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2016-03-29 03:3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方式

王 佳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论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王佳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摘要]理解和把握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是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实质。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基于自身的理论修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理论的发展源于时代的主题,当作为纯粹意识的哲学消亡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根据社会实践的变革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内容的更新,这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革命;思维方式

哲学的思维方式属于哲学理论的内在思维逻辑,表现了哲学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模式和处理事物的方法。“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时代的问题必然通过哲学家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表现出来。“任何一种哲学观或‘哲学理念’,都是形成于哲学家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的某种‘聚焦点’上。”[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对以往的哲学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这一变革标志着哲学主题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即从认识世界转向改变世界,是哲学理论、哲学性质、研究方法等的根本性改变。在改革开放以前,学界一致认可这一点,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表现在实现了两个有机“结合”,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改革开放之后,对马克思所实现的这种变革的争论的核心观点是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3]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哲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高潮,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基本内容、理论体系和社会职能等方面的理解上形成了三种基本观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既超越了唯心主义,又超越了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4]也有学者将这一场争论归结为四种看法,即“实践唯物主义”派、“辩证唯物主义”派、“历史唯物主义”派和“实践人道主义”派。[3]争论中取得的基本共识是承认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肖前是国内率先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的代表者[3],认为“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切表述。正确理解实践及其在哲学中的地位,是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限的关键。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且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是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哲学,是尊重实践、顺应实践、倾听实践呼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4]1-8他从人与自然界关系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且强调这一表述并没有否定哲学的基本问题。

高清海则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定位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观变革。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首先的和根本的是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马克思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待世界的态度、看待世界的方式。人从古代(经过近代)走向现代,实现了从直观态度向实践态度、从先验思维向实践思维的理论转变,这就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最本质的意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之所以引起整个哲学理论观点的革命性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思维方式发生了变革。[5]114他通过总结哲学史的发展,将哲学的思维方式划分为存在观点、意识观点和实践观点三种基本类型(具体划分为五种)。从脱离人的自然出发认识各种问题的思维方式,属于存在观点;从意识出发认识各种问题的思维方式,属于意识观点;从人与自然的具体统一即从具体的人的现实活动出发去认识各种问题的思维方式,属于实践观点。[5]116马克思确立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肖前和高清海对马克思哲学理解的理论依据都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1条,即“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物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6]这段话表明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总纲和基调。现实世界和事物不再是人们意识中的哲学幻想,而成为在历史活动中不断生成发展的能动性的存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由此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思维的片面直观性,也避免了唯心主义以主体为中心的纯粹的主观的抽象能动性,改变了以往的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简单的直接对立的二元的思维方式,确立一种生成的实践观,即人通过实践将客观世界对象化,是对客观对象和主观意志双重否定的思维方式。基于同一个实践范畴,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理论修为走向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结论。这体现了哲学思维方式个性化的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实践中修正

马克思确立了实践的世界观之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非常明确地指出,独立的哲学消失了,或者说哲学被“扬弃”了[7]。他把所有的哲学理论还原为自己时代物质社会生活的理论表现,哲学理论就是一个时代生产生活的理论表现。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的终结也就是终结了作为理论的意识自明性的哲学,即马克思所说的“独立的哲学”。独立的哲学不存在了,因为哲学从来都是依附于社会存在的。作为意识自明性的理论的哲学形态从此根源于社会生活的实践。所以,马克思的哲学已经走出了哲学之外。那么被扬弃的哲学又会是什么呢?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两个任务: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即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的批判。“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6]9这种彻底的理论、根本的理论也会变成物质本身。这意味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之后,哲学的主题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和人类解放的实践。而人类解放的实践内在地需要一种批判的武器。按照马克思的看法,这种“批判的武器”能够变成组织、动员和指导革命实践的作用,成为改变现实的物质力量。按照徐长福的表述:“迄今为止,马克思仍然是人类历史上惟一一位完全站在穷人立场上说话的思想大师,是代表穷人向富人抗争的最杰出的精神领袖,他的学说是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者向有产者讨还公道的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穷人,就不能没有马克思,否则贫富的失衡就得不到矫正,这个世界就迟早要倾覆。”[8]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6]75“实际的改变现存的事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重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11条的说法,即“改变世界”。事实上,马克思意识到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从最初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觉阶级意识的思想启蒙力量,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的规范力量,成为革命的指令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权威话语。用孙利天的表述,这是对马克思理论学说做“形而上学的补写”[9],把它还原成传统哲学的理论形式。它是组织、动员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参加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必经环节,也是无产阶级实践的需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的俄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斗争过程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对的几乎是没有什么文化的无产阶级群体,必须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一个坚定的解放的承诺。这个承诺就是“翻身解放”。而“翻身解放”的必然性何在?这一承诺如何兑现?这就需要借助于客观规律来保证。只有首先将世界理解为由一个客观规律支配的世界,才能进一步将人类社会理解为有必然规律支配的发展过程,用现实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确证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这才能组织、动员老百姓跟着共产党走。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已经消解掉外在于人的绝对必然性的客观规律。但是,迫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把马克思已经消解掉的东西重新“补写”出来。这就造成了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按照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发展的要求,也就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之后出现的“西马”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共产党人所面对的是由较高文化素质组成的无产阶级和群众。共产党人就不能只给出一个结果、一个承诺,而需要给出更多的理由和论证。要组织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众参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就必须掌握其文化的领导权。这一观点最早是葛兰西在《狱中札记》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它所面对的对象修正和完善它自身的理论形态。

有学者提出西方哲学史上有三种最有代表性的对世界的理解,即旧形而上学、康德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所阐释的世界形态。旧形而上学所理解的世界是一种外在世界,康德哲学所理解的世界是一种内在世界,海德格尔哲学所理解的世界是一种生存世界。按照“发生”的标准,三种对世界理解的顺序表现为生存世界先于人的内在世界,而人的世界先于外在世界。那么,世界的“去远”恰恰证明了哲学的进步。[10]用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来看,哲学的问题源自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即主客观的矛盾、主客体的关系。旧形而上学只看到客观对象——外在世界,属于存在观点的思维方式。康德哲学只看到主观意识——内在世界,属于意识观点的思维方式。海德格尔所理解的生存世界是基于人的现实的生产关系所形成的生存世界,可以说延续了马克思所开辟的理解世界的思路,也是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本质上并没有超越马克思思考和批判现实世界的维度。

一种哲学的命运如何,主要取决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表达自己时代的特点、满足自己时代的要求。马克思认为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人民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1]时代的变革、社会实践的变迁必然带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丰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而上学的补写”之后必然进入下一个阶段,即如何发展和繁荣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将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教科书形式知识形态的哲学恢复到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形式的哲学。这也就带来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对教科书体系改革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也涌现了一批具有中国气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者及其理论成果[3]32-57,形成了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定位和学术风格。当代中国所面对的是不同的知识结构对象和群体,有大数据时代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必然带来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的问题和困境。

三、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任务

众所周知,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人类的本性,这意味着对真理、价值的追求和渴望贯穿着人类发展的全过程。哲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表现了人类认识所达到的最高成果;哲学作为人们的一种信念,表现了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某种理想。事实上,马克思从未放弃形而上学的追求和理想,即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历史目标,从而达到“自由人的联合体”。他进一步明确指出实现这一理想就是通过“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但是,我们也要面对现实。在18、19世纪的德国,哲学是整个文化的中心。所有学者、甚至几乎所有的市民都在阅读和讨论哲学。在今天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受到普遍冷落。对此,科赫认为要从两方面来看这一社会现象:从外部来看,真正的改变是在大学中哲学被推到边缘地带。同时,哲学的专业化也大大丧失了它对社会的重要性,在美国社会哲学从未变得重要过,在欧洲最近几十年里的情况更像美国了;从内部来看,哲学可能已经耗尽了它的概念资源。在哲学中,一切重要的可能性都已经被穷尽了。所以,海德格尔晚年开始讨论“另一开端”。[11]

中国的哲学研究首先要面对时代的现实和回归于哲学自身。这种回归不能是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样式,即对命题意义的具体问题进行澄清;也不能是柏拉图主义的变种,即哲学不再作为科学之科学的最高等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就在于它的思维方式。怎样才能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想法?根本上说就是要换一种生活方式,换一种活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变革在于他的实践理论,1974年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广松涉《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复原、新编辑版》出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的解读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他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体系就是以实践为核心的“关系本体论”,实践就是“实践主体间性”。按照高清海的理解,实践就是“双重否定”,是对主观片面性、客观片面性的同时否定和克服。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终结进而超越了传统的意识哲学。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去解释世界、改变世界。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有关“在”与“思”的论述中,提到“在”的本质规定了人的本质,即不是从“意识”、从“人”,而是从“存在”看到了人的在。因此,他在晚年提到“语言的移居”,把语言看作大地的言说。据孙利天对海德格尔的理解,这是天地万物对人的自然显现。因此,转换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就改变了对人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仅要回归哲学自身,还要回归中国自身。如何探索和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值得一提的是,高清海在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提出,哲学是民族之魂,哲学标志着一个民族对它自身的自觉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现了它的心智发育和成熟的水准;创造“当代中国哲学”,实质就是要创造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12]韩庆祥等学者从总体规划和布局上提出将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即通过建立一个学术共同体遵循基本的研究思路,进而推动一个学科的规范化、常规化和科学化发展。这一共同体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的问题,从而敢于担当和面对时代赋予哲学理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13]孙利天也提出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如何在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寻找仍然活着的中国哲学的传统,是中国哲学获得现实生命的前提,也是最为艰难的思想任务。[14]

作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我们面对的是一代又一代在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大学生,他们既没有社会革命的人生经历,又没有物质匮乏的生活体验,更多的是身临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繁荣和多元化的价值体系观念的冲击和权衡。应准确捕捉和把握住他们对时代精神的理解、对中国文化传统观念的继承和认可、对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坚守和传承,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9.

[2]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2.

[3]杨学功.从真理标准讨论到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J].中国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1):39.

[4]萧前,杨耕等.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4.

[5]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8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7]俞吾金.“消灭哲学”还是“扬弃哲学”?[J].世界哲学,2011(3):49.

[8]徐长福.唯有马克思与没有马克思现代哲学[J].现代哲学,2003(2):7.

[9]孙利天.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及其当代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1(5):9-16.

[10]强以华.世界的去远与哲学的进步[J].世界哲学,2015(2):153-159.

[11]A.F.科赫.形而上学及其当代命运[J].世界哲学,2015(2):52.

[12]杨学功.从“领域分设”到“路径分化”[J].中国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3):20.

[13]韩庆祥,王海滨.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研究范式[J].江海学刊,2015(4):36.

[14]孙利天.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469.

[收稿日期]2016-01-09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实践教学的道德维度研究”(GH150556)。

[作者简介]王 佳(1978- ),女,讲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7-0015-0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方式
隐喻中窥见的中西方文化
多维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及其问题
论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德育中的理论“漂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