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成为新型劳动者的途径和方法

2016-04-06 17:04王芳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劳动者人才大学生

王芳芳

生活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运用,现代社会不再是仅需要四肢健全的劳动者,更需要的是那些在此基础上,紧追时代发展的步伐、对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有着良好了解、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知识化、技能化和富有创造力的“新型劳动者”。

一、“新型劳动者”的科学内涵及所应具备的素质。

随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型的步伐,我国生产方式日益现代化,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新时期的劳动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大学生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但许多都知识陈旧、技术落后、不善于总结和更新知识,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因此,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引导他们成为“新型劳动者”。所谓新型劳动者应该具备专业知识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职业素养的劳动者,包括强烈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善于掌握新概念新技术的创新能力、自主选择的能力和善于质疑的能力等。其中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其关键能力。

二、目前我国就业市场现状。

处在经济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方式正发生着极大的转变,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因素,生产设备、生产理念更新换代加快,对劳动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设备。但是大学生由于身处于社会之中,还没有踏入工作岗位,对当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化和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没有明确的认识,对新型劳动者的把握还比较浅显,不善于掌握新概念、学习新技术、不善于总结和创新,等踏入工作岗位后,总是故步自封,难以创新和突破,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招聘人才的决策也已经比较成熟,对人才的要求也日渐提高,特别是对专门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但是对于现在的大学来说,培育的大多是学识渊博、具有多种才能的通才,忽视了对于某一学科或者某项技艺的专门人才。而我国现代企业需求的是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等专才,所以这种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不一致,导致许多地方出现了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两难境况。

三、引导大学生转变为“新型劳动者”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两难现象。正证明了我国缺乏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若想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求我们引导大学生向“新型劳动者”转变,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引导大学生成为“新型劳动者”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褪去了以往天之骄子的华丽光环,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要解决其就业难的情况,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其中引导大学生成为“新型劳动者”就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二、有利于解决企业用工荒的难题,给企业输入新的力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和全面发展。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引导大学生成为“新型劳动者”可以为企业输入新鲜的血液,有利于改进企业的生产方法、创新生产工艺,增强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培育新型劳动者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出现企业“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状况的原因

(一)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滞后

教育观念而言:一方面,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依然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发展上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实训基地数量不够,实训设备欠缺;“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重学历轻实践的现象屡见不鲜;校企合作制度,现代学徒制度的发展不完善,学校与企业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使得专业设置不符合企业岗位要求。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

就业观念而言:部分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偏颇,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总是好高骛远,认为自己的所学能胜任较好的工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但是很多学生在校时,只是勉强完成自己的学业,或者只是埋头学习,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动手能力较差,创新意识非常淡薄,踏上工作岗位后,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胜任企业提供的职位。

(二)终身学习的观念还未形成

虽然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实践浪潮正在不断的掀起,冲击着原有的社会传统观念,但是人们对待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还有待深入。很多大学生现在依然是认为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掌握一辈子享用的技能,觉得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然而,现在的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社会,要求劳动者要不断的更新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三)企业待遇、社会保障相对过低

虽然现在我国正在打破一直持续的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但依然存在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低廉的工资、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压榨着劳动力。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环境优越,在踏出校门的时候都拥有较高的社会期望,希望找到一份比较舒适的理想工作,但是企业给予的待遇和社会保障却远远的低于他们的需求,这就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

(四)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教育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越来越多的需要拥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培育出来的人才却大多缺乏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一、创新独立意识不强,现在大学生依附心理和从众心理过剩,大多不能摆脱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将自己束缚在条条框框中,不愿独立思考,不敢挑战权威,缺乏创新意识;二、创新实践能力欠缺,一部分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不愿意动手、不善于实践,或者有部分同学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就立马放弃,缺乏继续下去的毅力和勇气。这些方面都体现了我国现在大学生创新意识还有待提高。

五、引导大学生成为“新型劳动者”的途径和方法。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就要转变观念,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培育“新型劳动者”。因此,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职业教育。

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是引导大学生成为“新型劳动者”的重要途径。国家要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资金、设备等投入力度,建设更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校内校外实践,以提高大学生实训的实效性,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同时,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不仅注重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更要加强对他们实践能力的提高。首先,加强对教师的知识的培训,通过组织取得更高的学历和教师自身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其次,增加教师到企业实习实践的能力,将更多的老师送到企业中去实践实习,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新型劳动者是善于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的人才,而这就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21世纪中那些思想僵化、固步自封的人终将被社会淘汰,取代而之的是不断学习、自我更新的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理念,主动去学习新的学习理念,掌握新的学习方法,不断的研究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三)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我们祖国将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要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书、不尚书,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将自己从思想僵化的内容中解脱出来,善于去解决新问题,创新新方法。以便帮助大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能不断的发现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探索新的生产方法,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促使企业效益的不断提高。

(四)、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实践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四肢健全踏实肯干的人,更需要的是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联系实践,掌握实践能力的人。所以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理论、完善理论,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工作中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

(五)提高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工资待遇。

新型劳动者大多属于“高精尖端”人才,企业要吸引更多的“高精尖端”优秀人才,必须提高对劳动者的福利待遇水平,把劳动者当成自己企业的一部分,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提高对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解决他们的子女入学、医疗等问题,让他们真正的能融入到城市中去。只有这样,引导大学生在转变为“新型劳动者”才具有更强有力的动力。

(六)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面临着复杂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的充实自己;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善于运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敢想敢做,勇于钻研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网络和电视等途径了解经济和行业情况,紧跟行业步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总之,大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争取早日成为一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未来的世界是“新型劳动者”的世界,需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而这需要社会、学习、企业等各方面的努力,所以各方面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培养更加优秀、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性、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劳动者人才大学生
致敬劳动者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致敬最美劳动者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毛遂自荐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