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圣经》中的父亲形象
——以列祖时期为例

2016-03-29 11:21潘小玉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耶和华亚伯拉罕专制

潘小玉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论《圣经》中的父亲形象
——以列祖时期为例

潘小玉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圣经》中的上帝是一个大写的父亲形象,一个多重性的集合体,里面有慈爱的父亲、严厉的父亲、还有专制的父亲。上帝形象的变化折射出整个西方特别是以色列民族在意识形态中对上帝认识的深化。从上帝父亲形象的不断变化中可以发现一个民族不断变迁的文化信念和植根于民族意识形态、国家价值观中最深层的东西以及在这种镜像下隐藏的身份认同。

上帝;以色列民族;《圣经》;父亲形象

犹太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饱受劫难的民族,曾经惨遭杀戮,四处流亡,分散于世界各地。他们曾经既没有自己的国家也没自己的领地,但却没有被其他民族所同化和消灭,依然保持自己的民族传统,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生存下来,创下了历史上民族生存的奇迹,这一奇迹与他们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有着紧密联系[1]。在他们延续至今的古老的宗教思想中,上帝以一种特别的父亲意象存在。这种存在对于犹太民族,即整个以色列民族形成有关国家的意识形态、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 慈爱的父亲

1.1 爱儿子培养儿子的慈父

《圣经》中的《创世纪》章节记述了以色列族先祖们的生涯。以色列先祖们的生活起源于曾经创造了天地的独一真神耶和华把亚伯拉罕从万国的子民中呼召出来,并且要使他的国家成为普天之下的大国之时。

在亚伯兰到了九十九岁的时候,真神耶和华出现在他面前,启示他说:“我是万能的真神,你要在我面前作彻彻底底的完全人。我要与你立约,使你的后裔极其众多。”亚伯兰俯伏在地。真神又启示他说:“我要与你立约,你要做多国的父。从此以后,你的名再也不要叫亚伯兰,要更名为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经允许你做了很多国的父。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众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建立我的约,作永远的约,是要作为你和你后裔的真神。我要将你如今借居的地,便是迦南全地,赏给你和你的后裔,万世为业。我也一定要当他们的父。”上帝耶和华又启示亚伯拉罕说:“你和你的后代子孙一定要世世代代遵守我与你们所建立的约定,你们中间所有男人都要接受割礼,这本是我同你并你的子孙后裔所建立的约定,是你们应当信守住的承诺。 ”[2]

从上帝与以色列先祖亚伯拉罕所立的约中,可以看到《圣经》中所塑造的父慈子孝的场面,上帝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是一位爱儿子培养儿子的慈父。亚伯拉罕听从上帝也就是所谓的父亲对他的一切命令,上帝让他离开本族本家去另一个地方,只是想让儿子成长,去认识世界发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闭门不出,做温室里的花朵。儿子要离开家独自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内心多有挣扎但是父亲的命令作为儿子必须遵守,亚伯拉罕就义无返顾地离开本族本家去到上帝父亲所要他去的地方,上帝父亲因为儿子如此听话行孝便越发地爱儿子并多多赐福于儿子。《圣经》中记载上帝曾对亚伯拉罕许下诺言说:“我要使你的子孙后代众多,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比海边的沙也要多,子子孙孙无穷尽。”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以子孙满堂为至高福气,古代西方也将子孙众多看为大福。子孙是一个人的产业,上帝对亚伯拉罕的诺言正体现了上帝对儿子的爱,使他产业众多。

1.2 处于统治地位的慈父

上帝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位处于统治地位的慈父。中国古代以仁君形象为主的传统文化倡导父亲是统治者,如荀子《子道》曰:“子从父命,孝矣。”《论语·子罕》载孔子之言:“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庄子·天道》载:“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庄子·盗跖》载:“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诏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则无贵父子兄弟之亲矣。”这些都肯定了父亲在家庭中的绝对统治地位以及以孝为中心的中国传统宗法家庭制度中对父权的推崇[3]。《圣经》中所塑造出来的上帝父亲形象就包含着这一层面,亚伯拉罕的真神也就是亚伯拉罕的父亲自始至终处于领导地位,规划着儿子的未来,甚至掌控着亚伯拉罕及其后代以撒、雅各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上帝对亚伯拉罕预言他的妻子要给他生一个儿子,上帝为了试探亚伯拉罕是否听从自己的命令而让他献上自己唯一的儿子以撒等事件[2],都体现出上帝作为一名父亲不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在整个以色列民族的发展中起着掌控全局的领导作用。

2 严厉的父亲

《圣经》中的整个旧约都在叙述上帝和他的子民交往的故事,上帝创造了他们,爱他们照顾他们。但是他们一再远离上帝,不听父亲的命令,不遵从父亲的旨意,忘记他并转向偶像,上帝决定履行一位父亲的责任——教导管束自己的儿子。《圣经》中关于所多玛、蛾摩拉两座城被硫磺火毁灭的记录就是上帝对儿子严厉管教的证据,也象征着神对一切罪行和罪孽的愤怒和处罚。“耶和华说:‘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行十分严重,遍行恶事的声音我已经听见。现在,我要从天上下到地上去查看他们所做的恶事,真的全都像那些已然传达到我耳中的那些声音一样吗?如果不是那样,我也一定能够知道。’”[2]所多玛和蛾摩拉两座城的人偏离上帝的话,任意妄为,尽情作恶,不思悔改,甚至想要对上帝所差遣的天使作恶,他们的行为彻底惹怒了上帝父亲。上帝便降下硫磺火来惩罚不断作恶不思悔改的儿子,也给叛逆子民留下了训诫。“那时,耶和华从天上父神那里,把硫磺与火降在所多玛与蛾摩拉的城内,把那些城和全部的平原地区,包括城里所有的人民,甚至长在地上的全都销毁了。”[4]从所多玛和蛾摩拉两座城被毁灭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帝所呈现的传统意义上的严厉父亲形象。“养不教,父之过”,上帝创造了人类,也有教导培育孩子的职责,孩子犯错不悔改也必将受到父亲的严厉责罚。

3 专制的父亲

上帝专制父亲的形象几乎贯穿了《圣经》的新、旧约全书。在整本《圣经》中,上帝不仅控制着一个家庭,他还在整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操控着周围的一切。上帝不仅能控制埃及法老的意志,而且能够预知儿子将要发生的所有事情。上帝被描绘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统治者,一个专制的父亲。上帝严厉、专制的统治让儿子永远生活在对他的敬畏和惧怕当中。也正是因为受被塑造出来的专制型父亲形象的影响,整个犹太族才有了根深蒂固的信仰以及以色列民族现有的意识形态和国家价值观。《圣经》旧约里所反映上帝的“专制父亲形象”中的这种“专制”,是一种含有褒义的词语,是上帝为了保证子民发展之路不出现偏差,在人生大的方向不会出现错误而实行的一种约束策略。《创世纪》记载:“耶和华上帝看到自己所造的人在地上为非作歹,罪恶极大,每天所思所想的也都是恶事。就心中忧伤并且后悔在地上造出人类。于是耶和华说:我要将我所创造出来的人、飞鸟、走兽并昆虫都从地上消灭掉,因为我创造他们,他们的罪恶极大我后悔了。”[2]上帝造人,并给他们设想了道路,却没有料到他们会走上了另一条充满罪恶的道路,于是,便有了《创世纪》所记载的洪水灭世和诺亚方舟的典故。上帝坚决要求人类远离恶事,深切体现了上帝专制父亲的形象,上帝像父亲一样独裁儿子该做的事。再如,当摩西奉命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时,上帝为以色列人准备好了一条路:“我们照着耶和华我们神所吩咐的,从何烈山起行,经由你们已经看到的可骇的旷野,到亚摩利人所在的山地区,到了加低斯巴尼亚,那个地方便是耶和华父神赏赐给我们的华美荣耀的地方。”[2]但是,以色列民却误会了上帝的意思以为上帝要灭了他们便不愿走上帝指示的那条路,上帝便发怒惩罚以色列民。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上帝的专制,以色列民不能自由选择自己想走的路,但是,看似蛮横无理的专制强权下却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耶和华神说,你们不能到那里去,也不能打仗,由于我并不在你们的中间,恐怕你们会被仇敌所打败。”[2]上帝为了避免以色列民受重大伤害才阻止他们选择自己的路,为此甚至惩罚他们也不让他们有选择的自由。从这个历经浩劫的民族成长史中,随处可见上帝作为一名父亲对儿子所施行的爱与管教,即便是专制,也是出于父爱的动机。

4 《圣经》中父亲形象对犹太民族的影响

古今中外,父亲的形象不仅象征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明起源,而且成为一种文明外在秩序和内在传承的承担者和主导者。我们能够从一个被塑造出来的父亲形象的背后看到那个时期所独有的文化背景在具体文学中的某种渗透与言说,对父亲形象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及文化审美意义,对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整个民族的成长史也具有无法取代的价值。上帝存在于犹太民族宗教思想中的父亲形象在塑造以色列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国家的价值观上起了重大作用。在上帝身上所凝聚的这几种父亲形象贯穿了整部《圣经》,是一个大的父亲形象,一个多重性的集合体。它不仅反映的是上帝形象的变化,也折射出了整个西方特别是以色列民族在意识形态中对上帝认识的深化。从一个民族不断变迁的文化信念和植根于民族意识形态、国家价值观中最深层的东西,可以发现这种镜像下隐藏的身份认同。也正是这种身份认同,犹太人几经波折要建立自己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来自欧洲的很多犹太难民及幸存者纷纷从世界各地涌向巴勒斯坦地区。同时以德国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纳粹的暴行震惊了全世界,形成了一场促进世界和平的反法西斯运动。这一运动也形成了有利于犹太人复国主义运动的政治和国际舆论氛围,从各方面推进了犹太人复国主义活动朝着在巴勒斯坦(即以色列地)建国的壮伟方向快速发展。1948年,饱经劫难的犹太人民两千多年以来的梦想实现了,他们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国家,同时也印证了以色列早期的领导人摩西的话:“到那个时候,你的父神耶和华一定会怜恤你,在外邦人的手中把你这被掳的子民救回来,你的父神耶和华要调转他的头,将你找聚回来从你被分散到的各国中。耶和华你的父神一定会领你进入神曾应许你列祖所得之地,使你得着那地,不管你被赶散天涯还是海角,一定使你被领回,又必善待你,使你的人数比你列祖繁多。”[2]

[1]塞西尔·罗斯.简明犹太民族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80.

[3]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 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圣经(新旧约全书和合本)[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89.

[4]约翰·德雷恩.旧约导论[M].许一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闫桂萍

I712

A

1674-5787(2016)02-0084-03

2016-03-01

潘小玉(1993—),女,安徽六安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10.13887/j.cnki.jccee.2016(2).24

猜你喜欢
耶和华亚伯拉罕专制
亚当家族
创世记
追 寻
善意比诚实重要
善意比诚实重要
宗教与自由
善意比诚实重要
“专制”与“民主”
民主时代的新政治科学
学会和孩子沟通 别让父爱变“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