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的我国区域流通效率演进态势及宏观支配因素

2016-03-30 15:15王艳胡宏力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6期

王艳 胡宏力

内容摘要:本文从动态性、空间性层面分析了我国区域流通效率的演进规律,并检验了产生这种特征的宏观支配因素。研究显示,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流通效率均呈现波动式降低态势,而且区域流通效率呈现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特征。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是流通效率的两大正向支配因素,政府支出和资本投入则是两大负向支配因素,且这些因素支配力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流通效率 演进态势 宏观支配因素 DEA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流通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流通业定位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将成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关键衡量指标。然而,当前国内流通产业整体上处于粗放式阶段,其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再度腾飞的需要。因此,流通革命已成为必然,而现阶段流通革命的核心就在于流通效率的革命。探寻流通效率的重要支配因素,已然成为当前流通经济改革的需要。

流通效率的测算作为理论上反映流通效率水平的重要内容,已不断被国内学术界关注。然而,目前学术界更多的是关注零售业、物流业等单个细分行业的效率,并且在测算流通效率时鲜有涉及到效率的动态演变性和时空差异性。本文将采用一定的计量手段,实证分析我国区域流通效率的动态演进规律,系统考察其动态性和空间性,然后试图探寻流通效率这种动态演进特征的宏观支配因素,为未来政府决策提供较为可靠的指导。

我国区域流通效率的演进态势分析

(一)理论模型

为了得到我国区域流通效率,将每一个省市作为一个决策单位DMU,采用DEA模型进行测算。假设存在n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都包含了m个投入指标和p个产出指标。(Xk,Yk)表示对应于第k个决策单元DMU的投入和产出向量。模型框架为:

θ表示决策单元的效率值,且有0 ≤θ≤1。λj表示一个有效决策单元DMU组合中的第j个DMU的组合比例,s-,s+表示松弛变量。如果θ =1,且S + = 0,S - = 0,则说明该DMU 为DEA有效。θ值越趋向于1,则说明越接近DEA有效。

(二)变量及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作为区域流通业的投入指标,以流通业的实际产出水平作为产出指标,这也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关于投入产出的规则相一致。这里的劳动力要素投入指标采用流通业的从业人员总数衡量,资本要素投入指标采用流通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衡量,实际产出水平采用流通业的增加值衡量。

本文选取2001-2013年我国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数据进行流通效率分析,西藏自治区、宁夏自治区由于数据缺失较多,因此剔除样本之外。所有指标的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统计年鉴,部分数据通过国研网数据库等途径搜集和整理得到。

(三)实证分析

1.不同地区流通效率演进的特征比较。为了更加具体地探究我国不同地区的商贸流通效率演进特征,以2008年为分界点,分两个时期来进行研究。测算我国29个省份2001-2013年的流通效率值,并得到两个时期各地区的流通效率平均值,如图1所示。根据图1可以发现流通效率演进态势两大特点:

一是29个地区的流通效率在两个时期的增减变化存在差异。其中,有9个地区的流通效率值是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安徽、天津、北京、山东的流通效率提升较为明显,山东的流通效率从第一时期的总体无效率上升为第二时期的总体有效率。在20个流通效率下降的地区中,广西、上海、河北、福建、河南、陕西这6个地区的流通效率降幅都超过20%。

二是我国区域流通效率在空间上呈现梯度递减特征。其中,大部分流通有效率的地区都分布在东部区域。中部区域各地区的流通效率相比东部区域就发生明显降低,仅安徽省在两个时期均表现为流通有效率。西部区域各地区的流通效率就更为不理想,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流通效率值在两个时期均在0.5附近波动。

2.三大区域流通效率的演进态势分析。由前面分析可知,我国区域流通效率总体上呈现梯度递减特征。依据前面计算得到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2001-2013年的流通效率值,测算东中西三大区域流通平均效率,如图2所示。

从历年我国各区域流通效率的演变态势来看,东部地区的流通效率都保持领先水平,且远高于中西部区域,而中西部流通效率普遍不高,西部区域流通效率最低。从流通效率的有效性来看,在2001-2013年期间,全国流通效率表现为有效的年份有7年,其中流通效率最高的年份为2003年,达到1.1。东部区域流通效率所有年份都表现为流通有效率,而且总体的流通效率波动态势较小。中部区域流通效率表现为有效的年份有5年,但有3年流通效率非常接近有效。西部区域流通效率水平最不理想,在13年期间均未达到流通有效率。

另一方面,总体上三大区域的流通效率值不断降低,但中部区域的流通效率在2009-2013年呈现不断提升态势,东中两大区域流通效率呈现一定的趋同态势。但西部区域流通效率一直与全国保持较大差距,而且近几年流通效率也并没有出现好转。

我国区域流通效率演进的宏观支配因素分析

(一)理论模型、变量及数据来源

我国区域流通效率的宏观支配因素很多,综合前人研究,支配我国区域流通效率演变的因素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流通需求因素、经济结构因素以及固定资产因素。本文采用对外开放程度及城市化水平来衡量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流通需求因素,采用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以及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程度来衡量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经济结构因素,采用我国区域商贸流通业的资本存量来衡量区域流通的固定资产因素,可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Effit表示第i个区域第t时期流通效率;Openit表示对外开放程度;Urbanit表示城市化水平;Struit表示产业结构,用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来衡量;Markit表示市场化指数;Govit表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程度,用区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Kit表示流通行业的资本存量;εit 表示随机扰动项。

(二)全国层面的分析

本文采用全国的面板数据样本进行回归,比较发现固定效应最为合适,结果如表1所示。

对外开放水平、城市化水平两个变量的系数都为正且非常显著,验证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化的推进,都能显著推动区域流通效率提高。也就是说,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是我国区域流通效率演进的两个重要支配因素。我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大国,对外贸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于国内宏观经济增长、消费市场拓宽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对国内流通业发展产生支配作用。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也加速了城乡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对流通效率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而政府财政支出和资本投入对流通效率的影响为负,说明政府干预和投资过热反而不利于流通效率提升。

市场化程度也能促进流通效率提高,但是从系数结果来看这种促进作用并不高。产业结构对区域流通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国内流通业仍处于粗放阶段,第三产业中像金融业、信息服务研发设计业等其他高端产业与之联动发展欠佳。

(三)区域异质性比较

由表1可知,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回归结果与全国层面基本保持一致,对外开放、城市化都是流通效率的正向宏观支配因素,而政府财政支出和资本投入则是流通效率的负向宏观支配因素。

同时,东中西三大区域不同支配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正向支配因素上。对外开放对中部区域流通效率的正向影响最大,但对西部区域的影响相对较小。原因可能是东部区域对外开放更趋饱和,正向作用不断弱化,而中部区域对外开放正处于蓬勃态势,西部区域对外开放明显薄弱。城市化的正向支配作用也是中部区域最高,西部区域最低,原因与对外开放应基本一致。

不同的是,东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的正向支配作用非常显著,原因可能在于我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战略,且东部区域发展较快,目前仍处于蓬勃阶段,当前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与流通业的关联作用得到空前加强,从而产业结构的优化明显带动流通效率提升。

结论与启示

总结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区域流通效率的演进态势表现为三大特征:一是全国及三大区域的流通效率值呈现了波动式降低态势,流通有效性不断被削弱;二是区域之间流通效率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特征;三是东、中两大区域流通效率呈现一定的趋同态势,但西部区域流通效率的演进一直没有明显好转,与其他两大区域以及全国平均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从我国流通效率的宏观支配因素来看,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是两大正向支配因素,而政府财政支出和资本投入则是两个负向支配因素。就区域层面,总体上宏观支配因素与全国保持一致,但两个正向宏观支配因素对三大区域产生的支配力却存在显著差异。

综合本文研究可得到以下启示:我国各地区应积极走对外开放路线,并加快西部各地区不断“走出去”,同时优化区域之间产业转移,加速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全方位打开市场和推动流通效率提高释放积极动力。同时,应加快构建长效消费机制,并着实提高有效投资率,促进市场潜力不断释放,稳步推动流通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P.,Petersen N. C. 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1993(10)

2.李杨超.我国商品流通效率区域性差异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6)

3.许文芬.我国商贸流通业与高端服务业的价值链融合及实现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5(3)

4.李晓慧.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流通业生产率增长[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