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荟萃

2016-04-05 20:54
四川畜牧兽医 2016年2期
关键词:蜜蜂秸秆饲料



信息荟萃

2015年GDP增6.9%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 7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统计局表示,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农业生产再获丰收: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 143万吨,比上年增加1441万吨,增长2.4%。其中,夏粮产量14 112万吨,增长3.3%;早稻产量3 369万吨,下降0.9%;秋粮产量44 662万吨,增长2.3%。谷物产量57 225万吨,比上年增长2.7%。棉花产量561万吨,比上年下降9.3%。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454万吨,比上年下降1.0%,其中猪肉产量5487万吨,下降3.3%;禽蛋产量2 999万吨,比上年增长3.6%;牛奶产量3755万吨,增长0.8%。

畜牧业十三五规划的十项工作重点

1,积极推动“粮改饲”;2,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理问题。全国粪污量38亿吨,争取将粪污变废为宝,实现利用70%以上;3,秸秆的饲料化运用。8亿的秸秆,饲料用了2.2亿,占到整个饲料量的27.5%,十三五期间将该比例提升至34%以上;4,规模养殖。十三五期间,使畜牧业规模化率达到50%以上;5,积极推进畜禽良种改良;6,奶业问题。①推动奶牛良种化,②解决奶牛生产的饲料问题,③抓好奶的质量安全;7,饲料问题。2015年我国饲料产量2亿吨,饲料企业总数下降至6000多家。传统的抗生素将淡出市场,微生态制剂及新饲料能源的研发将占主流;8,草原生态。在十二五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经费投入,预计投入在170~180亿元;9,科技方面。继续加强对科技的投入,加强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畜牧装备研发等;10,畜牧发展的精准化和细致化。畜牧生产数据的统计需要更精确,加强基础数据的统计工作。

2015国家科技奖公布畜牧业斩获6项二等奖

1月8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向获奖的代表颁奖。

与畜牧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相关的多个项目均有所斩获。《农产品黄曲霉毒素靶向抗体创制与高灵敏检测技术》、《农用抗生素高效发现新技术及系列新产品产业化》以及《安全高效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的创制和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荣昌猪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农大3号”小型蛋鸡配套系培育与应用》和《畜禽饲料中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世界卫生组织人畜共患病和新发传染病联合诊断中心主任、病毒学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维尔特·伊恩·利普金(Wa1ter Ian Lipkin)教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以表彰其在中外人兽共患病技术交流方面所做的贡献。

据了解,国家科学技术奖由国务院设立,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项大奖。201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这是继2004年以来首次空缺。

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1月16日,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仪式在京举行。今后,联盟将通过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解决我国秸秆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技术瓶颈,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秸秆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这对解决我国秸秆产业的综合利用问题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联盟成立后,将开展四方面工作:一是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秸秆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重要的产业标准;二是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现知识产权共享;三是实施及时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四是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国家加快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草每亩补助1000元

日前,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环境保护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规模、提高补助标准。此举将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推动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一项重要政策。

《通知》明确,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主要政策有四个方面:一是将确需退耕还林还草的陡坡耕地基本农田调整为非基本农田。由各有关省在充分调查并解决好当前群众生计的基础上,研究拟定区域内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的范围;二是加快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进度。从2016年起,重点向扶贫开发任务重、贫困人口较多的省倾斜;三是及时拨付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资金。为确保各地结合实际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补助标准为: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 500元,退耕还草每亩补助1 000元;四是认真研究在陡坡耕地梯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以及严重污染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的需求。

2015年四川省休闲农业收入居全国榜首

四川是中国“农家乐”发源地。近年来,四川省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厚重的农耕文化,以建设休闲农业景区和培育休闲农庄为“两大”抓手,推进休闲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美化环境发挥了重大作用。2015年,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发展到3.1万家,接待游客3.2亿人次,综合经营性收入1008亿元,同比增加34%,规模效益全国第一;带动全省1 034万农民就业,同比增长14.8%,为全省农民人均增收贡献82.1元。

四川将投入10亿元开展农村土地整治专项扶贫

1月7日,记者从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获悉,四川省农村土地整治专项扶贫2016年工作计划共涉及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山藏区88个贫困县,66个项目,投资概算逾10亿元。农村土地整治专项扶贫是落实扶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之一,省国土资源厅要求务必将2016年农村土地整治专项扶贫工作计划中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项目扎实落实到位,66个项目要逐个建好台账。

第七届农民合作社优质农产品迎春大联展在成都开幕

1月15日上午,由四川省农业厅主办的第七届农民合作社优质农产品迎春大联展在成都隆重开幕,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强、副巡视员牟武俊,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厅、省工商局等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莅临展会,四川21个市州的近200多家农民合作社参展,产品包括粮油、畜牧、水产、水果、茶叶、泡菜等数百种。

举办本届迎春大联展的主要目的在于搭建营销平台,推介农民合作社的优质特色产品,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实现农民合作社产品与广大消费者直接对接。同时,丰富春节农产品市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开辟消费者春节购物新渠道。

四川省农业厅紧急部署当前禽流感防控工作

1月14日,四川省农业厅接省卫计委《四川卫生应急快报》获悉成都市发生1例人感染H5N1病例。省农业厅高度重视,1月14日下午,分管副厅长杨朝波召集兽医兽药处、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各市州动物疫控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召开紧急会议,通报成都市人感染H5N1病例基本情况,分析了当前我省禽流感疫情形势,紧急部署了当前全省禽流感防控工作。

杨朝波副厅长要求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派出专家组,与成都市疫控中心和省疾控中心保持沟通协作,开展好现场调查及采样分析、消毒等工作,防范次生疫情发生。

中蜜一号蜜蜂配套系通过国家审定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石巍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培育的“中蜜一号”蜜蜂配套系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中蜜一号”蜜蜂配套系是我国自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成立以来首个审定通过的蜜蜂配套系,改变了我国没有国审蜜蜂配套系的历史,标志着我国优势特色蜜蜂配套系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蜜一号”蜜蜂配套系是由蜜蜂所主持,联合国内6家主要蜂业科研、中试机构,利用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为育种素材,经过20多年不间断培育而成的抗螨、蜂蜜高产型蜜蜂配套系。“中蜜一号”蜜蜂配套系的突出特点就是抗螨效果显著,可以显著降低蜂螨损害,同时蜂王产卵能力强,能维持较大群势,采集能力强,产蜜量高,经过中试推广证明,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饲养,能产生较高经济效益。

“中蜜一号”蜜蜂配套系于2015年10月通过国家畜禽资源委员会现场审定,同年11月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通过。这不仅是我国培育成功的第一个蜜蜂配套系,更是我国蜜蜂良种培育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丰富了我国蜜蜂品种资源的结构,也将促进蜜蜂产业格局的优化和完善。

我国育成首例适应高寒地区细型细毛羊新品种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杨博辉研究员为首席的创新团队联合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等7家单位,历经20年,培育出我国首例适应高山寒旱生态区的细型细毛羊新品种——高山美利奴羊,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新品种审定。该品种的问世,填补了世界高海拔生态区细型细毛羊育种的空白,是我国高山细毛羊培育的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杨博辉介绍,高山美利奴羊是以澳洲美利奴羊为父本甘肃高山细毛羊为母本,运用现代育种先进技术培育成功的新品种。该品种适应2 400~ 4070米生态区,性能指标和综合品质超过了同类型澳洲美利奴羊,实现了澳洲美利奴羊在我国高海拔、高山寒旱生态区的国产化。据预测,每年可推广种公羊1.6万只,改良细毛羊600万只,新增产值可达10亿元,对促进我国细毛羊产业升级和改善农牧民的生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特定种类的饲料添加剂降低猪三角冠状病毒存活率

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研究人员称,通过使用特定种类的饲料添加剂可以更快地降低全价饲料中猪三角冠状病毒的存活率。

猪三角冠状病毒于2012年首先发现于中国。当前已知有3种猪冠状病毒会对猪肠道健康造成影响。其中广为人知的一种病毒类型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其他两种分别是猪三角冠状病毒(PDCv)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

研究人员指出,受到感染猪只粪便污染的饲料是猪三角冠状病毒的潜在传播途径。动物日粮中常加入有机酸和饲料添加剂来提高养分价值。该研究的目标是确定推荐量或两倍于推荐浓度的有机酸或添加剂是否可以有效降低饲料中猪三角冠状病毒的存活率。研究人员同时指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各种饲料添加剂中活性成分的相互作用。

猜你喜欢
蜜蜂秸秆饲料
四种青贮法 饲料新鲜又适口
粤海饲料
羊饲料的营养成分及配制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蜜蜂
蜜蜂
蜜蜂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