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梅竹马说到荒古的婚礼

2016-04-05 02:24周丙华
关键词:青梅竹马婚礼

周丙华

(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从青梅竹马说到荒古的婚礼

周丙华

(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李白《长干行》“青梅竹马”的故事描写了一幅活泼泼的儿童嬉戏画面,其实这是对当时(唐代)婚俗的模仿,而这幕唐代婚俗又是反映了荒古的男女风情。“青梅”隐语“会男女”,也透露了古代举行婚礼的时节观念;“绕床”折射出男女相逐、回还转圈的上古婚礼。

关键词:青梅竹马;绕床;履;婚礼

李白《长干行·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1]因其婉转而深沉的表达,此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也随之凝固成了描摹小儿女嬉戏天真烂漫情状和无邪情谊的成语。学者对“竹马”、“床”多所措意,论述其所反映的民俗、器物云云颇详,本文乘胜而往,试以探寻其中反映的婚礼习俗及其荒古渊源。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描写了一幅活泼泼的儿童游戏画面。儿童游戏的取材有很多来自对成人社会生活的模拟,即如儿童“过家家”模仿成人的家庭生活,或扮父亲、或扮母亲、或扮孩子,有声有色。著名的“桐叶封弟”的传说,反映的正是时值少儿的成王剪桐叶为珪赐予其弟叔虞,模仿周初的分封故事。周公问起此事,成王说是“余一人与虞戏也”,宛然是一派小儿口吻。[2]如此看来,“青梅竹马”的故事,就很有可能反映了当时(唐代乃至更古老)的民俗,我们且不可仅仅用一个“游戏”将这段故事打发了事。

《诗经》里就载有这种类似“青梅竹马”小儿女故事,且都与婚姻有关。如《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总角是古代儿童发髻的一种称谓,往往借指童年时期。从“不思其反”可以得知,结为夫妻的旦旦信誓,在“总角”之时就已成言。这“总角之宴”恐怕就是类似“青梅竹马”的故事。再如《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说的也是所思念的远人就是童年时的玩伴。方言将孩童时候的玩伴称作“发小”或“毛根儿”朋友,与“总角”之意异曲同工。常所谓“结发”夫妻,当即指“总角”(儿童发髻)时结下的婚约。“妾发初覆额”正是总角之时,如此初步看来,“青梅竹马”的故事说的,很有可能就是“总角”(“发小”)时候的“婚礼”。

我们先从诗歌本身说起。《长干行·其一》是一女子抒发对远行经商的丈夫的相思之苦,着笔以儿时的嬉戏图画开始(上文已引),继之回顾结婚伊始的场面(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转而表达了坚贞、炽热的真挚感情(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最后抒发的是缠绵悱恻的相思(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唐宋诗醇》评云:“儿女子情事,直从胸臆间流出,萦迂回折,一往情深。”这一往情深的“情事”落笔处的“青梅竹马”之嬉戏,必然是女子痴心深处的回忆。而这一最深的回忆,当是与女子的婚姻和感情脉络一贯,而不是一种泛泛之谈。如此说来,那这种“青梅竹马”的嬉戏,倒是有可能模仿了当时的婚礼,这才让长大而成婚后的女子痴心难忘。以上是从情理上大致推论,下文详细论述并探寻其根源。

先说青梅,这是最能让人想到婚俗的一个物件,而且关乎一个古老的风俗。《诗·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夕。

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小序》云:“男女及时也。”《毛传》云:“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未备则不待礼会而行之者,所以蕃育民人也。”《郑笺》云:“求女之当嫁者之众士,宜及其善时也。”序、传、笺三者题旨相同,很显然这是一首男女相会之诗。所谓“男女及时”,有年龄之谓,亦有时令之说,而以“梅”起兴,其旨趣也很明显,试以说之。

梅之初生者青色,称青梅;已熟者黄色,称黄梅。两者是春、夏的不同情状,故又可分别代指春、夏。如夏季可说成黄梅时节,“梅子黄时雨”之类。然则,青梅时节,当然便是春天了。如此可知“青梅竹马”的嬉戏说的也便是春令故事了。诗云“折花门前剧”,折花之嬉,必是花开时节,也当是春令时节。《夏小正》于仲春二月云:“绥多女士。绥,安也。冠子取妇之时也。”《周礼·地官·媒氏》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长干行》诗中小儿郎所弄之青梅,便是隐语“会男女”。《摽有梅》以“梅”起兴,咏男女及时,正在此“隐”。《礼记·月令》载仲春之月“以太牢祠于高禖”。郑玄注认为媒、禖相通,而以媒为古字。梅与媒,皆是之部,明纽,故陈奂《诗毛氏传疏》云:“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以起兴。”其实,媒、禖俱源于某字,《说文》云:“某,酸果也。”梅字,《说文》或体作楳,《说文》以某为梅果,而典籍则多以“梅”假“某”。[3]梅子之青者涩,正是酸果之某。《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王婆想撮合西门庆与潘金莲之媾和之事,借“梅汤”(梅汤还是酸的)探问西门庆的心思,也便是用了这种暗示。民俗以梅为多子的象征,如春联云“红梅结子,绿竹生孙(笋谐音孙)”。会男女的目的就是求子嗣,《摽有梅》以“梅”起兴便是如此。《释名·释采帛》 :“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释名》全篇以声训成说,未必尽合古意,但这种撷同音、音近而象征、暗示的思维,则是古今皆然。比如,婚俗中有撒帐的传统,将花果(如枣、花生、桂圆、棉籽,取“早生贵子”之意)撒于帐上,象征多子之意。如此,诗中小儿郎所弄之青梅,是隐语“会男女”,也是反映了祈求“多生子”的婚俗。换言之,当时婚俗定然有持“青梅”之事,于是让小儿郎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模仿开来了。

我们一般会说“青梅竹马”描摹了一对小儿女嬉戏的场面,可是仔细推敲,说的只是小儿郎,骑竹马、弄青梅的是“郎”,因为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样问题就来了,既然“青梅竹马”反映的是婚俗,说的是一对小儿女的故事,就不能忽略小女儿(诗中的自称“妾”)的角色。“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说的是小女儿。小女孩(妾)的“折花”行为,必然跟婚俗有关,且是与“郎”相配合的行为,不然,小儿“郎”的行为就成了独角戏了。男女定情、订婚,往往要互赠礼物,上古已然如此。《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说的就是男女之间赠花。孙作云先生认为,这首诗反映的就是上巳节的情节,而上巳就是尚子之意,也即求子之意。[4]闻一多先生也提到,《诗经》之《摽有梅》《木瓜》《女曰鸡鸣》反映了上古“女子各以果实投其所悦之士”的风情。[5]如此,小女儿的折花,是要送给“郎”作定情信物的,正是为了配合小儿郎的“青梅”之约。如此生动、可爱的风情,岂容忽略!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其中“竹马”是当时(唐代)儿童最为常见的游戏,即以竹枝跨于裆下,模拟坐骑嬉戏玩耍。[6]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韦庄《下邽感旧》:“昔为童稚不知愁,竹马闲乘绕县游”等等。儿童以竹马为坐骑嬉戏,本无深意,然而,骑竹马“绕床”,且“弄青梅”,就大有深意了。“青梅”隐语婚姻已陈说如上,骑竹马“绕床”,也是与婚俗有关。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有当时婚俗说:“妇上车,聓(同婿、壻)骑而环车三匝。”[7]《太平广记》多保留唐代风俗,卷三四三《窦玉妻》也记载:“俄而礼舆香车皆具,华烛前引,自西厅至中门,展亲御之礼。因又绕床一周,自南门入及中堂,堂中帷帐已满。”[8]原来唐代婚俗中,亲迎时,妇女上车后,婿要骑马绕车转三圈。“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就正好是一对小儿女模拟了这一幕,或者还可以说,模拟了他们看到的亲迎程序。只不过,在儿童的游戏中,婿骑的是“竹马”,妇坐的是“床”。[9]

其实,这种唐代亲迎的风俗,源远流长,上溯荒古,流传至今。《礼记·昏义》记载了先秦的亲迎仪式:“壻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降出,御妇车,而壻授绥,御轮三周。”其中有一个仪式就是,壻亲自为妇驾车三周。先秦亲迎婿“御轮三周”与唐代亲迎壻“骑而环车三匝”,表面看起来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环节就是:男绕女转圈。“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一个“绕”字,也正好说出了亲迎仪式的这个特点。《易·屯卦》初九爻辞:“盘桓。”六二爻辞:“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六四爻辞:“乘马班如,求婚媾。” 其中“盘桓”、“邅如”、“班如”等措辞皆是“回转”之意,与《礼记》所载先秦亲迎仪式一样,反映的也是上古婚礼的原始情节。*《周易》《屯》《睽》《贲》等卦之爻辞所见古代婚礼为“掠夺婚”,肇端于梁启超先生,刘师培、吕思勉、陈东原、郭沫若、余永梁等先生承其绪,或沿袭,或发挥。笔者则以为《周易》《屯》《睽》《贲》等卦之爻辞所见古代婚礼并非“掠夺婚”,而是反映了远古的婚姻观念和婚礼仪式,另文再论,本文不赘。换句话说,男绕女转圈,是从上古男女相逐、回还相及的婚礼演变而来,简述如下。

《诗·大雅·生民》记载了周人先祖后稷的生育故事,姜嫄“履帝武敏”然后就有了生育。闻一多先生解释说:“履帝迹于畎亩中,盖即象征畯田之舞,帝导于前,姜嫄从后,相与践踏于畎亩之中,以象耕田也。”[10]国光红先生进一步阐述:“履”就是原始农业的耕作(即践踏草莱),古人因为农业耕作与婚姻生育相似,因而以“履”作为婚礼;可以说“履”就是最原始的婚礼;古人将婚姻视为人伦之始,而婚礼肇始于“履”,故《说文》云:“礼,履也”。[11]《魏风·十亩之间》“行与子还兮”,《齐风·东方之日》“履我发兮”,描写的是男女相逐,回还相风的定情情节。[11]按闻一多先生与国光红先生的论述,“履”这种最原始的婚礼的特点是:男导于前,女从于后,即女子“履”(即蹑)男子足迹而行。于是乎就构成一种男女相互追逐的仪式。先秦亲迎之婿“御轮三周”与唐代亲迎之壻“骑而环车三匝”,可不正是保存了上古婚礼男子导之于前,女子随之于后的意味吗!《礼记·昏义》继“御轮三周”后载道:(壻)“先俟于门外,妇至,壻揖妇以入。”郑玄注:“壻御妇车轮三周,御者代之,壻自乘其车先导之耳。”男子先导于前的礼制正是上古风情的流传,也正是“绕床”之嬉的礼制本源。

其实,继续追溯,“青梅竹马”的故事,传的乃是女娲当年的婚姻制度。上文说到《礼记·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高禖,即是女娲,而女娲的责任就是成就人间婚姻,国光红先生在《传上古风情的几个古文字》一文中论证颇详,[12]本文简述以证“绕床”之旨。《说文》释娲字:“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释“化万物”之“化”:“教行也。”“行”,在《诗经》中为出嫁之义,如《邶风·泉水》《鄘风·螮蝀》《卫风·竹竿》三见“女子有行”。因此,“教行”实际上即是教以婚姻之道。女娲当年“教行”的内容是:让适于婚配生育的男女绕圈而相互追逐。闻一多先生《伏羲考》引《邺中片羽》有双虺回还相逐图案,即所谓《庄子·人间世》所谓“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足以可见女娲“教行”(回还相逐)的上古风情。[12,13]

男子导于前,女子从于后,女子蹑男子足迹而两人回还转圈,直到男子追及女子,上古会男女的故事便是如此,上古的婚礼便是如此。山东农村的婚礼亲迎有一个讲究,就是迎娶的路(也就是去女方家的路和方向)与娶回的路(也即从女方回家的路和方向)要相反,这样一去一回正好形成了一个圆圈。这应该是女娲“教行”在当今婚俗中的反映。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婚恋民俗,应该与此同源。其中打竹舞、踏青等娱乐形式,其跳来跳去、走来走去的动作,也当反映了“男女相及”的上古风情。

先秦亲迎婿“御轮三周”与唐代亲迎壻“骑而环车三匝”,正是上古男女回还追及的虚拟象征,情节虽然有所变革,但“绕”的关键情节,仍然反映了上古男女追及“回还”的光影。在“绕床弄青梅”的故事中,小儿女对当时成人婚俗的模仿确实抓住了当时婚礼的要领。

参考文献

[1]曹寅等编纂.全唐诗 (第三函第四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6.

[2]吕氏春秋,诸子集成(第六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220. (此故事又见《水经注·晋水》;又见《史记·晋世家》,以周公为史佚。)

[3]国光红.九歌考释[M].济南:齐鲁书社,1999:65.

[4]孙作云.孙作云文集(《〈诗经〉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292.

[5]闻一多.诗经本义[C]//闻一多全集(第2卷).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48:88.

[6]顾鸣塘.斗草藏钩[M].转引自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78.

[7]段成式.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

[8]李昉.太平广记(卷三四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163.

[9]郑慧生.古代人的坐具[J].寻根,2010,(4):96.

[10]闻一多.神话与诗(闻一多全集选刊之一)[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76.

[11]国光红.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三首国风[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176(3):68.

[12]国光红,陈光苏.传上古风情的几个古文字[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168(1):85-92.

[13]国光红.《九歌》“司命”探原[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2(3):30-34.

(编辑:程俐萍)

Textual criticism on the story of Green Plum and Bamboo Horse then tracing to the Wedding Ceremony in remote antiquity

Zhou Binghua

(CollegeofTourismandHistory,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Chengdu610041,China)

Abstract:The story of Green Plum and Bamboo Horse from poem (Chang-gan-xing) written by Li Bai described a scene of children frolic by playing the Wedding Ceremony of Tang Dynasty. In fact, the custom of Wedding Ceremony in Tang Dynasty reflects the condition of wedding ceremony in remote antiquity. Green Plum (Qing mei 青梅 ) symbolizes the dating between man and woman. Circling around the seat reflects the nature of wedding ceremony in remote antiquity.

Key words:Green Plum and Bamboo Horse; Circling Around the Seat; lv(履); Wedding Ceremony

中图分类号:K89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6)02-0142-04

基金项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11SZYTD06);西南民族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资助项目(2009RC012)

作者简介:周丙华(1974-),男(汉),山东滨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先秦历史与文化及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21

猜你喜欢
青梅竹马婚礼
“青梅竹马”的由来
“青梅竹马”的由来
清平乐·青梅竹马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Country Driving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最忆青梅竹马时
多趣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