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诗文中读懂诚信和友善

2016-04-03 23:58廖伦建
文学教育 2016年25期
关键词:张英君子诚信

廖伦建

从古代诗文中读懂诚信和友善

廖伦建

内容摘要:诚信与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涵,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诗文中对此有诸多简明深刻的论述,记载了不少生动形象的故事,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好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无益处。

关键词:诚信友善古诗文价值观

诚信与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涵,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重要价值标准。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诚诺、诚恳待人;友善则强调公民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一.话诚信——莫道黄金千两,不如季布一诺

1.花言巧语似吹簧,厚颜无耻不忍睹

《诗经·小雅·巧言》中云:“盗言孔甘,乱是用餤。匪其止共,维王之邛。……

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节选的大意为:盗贼话儿甜如蜜,祸乱不断难胜防。小人不能尽职守,只会为王增祸殃。骗人大话夸夸谈,都从谗人口里出。花言巧语似吹簧,厚颜无耻不忍睹。原诗从个人遭谗人手,但并未落入狭窄的个人恩怨之争,而是上升到谗言误国、谗言惑政的高度加以批判,因此,带有了普遍的历史意义与价值,这正是本诗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关键之处。白居易《天可度》中云:“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意谓:看上去一副诚心诚意的样子,谁想到好听的言辞全是假话。

《礼记》云:“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墨子》云:“言必信,行必果。”《荀子·不苟》云:“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左传》云:“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这些金口玉言从正面论述了诚信在做人、从政、治国上的重大意义。《孟子·滕文公下》中有:“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句中涉及到一个故事:阳货探听到孔子外出时,给他送去一个蒸小猪,借此召孔子来答谢。孔子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不失礼,又避免与阳货见面。两个人都是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虚假地做样子,走过场。如果说阳货与孔子玩的这场游戏令人发笑,那么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中描写的则是另一种形象:“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谷状。”写假隐士周颙穿着用芰荷制作的隐士衣裳,一旦听到皇帝征召,马上撕裂并烧毁用芰荷制作的隐士衣裳,脸上显露出鄙陋的笑容,奔走驰趋摆出俗不可奈的情状。

《尚书·周官》中说:“作伪,心劳日拙。”意谓弄虚作假之人费尽心机,处境越来越困窘。我们必须杜绝那种“悬羊头,卖狗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类事、不作“当面输心背面笑”、“外君子而内小人”这种人。

2.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

《左传·公十五年》载:“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有关史事为,楚国围困宋国都城达数月之久,攻打不下。宋国派人与楚国谈判,如果楚军后退三十里,宋国愿意与楚国订立盟约,楚国同意了宋国的要求,实现了和平。两国在盟约中写上了上面的话。唐代张九龄《亲贤》中说:“推心置腹,开诚布公。”比喻诚挚地对待别人,真诚地表露内心、坦率地提出见解。现为人们处事的重要准则,赞美心境磊落的人。南朝范晔《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中有:“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大意是:真诚所施加的地方,再坚硬的金石也能把它打开。唐代刘禹锡《上杜司徒书》中说:“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提倡相见以诚,一心为公,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能做到“尽诚”、“徇公”,即使有了“嫌猜”、“谗诉”,也是可心消除的。故《礼记·儒行》中有说“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是项羽将领之一,以得信义著名,古人把“季布一诺”看得比黄金还要贵重。从中可以看出诚信有多么重要,做人之本要“言必信,行必果”,“论必作,作必成”(《苏轼·荐诚禅院五百罗汉记》),讲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做了就一定要努力做成功。

二.话友善——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友善是一件神圣的东西,是感情与仁慈的姐妹,是憎恨与贪婪的死敌。它时刻准备着为了他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人与人的友善,把大多数人的心灵结合在一起,有了这种宝贵的联系,我们生活的环境才是温柔甜蜜的。汉代刘安《淮南子·缪称训》中说:“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意思是:君子不认为小的好事不值得做而舍弃它,小的好事积累起业就成为大的好事;君子不认为小的坏事没啥大妨碍而去做,小的坏事累积起来就是大的坏事。汉代韩婴《韩诗外传》中说:“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大意是:别人对我友善,我也对他友善;别人对我不友善,我也要对他友善。这种团结友善的态度对干好团队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当然,对个别居心叵测者要例外。隋朝王通《中说·魏相》中说:“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有不善争改。”这是友善待人的严格标准。清代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中说:“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留下一则和谐友善的美谈:张英的故乡家里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寸土地。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挥起大笔题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只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这条巷子,虽只六尺宽,几十丈长,但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十分深长。

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2008年2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桐城视察,在与讲解员谈到即将视察的六尺巷时,吴仪风趣地说:“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引得周围人笑声一片。吴仪很严肃的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2006年11月21日,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欣然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他说,六尺巷里曾诞生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参考文献

[1]钱仲联等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刘兰英、赵桂藩等.中国古代文学大辞典[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2012.

[3]贾传棠等编.中国古代文学辞典[M].郑州:文心出版社,1987.

(作者介绍:廖伦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教授)

猜你喜欢
张英君子诚信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深秋
减字木兰花·乙亥清秋
艺术百家 张英
君子无所争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有君子之道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