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聋生用心舞出灵魂

2016-04-06 18:22张永红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聋生节奏感情

张永红

聋校律动课是根据聋生特点专设的特殊课程,它包括音乐感受、舞蹈、游戏、语言训练等基本知识与技能,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学科,而舞蹈则是教学的主要部分。

舞蹈是一种形体美的艺术,要求的人体动作不是自然形态或单纯生理状态的,而是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经过美化及富于感情色彩的动作,舞蹈具有三大要素:“动作”,即舞蹈的骨架;“节奏”,即舞蹈的脉搏;“情感”即舞蹈的血肉,这三大要素与舞蹈感在舞蹈的表现中是相溶的统一,是舞蹈形与神的集中体现。

在聋校律动课的舞蹈教学中,上述要素并不是独立能够完成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辅助、相互包涵的。但是,对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生来说,通过律动教学来完成对聋生的舞蹈教学却是很困难的,要想让聋生在演出中随着美妙的音乐,合着节奏,淋漓尽致地表现舞蹈的感情,根据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在律动教学中是从以下几点着手训练:

一、节奏—舞蹈的脉搏

舞蹈艺术是依靠人体动作来表现的,而舞蹈艺术本身就包含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性,舞蹈动作的仰俯屈伸、轻重缓急、起伏跌宕,都是和组织起来的节奏规则和旋律进行相一致的,舞蹈就是要把音乐中的每一个细微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变化,通过形体动作,形象地、生动地体现出来,由此可见,舞蹈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有人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而节奏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也是构成舞蹈动作的基础。一个健全的学生,如果节奏感不强,都很难体现舞蹈的韵味,如何让一个听不到任何声音的聋人去感受节奏的韵味,并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赋予舞蹈动作变化中特定的美感,这就要求老师在舞蹈教学中,首先应该让聋生认识到音乐节奏的重要性,让学生领悟音乐中的节奏,进而体会节奏赋予给舞蹈的美呢?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训练聋生节奏感的:

聋生听不见音乐的节奏,却可以看到形象化的空间节奏。如:快慢强弱、轻重缓急、力度大小对比变化。因此,我上课的时候就运用面对面拍手、击打学生身体不同部位、轻踏猛跺等方式,注意用力轻重、速度快慢和时值长短等有规律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节奏的概念。另外,聋生振动觉比较敏锐,他们能感觉到鼓的振动,因此,教师可让学生转身,用鼓或别的打击乐器击出不同的节奏,让他们完全凭“听”和感觉来判断,然后再让学生模仿出来。此外,打击乐节奏练习、音乐游戏、拍手游戏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通过多方面综合的训练之后,节奏感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了。

二、情感—舞蹈的血肉

芭蕾舞剧的奠基人诺维尔说:“人类的感情到达语言不足于表达的程度,舞蹈就会大大奏效,一个舞步,一个动作,能够说出任何其它手段所不能表达的东西,要描绘的感情越强烈,就难用语言来表达它,作为人类感情顶峰的喊叫,也已显得不够,于是喊叫被动作所取代。”

舞蹈的是以音乐的情感基调为基础,通过恰当的舞蹈动作,利用肢体语言来再现音乐情感,音乐是通过有声旋律来实现的情感表达的,然而聋生恰恰丧失了听觉功能,在舞蹈教学中无法通过声音旋律来准确感知音乐情感,而影响到了聋生对舞蹈所要表现出的情感,也为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舞蹈情感设下了障碍。现在就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聋生的舞蹈情感谈一些我的认识。

在聋生舞蹈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深刻感知到舞蹈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把舞蹈的情感和舞蹈动作融合在一起,舞蹈才能在教学中应该把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舞蹈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来对待,并用有效的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在实践中我是这样指导聋生努力做到这一点的。

因为舞蹈是一种受情感支配的人体艺术,聋生同样需要艺术,他们生活在无声世界里没有优美的旋律,而内心却有丰富的感情,有对人生价值的呼唤与追求,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渴望,对仁爱精神的感激与赞扬……艺术还是他们内在情感形象外化的一种表现,在舞蹈教学中,如何使聋生能体会到舞蹈的“情”,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让聋生去感知,去品味舞蹈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在学生感知节奏之后,教师将舞蹈所反映的思想主题讲解一遍,再尽量用自己准确、优美的形象表现出来,给学生留有想象体会的时间,然后教师再把一个动作表达什么意思,用什么情感去体现,逐步讲解给学生。如:我校排练的舞蹈《黄河九十九道弯》,舞曲的主题很简单、明了,就是表现反映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们的幸福生活,经过老师一遍遍地讲解歌词及一字一句的讲解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的感知情感训练,以及句与句之间的感情转换,再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相关感情表达方式,学生很容易就找到思想的共鸣,因此对每一个动作所表达的感情心领神会,每一次的演出,演员都能全身心地投入,使《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演出收到了良好的演出效果。

三、感觉—舞蹈表演者心理的反映

舞自心出,舞才会传“神”, 舞蹈情感是舞蹈的生命力所在,没有情感参与的舞蹈只能是没有生命的。舞蹈是情感高度升华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手段。就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而言,神形兼具是最基本的。只有这样,舞蹈才能传情,表达所要表达的一切。然而,要让失聪的孩子们的舞蹈神形兼具是非常困难的。

“舞蹈感”,即舞蹈感觉,属于演员自身的表演心理范畴。“舞蹈感”是指演员对舞蹈感知和领悟的心理动作和外部动作的一致性,学生演出时的“舞蹈感”是通过形象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没有心理动作和外部动作的一致性,很难被认为是有“舞蹈感”的。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学生尽管掌握了舞蹈的节奏,且舞姿优美,并能明确每个动作所代表的感情,也不能就确认为学生做舞蹈动作就会表达出舞蹈的所有内涵。即使正常人对舞蹈所要表达的感情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做为舞蹈动作,也很难达到完善的境界,这里就有一个找到舞蹈“感觉”的问题,也就是找到“舞蹈感”,我们也经常听到舞蹈老师评价自己学生有无“舞蹈感”,

这里所讲的“舞蹈感”,虽然包括学生对具体动作的感知,但又绝不止于此。因此,我们的任务是在舞台上塑造人物形象,感知对象是人物,这是深层次的感知对象。除了具体动作感知外,还有: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语言感觉;人物的心理动作与外在动作一致性的感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感觉。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来引导、训练学生的:

首先,把构思好的整个舞蹈分解成单个机械动作,让聋哑孩子们模仿和下意识地动作。这一步的训练主要是模仿为主,只求动作的娴熟。

其次,在动作娴熟的基础上,把舞蹈从有形向有“神”过渡,使一个眼神、一个举手投足、一个表情都具有语言的性质,达到传情传神的目的。因此,这一步是着重训练聋哑孩子的音乐舞蹈的理解力和表现力。这主要通过对聋哑孩子详细讲解整个舞蹈的意蕴,搜集大量的与这个舞蹈相关的影像资料并指导他们去直观的观赏并理解和体验,充实和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等手段来提高他们对舞蹈的理解力和表现力。由于舞蹈取材原本来自生活,故聋哑孩子们最终都会有所“心灵感应”,这也为他们理解舞蹈和表现舞蹈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后,对舞蹈精雕细琢,使形神有机结合,赋予舞蹈生命力。实践证明,我的方法还是可行的。例如,我排练的有17人参加的蒙族舞蹈《蒙古人》,舞蹈中采用了骑马、耸肩、硬肩、碎抖肩、提压腕等动作,并有所发展延伸。首先,在我准备排这个舞蹈前,就把舞蹈中的动作分解开在平时的基训课上每天教一点,并在教每一个动作时都要找一些相关动作视频资料让学生反复地看,通过“看”我对动作的讲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模仿去找感觉并理会动作的内涵,然后再去做动作,直到真正能用心把这个动作完成为止。这样,把这支舞蹈中关键性的动作全部在基训课中教完差不多就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在第二学期,我要正式排练这支舞的时候,我再一遍遍、一个一个地重复教这些动作,当然这一次的主要任务是一句句甚至一字字地讲解《蒙古人》这首歌曲涵义及舞曲中溶在一起的马头琴曲《万马奔腾》所表达意境。就这样一句句一字字一遍又一遍地讲,理解的基础上再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动作,历时一个半月早晚的苦练,孩子们终于把这支舞拿下了,在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上与普校学生同台竟技时,当腾格尔那仓劲有力、豪迈而充满草原“野性”的一声 “蒙—古—人…”拉开舞蹈的序幕,学生们投入地用他们娴熟的肢体时而群雄奔放,时而柔美无比地把万马奔腾的磅礴气势与草原辽阔静美的安逸;把蒙古民族强悍、矫健和桀骜不驯与勇往直前;把蒙古人豪放与自信的天骄之子的气概,以及这支舞蹈所要表现的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现的淋漓尽致,让现声所有领导与观众都无不惊叹、无不称奇,《蒙古人》在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后来我又把它改编成独舞,带学生去广东比赛荣获“特等奖”、“最佳表演奖”和“指导奖”,每次演出观众无不赞叹,之后又无不惊奇—表演者竟是一群聋哑孩子!可见,聋哑孩子们确实把这支舞跳“活”了,跳“神”了。这也证明了一点,舞自心出,有形更要有“神”,舞才会具有无穷的魅力。

生动地表现了再加之舞台灯光营造的特种氛围,给大家带来了一次极为美好的享受。每一次演出的节目主持人都一致赞誉,他们说“这些聋生的演出,不是一般的文艺节目,而是一次美的艺术享受。”所以说舞蹈对聋人来说,是抒发内心情感,进行美的教育的最好形式之一,又是培养学生节奏感、韵律感、舞蹈感的主要途径。

所以,要想让聋生真正跳好一支舞,首先,要让聋生掌握好舞蹈的节奏,感知节奏,通过多次的感知节奏后,学生才能渐渐领悟到舞蹈是有音乐的,随着美妙的音乐,合着节奏,才能表现出舞蹈的韵味和节奏美,再从节奏中领悟到舞蹈的艺术魅力,进而明确节奏是舞蹈的脉搏,溶入舞曲的感情,这样才能通过生动的动作直观形象地把一支舞蹈有血有内地、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观众。

(作者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特殊教育学校)

猜你喜欢
聋生节奏感情
最好的感情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感情工作
轻快漫舞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不分对错
感情强烈的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