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湘西 吉首乾州古城

2016-03-29 10:31王刚
旅游纵览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庙湘西古城

王刚

我喜欢生活在古城里,因为它承载和沉淀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但遗憾的是,上天并没有给予我这份自小就期待的恩赐。

我喜欢生活在古城里,因为它灵魂上的、美感上的、味道上的、历史上的东西,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吸引着我。到了湘西吉首的乾州古城,已是傍晚。晚餐后的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要走进它、亲近它……

三门开

我们在这座拥有4200多年历史的古城边,万溶江的对岸就是这座举世无双的城门。它是古城的南门,有3座城楼,开3道城门,中间一座是主楼,两边各一耳楼,布局成“品”字形,主楼与耳楼高矮错落的搭配可以说是尽善尽美,这就是几百年来闻名于世的乾州“三门开”。湘西旅游文化策划人和摄影师龚先生介绍,“三门开”独具匠心的设计,是居民生活、商贸交通、军事防御的需要与特定地形完美结合的建筑典范,加上它布局得当,造型壮观,用材讲究,工艺精湛,建筑坚固,的的确确是我国古城建筑中的艺术瑰宝。

从“三门开”的里门往外看,是一堵城墙,城墙的外面就是万溶江。想出城门,需要经过此门,然后往左右两侧的另两个城门走。站在“三门开”的里面往城门里看,是已经落市了的街道,也就是古城“迎宾口”的所在。

雨后的古城,别有一番风味。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在小雨的轻抚下,挂满了流淌着岁月的记忆。地面上湿湿的、幽幽的,更加衬托出了它的古朴和凝重。4000多年来,不知道这里走过了多少人的身影,发生过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但在古城石板路上,却留下了他们深浅不一的痕迹。

乾州古城,是湘西秘境的根。在古巷慢步,伴着夜色,你更能体会到它的神秘莫测。在这里,我的内心不自觉地就进行了某种与古人的交流,冥冥之中,仿佛自己已经“走进了古日子”。这条充满魅惑的古巷,以其曲曲折折的身姿和特色突出的苗土建筑,向我们释放着迷人而有些梦幻的色彩。

结束了今夜的漫步,自“三门开”长廊上,隔万溶江往对岸望去,远处的文峰塔依然在精神地矗立着,而宝塔周边的人家,一半已经安然入睡,一半却意犹未尽地叙说和畅想着幸福。

出了“三门开”,走在万溶江上的吊桥上,眺望远处的风雨桥,此时的风雨桥上显然已经没有了白日里的热闹,虽然坐了一天的车,但我还是不想离开这醉美的夜色,不想离开这座令我流连忘返的古城。

胡家塘

因为要在胡家塘边的一间苗家餐馆吃晚餐,我有幸又一次走进古城,走进了著名的胡家塘。虽然天色有些阴,但空气却通透清爽。这个池塘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由大塘和小塘组成,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小塘里有一口古井,叫安澜井,深不可测,相传与万溶江相通,是荷塘的水源之所在。这口井不仅解决了当地百姓的饮水问题,还为保卫乾州立下了汗马功劳。1925年,川军司令熊克武率十万之众围攻乾州古城,当时乾州古城守军和居民不足500人,但他们同仇敌忾,用砖石、滚木投掷,致使川军死伤无数。后来川军挖地道,用棺材装火药轰炸城墙,都不能破城,最终败走。这一个月以来,古城里的守军和百姓全靠喝这口井的井水来维持战斗力。

由于胡家塘左靠文庙,面向三门开,是一个招财进宝之地,还出了许多人才:有武举人高巡一、高辅清,文县丞高福章,中华民国政府陆军次长上将付良佐、陆军少将高昆麓,书法家杨味蔬,著名哲学家周礼全等30多人。由于春节刚过,池塘里满是落败的衰荷,但我仍然可以想象在荷花伴着塘边徽派建筑盛开的美妙画面。

两塘之间弯弯的石拱桥叫清风桥。从桥上走过,右手边是土地堂,供奉的是土地爷。当地土家族人比较多,所以5~7家人会一起供奉一个土地堂。

乾州文庙

基于孔子的影响力,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建有不同时期的文庙。但乾州古城里的文庙在建筑风格上与别处有很多不同,这座修建于清朝雍正七年的文庙,主要建筑有明伦堂、文昌宫、大成殿、大成门、状元桥、棂星门、崇圣词等,占地面积约4887平方米。文庙临街有一道约18米长的影壁,影壁中间用瓦砌成菱形四瓣花窗,处街可窥其内。窗两边各有一道门,左门上题的“德配天地”

意为厅校学宫,右门上题的“道冠古今”,表明这里是供奉孔子的地方。入学者从左入,拜孔者从右入。文庙都是按照左庙右学布局进行修建的,但因地势比较窄,所以因地制宜,将学宫的部分建筑,建于前部分。

进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用红色砂页岩制成的四柱石坊,用莲苞作顶,横刻“棂星门”3个大字,意为“得士”“进贤”之意。跨过石坊门,有一半圆形水池,碧水清清,名叫月池,月池上有一座石拱桥,俗称月宫桥,又叫状元桥,凡学业有成者,必来踏桥、拜孔,表示谢恩,祈求前程远大。或学子临考前踏桥、拜孔必能功成名就,高中榜首。桥的两边还有两棵高大的桂花树,取登月折桂之意。池桥后有一排一层青瓦砖木结构建筑,留有中门,原来是供奉乾州历代行政长官牌位的地方,名曰“名宦祠”,右边供奉本土名人志士之牌位,名曰“乡贤祠”,如杨岳斌、罗荣光、杨味蔬等人牌位。上世纪30年代末日军侵略中国,东北沦陷,大量难民流入湘西,国立八中迁入乾州,此处为初女部分校,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夫人劳安女士曾在此就学。此房欧式风貌的窗户就是那时改的,板壁上的“艰苦卓绝”4个字就是国立八中的校训,为了保留这段历史,维修文庙时仍旧保持原样。

文庙里“名宦祠”的两侧外立面,在徽派建筑中叫“马头墙”,亦称“封火墙”,顾名思义,有封火、防火之意。古代房屋多用木材造成,加上房屋修建密集,所以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像森林大火一样蔓延开来,所以设计了“封火墙”。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被称为封火墙,不知这种典型的徽派建筑是怎么传到了乾州古城,并且成了这里的主流风格。

穿过中门,左右两边是东庑跟西庑,以前是供奉孔子七十二弟子牌位的地方。后用来作为国立八中的教室。正前方就是大成殿,殿前设置供皇帝参拜的“御道”,上雕盘龙图案,此道只能皇上走,其他群臣或有功名者只能从左右进拜。

格朗渡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格朗渡”,是一台湘西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节目,以祭祀文化为主线,分为《天》《地》《和》三大篇章,通过格朗渡与天地、祖先、神灵之间的对话来探究神秘世界,内容融合湘西远古土居民族、土家族、苗族等兄弟民族文化精髓,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演示,传递神秘湘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格朗渡”是湘西土著民族原始的图腾,现代汉语译作太阳树。在湘西,有着众多美丽的故事和传奇,“格朗渡”就是这些传奇中最为神秘的代表。传说中,格朗渡生于天地混沌初开时,日吸天地精华,夜受甘霖珠露,盘根错节,顶天立地。祖宗神灵化为果,儿女子孙化成枝。年深日久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太平盛世身不见,子孙有求树现形。土著居民对格朗渡的崇拜包涵了民族的祖先崇拜、天地崇拜、神灵崇拜。

这场演出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个叫《梯玛歌》的节目,《梯玛歌》是一部珍贵的民族史诗,它既有对自然的崇拜、关爱、珍惜的一面,也有敢于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一面,在娱人娱神的法事过程中起到了抑恶扬善、劝人为善的作用。梯玛具有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的原始宗教色彩。这种对宗教的信仰产生一种约束力,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取向产生深刻影响。祖先崇拜孕育了土家人崇祖孝亲的传统美德,而自然崇拜则使土家族地区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和良好风尚。

表演中有一项“秤杆提米”,一陶瓮大米,经过巫师的一系列动作,和口中念念有词的咒语,把一个秤杆插在米里面,然后巫师稳稳地连秤杆带大米、陶瓮一起提了起来。看到这,觉得湘西“巫傩绝技”的神秘实在不是我们可以臆断的。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绺巾舞,是苗族祭祀性舞蹈,该舞蹈是以手拿法器(绺巾)而得名。多用于傩愿、

称杆提米

接龙、椎牛等祭祀活动之中。其舞蹈功能是压邪、镇恶、灭害、除灾、谢神、还愿等。绺巾由12~24条绣花布巾联缀而成,长约40厘米,上带宽3厘米,下端宽7厘米,由一根长30余厘米的木棒穿上作柄。每做完一堂法事,户主必馈赠一条绺巾。因此,这种法器也是苗巫功果的见证。跳绺巾舞时,苗巫身穿红色质袍,头戴黑色帽,帽顶缝一排猪毛,前面围一道凤冠。他左手握绺巾,右手握司刀。基本动作有“三拜”“撒梅花”“拜五云”“拜将”“飞巾”“扬尘”等。其动作柔中有刚,庄重有力。其歌曲的节奏自由,可长可短,可随引腔,但甩腔大都相同,以锣鼓伴奏。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河流域,反映的是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10多个动作,已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摆手舞也是一个参与性非常强的舞蹈,要不是因为一直在拍摄,我定会入场跟着学一学,跳一跳的。

苗绣

来到吉首,不能不说说苗绣。苗族的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上古历史如此密切地缠绕在一起,苗族的刺绣不仅热烈奔放,而且蕴含着神秘悠远的篇章,苗绣中的龙更以其丰富的意象与中华文明的开创历程紧密地联在一起。从残存着“人神混同”“人兽混同”“自然物类混同”的原始思维特征的绣品中我们看到,苗族人民营造出的龙是那样的率真稚气、热烈奔放、神奇壮丽、自由不羁。

苗绣针脚大体可分为绣、插、捆、洒、点、挑、串7种。一幅绣品,常综合运用几种针脚,或配合粘花、贴花、补花和堆花等手法来完成。苗绣的色调亦带有强烈的夸张色彩,它常不按照真实物体的颜色配色,而是按其氏族的审美要求,大胆而灵活的加以运用;其色彩讲究冷暖的对比,注重在强烈地对比之中取得一种色彩美的协调,造成一种古朴又绚丽多彩的效果。

苗绣的历史悠久,其装饰纹样的夸张变形,既着意于生气勃勃的客观对象的表现,又有梦境般的幻想色彩;针法丰富多变,色调古朴协调而又鲜艳明丽。这些都使苗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装饰艺术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陶艺

在古城里,我们遇见了非常热情的陶艺传承人和设计者陈秀满老师,也欣赏了他的著名陶艺作品《苗寨秋歌》,同时也看到了陈老师其他惟妙惟肖的带有强烈民族特色的陶艺作品。

关于陶器的起源有诸多神话传说,当时的人们或许是由于年代久远,淡忘了制陶的始祖,也或许是想把敬仰和感激之情依附于神灵身上,便产生了“神农耕而作陶”“舜陶于河滨”“宁封子为黄帝陶正”“女娲抟土造人”等故事,表达了其对远古历史的追忆。

带着强烈的传统文化传承责任,以陈老师为代表的新一代湘西陶瓷人,十分重视收集和整理湘西各地陶瓷的历史,发现和采集湘西陶瓷的民族民俗造型及纹饰文化,查找和记录湘西陶瓷技艺。在传承和发展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间陶瓷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具有湘西民间特色的人物和陶艺作品,受到陶艺界专家的好评。

夜幕下,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悠悠古巷,饱经历史的沧桑,却风采依旧。青色的石板路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胡家塘边,稍感寂静,窗里人家,浸润着温馨。古老与现代的建筑,在光与塘、绣与陶的映衬下,勾勒出历史与现代深刻交融的画面。

猜你喜欢
文庙湘西古城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欢乐湘西
文庙开笔大典
湘西 国画
安居古城
春秋古城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