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古民居的建造与文化价值

2016-04-07 14:49刘静瑶黄浩洋卢思颖
卷宗 2016年2期
关键词:上梁古民居羌族

刘静瑶 黄浩洋 卢思颖

摘 要:古羌民居文化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反映羌族在羌民日常生活中的具象化。本文是通过对萝卜寨的实地调查所收集到的资料为依托,结合相关理论视角分析探讨古羌民居的建造过程以及从中体现出的羌族文化。

关键字:羌族;民居;古法建造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510742005)

1 前言

一个民族的文化通常能够在其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中得到体现,而建筑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标志物,无疑是对一个民族文化考察的重要依据。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尤其是特色建筑的修建,往往更能使人直观地感受该民族的核心文化。羌族古民居是旧时羌族人民为了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利用周围的生态材料建造的供生活起居用的房屋。文化研究应该从日常中进行观察,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寻找意义。羌族古民居作为该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在过去曾是占据着他们日常生活较长时间的活动场所。羌民们在民居中生活,许多民族风俗习惯也就残留在民居之中。古民居作为羌族传统文化的物质存续,有关于它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羌族的文化习俗,从而为羌族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萝卜寨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不同于其他羌寨的片石结构民居,萝卜寨是使用古法外夯土墙,内搭木柱而成的黃泥土木结构民居。至今,当地还有不少村民保存着对羌族古民居建造过程较为完整的记叙。自大地震后,羌族聚居地所在的古民居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萝卜寨古民居的保护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本文基于萝卜寨田野调查的实地资料,旨在以文本形式记录当地古民居的建造,并分析古民居的文化价值,希望为其传承一尽绵薄之力。

2 古民居建造与文化价值分析

在羌族中流传着“无碉不成寨”的说法,碉楼作为评定羌寨战力和防御水平高低的标志在大多数羌寨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如黑虎寨、羌锋寨寨碉),但是萝卜寨的碉楼却只有一座,甚至在过去已经损毁了。而当地羌民依靠着传统民居构建出全寨一体的古防御体系,以羌王寨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方延伸,有着传闻的72个死胡同,家家相连,户户相通,攻守兼备。萝卜寨古民居的土木架构冬暖夏凉,有些民居甚至历百年风霜而不倒,这些建筑究竟是怎样修建的呢?据萝卜寨羌民介绍,他们的传统建房过程主要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当地特定的仪式和风俗。

(一)修建材料与规格

在萝卜寨,有资历的前建师们可以不用吊线,完全凭借经验,以地基的四个角为基础搭建出较标准的垂直墙体。夯制土墙时,他们会先在一定厚度的土胚中插如竹竿,竹竿是墙体内部的支撑,据当地羌民所说,竹竿能使泥巴或者是黄土更好地粘合成型。夯制的土墙大约厚一尺一到一尺二,通常会用土墙将房屋的四面围上,只在一面为嵌门留空。土墙做到房屋的一般高度时,会由木匠在屋内立木柱,防止墙体倒塌。房梁一般为一根横木,在房梁上还需要放置靠木,靠木一般铺十三、十五等单数。而在房梁上面还需要房椽,房椽上面先是铺一层细竹竿,竹竿上面再铺一层竹叶,铺完后再铺泥巴压实,这就是萝卜寨古民居的隔层。萝卜寨古民居一般是两层,但在当地羌民眼中,房屋有三层,第一层圈养牲口,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储存粮食和供奉神明。他们对房屋的层次划分似乎并非以实际空间层次,而是以用途来区别。

(二)修建过程与相关仪式

首先,萝卜寨羌民信奉万物有灵,对于诸如建房一类的人生大事都要请神谕旨。通常在建房之前,建房者会找当地的“释比”或者风水先生来选择房屋的位置、朝向等,当地称为“看地”。“看地”的方法与禁忌记载在释比的“三坛经”中,释比将根据主家提供的信息来测算房屋的修建范围、朝向、房屋的布局,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神位的供奉地点。

在选定房屋位置后,需要准备建造房屋所需的材料,有时这两个步骤是同时进行的。由于古民居多是土木结构建筑,修建房屋需要木材,而建房所需的木料都是粗壮的大圆木。所以在萝卜寨有“一家建房,全村男丁帮忙”的风俗。按照传统,每个人都要拉两根木头,每根木头大约五米长,所以人与人之间隔着较长的距离。每次进山伐木至少有数十人上山,山间的道路狭窄崎岖且视线不佳,冗长的队伍又使得信息传递不便。所以为了确保同伴在拉木过程中的安全,古时的萝卜寨羌民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就是以歌传信,这就是拉木歌的由来。人们在传歌报平安的过程中相互关心,不仅确保了个人的安全,也促进了寨民们的团结。

准备好建房的材料后,主家就要请释比挑选打地基的吉利日。届时主家须邀请“四大门亲”来参加由释比主持的安神仪式和前建师主持的“叫鸡名”仪式。挖掘地基前,释比进行安神仪式,以牲酒告慰五方神明保佑房屋顺利修建。释比将在房屋地基范围的四个方位、四个角打下木桩,在木桩上系红布,并点香祭祀四角神和中柱神,这种仪式主要是启告神明,希冀得到神明的庇护使得工程顺利,家宅安宁。安神仪式完成后,主家就可以开始正式修房,也就是“前建”和“木匠”开始工作。据当地羌民介绍,“前建”是鲁班座下的大弟子,主要负责打地基、墙体的修建以及房屋维修,当地人称“埋石定砖,落定九宅”;而木匠师则负责搭建房屋内部的木头框架和内部装修,当地人称“伐木,起土,背五行”。

“安神”过后,前建负责动土挖地基。挖基角时,领头的前建师傅会念诵保佑主家富贵平安的吉祥话,象征性先在释比之前划定的五方锄土,等他做完后,大家才能正式开始动工。正如前面所说,前建负责的主要是房屋外部的修建,而木匠负责的是内部的构建。当地基打好时,木匠就要开始排架、上梁,即为房屋搭建内部的木柱框架。排架、上梁一般分两天完成,第一天主要是“立柱”。立柱需要木匠“背五行”,依据五行方位依次念咒,然后在相应方位立柱,一般是五根柱子,即四个角柱和中柱。立柱完成后,就要在当晚举行“叫鸡名”仪式。“叫鸡名”是指在立柱的头晚由木匠念咒杀一只红鸡公以驱除邪祟,“叫鸡名”就是向神明说明这只鸡公的来源和被杀死的缘由,以期得到神明的庇佑。鸡公杀死后,木匠还要用它的血在五根柱子上“点血”,有时要粘鸡毛。四个角柱和中柱作为房屋的主体支撑部分,被当地羌民赋予超自然的力量。据当地的释比介绍,羌族过去供奉“角角神”,也就是四个角柱所在方位的神明。而关于中柱神的来源在释比的经典中没有记述,学术界普遍认为中柱是羌族古代游牧帐幕生活的残留。季富政教授认为,“羌族人将中柱宗教化,称之为‘中央皇帝,不能触摸碰撞,否则有病痛缠身的禁忌,更神圣的是中柱有着顶梁柱的作用,这也是恋祖情结与之并行,数千年古制得以延续的关键。”

第二天,木匠就要开始准备“上梁”。上梁时通常会由主家邀请四大门亲、周围的邻居和帮忙建屋的人家参加。上梁要准备供奉在神龛上方的“八卦”,上梁包子和一只红公鸡。老木匠先摆香蜡供祖师“鲁班”,然后指挥众人上大梁,再将之前做好的“八卦”木板安放在梁上对着神龛的位置。这个“八卦”木板是由老木匠制作,当地人称它的安放为“画花脸”。“画花脸”时又要“叫鸡名”,同样要取鸡血点在梁上,当地称为“鸡上梁,定根法”。“叫鸡名”后要抛上梁包子,上梁包子为365个五方包子,通常重二两,其中有36个装小钱(铜钱)。抛上梁包子时,木匠也要念吉祥话向主家讨喜錢。至此,关于房屋修建的仪式就基本完成了。

3 结语

经过历史长时间检验和积淀而形成的羌族古民居,不再仅是一个简单的休息场所,而是增加了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两个方面的功能,是集休息、饮食、交流、教化、宗教、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场所,而房屋内部结构中存在的种种装饰是被人们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或象征,具有特定的文化,也是羌民的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体现。因此只从方便性或安全性等简单的物质层面考虑羌族古民居的修建,而忽略其特殊的文化和生态价值是不可取的行为。同时,羌族古民居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有些甚至是特定的民族文化传播载体。然而随着现代民居的出现与更替,当地羌族的文化传承整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尤其是与羌族古民居建造相关的非物质文化。

注释

[1]竹子:羌语念bu,细竹竿(枝桠):羌语念ri bu。

[2]木柱通常为直径两至三丈的粗圆木,当地也称“梁担”。

[3]即靠在房梁上向两旁延伸的木头。

[4]当地人称椽子杆杆,即支起屋顶的柱子。

[5]主要是白石神或天神“阿巴木比塔”。

[6]拉木歌,羌语称为“xi duo shi ge guo”。

[7]即主家的姨、表、姑、舅四门亲戚。

[8]挖地基在当地称为“挖基角”。

[9]内容:一起东方甲乙木,二起南方丙丁火,三起西方庚辛金…

[10]内容:仔鸡,仔鸡,仔鸡不是非凡鸡,说起仔鸡有只口,说起仔鸡有根生…

[11]在萝卜寨,木匠还会用专门的文字书写纸符贴在五根柱子上镇宅。

[12]“叫鸡名”与之前内容相同,但是这次是在独木梯上,所以还有关于行走的吉祥话,如一步一莲花,二步二莲花,三步莲花上云梯,四步莲花进高堂…

[13]这个小钱可以让儿童戴在头上辟邪。

[14]内容:鲁班弟子来抛梁,东方一抛,儿子儿孙要读书…

参考文献

[1]季富政著.中国羌族建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刘静瑶(1994-),女,民族学,汉族,四川雅安人。

猜你喜欢
上梁古民居羌族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南盘江特大桥拱上梁支架法施工技术
“抢”喜糖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上)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Beams Up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
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上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