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厚忠之旨云尔。”此外,他在《长生殿·传概》中说:“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这充分表明了洪昇一方面对民间流传的李、杨艳情版本的不满,因此“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着力表现帝妃恋情的赤忱与至情。《长生殿·自序》道:“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且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有不悔者也。……第曲终难奏雅,稍借月宫足成之。要之广寒听曲时,即游仙上升之日。双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另一方面,洪昇通过乐极哀来,从政治和社会角度对因情误国、纵情遭祸而造成的危难提出责难,阐发古今哲理,并借升仙点明情缘总归虚幻,大梦成空,给世人以警醒。这种爱情与政治主题的并立,看似矛盾,但在哲理层面上却是对立统一的。这两大主题一明一暗,李、杨二人“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矛盾显而易见,但这只是《长生殿》主题的外显层面,它的内核兼有一种佛道思想,即让李、杨的恋情超越生死之后大彻大悟,由“至情”突破至“太上忘情”之境,爱情与政治也成为过眼云烟,“遽然梦觉也”。双重的主题使洪昇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态度:在对待帝、妃矛盾上,他既鞭笞因情误国所造成的政治、家国灾难,但也歌颂帝妃的真挚恋情;对待李唐王朝与下层民众的矛盾,他更多地站在了下层民众的利益一边;而对待安禄山叛乱与李唐盛世的矛盾,他又鲜明地表现了对国家利益的支持。多重的情感态度与双重主题互为补充,共同使《长生殿》的意蕴显得复杂多样,闹热性不言而喻,避免了千人一面的解读。

《牡丹亭》以“情”抗“礼”,且最终难逃“自生而死、自死回生”至情主题对抗封建礼教、呼吁个性解放的失败结局,而洪昇则将相互对立统一的情感倾向并入《长生殿》创作的过程中,使后人对帝妃恋情悲剧中渗透的主题做出各种解读,如“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人生哲理说”等等,这些主题思想的汇聚使《长生殿》中帝、妃的爱情显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外,《长生殿》是对《牡丹亭》“至情”主题的重大突破,它不仅写男女恋情的“精诚不散”,也注入佛家出世的思想,把这种爱情提升至“情缘总归虚幻”的哲理高度,以此探索生命的顿悟与超脱。就主题意蕴的多元化层次来说,《长生殿》较之《牡丹亭》更为闹热。

四、《牡丹亭》与《长生殿》排场布局比较

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的过程中,用“梦魂”的叙事模式将两个不同时空的人拉进同一叙事空间,造成虚实相生之感,并且吸收了很多民间素材,也注重插入科诨,以增强《牡丹亭》“闹热性”的场面。但是,《牡丹亭》毕竟以“冷”戏为主,“冷”戏最精彩动人,也最富意蕴、最有韵味、最启人思索。无论从剧作的题材和总体构思来审视,还是就折子和场面、人物和关目作比较,《长生殿》比《牡丹亭》更为“闹热”,或者说“闹热”得多,这也是不争的事。[6]以《惊梦》一出为例,一共出现了杜丽娘(旦)、丫鬟春香(贴)、柳梦梅(生)以及杜丽娘的母亲(老贴)四个人物,且每一个场次最多出现两人,最妙之处在于杜丽娘游园时面对满园春色的由喜转悲、由叹转怨的青春觉醒,一惊一叹之间反映了她对禁锢在封建闺阁的不满以及追求自由人性的觉醒,在这里汤显祖没有为杜丽娘安排过多的动作,也没有介入更多人物的思想,仅用唱辞雅丽剖析在春意撩动的背景下青春被辜负的痛苦心声。

《长生殿》不善独角戏,喜用众多人物穿插构成“闹热”的场面。就《禊游》一出来说,依次出场的就有高力士(丑)、安禄山(净)、王孙(副净、外)、公子(末)、韩国夫人(老旦)、虢国夫人(贴)、秦国夫人(杂)、村妇(净)、丑女(丑)、买花娘子(老旦)、舍人(小生)等各色人物,且每个人物之间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说话用语、动作不一,整个场面颇为活泼生动、妙趣横生。

《长生殿》场景、场次之间多选用两两对照的方式,庄谐相济,苦乐参错。以《惊变》一出为例,前一刻洪昇还在写帝妃二人“浅酌低唱互更番,三杯两盏,遣兴消遣”的歌舞升平场面,后一刻“副净急上”则转入“的溜扑碌臣民儿逃散,黑漫漫乾坤覆翻,碜磕磕社稷摧残,碜磕磕社稷摧残”的灰败场景。场次与场次的对照可参见《进果》与《舞盘》两出,《进果》描写了不惮辛苦,毁坏庄稼,踏死人家,快马送荔枝,而《舞盘》则进入妙舞霓裳、共贺寿觞。这种对照的方式将副线与主线杂糅在一起,描述了社会整体面貌,再现出因情误国给下层民众带来的深刻苦难,这种立足于广阔社会背景下的帝妃恋情悲剧,呈现出李唐王朝与下层百姓的戏剧冲突,我们可以在这一组冲突中见到多元的民间用语、社会风貌以及世俗喜好,这种人物众多、话语多样的场面造成一种热闹的审美想象,避免了《长生殿》显得过于沉闷。

有关“《长生殿》乃是一部闹热《牡丹亭》”的说法确有一定的依据,但必须承认“闹热”与“冷清”是相对而言,《牡丹亭》并非一味“冷清”,它亦有“闹热”的一面,而对于《长生殿》,“闹热”也不应该成为本剧的唯一风格。戏剧研究应朝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考证。

参考文献:

[1][4]洪昇.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2.

[2]王奕祯.中国传统戏剧闹热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8.

[3]洪之则.牡丹亭跋·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二)[M].济南:齐鲁书社,1989:1252.

[5]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53.

[6]王永健.何谓“闹热《牡丹亭》”——与黄天骥、徐燕琳两位先生商榷[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8(2).

责任编辑:郭一鹤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6-0030-04

猜你喜欢
长生殿牡丹亭
牡丹亭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长恨歌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从《长生殿》看帝王恋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
锦袜易生尘 何处觅长生——《长生殿》中“看袜”情节的文化解读
高云连环画 《长生殿》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