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通感”来上好中专学生的美术鉴赏课

2016-03-30 07:01李卉
大观 2016年2期
关键词:通感美术鉴赏电影

李卉

摘要:在美术鉴赏中,由于中专年龄段学生特有的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限制,通过音乐、诗词文章和电影作品来产生通感可以使美术鉴赏课找到比较契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已有认知的点,由此来切入鉴赏所需内容,从而丰富课堂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深入理解课堂内容。

关键词:中专学生;美术鉴赏;音乐;诗词;电影

美术鉴赏除了达到教育、认知目的外,还有着树立审美观、审美理想,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力,净化心灵,丰富感情,培养创造力,完善品格,生化精神境界,美化人生的重要作用。

中专阶段的学生学生普遍在16-18岁之间,自我意识处于发展阶段,自身有了解自我和建设健康心理机制的需要,如果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身心发展来开展艺术鉴赏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但由于个人的阅历和文化素养有限,许多时候由于对作品所处的年代、对作者的背景、当时的各种社会形态以及艺术流派、发展历史等的不了解,很难与作品产生共鸣,达到鉴赏的目的。

社会学家豪泽尔说:“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这也从侧面说明,鉴赏本身是需要有个人文化审美素养作为依托才能够进行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本身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判断力以及审美的表达能力,真正实现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素质的教育手段。而如何促使学生学会分析鉴赏美术作品表达真实思想和情感,培养应有的审美态度、审美判断能力以及审美表达能力就成为一个摆在美术鉴赏课教师面前的大问题。

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时间,我发现以“通感”为切入点来着手进行鉴赏课的展开以及深入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通感”是用在语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影视作品,由2D发展为3D、4D、5D甚至所谓的6D(立体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等,就是要通过各种不同、更多更丰富的形式,来加强各种感官的刺激来充分表达影片的内容,从而达到更逼真、更活泼、更新奇的观影效果和感受。而通感的课堂运用正是借鉴了类似的表达技巧,使用不同的手段来创造出学生能够理解、了解,“接地气”的一些内容,使他们在鉴赏过程中能够与自己现有的文化水平和生活阅历结合起来,能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一、通过音乐引导鉴赏

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说起明星来那可谓是如数家珍,为何有话可讲?因为了解,因为熟悉。而美术鉴赏课上为什么会词穷呢?主要还是因为了解的不够。所以我将学生熟悉的、较为热点的音乐内容与美术鉴赏课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例如2015年比较火热的一档电视节目《我是歌手》,其中的一位歌手谭维维演唱了一首歌曲《乌兰巴托之夜》,这是一首献给父亲的歌。而鉴赏课中也有一课讲到了罗中立油画的《父亲》。父亲是非常具象而又立体的一个命题,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话可说。而通过介绍作品的背景,在欣赏了歌曲和油画的基础上,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就可以试着来评论下歌曲中谭维维想要表达的父亲是怎样的情绪?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而油画中罗中立的父亲又是怎样的父亲,作者传达了一些怎样的讯息?试着让学生使用语言、文字或者绘画来传达自己的感受,或者是想像一下如何表现你自己的父亲?

这样的课堂设计中有学生熟悉的内容,就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起共鸣。整堂课学生顺利完成了对作品的理解和对背景内容的发掘。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锻炼了学生独立创造的能力,每个人都有了独一无二的感受,那么作为学生来说,结果可能反而并不那么重要。

二、通过诗词文章引导鉴赏

诗词与绘画在中国画中本来就是融为一体的,使用诗词来讲解中国古典美术绘画类的作品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通过一些脍炙人口的小故事,比如宋代画院的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白石老人著名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深山藏古寺》等,画作的产生本身就很有故事性,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先卖个关子,让学生思考如果他“穿越”到了宋代画院,或者他化身为白石老人,如何来表现这些画作?充分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了独立思考甚至是独立创作的目的。

再比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本身就着重于表现意境,表现文人的情怀,从这点来说,诗词绘画通过通感互为补充,给人营造出一种道不尽画不完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诗画一体如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隔窗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等等,文字和绘画如此契合,从小在古诗词诵读中长大的孩子们,在这些文字前难道感受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么?

三、通过电影引导鉴赏

电影是一个融合了声光音影,全方位体现的艺术,这样的艺术用来引导美术鉴赏课真的是绝好的素材。很多电影都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用来代入课堂。而且由于电影本身所包含的音乐、画面、语言、故事性等丰富内容,可以很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

例如讲述梵高时,梵高的纪录片、影片本身就有好几个版本,这些内容包含了梵高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故事、画作等等以及一些采访和评论,这些丰富的内容补充了学生之前对于梵高认识的不足,为学生的鉴赏提供了更多更深层的素材,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力。这些素材的引入丰富有趣,故事性强,画面优美,逻辑严密,学生在观看影片内容时就已经从多方面立体的了解了梵高的点点滴滴,再看梵高的画作时,联系到之前所了解的内容,就会产生“通感”,从而看到许多之前所看不到的内容,讲出一些之前讲不出的感受。

在鉴赏课的课堂上,我通常会从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以及发掘作品的深层含义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鉴赏。以此为顺序,请学生在各个环节使用语言、文字、诗歌、音乐或者画作来描述作品给他(她)们带来的感受,这些内容都用到了“通感”这样一个神奇的武器。比如描绘作品的内在形式和审美价值时,通常我会要求学生描述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令你想起了什么?比如哪段乐曲?哪句诗词?或者哪个电影的片段?你是否喜欢?为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时候实在是惊叹于孩子们惊人的想象力。在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上,更是与当时的社会、人文背景息息相关,我会尽量多的搜寻一些当时年代作品所处国家的其它一些影音作品、诗歌文字等内容共学生赏析,分析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和所处环境对作品产生的影响。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在发掘作品深层含义方面相对来说就稍微容易一些,学生们可能会说出与作品想要表达含义相关的一些内容。当然这本身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部分,仍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善用“通感”,使本身远离孩子们生活经验和知识层面的一些内容更浅显易懂,把这些内容代入到孩子们自有的生活和体验中去,让孩子们找到与作品的切入点,才能达到提升审美态度、审美判断力以及审美的表达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通感美术鉴赏电影
说通感
通感修辞很美妙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