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乡土观念变迁

2016-04-07 18:01冀鹏赵文杰
卷宗 2016年2期
关键词:农民工城镇化

冀鹏 赵文杰

摘 要: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乡土观念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更显淡化,这与城市更具吸引力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有关。本文将两代农民工乡土观念进行对比,以展现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变迁。

关键词:乡土观念;农民工;城镇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或主动或被动地走出农村,参与到非农业生产中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亿人,其中,3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到了33.7%[1],相较其他年龄段农民工占比更高。显然,主要农民工群体已发生代际转移,80后、90后农民工日渐成为其中的重要一支,学界将之称为“新生代农民工”。这一代农民工既是未来中国城市的主要建设力量,也是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参与者,相较老一代的农民工将对城镇化产生更大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乡土观念与上代农民工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未来的中国乡土又将归于何处?

1 前代农民工的恋乡、恋土

长期的农村生活经验使早一代的农民工保持着深厚的乡土依恋,虽然身处城市,但心系乡土,所以在心理层面始终将自己归于农民,年老之后也终将归于乡土。这种对乡土的归属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恋乡,二是恋土。“乡”是乡村以及依附于乡村的乡土文化,“土”则是土地。

乡村和乡土文化中包含了习俗、信仰、宗族等方面,而长期保持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已经从内到外将这些乡土文化因子凝固到前代农民工思维和行为方式中。首先,也是最为明显的,是宗族观念以及由此引致的乡谊。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在与全体村民相关的村务(公共事务)中,为人所承认的最基本的参与单位是由同一宗族组成的‘门或‘派。”[2]这种通过血缘将个体连结起来的组织方式成为基层社会最强有力的凝合剂,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为组织成员提供了稳固的心理归属感,附加的一系列伦理道德要求也成为这一文化传统影响下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宗族血缘在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分出了一个个“你”与“我”,家内是我,家外是你。由此,这种“你”、“我”的分别随着农民工进城,脱离原有狭窄生存空间的同时,演化成为乡谊观念。尤其是占农民工总数61.4%的外出农民工,对于老乡更容易亲近和信任,形成情感共鸣。所以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俗语,有类似浙江村的同乡聚居区,有老乡带老乡的外出务工方式。其次,是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世代沿袭的风俗。长期习惯的生活方式很难改变,以城市居民的视角看,农村的卫生、道路、便民服务等落后于城市,但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农民看来,楼上楼下远不及自家的庭院舒适,长期形成的衣食住行习惯也并没有先进落后的分别。这些生活习惯又与农业生产习惯相联系,二者互相强化,很难完全改变。所以,在调研过程中不难发现许多农村中衣食无忧的老人依然在从事小规模农业生产,保持着祖辈的生活方式。关于婚丧嫁娶、祭祀等风俗,最初产生可能与生产方式、生活环境有关,但传承的过程中所依靠的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3]所以在前代农民工群体那里依旧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恋土情结所蕴含的是承袭自农业社会的对土地的依赖。在仍然以农业作为主要产业的农村地区,土地既是维持生计的生产资料,又是重要的保障工具,对社会保障形成补充作用。长期以来,中国保持着小农传统,除了集体化时代,自耕农一直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者,而自有的小面积耕地仅仅起着维持温饱的作用,所以,恋土情结最主要的来源是小農时代农地的保障作用,而非土地的财产属性。也正因此,许多农民工年老之后仍然回归土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2 新生代农民工的离乡、离土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小农生产经营收入与第二、三产业就业收入形成巨大差距,更大规模的年轻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最初在经济理性支配下转变工作领域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接触工业时代的生活方式后,相较上一代的农民工展现出更强的接受和融入意愿,进而形成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的乡土认同感减弱,对融入城市的愿望更加强烈。观念的变化总是同一定的生产方式变化相关,工业化生产方式相对于农业生产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专业化的分工之下劳动者个体的行为被限制在固定的生产职责内,其劳动伙伴大多不存在血缘关系。并且,随着工业化时代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深化,对宗族文化的突破力量可能会更加强大。在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同温情脉脉的乡土社会中的生活形成强烈反差,快速的信息传播工具让新观念的冲击力更加强大。以当下农村的婚恋观变化为例,笔者的调研中发现在不少的农村,女方出嫁的最基本条件是在城市有一套新房。显然,有一定比例的农村青年正在借助婚姻逃离农村,希望长期拥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和消费条件。他们在农村生活时间的长度远不及上代农民工,所以在迁离过程中的留恋更少,农村人情、宗族的羁绊也更少。当我们在生活方式基础上更向内考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乡土认同感进行分析时,必然会发现一个很常见的现象——许多城市居民对“土”歧视,甚至轻贱,“土气”一词总是与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有很强的贬义。这意味着在许多新生代农民工眼中,乡土所包含的不再是家的温暖,而是在城乡强烈反差和对比中形成的心理负担。在经济、生活和城市歧视等基础上的乡土疏离感已经越来越显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村滞留的时间相对上一代更少。

其次,土地在新生代农民工观念中的重要性极大降低。长期的远离农业生产让许多年轻农民很难接受田间地头的劳作,对他们来说,土地的生产功能大大远不如前,而社会保障的日渐完善也使土地的依赖性降低。

新生代农民工乡土观念的淡化与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相关。观念变化引导下的身体远离乡土,对农村生活共同体的认同感降低,这种趋势是时代大潮中的必然产物。但值得注意的是,乡土观念的淡化并不意味着市民观念的形成和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融入。如何让那些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农民工得到城市的认同,真正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市民化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

tjsj/zxfb/201504/t20150429_797821.html,2015-4-29.

[2][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69.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50-51.

猜你喜欢
农民工城镇化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