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观视域下的微信朋友圈传播

2016-04-08 22:11黎鹏
文化与传播 2016年4期
关键词:凯瑞好友仪式

黎鹏

仪式观视域下的微信朋友圈传播

黎鹏

微信朋友圈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流空间,弥补了时空上的疏离感以加强了人际之间的联系。在朋友圈的信息传播功能机制下,用户的意见共享更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仪式,人们通过参与到其中来强化了彼此之间的共同观念。本文从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的视角出发,力图对微信朋友圈传播行为的特征进行阐释,并分析微信用户通过在传播中构建仪式的动机。

微信朋友圈;传播行为;仪式观

媒介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传播手段从过去的单一演变为如今的多元化,这也为包括社交媒体在内的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作为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微信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截至2015年9月,微信的月活跃用户已达到了6.5亿,其中61.4%的用户每次打开微信都会浏览朋友圈。①企鹅智酷:《2016年微信影响力报告》[EB/OL], http://tech.qq.com,2016年5月1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微信朋友圈构建了一个与现实客观环境相对立的虚拟场域,这种依托于网络技术的线上场景大大加强了人际传播效果,冲破了时空上的障碍,丰富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手段。特别是作为朋友圈的分享、转发等传播功能机制,其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向心力,吸引了其他好友的注意。笔者认为,微信用户在使用朋友圈功能来发布动态时,其进行信息互动传播更像是一种传播者刻意搭建的仪式。用户通过传播活动完成了自我展现,使朋友圈成为“以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②【美】詹姆斯·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以谋求和朋友圈好友达成某方面的一致,从而达到加固人际关系网的效果。

一、凯瑞的传播仪式观

美国著名文化研究学者詹姆斯·凯瑞在1975年的《传播》杂志第2期上发表了《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一文,首次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a ritual view of communication)的概念。③李慧: UGC模式网络电台APP研究——基于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研究 [D],南京大学,2015.根据凯瑞的论述,传播的仪式观不是把传播看作“位移”,而是“仪式”,“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 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 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②在介绍仪式观之前,凯瑞首先从占据美国学术界主流的传播传递观来界定传播的定义,他认为传递观强调的是把讯息在空间中进行传递,以达到控制的目的。而对于仪式观来说,“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2]”,凯瑞随后以地图对现实的作用阐释了“表征”这一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强调了传播是对现实的表征的观点。在凯瑞看来,传播已经超出了作为社会现实的一部分,其体现的也远不止是传送消息而已,它作为一种能让团体或个人形成、共享信仰的仪式,可以构建、维系和修正社会现实。

与传统的传播传递观相比,传播仪式观打破了长期以来传播学研究局限于传播控制及效果的层面,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分析传播现象背后的深刻内涵及意义。

二、微信朋友圈传播:仪式下的自我表演

“传播仪式观并不在于信息的获取(虽然从中也获取了信息),而在于某种戏剧性的行为,在这种戏剧性行为中,读者作为戏剧演出的旁观者加入了这一权力纷争的世界。”②从仪式观的视角来看,微信朋友圈的传播行为对于微信用户的主要意义往往不在于是否收获了有价值的信息,而在于用户在朋友圈呈现出来的对周围事物的描述中强化了既有观念。比如外出旅游的人经常会把旅行经历中的照片发布在朋友圈上,其他的好友在欣赏过程中一般更多的是体会到了旅游的乐趣,至于发布者去了哪里、去了多久,对于浏览者而言却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换个角度来看,发布者展示自己的旅游经历就好像在向圈中好友们进行自我展示。因此,如果把微信朋友圈这个虚拟的互动传播平台看作一个用于表演的舞台,那么微信用户的传播行为更像是一种仪式下的自我表演。通过扮演某种特定的角色,人们希望改变或强化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以避免被孤立。对于朋友圈的发布者来说,进行传播活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构筑一个以分享者自我为主导的仪式来吸引朋友圈好友的参与互动,从而增进社交网络关系,同时增强自我认同感,达到强化或改变他人对自己看法的效果。

三、仪式观视域下微信朋友圈传播的特征

微信朋友圈虽然是由不同的社交关系网络汇聚而成的,但其私密性较强的特性决定了其是一种偏向强关系的社交平台。微信朋友圈以强关系为核心,弱关系为延伸,使用者可以根据关系的疏密程度来设置相应的浏览权限,这就体现了传播的明确指向性。不同的微信好友转发或分享同一条微信动态,微信使用者的回复内容可能会基于关系的亲密程度而变得有所不同。从仪式的角度来考察朋友圈传播的特点时可以发现,微信使用者在参与不同关系网的“仪式”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观点,从这种差异性出发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微信用户的角色与传统的传递观中的角色相比发生了变化,在互动传播中表现出了明确的自我表现意图,并通过对符号和意义的重新解读来力图塑造一个对现实事物一致认同的表征。

1.微信用户在传播中扮演参与者的角色

从传播传递观的角度出发,用户在朋友圈传播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角色有两种,分别是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作为传播行为的发起者,用户通过浏览公众号、新闻网站等多种传播渠道获取信息,从中选择符合自己偏好的内容,通过分享和转发的方式在朋友圈中发布出来。其他好友在阅读中成为了信息的接受者。而在传播仪式观中,每一次朋友圈动态的呈现就好像正在进行的典礼一样,所有浏览动态的微信用户不是信息的接受者,而被看作是仪式的参与者,朋友圈具有的评论功能让他们可以加入到传播的意见互动过程中,处于受众的一方在互动交流时往往会加上自己对信息的解读,赋予所传播内容新的意义,而不是简单的传递消息。参与者们在传播过程中可以“通过某种戏剧化的行为”②来加深对媒介描述的社会现实的认识。

2.微信用户通过自我展现的方式来实现印象构建

对于微信使用者而言,朋友圈作为一个线上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除了可以在维系社交网络方面发挥作用之外,也是自我展现的平台。为了能保持这种强关系的平稳发展,尽可能和其他好友实现正常的沟通传播,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传播隔阂,传播者必须通过自我展现来“介入在建构读者的生活与时间中所扮演的角色”。②因此,在传播活动中,微信用户往往会不断地向其他好友展示自己的观念来强化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标准,为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传播行为提供坚实基础。曾有研究数据显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微信用户是在周围亲友的影响下才开始使用微信的,这种被动式的参与特点折射出了用户渴望在某方面与他人保持接近或一致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利于自我观念的展示。以朋友圈中的“刷屏”现象为例,用户在极短的时间内不断发布内容,这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传播者希望能吸引好友们的关注以形成一种被“围观”的态势。

3.意见互动中形成共识

在凯瑞看来,“研究传播就是为了考察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和使用这一实实在在的社会过程。”②传播行为的进行不仅仅是意义的传递而已,同时还伴随着符号化的过程。在使用朋友圈进行转发、分享时,微信用户可以加上自己对所传播的内容的解读和观点,其他人在阅读时往往会受到传播者提示的影响,这从某种程度上来可以看作是完成对符号和意义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同时,受众通过评论反馈来表达自己对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朋友圈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通过共享对现实的表征,并进行了意见互动,在互动中确认了符号所描述的社会现实,达成某方面的共识。

四、仪式观视域下朋友圈传播的意义

与传播传递观注重的讯息功能和效果不同,传播仪式观更强调传播的“参与”与“共享”。作为一个汇聚用户动态的平台,“参与”与“共享”的传播属性在朋友圈上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用户通过传播来确认与他人的关系,增强了身份认同感。同时,通过对某一方面的事物源源不断的描述,微信用户在这样的同享行为中逐渐认同既有的个人及社会秩序。因此,微信朋友圈的重要性并非体现在收获知识方面,而是在向人们提供一种“日常性的消费”。这反映在他们有时并不是有目的地通过微信获取想要的信息,而更多的是在习惯性使用中无意识浏览。

1. 在“共享”中强化维系

从仪式观角度来分析微信朋友圈时,微信用户的使用行为“更多的不是发送或获取信息,而是好比参加了一次弥撒仪式,在那种场合下,虽然人们没有学到什么新的东西,但是特定的世界观得到了描述和强化”。②也就是说,通过参与到朋友圈的传播活动中,用户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化,并确认、维系当前的社会秩序。微信朋友圈动态的评论和点赞具有“圈中有圈”的特点,并非所有处于朋友圈中的人们都能看到对方动态的全部回复,对于微信用户来说,其在朋友圈发布的动态的评论,只有同时也是自己的联系人时才可以看到。这种功能机制保护了私密性的“小圈子”,允许了不同程度的互动交流。而不同“小圈子”之间的小范围交流可以看作是用户之间自主构建的一种仪式,各种符号形态在共享中不断被相互接受。同时所有参与传播的人们在这样的群体传播中,更加强化了群体的身份认同。

2. 寻求共鸣与慰藉

凯瑞认为,“从宗教仪式角度看,我们认为新闻变化不大,但本质上让人产生满足感:它功能不多,但得到了日常性的消费”。②把用户阅读报纸视为一种“日常性消费”,体现了人们在这一方面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类似于进行重复的仪式。以朋友圈中被频繁传播的网络流行语为例,大部分网络流行语传达的意义并不复杂,人们可以通过其他信息来源来理解其内在涵义或所代表的隐喻,但是网络语言仍然会被反复的应用于多种情境下进行传播,并往往会得到人们的一致推崇,而许多传播者也通过转发或分享来表现自己对流行语的积极态度,取得了和好友们的共鸣。笔者认为这就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心理追求,即并不是为了探求得到更新的东西,而是刻意地沉醉于这种语言给自己带来的身心上的愉悦感,而通过不断的重复共享行为体现了人们对网络流行语的认同,渴望加深对其的理解。

五、结语

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被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称之为“文化表演”。②从仪式观的角度来分析微信朋友圈的传播行为让我们认识到微信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交媒体而已,其对于维系社会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把微信朋友圈传播看作是一种仪式可以使我们重新理解微信用户在朋友圈传播中的角色扮演,这种新的理解也很好的诠释了仪式在人们形成日常生活的共同认知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

A

2016-06-25

黎鹏,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凯瑞好友仪式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座山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属羊
删除好友
把别人交给你的事做到最好
Talking strategies
开营仪式
雪花特快专递
彼得·凯瑞《玫瑰》的写作风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