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与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生产

2016-04-08 22:11周根红
文化与传播 2016年4期
关键词:四重奏文学期刊钟山

周根红

《钟山》与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生产

周根红

20世纪90年代我国文学的发展几乎都离不开《钟山》杂志,它提出了“新写实小说”、“新状态文学”等重要文艺思潮,策划了长篇小说“三连星”、“联网四重奏”等重要栏目,适时推动了“新生代作家”的创作,改变着当时的文学生产机制和文学格局,在中国文学期刊和中国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引导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和理论风潮。

钟山;新时期文学;文学策划

1978年,《钟山》文学创刊,一直到今天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省级刊物,《钟山》逐渐成长为全国著名文学期刊,与《当代》、《收获》、《十月》等文学期刊齐名,并称为“四大花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阵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的边缘化使得文学期刊的生存状况出现危机。新的文学现象层出不穷,文学期刊的文学策划活动此伏彼起,《钟山》也主动介入到文学现场,注重期刊策划行为,表现出强烈的引导意识。20世纪90年代我国文学的发展几乎都离不开《钟山》杂志,它提出了“新写实小说”、“新状态文学”等重要文艺思潮,策划了长篇小说“三连星”、“联网四重奏”等重要栏目,适时推动了“新生代作家”的创作,改变着当时的文学生产机制和文学格局,在中国文学期刊和中国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引导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和理论风潮。

一、新写实主义的倡导

1985年正是先锋文学的发轫时期,然而,《钟山》似乎并没有特别关注到先锋文学。先锋作家重要的代表性作品都发表在其他刊物,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发表在《上海文学》1985年第2期上;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发表在《人民文学》1985年第3期上;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发表在《人民文学》1985年第7期上;残雪的《山上的小屋》发表在《人民文学》1985年第7期上;洪峰的《奔丧》发表在《作家》1986年第9期上;苏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发表在《收获》1987年第5期上等等。直到1988年,《钟山》才陆续发表了余华的《河边的错误》(1988年第1期)、莫言的《玫瑰玫瑰香气扑鼻》(并附了一篇《也算创作谈》)(1988年第1期)、马原的《旧死》(1988年第2期)、格非的《褐色鸟群》(1988年第2期)。

《钟山》杂志对先锋文学反应的滞后性,也让《钟山》意识到对于文学现象必须做到敏锐。因此,当《狗日的粮食》(中国作家》1986年第9期)、《烦恼人生》(《上海文学》1987年第8期)、《风景》(《当代作家》1987年第5期)、《伏羲伏羲》(《北京文学》1988年第3期)等作品发表并形成一种新的文学创作现象时,《钟山》杂志以极大的热情对这一文学现象给予了全面的关注。1988年10月,《钟山》杂志与《文学评论》杂志在江苏无锡召开了“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研讨会,陈骏涛、陈思和、南帆、吴亮、丁帆、王干等学者和评论家在围绕现实主义和先锋派问题展开讨论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讨论。然而,文学界和理论界对这股文学现象当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雷达将其称为“新现实主义”,王干称其为“后现实主义”,丁帆称其为“新写实主义”,陈骏涛称其为“现代现实主义”、张韧和吴亮称其为“新写实”小说……有些学者提议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数月后的正式命名就果真少了‘主义’——‘新写实小说’遂成了新时期文学中一个不可更改的响亮名号。”①许志英,丁帆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94页

1989年第3期,《钟山》正式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钟山》在卷首语中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因此,《钟山》强调,“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中,1989《钟山》将着重倡导一下新写实小说”,不过,“我们在这里只是一种倡导和号召,并衷心期望在中国文坛上出现和形成一个‘新写实运动。”②《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钟山》,1989年第3期1989年10月,《钟山》与《文学自由谈》联合召开“新写实小说”讨论会,进一步扩大“新写实小说”的理论影响。1990年,《钟山》杂志举办了新写实小说评奖活动,赵本夫的《走出蓝水河》、范小青的《顾氏传人》等五篇小说获奖。然而,纵观《钟山》“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所发表的作品,其实部分作品(如苏童的《米》等)仍然无法简单归入到“新写实小说”的主义里面。

《钟山》杂志对“新写实小说”的推举,成为文学期刊主动介入文学现场的重要表现,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反响。《钟山》杂志的这一文学介入,使得“新写实小说”成为一种文学史的命名。《钟山》杂志对“新写实小说”的倡导,进一步表明文学期刊的主体性张扬:文学期刊已经由以前静态的发表作品的传播平台、编辑大多处于文学的幕后,变成一个主动走向文学前台,组织文学的传播,倡导文学的生产方向。

二、新状态文学的推举

在新写实小说之后,《钟山》杂志推出了“新状态小说”。1994年第4期的《钟山》和1994年第3期的《文艺争鸣》两家刊物正式推出了“新状态文学特辑”,并联合发表了《文学:迎接“新状态”——新状态文学缘起》:“一种新的文学走向日渐显露出来,这是90年代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坛的‘新状态’所导致的新的文学现象。当我们读到王蒙的《恋爱的季节》、刘心武的《四牌楼》、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朱苏进的《接近于无限透明》等新发表的作品,当我们敏感地注意到一些更年轻的作家如陈染、韩东、何顿、鲁羊、张旻等正以其新锐的触角切入当下文坛,当我们目睹着近年来一大批新老作家掀起的散文新潮正与80年代独领风骚的小说潮平分‘秋’色时,我们便不能不感到当代文学已发生着的重大转折,新的文学状态正形成。我们将这种新走向的文学称之为‘新状态文学’。我们似乎意识到‘状态’一词的确很能表达出当前中国文学与90年代文化状态和文化人状态之间的胶着关系。”①《文学:迎接“新状态”——新状态文学缘起》,《钟山》,1994年第4期

从1994年第4期到1995年第5期,《钟山》杂志先后推出了8期“新状态文学特辑”,主要发表了郭平的《后来呢》(《钟山》1995年第4期)、《西普里安·波隆贝斯库》(《钟山》1996年第3期);韩东的《三人行》(《钟山》1995年第1期);鲁羊的《存在与虚无》(《钟山》1995年第6期);朱文的《食指》、《傍晚光线下的一百二十个人物》(《钟山》1995年第2期)等。然而,90年代的“新状态文学”让人感觉杂乱无章,不过是文学期刊和评论家有意识地给作家贴上了一个标签,甚至许多作家的作品在风格上根本无法与以前的作品相区别。因此,相较于“新写实小说”思潮,“新状态文学”思潮无论从作家的选择、作品的风格都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毫无疑问,“新状态文学”的提出是文学期刊和评论家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实质是一种理论先行的文学主张。王干后来回溯发起“新状态”这段往事时,对那些当初热情参与进来的作家、批评家而言都将会是别有一番滋味。他说“文学载体由原来的刊物一枝独秀到多头进展,出版社的畅销书、报纸副刊上的随笔、网络文学都对文学期刊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文学期刊策划出一些‘旗帜’来也是为了招徕作家和读者,这实际上是期刊市场意识的觉醒。90年代的文学进入媒体时代之后,不得不采用媒体时代的手法,对自己的刊物包装一下、策划一下。”②王干:《边缘与暖昧》,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王干对“新状态文学”的回忆,揭示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期刊在市场语境下争夺文学资本的策略。也许正因为如此,在《钟山》提出“新状态文学”概念的同时,其他一些文学期刊也纷纷提出了各种文学口号和概念,如“新体验小说”、“文化关怀小说”、“新都市”、“新市民”、“新历史”、“新表现”、“新市井小说专号”、“60年代出生作家作品”等。

作为90年代一次重要的文学活动,“新状态文学”虽然未能得到文学界和理论界的普遍认同,但是,在“新状态文学”的旗帜下,确实也涌现出了一些作家,这些作家成为90年代文坛耀眼的闪光点,他们就是后来文坛所谓的“晚生代作家”或“新生代作家”。这一作家群体也是《钟山》杂志在20世纪90年代“新状态文学”落幕后所重点关注的对象。

三、新生代作家的出场

《钟山》杂志推出“新状态文学”之后,“1994年我将一批新生代的作家作品命名为‘新状态文学’,但后来流行的却是‘新生代’这个概念。”③王干:《走出90年代》,《王干文学对话录》,漓江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可见,《钟山》较早关注了新生代作家。“联网四重奏”则是《钟山》进一步关注和推动新生代作家的实践。1994年7月,《山花》杂志在贵阳召开“八面来风”笔会,《钟山》的王干参加了这次笔会。“联网的想法也就酝酿在《山花》的笔会上。当时参加笔会的有林斤澜、苏童、叶兆言、方方、毕淑敏、赵玫、罗强烈和我,后来编辑部将这次笔会称之为‘八面来风’。会上谈论了好多的文学话题,特别就是如何培养新一代作家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认为跨世纪文学新人的造就不仅影响到本世纪文学的兴衰,而且还关系到二十世纪文学的繁荣。推出新的实力派作家意义深远。而90年代随着大众传媒的勃兴,文学期刊的影响不免显得式微,既然大家都把目光放在新人身上,孤军奋战还不如协同合作,联网势在必行,特别是远离‘中心’的边缘期刊(缺少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天然条件)更需要进行联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话引起了《山花》新任主编何锐的注意,他充分肯定了这一设想,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为以后联网的正常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④王干:《联网四重奏》,《青年文学》,2001年第7期,第111页

于是,《钟山》杂志的王干受《山花》主编所托,联络了《钟山》、《大家》、《山花》和《作家》四份刊物,后来山东的《作家报》也主动加入,为联网四重奏的作家配发评论,进行理论支持。有趣的是,这四份刊物正好处在“东西南北”:东边的《钟山》(江苏南京)、西边的《山花》(贵州贵阳)、南边的《大家》(云南昆明)和北边的《作家》(吉林长春)。《大家》从1995年2期,《作家》、《山花》以及《钟山》从1995年第3期试验性地开设了“联网四重奏”这一栏目,首期推出的两位作家是斯妤与述平。这样,“联网四重奏”就正式拉开了帷幕,“及时发现新人并向文坛推举,……为勃勃生机的黑马开辟广阔的原野,也为那些大器晚成的作家提供机会。”①《编者按》,《作家》,1995年第3期,第11页。

1995年4月10日,《山花》召集几家刊物在贵阳花溪召开了“联网四重奏”第一届年会,四刊一报与中国青年出版社聚集到一起就“联网”的具体章程与操作计划达成了共识:“第一,四家期刊同时开辟“联网四重奏”这一新栏目,逢单月份同步推出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第二,《作家报》辟出“四刊一报联网评论专版”栏,在四刊刊载联网作品的同时发表该作家的评论专版;第二,初步拟定了近期即将推举的五位实力派作家名单。组稿工作由各刊分头进行,并同时组织评论稿件;第四,各刊都在“联网四重奏”栏末刊载该作家同时发表于其他三家刊物的作品及评论目录;……”②《实力派作家呼之欲出文学联网面向新世纪—五刊一报文学联网协作会在贵阳举行》,《山花》,1995年第6期,第77页这次活动历时6年时间,先后推出的作家有:斯妤、述平、张旻、朱文、徐坤、刁斗、东西、张梅、邱华栋、文浪、鲁羊、李冯、丁天、夏商、陈家桥、王海玲、李洱、李大卫、刘庆、吴晨骏、卫慧、金仁顺、胡性能、叶弥、谢挺、心乱、朱珐、张虎生、邢育森、早早等。从这次活动来看,“联网四重奏”其实主要是推出了一批新生代作家。

“联网四重奏”所推出的作品也受到了很多读者和批评家的批评,四家刊物的编辑人员也认为“联网”作品参差不齐,质量还不尽如人意。该活动的主要联络人王干也承认:“要一个作家在同一时期内拿出四篇以上的高质量而不重复的作品是很困难的,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正是“联网四重奏”展开以来碰到的一大难题。”③王干:《联网四重奏》,《青年文学》,2001年第7期,第112页但是,“联网四重奏”对于作家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正如王干所说:“联网四重奏的想法算不上什么大智慧,它只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巧妙组合,使并非新闻媒体的文学期刊获得了某种媒体的效应,是对作家和作品一种新颖的包装法。……‘联网四重奏’是想通过民间的方式来对有成绩和有潜力的青年作家进行确认和推举,以促进和鼓励跨世纪文学新人的成长。”④王干:《联网四重奏》,《青年文学》,2001年第7期,第111—112页

1999年5月14日——21日,由《钟山》主办的“联网四重奏”第五届年会在江苏召开。会议决定:由于四刊一报联网的成功运作和写作职业化倾向的双重影响,“联网”这种形式已趋于普泛,一位有实力的作家同时在几家刊物发表小说作品的现象已不鲜见。从这个定义上讲,我们的“联网四重奏”已完成历史使命。这次年会的召开,标志着“联网四重奏”栏目的终结。

A

2016-07-25

周根红,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江苏文学传播生态研究”(项目编号:2016SJB750002)和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四重奏文学期刊钟山
金钟山秋色
室内乐小品两首
雪生动在钟山的背面
走西口弦乐四重奏
文学期刊从未,也不曾离开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七)—— 第七弦乐四重奏 op.108
青年学者风采 钟山
新形势下文学期刊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钟山
小说,就是往小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