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渊明的田园诗看其人格精神

2016-04-07 14:49张丽霞
卷宗 2016年2期
关键词:田园风光园田田园诗

摘 要:陶渊明作为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他将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其特立独行的人格气质和平淡自然的诗歌创作风格,受到后世文人的敬仰。陶渊明的田园诗内涵丰富,既有对田园风光的描写,又有对躬耕生活的体验,他质朴自然的诗风与其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人格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

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陶渊明的出现,才为诗歌增添了许多新的活力。正如罗宗强所说“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陶渊明的第一个贡献,便是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题材领域,把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中。”[1]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他首创田园诗,最先大量描写田园风光和农耕生活,在诗歌史上有着里程碑的作用。

陶渊明出生在东晋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时战争频繁,官场险恶。他曾因家贫不得不出仕谋生。然而,就像他诗中所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其一),出于对世俗社会的厌恶和对田园风光的憧憬与向往,他选择辞官归隐,退避社会政治,保全自己的人格。陶渊明虽然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但仍然保存着儒家气度,他所逃避与排斥的只是污浊的社会政治,而对清明政治、淳朴自然的人生仍然难以忘怀。此外,他还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完全投入自然的怀抱,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等诗句中,作者把出仕称作“世俗韵”和“误落尘网”,悔悟之意非常明显;而性本爱丘山、鸟恋旧林、鱼思故渊的比喻,又将自己的秉性气质表现得十分清楚。在这些诗中,诗人一直追求的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得到了最理想的表现。后来他又在晚年把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具体想象演化为桃花源式的境界,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向往不已。

1 平淡自然的创作风格

陶渊明的田园诗内涵丰富,一方面,主要表现平淡的田园风光,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归园田居其一》)通过对乡村的田园、房舍、榆柳、桃李、闻到狗吠和鸡啼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以及在这样宁静美好的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轻松自在。另一方面,对自己躬耕的生活体验,也是其田园诗中最具有特点的部分。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一:“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写了自己即将去南亩,并交代了亲自去耕种的原因,即为生活所迫,不能不去。然后写途中“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从中可见诗人的喜悦之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其三)写了作者初涉农务不善经营之意;“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同上)“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庚戌岁几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则写一天中早出晚归,除草理荒,既有耕作时的辛苦劳累,又有劳动后的轻松愉快。除非亲自体验,否则不会有如此真切的体会,这也是陶淵明不同于后来的田园诗人的地方。陶渊明则是以农人的眼光审视田园生活。如诗《庚戌岁几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等句,写出了诗人收获早稻后的喜悦和庆幸没有横祸相犯的高兴之情。在与农人的交往中,他将自己融入到他们中间,并与之建立深厚的感情,如诗中“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突出了诗人不仅生活方式、谈论话题已与村民相同,就连思想感情也与村民相通。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主要是平淡自然。陶诗中所写的都是诗人的亲身经历、真情实感,显得率真而自然。诗人多用白描手法,写景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其一),没有渲染烘托,笔法极简净、单纯。陶渊明诗中所用的语言,多为“田家语”,即朴素自然的农家日常语言。如其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语言朴素。从陶渊明诗歌意境来看,由于诗人抒写的是真情真景,而这些情景都显得平淡自然,因此其诗中多呈现出平和、恬淡、自然、朴素的意境。

2 特立独行的人格气质

陶渊明的诗歌能够形成平淡自然的风格,与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追求是有密切关联的。“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大结论”[2]“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诗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保持自己的品德节操的纯洁,不肯与当权者同流合污。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思想核心。诗人喜欢在诗作中用“真”字。如:“养真衡庐下,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连雨独饮》);“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等诗句。“真”即自然,老庄所谓的“自然”,即世间万物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追求淳朴真诚、淡泊高远、顺应自然、与世无争的人生。

陶渊明之前的魏晋文人,在精神上追求自然而自由的“归隐式”人生境界,在诗文创作中真诚地赞美“归隐”的清幽雅远飘逸淡泊。然而,并不意味着他们会选择“归隐”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4]魏晋文人也有归隐之士,然而他们归隐的原因或出于无奈,或是为了附庸风雅,还有一些半途而废。只有陶渊明把归隐、躬耕当做既满足自己与家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又不违背自己天性的生活方式,而且乐在其中。如《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该篇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因此荆扉常掩,远离尘嚣。不过,这宁静有时也会打破,那就是有一些乡邻会与诗人共话桑麻,谈话氛围轻松和谐,与世俗社交、官场虚伪截然不同。最后两句道出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既有"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的喜悦,又有"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的担忧。透露出诗人已与农人一样,心思澄明,全身心地参与农耕之中,以农耕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位对后代影响深远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始终是一面不倒的旗帜。唐代的山水诗人皆以陶渊明为祖,追求清新自然、浑然一体的意境。他们无不从陶渊明这里汲取营养,无论是在人格方面还是诗歌创作方面。

参考文献

[1]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中华书局,1996年.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张自华.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比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2).

[4]李建中.论陶诗的人格精神[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 9 7 (6).

作者简介

张丽霞(1986—),女,甘肃武山县人,现任职于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猜你喜欢
田园风光园田田园诗
映像畜牧业
归园田居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羡闲逸,吟式微——《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与《登快阁》比较阅读
归园田居
映像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