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中的苏轼

2016-04-06 17:04丁松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苏轼

丁松

内容摘要:《石钟山记》为历史名篇,苏轼的那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眼见为实、注重实地考察、严谨求证的精神为后人津津乐道,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在欣赏文章的文辞语句并对苏轼表示赞赏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要对文章的内容、背景和作者做一番探究,以此来形成新意。

关键词:苏轼 石钟山

苏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财富,其历史名篇《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名句更为后世传颂,我们不光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文辞语句,体会蕴含的哲理情怀,学习苏轼严谨求证的精神,还要对文章的内容、背景和作者做一番探究,以此来形成新意。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透过《石钟山记》有了如下感悟。

勇于探究考证的严谨学者。一个地点的命名,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依其形状;二是有关的历史传说故事;三是名人的原因。对石钟山命名的来由,郦道元、李渤和苏轼都是从声音上对其考证。既然是声音,那么这个地方(石钟山)定会有类似钟的声音,关键在于这种声音从何而来,也就是找到为何会出现这种声音的物理现象的原因。阅读文本,我们会有这样的认识:一是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很显然,这种方法不科学,而且太片面,毕竟只有两块石头,不能代表全体,况且这种声音由人工敲击产生的,具有偶然性;二是郦道元和苏轼,都认为是“水石相搏”,“噌吰”,“窾坎镗鞳”,这和海浪拍击礁石的情景类似,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这种说法也容易接受。苏轼通过自己的亲自考察,详细描述了夜泊石钟山的情形,“叹郦元之简”而丰富其学说,对前人的定论提出质疑并验证,他的这种实践求知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胸襟旷达的文人。联系苏轼当时的处境,熙宁年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变法,因此请求外调,仕途上开始走下坡路。又因元丰二年被人弹劾被捕入狱(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继而又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官场的失意,政治的排挤,前途未卜等等困扰着他,面对这些困难,苏轼仍抱着旷达的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寄情山水,以一个文人学者的身份,对自然现象和前人学说进行考据探究,当找到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因笑谓迈曰”,此刻,政治上的沉浮顷刻间化为了乌有,表现出了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和仕途失意的官员难能可贵的旷达胸怀,这些都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我们不由得发出赞叹之声。

考证目的的偶然性。文中说道“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县,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可以看出,苏轼此次是因为机会巧合,才能到石钟山去看看,带有一定的巧合性。苏轼之前也说到对前人的说法表示怀疑,这次正好去验证一下,所以目的并不是很纯。

不应该对郦道元和李渤进行贬低和讥笑。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酷爱自然,有意探寻祖国的山川美,通过实地地观察、体验,对自己踏足的每一景点(包括石钟山)都作了认真、细致的记录,写出了富有生命力的《水经注》。李渤为写《辩石钟山记》也前来石钟山进行考察,虽然他的结论具有片面性,但他也是为了论证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而经过实地考察的。所以且不管郦道元和李勃考察结果的正确与否,详细与否,其注重实地考察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苏轼前来此地亲自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其实也是借鉴了郦道元和李勃的考察结果,在前人考据的基础上进行再论证,所以苏轼不应该“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苏轼这里有点借他人肩膀抬来高自己的感觉。

写这篇文章有些多余。关于石钟山的命名,郦道元已经很明确的表达了出来,“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十六个字清楚明了。而苏轼的记述也没有离得开这十六个字的范畴,反而还不如郦道元表述得简明。

文章中所暗含的政治隐喻。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请求外调(实际上是遭贬谪)从此开始了宦海沉浮的一生,在外任职的过程中,苏轼亲自接触到了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因此对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变法,都存有意见,但又因自己个人力量的渺小无法对抗强大的政党集团,所以只能在文章中发出自己的呐喊和哀怨,“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意思好像在说:士大夫们不肯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疾苦和社会真实状况,变法没有针对性;而百姓(我)虽然知道变法带来的种种问题,但哪里有发言权呢?

俱往矣,苏轼是一代文豪,他的诗词书法文章,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管怎样,他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历史背景、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究,透过文章表面发掘背后的隐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形成自己的观点,全面地了解文章和作者,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的精神和责任。

(作者单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题西林壁
苏轼错改菊花诗
但愿人长久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