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2016-03-29 11:47曹济群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新常态

曹济群



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曹济群

摘要:针对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状况,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与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必要性,总结了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存在入党动机不纯、入党程序形式化、教育模式传统、党建队伍水平有限以及缺乏监督考核机制的问题。提出坚持信念教育常态化、促使入党程序规范化、推进培训方法现代化、推动党建工作精致化以及保障后续教育持久化的建议,为新常态下高校的党建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常态;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高校

*课题名称:2015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研究”(GXDJ2015-C003)

曹济群/辽宁大学党委组织部助理研究员,硕士(辽宁沈阳110136)。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一词,所谓新常态,就是由过去的状态向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的转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领域都逐渐走入新常态,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也逐渐呈现新常态。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学生党员的人数为277.8万,2012年底,上升到290.5万,到2013年底,学生党员人数为260.4万,而截至2014年底,学生党员数为224.7万名。可见,党员数量由急速攀升到有效控制,正是体现出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发展的新常态特征。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如何在新常态下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有效培养教育是完善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课题,同时也是培育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

一、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育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前提

学生党员作为党员队伍强有力的后备力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新常态下学生党员队伍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趋势,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后续发展。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是为国家提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对于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培育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进而有助于加快人才强国的建设。

(二)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需要

面临新形势,要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必须注重对基层党组织的培训与指导。作为基层党支部,党员的形象和自身素质能够直接体现出组织的凝聚力[1]。因而,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与战斗力的基本前提,只有严抓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按时组织党员教育活动,确保学生党员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才能保障党员发展的质量,充实基层党组织力量,从而有助于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为维护高校稳定,建设和谐校园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强化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革,多元化的思潮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很多学生在入党后对党的认识不够明确,党员意识薄弱,党性修养有待提升。因而,新时期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有利于促使其端正入党动机,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增强党员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以及先锋意识等,使他们不仅从理论素养上得到提升,更能够在思想道德上强化自身党性修养,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入党,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优化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必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党员数量的不断变化,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虽有提升但并不明显。如何有效处理学生党员的规模、质量与结构的关系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积极吸纳优秀的学生加入党组织,及时将忽视党员标准、将行为恶劣的不合格党员清除,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优化学生党员群体,进而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战斗力的优秀党员队伍。

二、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党的认识不到位,入党动机不纯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党员在不同价值观、媒介和团体等的影响下,自身的政治鉴别力和价值判断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部分学生党员忽视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实践,降低了党员的标准,导致其对党的先进理论知识学习不到位,进而对党的认识不到位。同时,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入党动机逐渐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部分学生入党带有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他们积极入党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部分用人单位对党员毕业生优先录用;另一些学生入党则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如认为评优、评奖时会优先考虑党员学生;也有学生入党是出于自身内心的虚荣感或父母的要求等原因,而并非真正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素养。这些都体现了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正,影响了党组织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二)入党程序偏形式化,培养载体单一

目前高校学生入党程序整体偏形式化。首先,入党申请人在提交入党申请书后并没有及时得到进一步的引导教育,容易影响学生的入党积极性;其次,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过程中,党务工作者对积极分子的思想汇报等重要材料缺乏细致的审核和督查,在培养教育环节投入不够;第三,在发展对象的培养期间,通常只通过参加党校培训班进行短期学习与考核,在召开支部大会时存在形式化的现象;第四,在预备党员考察期间,忽略培养考核环节,缺乏积极有效地跟踪培养教育。此外,现在高校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通常是通过集中的宣讲会、专题讲座、理论知识的考核等途径进行,培养载体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党课学习方法滞后,教育模式传统

高校对于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普遍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即学校通过党务工作者组织相应的会议、讲座或报告,按期进行授课和宣讲,而党课内容一般都是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先进思想的学习,这种培训在短期内会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但容易造成厌倦和抵触心理,削弱培训学习效果。此外,在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部分基层党组织依然采取单向灌输,组织学生开党会、听报告,在会上宣读文件。这种方式内容乏味空洞,方法单调,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学生党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2]另一方面,无论是党课学习的内容还是组织会议的报告,都体现出学习方法滞后,内容缺乏针对性,过于注重理论教育,缺乏社会实践教育,导致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缺乏自我教育。

(四)党建队伍水平有限,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高校从事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是各院系的党委及党支部书记,以及与学生联系密切的基层党务工作者,包括辅导员、学生党支部干部等。一方面,这些人大多都不是党建专业科班出身,理论底蕴不够丰厚。[3]基层党务工作者大部分为辅导员,他们通常身兼数职,既有党务工作,还有教务以及科研工作等,这导致他们无法将全部精力集中到党务工作中,对党员的培养教育不够。而高年级学生党员干部通常由于忙于毕业、实习、找工作等而忽视基本党务工作,未能及时对低年级的学生党员干部给予指导,没有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另一方面,党务工作者自身素质有待提升,相当一部分党务工作者对于党的理论知识把握不够,缺乏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对待党务工作态度不端正,影响了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

(五)监督考核机制缺乏,持续教育不足

高校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上,对组织推优的程序、培养教育的形式、党员材料的准备、召开党会过程以及民主评议制度等都缺乏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导致党员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有些基层党组织甚至存在暗箱操作行为,在临近毕业时对部分高年级学生突击发展党员,没有按照严格、全面的考察审核程序进行,严重影响了其他优秀学生的入党积极性。在学生党支部监督考核方面,大部分高校忽视对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的培养与考察,缺乏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不能按期组织党员活动,从而降低了支部委员从事党务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目前高校普遍注重入党前的培养教育,而缺乏对党员入党后的持续教育,对正式党员的思想状况、日常生活与学习、工作等方面缺乏关注和考核,导致大部分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没有及时得到提升。

三、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坚持信念教育常态化

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学生入党前的培养教育,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基层党组织要以学生为本,定期了解其思想状况,以座谈会、访谈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纠正思想的偏差。同时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荣辱观。另一方面,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平台,组织学生学习党的先进思想,开展特色党建活动,如定期举办“立德树人”讨论会,开展“红色影视赏析”活动,组织“三严三实”民主生活会等,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各种学习活动和党建工作中,形成经常化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复杂和多元的社会思潮中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

(二)搭建丰富的培养平台,促使入党程序规范化

新常态下,高校党组织必须严格遵循《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严把入口、教育、考核关。首先,严把入口关,对提交入党申请的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使其正确认识党组织,真正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其次,增强教育关,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性观念、思想道德、社会实践等全方面的考察与培训,加深他们对党的认识;对发展对象,必须本着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按期进行培养教育,增强其对党组织的感情。最后,强化考核关,对于预备党员转正前的考察,坚决不能放松警惕,严格执行各考核程序,确保真正优秀的学生加入党组织。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应积极打造学生党员教育微博、微信新平台,强化优化互动、即时交流等平台功能,打通学生党员教育新渠道,积极发挥学生党员教育“微阵地”的作用,[4]促使党建工作与学生的需求、时代的发展有效融合。

(三)引入创新的教育内容,推进培训方法现代化

新时期党员培养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打破传统的党员教育模式。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上党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微信、微博等新渠道推送最新党建思想和理论,并在网上进行研讨与学习,同时提供在线咨询服务等功能,随时与学生党员保持沟通,以确保其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拓宽党员活动的阵地,创新党课学习形式。党务工作者可以将“三会一课”制度融入红色资源,创新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如利用建党90周年、“九一八”纪念日等时机,组织开展特色党团志愿活动,在实践中传承红色精神,深化党员政治思想教育。[5]此外,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和思想,如组织“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素质,促使党员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塑造优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推动党建工作精致化

首先,加大对党务工作者的选拔力度。应以高标准、严要求选拔出一批思想觉悟高、作风优良、熟知党务工作的人员,着重强调专业化素养,避免党务人员身兼数职。其次,提高党务工作者的能力和素养。党务工作者必须及时、主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落实党的先进思想和政策,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同时严格遵守党的规章制度,自觉履行廉洁自律准则,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强化自身党性修养。最后,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将教育、管理、服务融入党建工作中,建立科学有效的党务管理流程,确立以服务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以规范化管理模式为依托、以多样化培养平台为载体的党务工作系统,注重细节,建立量化考核标准等,从而推动党建工作不断精致化、高效化。

(五)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保障后续教育持久化

高校党组织必须注重建立科学合理的党务监督考核机制。一方面,坚持党内约束与党外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基层党组织应认真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切实把政治纪律放在首位,同时要按期进行党建工作的自纠自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此外基层党组织应成立由非学生党员组成的群众监督小组,参加学生党员的民主生活会,充分发挥党外群众监督的作用[6]。另一方面,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应定期对学生党员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组织纪律、工作实绩、群众基础等,然后对每个指标进行量化赋予分值,总分为100分,综合考核后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党员给予奖励,对表现不合格的党员加强教育管理。通过这种监督考核机制,强化学生党员的党性观念,保障后续教育持久化。

新时期高校党组织必须充分重视基层学生党建工作,主动适应从严治党的党建新常态,正视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培养教育学生党员的新路径,创新培养载体,优化教育模式,塑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党建工作者队伍,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下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姗依,赵书颖等.高校学生党员量化管理现状及可行性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23-224.

[2]刘磊.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问题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卢金明,曾少英.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党员培育和管理机制的建设[J].高教学刊,2015(16):101-102.

[4]王立平,文侃.微时代下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新余学院学报,2014(5):131-133.

[5]丁宁,张鹏等.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党支部“三会一课”融入红色资源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16(1):4-5.

[6]刘云.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责任编辑:郭一鹤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2-0025-04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新常态
志愿服务在民办高校党员培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
教育微论坛
新时期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及管理策略研究
完善教育和培训效果的评价方式增强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训效果
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协同式创新探析
要多做些培养教育工作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