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语题型的变迁及应对之策

2016-04-09 07:23陕西柴双政特级教师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近义高考题题型

陕西 柴双政(特级教师)

高考成语题型的变迁及应对之策

陕西 柴双政(特级教师)

成语是汉语言特有的精华之一,鲁迅先生说:“成语和死古典不同,多是现世相的精髓,随手拈掇,自然使文字分外精神。”正因如此,成语历来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题型变化多样;近年来,运用题更是年年不断。但是由于成语的丰富性和使用的灵活性,有的成语看似运用正确,实则运用不当,因此成语运用题得分往往不高,还一度被考生们戏称为高考语文中最“阴险”的一道题。

鉴于此,笔者梳理自1978年恢复高考施行全国卷、课标卷以来成语试题,纵观题型变化,探究试题意义,并提出复习之策,以期提高成语复习效率,培养语文素养。

一、高考成语题型

(一)成语填空

(1980年高考题)五脏六(fǔ腑)虚无缥(miǎo 缈) 海市 (shèn 蜃)楼 信口(雌)黄 刚正(不)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欲(壑)难填 (绳)之以法

(二)成语的出处及结构

(1990年高考题)辨识下列十个成语,完成2~3题。

①舍生取义 ②白虹贯日 ③作奸犯科 ④负荆请罪 ⑤青出于蓝⑥厉兵秣马 ⑦劳苦功高 ⑧图穷匕见 ⑨诲人不倦 ⑩完璧归赵

1.从文言课文看,对上述成语出处判断有误的一组是 ( )

A.②⑥⑧出自《战国策》

B.④⑦⑩出自《史记》

C.①③分别出自《孟子》《三国志》

D.⑤⑨分别出自《荀子》《论语》

2.从结构方式看,上述成语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②⑦⑩ B.①④⑧

C.②⑤⑨ D.①③⑥

(三)成语的音、形、义

1.成语的读音(给加点字注音)

(2009年高考题)翘首回望 呱呱坠地 按捺不住 拈花惹草

2.成语的字形(错别字已纠正)

(2007年高考题)独占鳌头 拾人牙慧 委曲求全 罄竹难书

3.成语的意义(解释成语或重点词)

(2002年高考题)过犹不及 闻过则喜 道听途说 能说会道 适逢其会 心领神会 剑拔弩张 虚张声势

(四)成语的运用

1.从四个成语中选择一个运用或正或误的

(2011年高考题)步履维艰 尘埃落定 妙手偶得 指日可待

(2012年高考题)芝兰玉树 闻过则喜 上下其手 从一而终

(2013年高考题)振振有词 浩如烟海 电光石火 平分秋色

2.近义成语辨析运用

(2015年高考题)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2015年高考题)老谋深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3.考多个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

(2016年高考题)目不交睫 厝火积薪 筚路蓝缕 讳莫如深 安步当车 苦心孤诣

二、高考成语不同题型的意义

由于试题尚不够稳定成熟,1983年、1984年、1985年三年未直接涉考成语 ;涉考成语最多的年份是2002年,语音、字形、释义、运用四道小题均考到成语,占12分。恢复高考的前几年,试题多将成语和其他词语混搭,考词(成)语填空。考查成语出处及内部结构的试题虽只是昙花一现,却有利于对成语追本溯源,试题回归课本的形式也有利于教考结合,使学生重视课本,识记课文,深度了解成语。

考查成语形、音、义的试题曾长期在高考中占据重要位置(至今在一些省市命题中依然保留),尽管在偏重及组合上灵活机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就是熟知并准确、牢固掌握成语的读音、书写及意义。

通过语境考查成语运用的题型始于1992年。最初几年难度相当大,“灯红酒绿”“首当其冲”“想入非非”“万人空巷”“炙手可热”等耳熟能详,但媒体误用率也极高的成语考查让考生大呼“阴险”,但由此也加大了学生对熟悉成语的深度理解、对陌生成语知晓的力度,这对考生全面掌握成语功莫大焉。从列举看,辨析近义成语不算新题型,从恢复高考不久就隔三岔五地考考;近义成语的运用考查,有利于考生对成语的细微差别进行辨析。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尽管考的依然是成语运用,却是从六个句子中选取三个运用正确的;尽管所考成语中“苦心孤诣”“厝火积薪”“安步当车”“讳莫如深”都在以前的考题中见过,“目不交睫”“筚路蓝缕”也并不陌生,但涉及成语的量增加了,这也意味着试题难度有所加大,需以更大量的成语储备来应对。

三、高考成语的复习之策

如何答好成语运用题呢?许多资料及复习指导类文章都会提到辨色彩、看对象、明语境等解题之法,但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末”,而非“本”。细究考生答题失误的原因,最根本的一点,是对所考成语的意义不甚了解——对眼熟的成语不求甚解,或义项掌握不全;而有的成语则干脆没有听说过。如此只求方法,不究意义,解答成语题只不过是“我枪法很好,只是没有子弹”(笔者戏喻)的舍本逐末。因此,笔者认为,解答好成语运用题的关键前提,是准确全面地掌握成语的意义。

(一)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

有一部分成语字面意义与整体意义基本一致,这类成语,可以根据字面直接解说,如“深谋远虑”=“深谋”+“远虑”。但大部分成语字面意义与整体意义并不一致,成语所表达的意义往往不是其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如“不三不四≠不三+不四”“电光石火≠电光+石火”),而是或用其本义,或用其引申义,或用其比喻义……如果不深入掌握词义,只是望文生义,必然用错。

另外,还应特别注意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有的用其本义,有的可褒可贬),不可重视一方,而忽略或不知另一方,如:短小精悍、灯红酒绿、不三不四、想入非非等。

(二)了解成语关键词的词义

对一些成语的理解出现错误,问题往往出在一些关键词上。理解了成语关键词的意义,也就牵住了牛鼻子,扫除了理解成语的障碍。特别是许多成语来自古籍,有些字仍用古义,如果简单地按照现代意义去理解,就会弄错成语的含义。如“不刊之论”的“刊”是用刀削去,引申为删除;“董道不豫”的“董”意为正;“不足为训”的“训”意为法则……若按现代意义去理解这些词,要么不通,要么贻笑大方。

(三)了解成语的活用义

成语是一种客观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为社会所认同和共有。可是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人们会暂时突破原有客观意义的范围,赋予成语一种临时性的意义,这就是成语的活用。

例如下面两个句子:

1.书面语和口语互相制约,书面语经常从方言里吸取营养,它不能脱离口语一意孤行。

2.作为一名质量检验员,他吹毛求疵、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受到领导的好评。

“一意孤行”“吹毛求疵”都是贬义成语,前者多指不理别人的意见,独断独行;后者常喻无中生有,有意挑别人的短处。但在上两例中,这两个成语的使用却是正确的。前例表示书面语不能孤立而存,它和口语有密切联系;后例“吹毛求疵”一词是对检验员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的高度赞扬。这两个成语都是临时改变成语原义,另外赋予一个临时的新义。成语的这种活用,新颖、有趣,“使文字分外精神”。

复习掌握成语考题还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一是不弃“陈”题,不避“旧”词。例如,近义成语辨析题就隔几年“现身”一下,我们复习时应予以关注。即以往考过(或其他省份考过)的成语会重复考(有的只是变换了考查角度),例如2016年考题中的“安步当车”“苦心孤诣”“厝火积薪”“讳莫如深”这些成语分别在2001年、2003年、2006年、2010年的考题中出现过。这就要求考生遵循“高考题是最好的复习题”的原则,对以往所考成语的用法及意义细琢细磨,深入探究。

二是注意新词。此处的“新词”既指新出现、新确定意义的词,也指复习资料中少见或没有见到的词。例如“空穴来风”,旧版辞书解释为“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则加了一条“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又如始作俑者、绵里藏针、芝兰玉树、春秋鼎盛、崇论宏议……这些成语都是经过高考后才成为“著名”成语的,以前的复习资料中几乎没有见到;其实它们常见诸报刊,只是对考生来说相对陌生,这就要求考生养成平时多翻阅成语词典的习惯,不盲目相信直觉。在高考复习时间较紧的情况下,也可在老师指导下,集中记忆一批常见而误用率较高的成语和重要而“陌生”的成语。

在准确全面地掌握了大量成语的意义后,再“辨色彩、看对象、明语境、析语法、掂轻重、量范围”,就会“枪法准,弹药足”,如此,何愁陷阱不被识破?何愁成语题不被轻易“拿下”?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

猜你喜欢
近义高考题题型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近义成语
一道2021年高考题的四种解法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两道高考题的整形处理
高考题怎么改编(一)——集合篇
这山望着那山高
一道2017年高考题的解法与推广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