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分制”在大学课堂互动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2016-04-05 09:21张伟平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互动

张伟平

(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山东菏泽274000)



“加分制”在大学课堂互动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张伟平

(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山东菏泽274000)

摘要:大学课堂中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况比较多,课堂提问非常少,教学互动环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经过实践教学的总结,“加分制”方法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测评方式,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具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加分制;大学课堂;教学互动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包括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其中师生间的互动最为重要。但是在大学课程中,师生间的互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教师认为课堂上教授专业课知识才是最重要的,鉴于学生参与性不高、占用课堂时间较多等原因,往往对课堂互动环节不予重视,简单的课堂提问都少之又少。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腾喜博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1]国内也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课堂提问的艺术。可以说课堂提问是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佳载体之一。”[2]笔者认为,大学课堂互动环节的设置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互动与课堂提问在大学课堂中都必不可少。然而“在相对宽松、自由和民主的大学课堂中,提问往往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广泛参与,甚至出现‘集体沉默’的现象。”[3]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根据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加分制”教学法,以提高教学互动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加分制”的涵义及实施步骤

大学课堂相比中学阶段有很大的不同,老师不再时时刻刻地监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但是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大学教育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比如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上课低头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迟到早退旷课、沉迷于网络游戏等问题。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育手段和方法,比如增加教学互动环节,在互动环节中采用多种督促手段等,其中“加分制”就是经过实践教学检验的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法。

“加分制”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情况与学生的成绩评定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到学生期末成绩中,改变以往单一的测评方式,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加分制”方法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设置教学互动环节。教学互动包括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师生间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进行互动,学生间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形式进行互动。其中师生间的互动最为重要,教师是互动环节的实施者与操控者,要因时因地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在每一堂课,都要设计教师的精彩讲授、学生的随时发问,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在每一个课堂的配合、协助、互动、参与,才能活跃课堂气氛。”[4]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采用导入式、讲解式、复习式提问等多种形式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也可以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问题,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某一问题或案例,实行分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设置教学互动环节是实施“加分制”教学方法的前提,也是大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经过教学实验发现,这种互动环节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针对参与互动环节的学生进行加分,并设置加分的规则。在具体互动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状况和行为表现进行适当加分,并设置加分的规则。加分多少依据以下几种情况:其一,问题的难易程度。比如简单的问题加1分,复杂的问题或小组讨论的发言人可以适当增加分数。其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如果被动回答问题且答对的情况下加1分,主动回答问题且答对的情况下加2分,主动与被动回答问题但答错的情况下均不扣分,这样可以打消学生的顾虑,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其三,与平时考勤相挂钩。“加分制”并非只加不减,如果被动提问问题时,碰到某一学生旷课的情况,直接扣2分,如果该生下次主动问答问题且答对可以再加2分,这种弹性设置避免了学生因一时的错误而放弃上进的机会,从而不断修正学生的旷课行为。

再次,汇总成绩,按照设定的公式进行核算。在一个学期结束前,老师将每一个班级学生的“加分制”成绩进行汇总,计算出每一个学生的“加分制”最终成绩。在计算学生的“加分制”成绩时以0分为基准点,根据公式核算最后得分,基准点得分为60分,最高分得分为100分,最低分得分为0分。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照顾那些平时学习认真、态度端正,但是回答问题较少的学生,避免产生较大的差距,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学生的实际得分用F表示,班内最高得分用G表示,最低得分用D表示,“加分制”最后得分用Z表示,则:

最后,在每一学期末,把“加分制”方法核算后的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汇入期末成绩。期末成绩包括期末卷面成绩、期中成绩和“加分制”最后得分。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学期所授课程和每一个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设置这三类成绩的比重,假如期末成绩设置比重为60%,期中成绩设置10%,“加分制”成绩设置为30%,这样得出每一位学生的期末总成绩=卷面成绩×60%+期中成绩×10%+“加分制”成绩×30%,其最后总成绩就是这个学生在这个学期内上课的综合表现。

二、“加分制”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效果

“加分制”方法首先在行政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试行,实施效果良好。自实施加分制以来,学生低头玩手机的现象不存在了,上课睡觉的现象没有了,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也消失了,学生上课基本全勤,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重新呈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一)“加分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得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5]在大学课堂中很多教师不愿与学生进行互动,原因在于担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容易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有些教师甚至放弃任何互动环节,单纯教授专业知识。其实很多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是不会,而是不愿回答,感觉与自己无关,或者保持集体沉默。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主动寻求原因,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运用适当的方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加分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认为回答问题是有“报酬”的,可以将每一次回答问题的得分计入到期末成绩中,改变他们以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在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中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加分制”改变了单一的测评方式

在“加分制”实施步骤中可以看出,加分制包含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考勤成绩,把学生的上课表现按照设定的规则进行量化测评,避免了平时成绩得分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种方法客观公正,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经过“加分制”改革之后,每一学期期末成绩的构成包含期末卷面成绩、期中成绩和“加分制”成绩,这样改变了已往单一的测评方式,避免了期末考试“一张卷子定输赢”的状态,使测评结果客观、公正、科学。

(三)“加分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分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笔者在行政管理专业试行该方法时,刚一开始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积极抢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堂活跃度明显提高,该教学方法被菏泽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报道,后被齐鲁晚报(2015年4月10日)转载,在周边区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育界亘古不变的话题,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条件与情境,但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加分制”亦是如此。

(四)“加分制”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实施“加分制”方法的班级,可以留意到在每一次上课之前都能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这是在大学课堂中很少见的情形,而且学生把课后复习、课前预习当成了一种习惯,把上课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当成一种抢答式的竞赛,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积极性被逐渐调动起来,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学生的学习成绩整体提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这种习惯在他们以后的人生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加分制”在大学课堂中运用的条件分析

“加分制”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但是并非适用所有的教学对象与教学情境,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加分制”在大学课堂中运用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设置教学互动环节是实施“加分制”的前提

在大学课堂中如果没有设置教学互动环节,“加分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没有互动,“分”就无从加起,这也是实施该方法的前提。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需要上来说,教学互动环节都是大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设置互动环节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注意互动方式选择的科学性。在设置互动环节时要注意大学课堂和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不能根据主观意识随意设置。比如在设置师生间的互动时,应该选择新颖性与创新性较强的题目进行提问,也可以根据课堂教授时的情境因时因地的创设问题,善于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问题,妥善评价,多赞扬少批评,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其次,在设置学生间的互动时注意班级的大小。一般来说,当班级人数小于30人时,可以依据具体的问题和情境进行全班讨论。当班级人数大于30人时就不适合全班讨论,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再依据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加分。当班级人数大于100人时,就不适合采用学生间的互动,主要以师生间的互动为主。再次,注意课堂互动行为的常态化。大学课堂的互动行为应该当作常态化的工作运用到教学之中,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发挥互动环节的作用,同时,学生也会逐渐适应这种常态化的教学方法,并转变为一种听课学习的习惯。总之,无论采用哪种互动方式都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参照教学对象对“加分制”方法的可接纳性

“加分制”教学法实施时间不长,实验对象较少,还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检验,因此必然存在一些缺陷和弊端,况且每一个高校、每一个专业、每一个班级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借鉴与推广该方法需要综合考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考虑教学对象对该方法的可接纳性。教学对象是否接纳该方法有很多因素,比如该班的班风、师生关系、学生的个性特点等等,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师生关系,构建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推行这一方法的前提。教师要想了解这些因素就需要与学生和该班的辅导员进行积极地沟通与交流。假如在推行该方法时遭到学生强烈抵制,或者一直不配合,那么就不能强制实施,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三)坚持“先点后面”的原则

“先点后面”即先试点后推广。每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都需要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革与完善。在推广“加分制”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先试点后推广,分步骤、分层次地进行,具体来说,可以挑选教授的某一班级的一个学期试行,然后依据每个班级的不同情况进行改进,最后在一个专业或一个系内推广,稳中求进,不能一蹴而就。坚持“先点后面”的原则可以降低该方法的消极影响,并可以依据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对该方法加以改进。凡事以学生的利益为重,不能主观臆断。

(四)实施对象尽量选择非毕业班

“加分制”的实施对象之所以选择非毕业班,主要考虑毕业班的学生课程较少,且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考研或就业上,“加分制”方法很难发挥应有的效果,难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假如强制推行这种方法,反而会引起毕业班学生的反感,也不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考虑毕业班学生的特殊性,“加分制”的实施对象尽量选择非毕业班。

(五)“加分制”应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

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单一方法就能解决的,需要多种手段与方式相结合,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不可寄希望于某一种方法。比如在实施“加分制”之前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倡导师生平等,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配合老师制定的各种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因材施教,因势施教,依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加分制”只是一种督促手段,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方法。教学改革应该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考虑学生的切身利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师行为技术[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186.

[2]洪松舟,卢正芝.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社会学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1):20-24.

[3]吴国军,张莹.浅析大学课堂提问中的“集体沉默”——基于“责任分散效应”的视角[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11):147-149.

[4]宁晓菊.合作学习理念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解读与践行[J].菏泽学院学报,2010,32(1):124-127.

[5]张绪俊.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有效性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3,35(6):92-94.

(责任编辑:王佩)

The Use of Bonus System in University Interactive Teaching

ZHANG Wei-pi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Heze City, Heze Shandong 274000, China)

Abstract:Teachers’ monologues are very normal in university teaching with very few questioning and interactive activities. Bonus system can change the single evaluation method and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initiative of students’ learning, etc.

Key words:bonus system; university classrooms; interactiv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张伟平(1986-),女,山东郓城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5-09-17

文章编号:1673-2103(2016)01-0139-04

猜你喜欢
大学课堂教学互动
教学互动与人的社会化训练
浅析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构架
合理使用智能手机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谈大数据分析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九步五必做”教学法研究
大学课堂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
浅谈新课改下261导学大课堂对大学课堂的意义
谈语文教学中的互动
微信对大学课堂的冲击与创新
对信息化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