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与黑》中于连与德·莱纳之间的爱情

2016-04-06 17:04莫树红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红与黑真诚

莫树红

内容摘要:《红与黑》中作者司汤达描述了德·莱纳夫人对于连的充满真诚的激情之爱,而于连对德·莱纳夫人的爱却是虚伪之爱,于连的性格身份地位及所处的时代,出人头地的欲望远超对爱情的渴望。他们之间爱情的不对等,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爱情以毁灭而告终。

关键词:真诚 激情之爱 虚伪之爱 出人头地 毁灭

司汤达是善于以爱情来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他的《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小说以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为主线,两次恋爱作为情节发展的关键,猛烈抨击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他的爱情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读完《红与黑》,我们总是沉思在于连与德·莱纳夫人之间的爱情之中......两者的爱情缘何以悲剧而告终?爱情,是亘古不变的母题之一,对其探究,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剖析作品,时至今日仍然有着极大的启迪意义。

一、于连是司汤达被压抑的愿望的满足

作者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时,往往把自身的感情和经历投射于其中,司汤达也不例外。司汤达不到8岁时,母亲便去世了,童年时代,他受到严格管教,家里人看不起他、不喜欢他,甚至打骂他。在意大利米兰居留期间结识玛蒂尔德展开狂热追求,但从未得到回应。从小失去母爱,加上相貌的丑陋及恋爱方面遭受的冷遇、讥讽和挫折,使司汤达从小就养成了郁郁寡欢的性格,他憎恨所有的人,包括对他实行专政的宗教。同样的,在《红与黑》中于连遭受父兄的厌弃打骂也憎恨他当时的社会、宗教和人,在写到于连的爱情时,却把德·莱纳夫人和德·拉莫尔小姐都描写成是深爱于连的。书中于连这一人物的经历、命运和司汤达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司汤达被压抑愿望的满足。艺术有时是对人生痛苦的补偿和安慰,也正缘于此,文学才有了动人的生命力。

二、于连对德·莱纳夫人的虚伪之爱

于连与德·莱纳夫人的“爱情”贯穿小说的始终,是真爱吗?细细推敲,于连对德·莱纳夫人的爱情实则是一种虚伪之爱。

(一)对母爱的渴望

小说中从未提及于连的母亲,童年生活的不幸,使于连的心底始终渴望母亲的关爱与保护。第一次见到德·莱纳夫人时,听到夫人温柔、亲切的话语,您到这儿来干什么,我的孩子?让于连感受到一种温暖和爱。而于连回答说生平第一次进入陌生人的家,心里害怕,说需要夫人的保护。看出于连从潜意识里把德·莱纳夫人当作母亲,是一种对母爱及关怀的渴望。

德·莱纳夫人对他真诚自然不造作的爱及关怀,对他于母爱的渴望做了一定补偿。做家教期间他和夫人和孩子们一起没有欺骗、没有猜疑、没有等级差别的生活,成了他生命中最快活的时光。所以他在法庭上忏悔自己居然谋害最值得尊敬、最值得敬佩的女人的生命,而夫人曾经像母亲那样对待他!因而不愿上诉祈求判处死刑。因此,德·莱纳夫人的贤妻良母的品性、美丽的外表、自然真诚的爱,成了受恋母情结所压抑的于连的爱恋对象,与爱情无关。

(二)“初恋”情结的影响

初恋是人的爱情萌发的最初部分,不一定是真正的爱情,但这种感情是独一无二不能被别人轻易替代的。

于连到德·莱纳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时,还不到19岁,在此之前他根本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喜欢过任何女人,是夫人温情脉脉的目光和关爱打动了他,于连从一开始对夫人只是一种喜欢,并惊异于她的美而已,尤其是作为孩子的母亲却还保留着少女的美,但是他对夫人的喜欢又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后来的德·拉莫尔小姐抑或是其她任何人,都不能取代他对德·莱纳夫人的喜欢,因为这相当于他的“初恋”。

(三)自卑与超越的心理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难以负重的心理必须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才能解脱。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于连奋斗的人生实质就是一个对自卑的补偿和超越的过程。于连身上自卑感的形成有两方面原因,一、于连作为一个木匠儿子的出身与地位对他人生的影响;二、于连生活在法国封建复辟王朝统治时期,按他的身份地位只能处于社会的下层,想要爬入上层社会必须拥有金钱和权势。所以他会把德·莱纳夫人的同情和帮助看作是对他人格的侮辱。就连对他的关心也理解为有钱人的假意,这种自卑感使他过分敏感,对于别人的言行总要疑虑重重地探究其深意,自尊很容易受到伤害。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和德?莱纳夫人相恋不可否认有相当大成分出于一种自卑心理而产生的征服意识。从握住德·莱纳夫人的手不让其抽回去及与夫人幽会等细节描写来看,实质是从战胜自卑、追求平等的心理出发去履行自己的责任,这种感觉使他非常幸福,因为他证明了自己的优越感,解脱了自卑心理,而不是因为爱情。

(四)出人头地的欲望

于连也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从少年时期起他就羡慕拿破仑的英雄业绩,崇拜拿破仑得到美艳的约瑟芬的垂青。所以除了爱情,他还有着更大的出人头地的欲望,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平民阶层的一员注定了在于连的心里,爱情永远不可能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显然,于连只是把追求德·莱纳夫人作为实现其出人头地的辅助工具。当他与德·莱纳夫人的私情暴露之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省会贝尚松神学院,伪装虔诚满心期望能做一个主教从而获取金钱和权力。失败后到巴黎拉莫尔侯爵府担任私人秘书,于是马上把于德·莱纳夫人抛在脑后,选择了能帮助他实现其挤身上流社会的他根本不爱的有着皇后般仪态的高贵的德·拉莫尔小姐。

(五)生命终结前的美好记忆

每个人在生命的终结时,都会想抓住一些美好的东西,留住一点美好的记忆,因此在于连生命的终结前夕,在狱中的深沉思考中,他想到了德·莱纳夫人,因为对于连的人生而言,再没有比和夫人在一起更幸福的时光了。在狱中的深沉思考和反省中,他的痛苦的童年、世侩的父兄、满身铜臭的德·莱纳市长及哇列诺所长、虚伪的宗教、矫情的德·拉莫尔小姐、森严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复辟制度、失败的个人奋斗......没有一样能让于连有哪怕些许的安慰和留恋!他在审判时,谈到对夫人怀有的儿子般的、无限的崇拜,谈到夫人曾经像一个母亲那样对待他。所以,这更不是爱情,而是一种想在临死前抓住一点美好东西的心理在作祟。

三、德·莱纳夫人对于连的真诚、激情之爱

德·莱纳夫人对于连的爱,是一种真诚、无私奉献的爱,与于连的虚伪之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激情之爱

司汤达在《19世纪的爱情》一书中,将爱情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1、激情之爱2、趣味之爱3、肉体之爱4、虚荣之爱。司汤达反对后3种,憧憬的是超越世俗人情、功利的激情之爱。而德·莱纳夫人对于连的爱正是这种激情之爱。

德·莱纳夫人看似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从未品味过真正的爱情,于连的到来,为她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她体会到了爱情的甜蜜。与于连在一起,从未体验过的热情使她昏了头,没有任何的虚伪来玷污她那天真无邪的纯洁爱情。当她的女仆爱丽莎向于连求婚时,她差点发疯,最终病倒了,可当爱丽莎呜咽着告诉她,她被于连拒绝时,夫人立刻兴奋起来,甚至大喜过望,几乎丧失了理智!在帮于连拿肖像时,竟误解那肖像里画的是于连心爱的女人而产生了恐惧,经受着内心的百般煎熬......德·莱纳夫人的种种如是举动,表明了她的爱确实是激情之爱!

(二)抉择下的真爱

爱情就像一朵娇艳欲滴而又有刺的红玫瑰,想要真正获得常常需付出努力甚至代价。德·莱纳夫人对于连是真诚的爱,为了于连她可以放弃名誉和生命。在于连入狱后夫人要求于连签字上诉,即便连累自己的声名也义无反顾。于连死后,她信守与于连的诺言,没有自杀。然而,在于连死后三天,她拥抱着孩子们去世了,德·莱纳夫人对于连的爱是如此的深沉和热烈,她的心早随着于连的死亡而枯萎了。在名誉、生命与爱情的抉择中,德·莱纳夫人毅然选择了爱情,这样的真爱与她的身份、地位和所属的阶级、社会又是如此的不调和,注定了这段爱情的毁灭。

综上所述,《红与黑》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病态时代下的爱情悲剧。作者巧妙选取了爱情视角来反映当时的现实社会,不仅从艺术上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而且从思想上启迪了读者的思考,于连和德·莱纳夫人的不对等的爱情是那个封建波旁王朝复辟时代不同等级之间爱情悲剧的一个缩影,于连畸形的虚伪之爱和德·莱纳夫人盲目的真诚激情之爱,注定了他们爱情的终将毁灭。同时也启示了现代社会的人们,真正的爱情应该建立在真诚、平等、理智和纯洁的基础上,只有这样的真爱才能长久,一旦爱情中掺杂着某种杂质,那么这段爱情必然注定不幸甚而毁灭。

参考文献:

[1](法)司汤达﹒《红与黑》[M]﹒译林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2](奥地利)阿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沈阳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3](法)司汤达﹒《19世纪的爱情》[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4](美)艾·弗洛姆﹒《自我的追寻》[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第1版

[5]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

[6](奥)西德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1版

[7]佘斯大、刘渊﹒《心灵撞击的回声》(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红与黑真诚
情人礼赞
红与黑
走进学生
平民化叙事的魅力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的爱
班主任如何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忏悔之于周朴园
只爱黑白红
HOT!热温迷情
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