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理论特色与著述风格
——兼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

2016-04-04 02:18温立武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资本论

温立武,谭 顺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资本论》理论特色与著述风格
——兼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

温立武,谭顺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摘要]与一般经济学著作相比,马克思的《资本论》具有鲜明理论特色和著述风格,《资本论》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不朽名著,它具有公开、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与劳动大众立场,它以探索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为己任,其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侧重于规范研究、本质研究与原因研究,其研究的重点是社会变革、公平分配、制度环境等问题。《资本论》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经济学巨著,其独特魅力使之超越了一般经济学著作。

[关键词]资本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资本论》是一部历史巨著,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逻辑细密严谨,结构精致恢宏。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资本论》并非纯粹经济学著作,其与西方经济学著作相比,有着鲜明的理论特色和著述风格。“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本意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揭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2。从这一角度看,《资本论》是一部非同凡响、超凡脱俗的经济学科学巨著,它的独特魅力绝非一般经济学著作所能比拟。

一、《资本论》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

《资本论》与一般经济学著作相比,内容具有丰富性、深刻性、整体性等显著特点,不仅仅包括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有机整体,那么《资本论》无疑是这一有机整体的坚实的基石。离开这一坚实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厦就会坍塌”[2]3-15。《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逻辑进行了系统论证与阐释。

《资本论》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阐释的主要经济理论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全书的核心,第一卷阐述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卷阐述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阐述剩余价值的分配,第四卷阐述剩余价值的理论史。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的内容作了这样的说明:“在第一册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册研究的对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册的内容,它不能是对于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册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3]29正是通过《资本论》的创作及出版,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科学地预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及历史命运。

《资本论》还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列宁指出:“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4]112《资本论》证明了唯物史观是真理,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验证了唯物史观的真理性,也就是说,正是《资本论》使得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得到了最科学的验证和最为生动的例证。此外,马克思还表示,《资本论》是“把辩证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5]385《资本论》充满着浓重的辩证思维,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具有对立统一性的经济学范畴,如价值、使用价值与价格,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全面、深刻、生动地阐释了一系列经济现象与经济本质的关系原理,同时又采用大量详实而具象的经济事例和经济范畴推进了唯物辩证法的丰富与发展。

《资本论》又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著作。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因为这一理论经过严密的经济论证,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单纯从人们的善良愿望出发,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批判现实资本主义、臆想未来社会的制度特征,缺乏对于社会现实的严格的理论批判、规律把握及逻辑推断,因而只是一种理论空想。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及资产阶级而言,“构成真正危险的并不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实际试验,而是它的理论阐述”[6]295。《资本论》作为一部科学社会主义著作,尽管没有专门章节阐述未来社会的制度性质及特征,却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缺陷和弊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制度架构进行了合理推断,阐释了未来社会的若干重要发展趋向,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建立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理论逻辑的坚实基础之上,彻底摆脱了社会主义理论的空想色彩。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任何人,不管他对社会主义采取什么态度,都不能不承认,社会主义在这里第一次得到科学的论述”[7]411-412。

此外,《资本论》还是理论的宝库,它包括政治、法律、历史、宗教、科技、教育、家庭等异彩纷呈的内容,甚至有人把《资本论》当作一部文学作品来读,“《资本论》充满了生动形象的比喻、谐谑辛辣的讥讽、丰富多彩的典故、诗歌、神话、谚语、民谚和名言;它时而热情洋溢,时而悲愤满怀,时而静如止水;铁一样的逻辑和诗一样的语言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2]3-15。这些内容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立体式呈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面貌。马克思指出:“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5]135。毫无疑问,《资本论》是一部经济学著作,但决不是一部纯粹的经济学著作,而是蕴含着远比单纯经济学著作更为丰富、深刻、宏阔的理论内容,这使之超越了一般经济学著作。正是这一特色,使《资本论》以其非凡的魅力屹立于经济学著作之林中,熠熠闪光,卓尔不群。

二、《资本论》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立场

关于《资本论》的创作立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不讳言自己的阶级立场,他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创作《资本论》,反映无产阶级的经济主张及利益诉求,因此,《资本论》被当成“工人阶级的圣经”。恩格斯在《资本论》英文版序言中指出:“任何一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不仅在德国和瑞士这样,而且在法国,在荷兰和比利时,在美国,甚至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这样;各地的工人阶级都越来越把这些结论看成是对自己的状况和自己的期望所作的最为真切的表述。”[8]34《资本论》被当作工人运动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当然,马克思创作《资本论》不仅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他还站在整个劳动大众的立场上。《资本论》不仅反映工业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与利益诉求,也反映了包括农业无产阶级、小手工业者在内的劳动大众的阶级立场与利益诉求。因此,《资本论》阐发的既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也是劳动大众的政治经济学。当然,在构想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向及制度特征时,马克思又站到全人类的立场上。《资本论》涉及到未来社会的制度构想,透析出未来社会的若干重要特征,例如自由人联合体、个人所有制等,这些理论构想都深刻体现出马克思对于人类整体命运与发展前景的深度关注。不可否认,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揭露与批判时,马克思坚定地持有公开的、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但在展望共产主义社会时他又坚定地取消了自己的阶级立场,而是站在了全人类的立场上。

马克思为什么能够创作出与众不同的《资本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又为何难以超越《资本论》?这是因为马克思能够公开而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劳动大众乃至全人类的立场上,这是马克思能够创作《资本论》这一历史巨著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明确指出:他创作《资本论》的目标是要“在理论方面给资产阶级一个使它永远翻不了身的打击”[5]425。从理论上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是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出发点,事实证明马克思的伟大目标最终实现了。在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代表着进步、正义与光明,然而正是由于《资本论》的出版和普及,揭露了资产阶级虚伪与贪婪的本质,恰如《共产党宣言》所描绘的那样,“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敬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9]275。

在阶级社会里一切社会理论都具有阶级性,尤其是社会科学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性、国别性、民族性及地域性。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英国经济发达,因此亚当·斯密主张经济自由;德国经济落后,因此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主张经济干预,任何经济理论都为特定的服务对象谋取利益。与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持有的鲜明阶级立场相比,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敢公开宣扬自己所持有的阶级立场,而是采用欺骗手法,隐匿阶级立场,把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包装成具有普世价值的经济学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了西方经济学的适用范围和实际效力。

三、《资本论》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或减轻分娩的痛苦。”[8]9-10可见,《资本论》的研究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即资本家为确立竞争优势、攫取更多利润,不断推高资本积累规模和资本有机构成,从而导致利润率下降及相对人口过剩,最终积聚供求矛盾、爆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根本动力则是生产力无限扩张与消费力绝对限制的矛盾,根本趋势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容纳生产力,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体、资本主义社会崩溃,为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所取代。

当然,马克思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探索规律、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而不能创造规律、改造规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遵循一种客观规律,这决定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这一客观规律面前,人类到底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马克思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8]10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确立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都是人类可预见但却无法改变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是自然历史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是无法或无力负责的。在客观规律面前马克思不仅崇尚人类的力量——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力量,而且崇尚自然的力量——一种具有客观决定性作用的力量。马克思不主张拔高人的作用,人的作用只是认识规律,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科学运用规律,因而不能迷信并盲目夸大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运动规律不同,西方经济学研究如何配置资源的问题。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提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以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美国《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对“经济学”概念提出的解释是:“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有限而有竞争性的用途之间配置的问题。”可见,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孜孜以求技艺改进、工序完善、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这归根到底属于技术或工艺问题。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规律等本质问题,西方经济学则研究现象层面或技术层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得出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结论,西方经济学则局限于资源配置问题,仅从技术层面研究经济发展,而无法从规律层面把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这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难以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四、《资本论》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提到:“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8]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聚焦于生产关系,根据社会生产的四个环节,可具体分为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恩格斯指出:“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10]533。《资本论》研究的正是物象关系背后隐藏的人际关系,即物与物关系折射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具体来说,包括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关系,即资本家凭借独占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最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除此之外,《资本论》还阐释了复杂多样的资本家之间的关系,例如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利息理论揭示了职能资本家与非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资本集中理论揭示了大资本家与小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垄断理论揭示了垄断资本家与非垄断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垄断资本家之间的关系等。按照马克思对于《资本论》的创作设想,他曾有计划写作“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等卷册阐述国际价值理论,用以揭示发达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关系,但令人惋惜的是他未能完成这一创作计划。“他的研究的落脚点,却在于人的关系本身。正统的经济学家们将对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的研究称为‘社会学’,而不属于经济学的范畴,这正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不同经济理论体系在研究角度上的差异,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11]85。可见,《资本论》正是从经济学问题入手研究社会问题,透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就研究对象而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著作相比存在一系列鲜明差异。

第一,西方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的一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研究物质生产的特殊。列宁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决不像通常所说的那样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这是工艺学的对象),而是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12]171西方经济学有许多分支,如技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分门别类研究资源配置流程及生产工艺衔接,以求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制度视为永恒的、完美的社会制度不同,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暂时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超越了这一历史阶段,社会生产的组织管理、工艺流程必然随之改变,例如由商品经济发展到产品经济,因交换环节的取消,社会生产环节及流程必然随之变化。任何物质生产都必须与其特定社会形态条件相适应,“毫无疑问,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要对所处的社会作制度性质的规定”[1]7。脱离社会条件规定与制约的社会生产研究,只强调生产一般而忽视生产特殊,必然存在脱离实际的研究缺陷。

第二,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资源配置,是利用市场机制实现的不同行业、企业、生产者之间的资源配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研究资源配置,只不过重点研究资源在不同的人之间的配置。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因而取得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权利,这是一种剥削、一种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及占有方式。因此,马克思提出在未来社会应实行公有制,即生产资料由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并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变革,由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资源在人们之间实现公平分配和占有,即经济资源的社会配置;而西方经济学研究在不同行业、企业、生产者个人之间的资源配置,则属于经济资源的市场配置。对于市场配置资源,《资本论》虽有所论及,如阐释了价值规律、平均利润规律,但这只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一种客观描述,而不是他所关注的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

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生产关系,而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实际上就是生产力。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生产关系,不把研究重点放在生产力上呢?原因在于生产力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运行问题,生产力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才能够发展和运行,“论证各种经济现象的最终的物质原因和社会原因,揭示经济范畴的经济实体和物质内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11]82-8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要研究生产力,首先需要研究生产关系,通过研究生产关系来研究生产力,通过变革生产关系释放与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张通过生产关系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西方经济学则仅限于对生产力发展本身的研究,这是由二者研究对象的不同所决定的。

五、《资本论》具有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3]742-743《资本论》的魅力不仅源于精深的理论、严密的逻辑,还源于精妙的方法。《资本论》第一卷出版近150年来,世界经济与政治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不可否认《资本论》的个别观点或论断受到现实挑战,但同样不可否认《资本论》的方法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认识与解决现实经济社会问题仍然具有指引作用,“就分析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来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方法比《资本论》的方法更科学、更先进”[1]13。

第一,批判与继承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虽然提出并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但却既不彻底,也不科学,例如亚当·斯密把商品价值与交换价值等同起来,没有区分价值决定与价值表现问题,进而陷入价格取决于三种收入的认识教条。马克思在批判与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劳动二重性理论,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石,使劳动价值论发展为科学劳动价值论。

第二,抽象研究方法。马克思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8]8例如,《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是商品,“商品”概念蕴含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秘密。为提炼出商品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抽象出它的三个规定性:第一,商品首先是劳动产品,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不是商品;第二,商品必须用于交换,自产自用的产品不是商品;第三,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无用的东西不是商品。现实生活中人们见到的是商品的外在形式,马克思却通过抽象法透析其本质,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的根本跃进。

第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资本论》的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叙述方法则是从抽象到具体。“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9]18。资本论的叙述方法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例说明:《资本论》第一卷由剩余劳动到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第二卷由剩余价值到利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由利润到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具体收入形式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分配。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阐释从抽象走向具体,由理论走向现实,这一叙述方法逻辑紧密,环环相扣,符合人的认识与思维规律,极大增强了《资本论》的说理效果。

第四,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过程”[9]20。理论的逻辑遵循历史的逻辑,历史怎么发展,理论就应当怎么发展。有观点认为《资本论》就是一部英国经济发展史,《资本论》的理论逻辑就是英国经济史的逻辑,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在《资本论》中得以完美的结合。《资本论》不仅依靠透彻的理论服人,而且依靠严谨的逻辑服人。

“作为经济研究者,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目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二是学习和掌握《资本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1]1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宏观研究、整体研究方法,不仅研究经济,还研究社会,而且通过经济与社会的宏观联系研究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则侧重于微观研究、具体研究,如对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进行分门别类的具体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侧重于规范研究,探究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而西方经济学侧重于实证研究,着力于经济发展的现实状态及发展趋势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侧重于规律研究、原因研究,致力于解决认识问题;而西方经济学侧重于经验研究、问题研究,致力于解决对策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致力于解决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西方经济学则致力于优化资源配置,努力解决生产力发展的技艺障碍问题。

六、结语

《资本论》的现代解析是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有人认为创立于十九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已经僵化,其实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僵化,而是人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态度在僵化。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规律,但却无法为我们扫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惑与障碍。我们不能迷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而是科学,我们也不能苛责马克思主义,不切实际地奢望马克思主义能够为我们解决过去、现实乃至未来的一切问题。

“《资本论》不只是批判的武器,也是建设的武器”[1]19,对待《资本论》的科学态度是要用发展的眼光,不断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虽然《资本论》主张根本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但当今中国则要努力研究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时代课题;《资本论》提出未来社会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计划生产,而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则积极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资本论》重点研究生产关系,主张通过社会变革消除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当今中国的根本任务则是经济建设,不断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

“政治经济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与其他经济学科相区别,有自己特殊研究对象和任务的学科,政治经济学虽然也要拓宽研究对象,但与其他经济学科相比它更加注重经济关系研究和理论抽象的特色不能变”[1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研究或关注社会变革,西方经济学则重点研究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张国家或社会有计划地管理社会生产,而西方经济学则极力宣扬自由市场机制对于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关注公平、高效的制度环境建设,西方经济学则重点关注财富的增长和积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差异不是优劣问题,更不是对错问题,而是两种分析视域、两种研究风格,互有长短,各具特色,应当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洪银兴.《资本论》的现代解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张宇.《资本论》的当代意义[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4).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1]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2]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逄锦聚.论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N].光明日报,2002-08-27(11).

(责任编辑石学军)

[收稿日期]2016-04-28

[作者简介]温立武,男,山东烟台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谭顺,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40(2016)04-0037-06

猜你喜欢
西方经济学资本论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浅析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哲学阅读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浅谈开放教育模式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浅议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