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翻译者的“尺子”与“天平”

2016-04-06 19:11黄奕纬
青年文学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翻译理论尺子

黄奕纬

摘 要:金隄先生的《等效翻译探索》一书以如何提高翻译实践的质量为出发点,在吸收借鉴许多翻译先行者的见解,尤其是美国语言学家及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博士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身的翻译实际提出了翻译中的“等效原则”观点。笔者由此联想到了翻译者的“尺子”与“天平”这两个概念。本论文将阐述笔者对等效翻译理论中的效果论、准确与灵活等观点的理解和看法,并试着探讨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遵循什么样的思想原则,从而采取什么样的译法或手段才能使译文尽量接近既忠实原作又自然流畅的理想。

关键词:翻译理论;金隄;等效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1

关于翻译这一概念以及翻译理论,一千名学者有一千种说法。金隄先生在书里首先将名称统一为“翻译学”,接着引出“等效论”。简而言之,等效原则所追求的目标是用不同的语言把同一种信息的全部作用表示出来,使译文接受者获得与原文接受者相同或相似的理解与感受,即译文与原文要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第六章主要围绕词汇问题展开论述,指出很多词汇在翻译实际中并不能按照辞典中的对应词或解释来进行翻译,译者应抛开头脑中死板的词汇对等关系,灵活用词。第八章指出,翻译的全部目的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通顺与灵活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该章还提出准确翻译的基础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为此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用原文的语言思维的能力。另外,等效翻译论把重点放在了读者与译文的关系上,提醒译者翻译的过程并不仅仅止于译文,译者还应该多考虑译文对接受者产生的作用、如何让读者接受译文等因素。

此外,《西方翻译简史》中提及的西塞罗的翻译理论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作为西方第一位翻译理论家,西塞罗认为不应当像数钱币一样把原文词语一个个“数”给读者,而是应当把原文的“重量”称给读者,译者的责任是给读者“称”出原词的“重量”而不是算出原词的“数量”。

笔者认为等效论最注重的是“效果”——原文对原文接受者产生的效果和译文对译文接受者产生的效果,并且把这两种“效果”摆在了一架“天平”上,力求使“天平”接近或达到平衡状态。第六章影射出的翻译中最常见的倾向与问题,即译者头脑里的死板的词汇对等关系,可将其比喻为一把僵硬的“尺子”,会把译者引入“逐字对译”的死胡同,乃至译文的形式、风格等都受到了束缚,是等效论所反对的。但是翻译到底以什么样的“效果”为最佳呢?就算是当代,对于好的翻译也仍然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只谈一个“效果”,译者在实际翻译中还是不好把握和控制“天平”的。假设将“效果”换成“原文的本来意思”和“译文接受者从译文中获得的信息和理解”,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那么译者的头脑中就会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翻译时也许会更重视这两方面的平衡。

等效论提出要正确理解原文,这一点无可厚非。西塞罗说译者的责任是把词语的意思保留在译文中,呈现给读者。译者对原文词汇意思的理解也影响到对全文的理解以及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所以外语学习通常都是以音节→词汇→语法→句型等等这样一个顺序进行的,这也导致了现代外语学习者的思维定式。等效论认为这是翻译中的一个弊端,然而目前的外语教育模式大体如此,尚未出现较之更好的教育和学习方式。而且,外语中的对应关系也是在无数翻译先辈的无数实践中慢慢确定下来的,不能一概地说那些对应关系都是死板的,毕竟“尺子”存在了这么多年,对于译者还是有一定帮助和贡献的。问题是译者应该如何对其进行取舍,如何改变翻译的思维。

译者头脑里可能同时存在着好几把“尺子”,如词汇对等“尺子”、语法句型“尺子”等。假如原文是一颗苹果,那些“尺子”也许可以从各个角度把它惟妙惟肖地在纸上再现出来,呈现在译文接受者面前。然而,不管那幅“画”多么美、多么逼真,它在译文接受者手中仍然是轻飘飘的,原文那颗“苹果”的重量并没有传达到译文接受者那里。借用一个日语词来说,就是译文接受者可能没有对原文的一种“実感”。所以为了传达那种“重量”和“実感”,译者有必要使用“天平”。笔者认为,可以将“尺子”作为辅助工具,得出原文中各个词汇的意思、语法结构及上下文的联系等,然后把这些串连起来,放到“天平”上仔细推敲、调整,尽可能使译文接受者获得较为接近原文意思的信息。当然,其中也需要译者自己作出大量的努力和工作,最好还要看看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感想和反映。

对于等效翻译理论,也有不少学者从读者群、文化差异和接受美学等各种角度提出了异议和反对。等效论的“效果”或许有些笼统和理想化,而至于如何检验“效果对等”,似乎也没有阐明具体的标准。但是笔者认为等效论至少使译者意识到“天平”这一概念,它提出的不少观点和方法,例如什么情况下才能做形式上的变动、如何培养译者用原语思维的能力以及灵活不能跳出准确这个圈子等等,对翻译初学者仍然具有指导和警醒的作用。要让译者一下子便能操控好“天平”也是不可能的事,译事活动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重重。当代译者多是从“尺子”起步的,但若能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多一些“天平”,少一些“尺子”,那或许更能靠近翻译者心中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等效翻译探索》.金隄.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7月.

[2]《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商务印书馆,2008年3月.

[3]《日汉互译教程》.高宁、张秀华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猜你喜欢
翻译理论尺子
“性”是判断男性是否健康的一把尺子
尺子的学问
把握四个『三』『尺子』也简单
“性”是判断男性是否健康的一把尺子
尺子变身记
解读翻译等值理论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分析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