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方法对未成年人越轨行为干预过程探析

2016-04-07 08:52胡晓
卷宗 2016年2期
关键词:工读学校越轨案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关系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较之成年人越轨行为,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危害性更大,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更广。因此,对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干预更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1 主要理论依据

1、系统理论

Pincus和Minahan认为,社会环境中有三种协助人们生活的系统。一种是非正式或自然的系统,另一种是正式的系统,还有一种是社会系统。系统模式社会工作认为,问题产生的关键并不是案主或者环境的问题,而是案主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发生了困难。因此,社会工作者运用系统理论接入到工作之中,帮助人们意识到协助系统的存在,建立人们的协助系统之间的连接,促进人们和系统之间的互动,进而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人们发展和改变社会政策

2、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在优势视角的理论中,主张以积极视角看待案主及其行为,认为案主的问题本身不是最值得社工关注的,相对于案主的优势而言是第二位的。对于出现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而言,其自卑感是明显的,此时如果给这样的群体的贴上了明显的“越轨标签”,无疑会强化其越轨行为。而在矫治过程中,承认案主的价值、重视案主的尊严,这不仅是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的要求,也是依循优势视角理论,促进实务过程推进的有效方式。

3、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主要探究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而非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根据标签理论不难发现,越轨行为的发生往往是互动过程中的失范导致的。作为未成年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父母、老师或社会环境在应对他们的偏差行为时,往往会给他们贴上了“坏孩子”、“古惑仔”、“杀马特”等带有歧视甚至侮辱性的标签,而被贴标签者,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甚至接受这种标签,随即出现“拉帮结伙” “破罐子破摔”,甚至导致更加恶劣的越轨行为的发生,这也解释了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特别是犯罪行为“团伙性”的特征。总之,个体被贴上负面“标签”,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密切相关。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重塑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越轨”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2 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矫正的个案干预过程

未成年人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从而导致偏差行为的发生。笔者以G市工读学校的实地调研为基础,通过结构式访谈和半结构式访谈等方式,对该校部分学生的越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了针对部分学生的个案工作,以期对他们在工读学校的学习效果有所改善,并能帮助他们恢复社会功能,更好地回归社会。

(一)第一阶段:接案及专业关系的建立

1、目的

专业关系的建立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在此过程中要向案主介绍本次社工服务的目的、工作方法以及具体内容等,阐明案主在社工服务过程中可能的获益或挑战,并征得案主对社工服务的同意。

2、接案过程

G市工读学校以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为向未成年人提供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及思想帮教的方式矫治未成年人的越轨行为。在对该校的实地调查研究中发现,学员年龄较小、学业情况不理想、亲子关系疏离、家庭教育缺失等情况较为普遍,所以社工在接触案主的同时非常注意对他们感受以及隐私的保护及尊重,以委婉的方式逐步破冰,避免引起案主的防御和紧张。

(二)第二阶段:收集资料和问题评估

1、收集资料

案主主要为未成年人,心智发展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未必能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境况完整地向社工表达清楚,这便要求社工在资料收集阶段不仅可以通过访谈法、实地调查法,还可以通过未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的例如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获取案主更多的有效信息。

案例1小敏,16岁,据班主任老师介绍,她的父母离异后一直跟着外公外婆居住,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表达。

社工:小敏,我是社工小刘姐姐,很高兴认识你,也希望我们的服务可以帮助你。小敏:……

社工:没关系,我们可以来做游戏好吗?

小敏:……

社工:如果可以变身,你想变成哪种水果?

小敏:我想变成柚子,皮厚,谁也不知道里面什么样子……

案例中的小敏就是这样一位内心非常的敏感青少年,或许是越轨行为的标签给她带来的自卑感,使她的防御心理非常明显。这样的家庭在工读学校学生中并不罕见,生活和经济的负担往往让父母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无法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关注和陪伴,孩子也并不能将这种对父母之爱的需求完整的表达出来,亲子沟通的障碍也是偏差行为产生的一大诱因。

2、问题评估

经过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工读学校的学生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亲子关系问题 工读学校的学员中有一部分是家庭经济状况比较贫困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有一些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子女,还有一些家境不错父母也都比较关心子女,但有超过半数的受访学员表示感觉自己的家庭亲子关系不好,甚至有超过20%的受访学院表示已经有超过1个月没有和父亲或者母亲说过话了,这种情况在男性学员中表现更为突出。多数学院表示感觉“父母不理解自己”,承认亲子关系并不融洽。问及原因五花八门,有的人认为亲子关系的障碍源自于父母管束过多,有的认为是父母关心不够,有的甚至认为是父母的夫妻关系不好导致的亲子关系障碍。经过一系列的访谈和了解,在笔者看来这些家庭的亲子关系障碍主要原因有几个:溝通方式导致的障碍、价值观冲突、心理隔阂、家庭结构突变等。

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在我们能够接触到的部分学员家长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他们普遍有一种“社会焦虑心理”,即很爱孩子,很想竭尽自己所能将最好的物质给孩子,特别是一些来自农村“吃过苦、受过穷”,将自己际遇上的挫败归咎于“没文化、条件差”,生怕子女依循自己的发展轨迹再次走向挫败,这种焦虑心理使得他们一个劲地逼迫孩子学习、听话,向他们期望的方式发展,子女稍有不从便更加严以管教甚至非打即骂。殊不知这种焦虑心理不仅严重影响到了子女独立人格的发展,甚至深深伤害未成年人的心理,导致“流浪”“离家出走”等现象频繁发生。

互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这里说的亲子互动过程是互动双方在平等的前提下,通过一定媒介将有效信息相互传递的过程。对于这些正值青春期的少年,直白的表达对父母的需要、对关爱的需要也许并不简单,这就需要互动双方在互动过程中不断磨合寻找最有利于双方的互动方式。在G市工读学校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学员普遍认为“平等”是家庭中很稀缺的资源,家长往往以“老子”自居,以爱的名义将自己认为的正确的、合理的价值观以“都是为你好,你应该”的方式传递给未成年人,没有顾忌到未成年人对自身的自我认知和感受,这样的家庭教育和亲子互动中的未成年人很可能要么全盘接受成为了缺乏主见“听话的好孩子”,要么就会成为“叛逆少年”。

(三)第三阶段:制定目标及计划阶段

一般而言,G市工读学校的学员学制为三个月至一年,这给个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矫治过程因该越轨行为的特殊性和过程性,在矫治过程中以依循:尊重、接纳、发展的原则,即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隐私和个性的原则,接纳案主、承认其价值的原则和促进其回归社会维护其发展权的原则来制定个案工作的目标和計划。

另一方面,工读学校的学员一般为未成年人,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行为和认知的矫治可能性非常大。同时,也正因为案主是未成年人,在伦理操守如“案主自决”原则上需要社会工作者用专业价值观来具体把握。

(四)第四阶段: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个案工作介入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矫治的核心阶段。该阶段的矫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知 上述标签理论可见自我认知对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形成和矫治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在行为上表现出冲动、鲁莽、暴躁等特征,正是这些特点容易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自我认知的偏差是导致未成年人越轨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自我重塑和人格的完善是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矫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价值观 多数未成年人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法律知识相对缺乏,极易受到外界负面因素影响,是导致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这也正说明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可改变性。对未成年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开展价值观相关的引导,让越轨青少年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开展明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荣辱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心理疏导 未成年人在越轨行为发生之时会有焦虑、恐惧或是紧张的情绪,进入矫治机构后又会出现迷茫、抵触甚至抑郁。对越轨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是实现矫治目标的有力保证。心理疏导的目的不是未成年人的越轨行为作出解释而是鼓励其认识自己的行为、正视自己的内心,主动承担责任、做好自我调整,社工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可使未成年人更容易打开心结、认识错误、重塑自信,有效减少越轨行为的重复发生。

总结: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矫治不是最终目的,预防越轨行为的发生和保障其发展权应当成为矫治工作的指导原则。导致未成年人越轨行为发生的成因是复杂的,因此应该建立健全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矫治体系,从个体、家庭、社区、社会协同的角度,建立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越轨行为发生、维护其发展权的综合性保护网,使未成年人在平等、关爱、和谐的环境中得以健康成长和发展是全社会应当共同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费梅苹,偏差青少年边缘化的社会互动过程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翟进,从失范到紧张:青少年越轨行为研究的衍变及本土化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12.3.

[3]李宗华.孙静,城市青少年网瘾的社区矫治方法的实践与探讨[J]社会工作.2007,(3)

[4]刘能,越轨社会学视野下的青少年犯罪[J].青年研究.2003,(11)

[5]黄毅静,青少年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治方法[J] 青少年研究.2005(2)

[6]亚历克斯·梯尔,《越轨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7]安芹 《个案工作实务手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8]亚历克斯·梯尔,《越轨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9]安芹 《个案工作实务手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作者简介

胡晓,硕士研究生,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工读学校越轨案主
越轨创新的概念、测量及结果研究
越轨创新的前因、过程与结果研究
越轨创新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个案:发挥“家一校一社”联动作用实现全方位的关注与支援
关于工读学校学困生语文写作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浅析实施案主自决的困境及其对策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虚拟工读学校作用不“虚拟”
恢复工读学校很有必要
工读学校发展现状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