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
——以苏州市L幼儿园为例

2016-04-10 16:29胡倩倩南京晓庄学院教育学院学生
少儿美术 2016年1期
关键词:绘画幼儿园幼儿

■文/胡倩倩 南京晓庄学院教育学院学生

指导教师/李影

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
——以苏州市L幼儿园为例

■文/胡倩倩 南京晓庄学院教育学院学生

指导教师/李影

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为对幼儿体验和感受绘画中美的因素具有重要影响。深入研究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为,不仅能拓宽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了解,还有益于今后进行幼儿绘画的教学实践,提高绘画活动的课堂质量,最终实现帮助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以苏州市L幼儿园为例,对L幼儿园大班的绘画活动中的教师指导行为进行观察研究,在深入分析研究教师指导行为现状的基础上,在提升观察质量、调整对幼儿绘画活动的评价指标、积极的教学反思和终身学习等方面对教师在幼儿绘画活动中的指导行为提出了一些教育建议。

幼儿园绘画活动 教师指导行为 教育建议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为对幼儿学习绘画知识、体验感受美具有重要影响。教师的指导行为在幼儿绘画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有多种形式,包括示范、交流讨论、个别指导、纠错改正、集体评价等。而幼儿教师的指导行为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教师自身的因素(包括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艺术素养、自身个性等)、幼儿的因素(包括幼儿的年龄特征、绘画水平、已有经验等)、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幼儿园及父母的重视程度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本研究中,幼儿园绘画活动特指研究者所在的L幼儿园教学计划中安排的绘画活动,不包括美术角、活动区等绘画活动。

教师指导行为的内涵: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对“指导”的解释是“指示教导;指点引导”,对“行为”的解释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唐松林对教师行为进行了归纳, 认为教师行为是教育行为的一种, 它与学习行为、管理行为共同构成教育行为。教育行为是教育观念、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函数。教育行为是一种角色行为, 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性。①

在本研究中,教师的指导行为是指教师在幼儿园的绘画活动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观察和判断具体情境时,对幼儿进行一定指导的行为,如示范、交流、随机指导、评价等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以及向幼儿传授相关的美术绘画知识、技能,提供及时帮助的一种教师教学行为。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社会对幼儿绘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不仅各种幼儿绘画兴趣班层出不穷,研究者也对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有了更浓的兴趣和更多的了解。尽管近几年关注幼儿绘画的文献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的研究还是集中在幼儿园绘画教育的观念转变、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手段、幼儿园绘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等方面。而在针对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为方面多是以新老教师指导行为的对比为主,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没有详细指出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不同方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此外,现有的文献中针对幼儿教师的指导行为多是集中在游戏活动这一块,而缺乏在幼儿绘画活动方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将通过课堂实录观察的方式,真实、客观地呈现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方式,分析其结果,并将从教师自身、幼儿特征、社会环境等三方面探讨其影响因素,进而更加丰富幼儿教师指导行为的理论。

2.实践意义

本研究通过课堂观察实录、个案研究,以第三人的角度来观察幼儿园绘画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观察分析教师指导行为的方式方法,多方面地分析其影响因素,探索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幼儿绘画活动,最终帮助幼儿全面协调发展。

(四)研究目标

1.梳理关于教师指导行为的理论,对教师指导行为下操作性定义,以便于再确定观察与分析的对象。

2.课堂实录观察,对幼儿绘画活动进行全程的观察,并进行详细的记录。这是本研究重要的研究方法。

3.对个别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包括:教师指导行为的方式方法、指导行为的结果及被研究者的自身特征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为,不仅拓宽了对幼儿绘画教育的了解,还有益于今后进行幼儿绘画教育的实践,提高绘画活动的课堂质量,最终实现帮助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关于教师在幼儿园绘画活动中的指导行为,国内外已经有很多针对具体绘画活动的指导原则与策略、指导的方式方法,并揭示了目前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者进行了分别对教师指导行为和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为的综述。

(一)教师指导行为的相关研究

关于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有很多,涉及各个领域,这里主要从教师指导行为的内涵和方式方法、有效性、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1.有关教师指导行为的内涵、方式及方法的研究

教师用何种指导方式进行对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反映出教师的知识观、教育观、儿童观等等,不同的教学课堂情境下,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所以,研究教师的指导行为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对于教师指导行为内涵的研究,马会梅认为,教师的教学指导行为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时最常发生的一种行为,它是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②其次,关于教师指导方式,国内的研究对此有很多不同的划分方法,不同的指导方式在不同的情境下有其独特的价值。梁玉华通过对观察活动的归纳、整理,指出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式有四种——直接帮幼儿操作、示范操作、讲解指示、启发引导,并指出不同指导方式对幼儿学习的影响不同,因此要针对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指导方式。③秦旭芳将教师指导行为主要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并提炼了六种教师指导行为影响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途径:直接指导、情感支持、树立榜样、强化、创设环境、干预矫正。④潘月娟指出教师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的适宜性方法包括以下八类:描述、提问、建议、示范、鼓励、表扬、提供材料、同伴支持。⑤华爱华提出了教师对游戏的两种指导方式——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并且说明了在教师指导中并不存在哪一种指导方式更佳,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根据游戏需要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了合适的指导方式。⑥

2.有关教师指导行为的有效性的研究

关于有效性及教学有效性的定义,孙亚林认为“有效”一词是直接从英语“effective”翻译过来的,所谓有效,是指一件物品或一项活动具有预期所要达到的积极的或肯定的结果的程度。⑦程红、张天宝对教学的有效性做了再认识,他们认为有效性是一种价值属性。不论“效”之大小如何、“效”之代价多少,均须以该活动结果作为客体是否符合活动主体需要为依据。同样,教学有效性本质上也是教学活动结果与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是否相符及相符程度高低的判断。对教学有效性的概念也提炼出了三重意蕴,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同时,两位学者还就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提出一些思考:1.情知互补, 培养新人;2.实施多种教学变量组合;3.因材施教,适应需求多样化。⑧另外,还有很多学者是从对比专家型和新手型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结果出发的,如余国良对专家型与新手型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教学行为的研究,通过对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的划分研究教师效能感、教学监控力对专家型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⑨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教学行为比较,具体表现为二者解决问题、注意选择性特点、教学策略的选取、知识结构、专业特征、实践性知识等方面的比较,通过分析专家型教师的认知心理特征,对于促进新手型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唐松林总结了国外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的定义,大多是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内容主要包括:一、教师教学行为的教学专业表现;二、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教学过程结构;三、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教学技能技巧。⑩

3.有关教师指导行为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幼儿学习活动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行为,然而教师的指导行为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及弊端。国内有关教师指导的现状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频率都较高,但是效率即有效性偏低,指导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科学指导理念,加上对幼儿活动的现状缺少观察了解,从而导致指导没有针对性,不贴合幼儿的发展需要。韩绮君的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在指导中不仅缺乏对游戏指导的理性认识,对游戏本身的价值也不够理解。⑪常璐通过对幼儿园游戏指导的现状研究发现,教师对游戏的指导频率高而有效性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观察的时间很少,并且缺乏专业的观察;介入时机的选择主要体现了教师的主观性判断;注重游戏的外在功能,忽视内在功能;指导思想与行为间存在一定的差距。⑫关少英通过对幼儿园创造性游戏活动中的现状研究,发现如下问题:游戏时间不够充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游戏中导演和放任现象较为严重;游戏中师幼缺乏积极的情感交流,有效性指导的比例不高;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行为缺乏真正的观察和解读,对介入游戏的时机缺乏恰到好处的把握等。⑬另外,很多学者也从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对比的角度出发,分析两者之间的优劣,如方建华在对比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中发现,专家型教师在指导频次上明显多于新手型教师;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在指导身份、情绪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语言指导方式、指导结果上无明显差异。另外,专家型教师在指导身份的运用上更为合理,新手型教师在情绪态度的表现上更为积极。⑭

(二)关于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相关研究

在传统的绘画活动教学中,教师偏重于做知识技能的传递者、幼儿行动的指挥者,导致很多幼儿对绘画失去兴趣,抑制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违背了全面发展的宗旨。所以在幼儿绘画活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对教师在绘画活动中指导行为的策略、原则及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关综述。

1.有关教师在绘画活动中指导的策略与原则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幼儿绘画教学,也总结出了相当多的关于幼儿绘画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的策略与原则。高雪梅指出,要依据幼儿绘画特点,提出相对应的指导策略,具体有:善于启发和引导,巩固幼儿绘画的兴趣;以启迪创造意识带动幼儿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注重求新求异,不要给幼儿固定的绘画模式;培养幼儿的主体性。⑮沈建洲从对幼儿绘画发生的本质研究入手,指出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适时、适宜、适度的指导,并提出了以下六项指导原则——多样化原则、新颖性原则、干预性原则、生成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人格塑造原则,并指出了执行这六项原则的具体做法。⑯周静通过多年的绘画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理解能力,辅导和强化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⑰

2.有关教师在绘画活动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改变过去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艺术教育对幼儿自身的促进作用,改变过去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绘画活动是艺术教育在幼儿园实行的主要部分,教师在绘画活动中的指导行为更是至关重要。然而在当今幼儿园一线教师中,仍有不少教师在绘画活动指导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乔芳芳在调查某幼儿园的一堂绘画活动课时观察总结了如下问题:绘画教育变成了一种技能的传授,教师一遍又一遍地示范讲解,教师注重的是幼儿能否画出一幅像样的画,教师想知道幼儿能否完成“作品”的愿望非常迫切。教师关注的是绘画的结果如何,而不是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和参与的过程。⑱唐莲通过对幼儿绘画教育各个环节的考察,发现存在着培养目标和方式的功利性,“重技术轻感受”,不注重美感的外化和转换等问题,反映出教育者急功近利的心态和简单粗暴的教学方法。⑲

综上所述,关于教师在幼儿园绘画活动中的指导行为,已经有很多针对具体绘画活动的指导原则与策略、指导的方式方法,揭示了目前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研究大多是以经验总结或者分析为主,对于实证研究及不同环节的指导行为的研究较少,没有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深入的量化研究。本研究立足于客观的随堂观察法,关注教师在幼儿绘画活动中的指导行为及其结果,探究所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提出具体可行的改善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建议。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选取研究对象

从江苏省苏州市L幼儿园中选择两个大班的4位教师和全部81名幼儿。

每个班随机观察10节绘画活动课,共20节,收集幼儿作品480幅。

(二)确定研究方法

访谈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的学历,主要的儿童观、教育观及对于幼儿绘画的认识等基本情况,同时了解班级幼儿的基本特征和本园的园本特色的了解。

教师访谈提纲

观察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况详录法,观察绘画活动中教师运用何种指导方式、指导形式及内容等;用时间抽样观察法了解教师课堂中指导行为的频率。

观察采用事先列好表格,然后检查行为是否出现,或行为表现的方式、形式如何,并在所选择的项目上填写简要内容的方式。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

(一)教师指导方式单一,指导形式偏示范讲解

通过对实际教学的观察,研究者发现教师在指导幼儿观察范画时,会让幼儿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同伴之间的交流,分享经验,教师与幼儿之间也有互动,但是指导方式仍然以教师讲解为主。从指导形式来看,讲述与范例演示是教师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指导方式。但是如果教师单一地只采用最简单、最有效的讲述和范例演示的指导方式,虽然能让幼儿在短时间内了解并学会一些绘画技能技巧,但也很容易造成幼儿的疲劳,使幼儿失去对绘画的兴趣,失去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能力。研究发现,在对L幼儿园的20节绘画活动课的观察中,教师使用的语言讲解法以介绍主题、示范为主要方式。

研究者观察记录的20次绘画指导活动中,教师介绍主题和示范的指导形式几乎在每次课堂活动中都会出现,而交流讨论只占了不到50%,个别指导和纠错改正等个别指导的行为方式则最少。在实际观察中,研究者发现教师在绘画活动中的指导行为还是以集体讲述讲解并给予示范的形式为主,幼儿课堂中仍以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画”的现状在幼儿园中盛行。研究者认为,在幼儿园绘画活动中,一些技能技巧学习,如水墨画毛笔的使用等技巧,教师的直接讲解示范必不可少,但是在想象画、创意画时,应多给予幼儿主动学习的机会,减少直接讲解的方式,让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观察,拓展想象力。

(二)指导频率总体上较低

教师指导行为发生的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指导行为发生的次数。本研究以一堂课30分钟为一个单位,记录教师在一堂课中指导行为的次数。研究发现,总体上教师的指导行为发生的频率较低,不同的教师指导行为发生的频率也有所不同。

在4位老师中,H老师是一位老教师,且具有美术特长,她对于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指导比较多且有针对性。研究者在对此教师的观察与访谈中了解到,此教师由于自身爱好,喜欢美术,而且比较重视幼儿的绘画,在其指导过程中,更多的是启发性且针对性的,整个指导行为一直到课的结束部分仍有出现。

案例一:《大公鸡》绘本课的延伸活动——画手指公鸡。H老师是一位有绘画特长且有10年教龄的老教师,在指导幼儿绘画时,从指导幼儿手指的摆放,到绘画时注意画出美丽的花纹,以及个别幼儿向老师提出的疑问“老师,我可以涂绿色吗”“老师,鸡冠应该怎么画”,H老师都亲切而详细地给予指导。

而另一个L老师是一位代课老师,性格也比较散漫,上绘画课时只是通过一张范画,交代一下简要的要求,就让幼儿自行绘画,在绘画途中也不会巡视指导。

案例二:在学习《美丽的叶子》时,活动的重难点就是让幼儿学会遮挡物的画法。L老师只是出示了一张范画,并且简要地说明上面的叶子挡住了下面的叶子的一部分,提示幼儿绘画时要注意观察,却不给予一定的直观形象。很多幼儿在绘画时没有把握好,仍旧是透视的画法,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而H老师则拿了两片真的叶子,一前一后地放着,请幼儿仔细观察,下面的叶子被挡住的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与露出来的部分又是有联系的。在绘画时,虽然还有部分幼儿不能将被遮挡的叶子的两端画得和谐匀称,但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研究通过对20堂绘画活动课进行观察,共收集到了72次教师指导行为事件,平均每堂绘画活动课出现了3.6次。由此可见,教师指导行为发生的频率总体上比较低。研究者在实习期间观察到,所在L幼儿园的教师大多数对于幼儿绘画活动都不够重视,课堂活动中的指导行为更是散漫而浮于表面,认为绘画活动就是让幼儿自己画,只要把范画的要求讲清楚就可以了。幼儿美术因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研究者认为,教师应在观察了解幼儿需求的基础上,及时介入指导,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绘画活动,最终帮助幼儿完成学习目标。

(三)指导结果(幼儿反馈)不积极

在实际研究中,教师指导行为的发出得不到幼儿积极的反馈。如在教师讲述绘画要求时幼儿听得很仔细,但绘画时却随着自己的意愿涂画,并不遵循教师的要求,或在教师个别指导的时候,幼儿往往并不认同教师的建议。通过观察并分析,研究者发现,导致这样的状况出现,是因为教师没有对幼儿的兴趣、行为等进行一定的观察了解。

案例一:在上认识消防车的绘画活动课时,Q老师在幼儿绘画前说明了要画出消防车内部的构造,在绘画时仍有部分幼儿直接将消防车全部涂成红色,即使Q老师再次提醒幼儿要画出消防车的细节,也很少有幼儿有反馈,有的只是象征性地在消防车内部画了一些圆圈。导致这样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上课时没有给幼儿足够多的时间对消防车实物进行观察,也没有对消防车内部构造及工具的作用功能进行一些解说,导致幼儿对消防车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原始的“红色”上。因此,教师必须保证在幼儿绘画前要给予幼儿一定的观察时间,使他们在认知上有所了解和提升,并且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哪些方面还有不足,要进行改善,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幼儿达到教学目标。

案例二:“三八”妇女节这天,幼儿一早就有礼貌地祝老师阿姨节日快乐,S老师抓住了这个节日气氛,决定上一节“绘画花裙子送给妈妈”的绘画课。送给妈妈一条自己设计的裙子激起了幼儿们的兴趣,他们兴奋地讨论并分享着自己要设计一条什么样的裙子。在动手绘画时,S老师更是有耐心地提示幼儿“妮妮妈妈很高,裙子也要画大一点呀”“牛牛妈妈喜欢穿亮色的衣服,牛牛要记得涂上美丽的颜色哦”以进行间接指导,既不打扰到幼儿的创作,又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研究者认为,观察是指导的基础,教师进行指导前有必要先了解幼儿的兴趣、知识水平和需要,才可能为幼儿提供他们需要的指导。因此,教师必须保证有效观察的时间,这样的指导才可能是适合幼儿的需要和发展的。当幼儿需要教师指导时,教师一定要及时介入;当他们不需要教师指导时,教师则不应该强行介入,而是应该继续全面、深入、细致地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观察。

第五章 影响教师指导行为的因素

(一)教师个体因素

1.教师的绘画素养

教师的绘画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于美术的专业素养,二是教师对于幼儿绘画领域的认知与了解。

研究者通过观察以及访谈发现,目前幼儿园教师普遍缺乏对美术及幼儿美术的专业认识,不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绘画需求及表现,更不理解幼儿绘画给幼儿发展带来的独特而深远的价值。他们认为幼儿绘画教育活动只是学科的教学活动,而幼儿绘画的不成熟是幼儿的发展还没有完善,技能还没有掌握,只要多加练习,幼儿的绘画就会越来越成熟,教育目标也就实现了。相对于发挥幼儿的创新能力、想象力,他们更注重幼儿对形的把握及涂色时是否均匀鲜艳。

如,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将幼儿绘画目标的方向偏向技能与模仿。虽然也有提及“发挥幼儿想象力”等,但是在实际课堂中,由于种种原因而选择忽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以示范讲解、模仿范画等方式进行教授,很难有所创新。

除了个别教师本身的兴趣或特长所向,对幼儿绘画活动的重视和创新有所提高,幼儿园的大部分教师对幼儿绘画活动的看法仍是“幼儿照着范画画”,离不开范画,导致幼儿画出的画没有自己的想法,缺乏灵气,束缚住幼儿的想象力。

因此,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了解幼儿绘画的重要性,对五大领域要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其次,要深入了解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以提供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支持。

2.教师的个性特点

教师的个性特点决定了她对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特点。如H老师为人性格温和,做事有耐心,有责任心,在课堂中指导幼儿绘画时,大多采用鼓励的方式,面对个别幼儿的问题,也会有针对性并且有耐心地指导。对于幼儿绘画的细节部分也不会忽视。如在绘画消防车时,H老师不忘提醒幼儿消防车里面要有排列整齐的工具,以便让消防员快速找到需要的工具。而L老师则是个性格较为散漫的代课老师,她的指导要求就是希望幼儿照着范画画出与范画相似的画,指导过程也主要针对的是幼儿绘画的造型与色彩等表面的东西,在幼儿绘画时,也较少与幼儿进行沟通,做针对性指导。还有个老教师S,因为教龄长,对课堂活动的推进更游刃有余,所以在幼儿绘画活动时,更多的是放手让幼儿自己去体会感悟,对幼儿的指导也是有启发性的语言,更注重帮助幼儿发展其想象力。

(二)幼儿因素及环境因素

1.幼儿因素

幼儿绘画活动受幼儿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年龄班的幼儿绘画活动的重点不同,教师指导的行为也会不同。如,本研究的样本是大班,大班幼儿绘画活动更注重的是整体构图等,所以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很少指导幼儿的涂色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另外,幼儿的已有经验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指导行为。如,对于有绘画基础的幼儿,教师的指导多指向深层的、更细节的方面,或者是拓展性地帮助幼儿发挥想象力;而对于没有绘画基础的幼儿,教师可能更多的是指导幼儿的色彩、结构等绘画基本要素。但是研究者发现也有的幼儿由于自己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教师的指导更容易产生消极反馈,不愿意听从教师的指导。由于目前课外兴趣班的普及,很多幼儿已在课外学过一定的美术课程,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在幼儿需要指导时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

2.环境因素

教师对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行为不仅受到了绘画活动主体的影响,还受到了整个环境包括幼儿园、社会以及文化这个大环境的影响。据研究者了解,该幼儿园是一所市示范幼儿园,在当地也是较优良的一所幼儿园,其主要特色是绘本方面的早期阅读。幼儿园的走廊、教室布置得温馨而有童趣,吸引幼儿兴趣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的美感。在教室外还有每个幼儿的绘画栏,上面放满了幼儿的绘画作品,有利于幼儿在活动时自由地欣赏和评价绘画,可见该幼儿园比较重视幼儿的绘画活动。另外,本园所在的是苏州市的吴江区,历史文化浓厚,具有文化底蕴。

第六章 教育建议与研究反思

(一)教育建议

1.提升观察质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够让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真正的心声,了解幼儿真实的需要与潜能。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往往带有主观性和表面性,没有真正地以幼儿的发展为前提,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观察质量?研究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保证充分的观察时间。只有充分的观察时间才能保证对绘画课堂中幼儿行为的观察是完整而深入的,才能对幼儿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到幼儿的已有知识、技能水平及兴趣,进而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对幼儿做出适当有效的指导。其次,要运用科学的自然的观察方法。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只有站在科学正确的理论上,才能更科学地去观察了解幼儿,以便提供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2.调整对幼儿绘画活动的评价指标

幼儿园绘画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绘画作品的评价指标往往局限于几类:造型是否合适;色彩鲜不鲜艳,涂色是否均匀;画面是否整洁;构图有没有偏离等等。这些指标都是从成年人的角度出发,以成年人的审美来指定的,不适合对幼儿的绘画评价,长期使用这样的指标来评价幼儿的绘画会让幼儿忽略自己的感受,从而逐步丧失对美的感受能力,甚至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也会逐渐消失。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改善这种评价指标,更多地从是否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是否表达出幼儿的真实感受、是否具有独特性等方面进行评价。研究者认为,幼儿通过绘画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及个性特征,教师在评价幼儿绘画时,可以利用这些教育契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积极的教学反思

反思是一个教师从稚嫩到成熟的必由之路,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中找出可能的原因与相应的解决办法。在研究者对四位教师进行访谈时,她们一致认为不必也不会在每次绘画活动之后进行反思,因为每天的一日活动及课后的任务比较繁重,即使偶尔有公开课后需要的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也只是针对本次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是否调动起了幼儿的积极性,用了何种教学方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这些反思大多是针对本堂课的方式方法等,浮于表面,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问题中。

研究者认为,教师在绘画课后的反思应不仅局限于这些,还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和儿童绘画观等观念,以及这种观念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指导行为是否合适。另外,还要对自身指导下幼儿的反馈行为进行反思:幼儿的消极反馈是什么原因,积极反馈又是何种原因,如何改善来增加幼儿的积极反馈等等。只有教师自身不断地反思,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探讨解决,才能确定这是一次有意义有价值的反思。总之,只有通过一次次不断的自我反思,进而一次次地再次尝试实践,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最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4.终身学习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是指要教授给学生“杯水”知识,教师首先要有渊博的“桶水”知识。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教师用仅有的“桶水”知识已无法满足学生及这个社会的需求,必须要转变知识观、教育观,把“桶水”知识变成“长流水”。在幼儿绘画指导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很多教师对幼儿绘画的理论知识了解得并不多,指导起来只能浮于表面。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进行终身学习。

(二)研究反思

1.对于研究样本的思考

本研究只选择了苏州市一所幼儿园的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时间、精力等问题,不能对不同地区的幼儿园及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研究,所以无法做到全面地了解不同层次的教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绘画的指导情况。

2.对于研究内容的思考

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内容比较庞杂,如要深入研究,必须要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层次的幼儿园进行研究,也要更多地观察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绘画活动。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并没有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只针对一所幼儿园的两个大班四位老师的指导行为进行观察,内容较为单薄,值得今后继续研究。

3.对于研究方法的思考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观察法和访谈法,并进行一定案例的收集与分析,但是仅通过这些方法,可能还不能深入地了解幼儿园绘画活动中不同地区教师的基本理念及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指导行为。虽然从时间上我们已经结束了课题研究,但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可供我们研究和探索的空间还非常大,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仍将幼儿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视为重点,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而不懈努力。

结语

幼儿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幼儿在绘画中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并最终获得身心全面发展。幼儿绘画给幼儿带来的独特价值不可估量,而幼儿园中的绘画活动是幼儿接受正规绘画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绘画活动中的指导行为很大程度地影响甚至决定了幼儿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当今幼儿园的绘画活动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教师的指导行为显得浮于表面且低效。研究者从这一角度出发,以大班绘画活动为例,试图通过对教师指导行为现状的观察与分析,对教师进行访谈与观察,提出一定的教育建议。本研究中,由于研究者观察到的教师数量有限,观察时间较短,观察的结果也许并不能反映出大班幼儿教师在绘画活动中指导行为的总体水平,但是研究者希望这次尝试性的研究能够引起广大教师和其他研究者的注意。

注释:

[1]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马会梅.教师的教学指导行为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3.

[3]梁玉华.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指导方式研究[J].幼儿教育,2009.7.

[4]秦旭芳.教师教育行为影响幼儿社会性行为的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5]潘月娟.教师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的适宜性方法[J].教育导刊(下月刊),2003.1.

[6]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孙亚林.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5.

[9]余国良.专家—新手型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学行为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1999.2.

[10]唐松林.国外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7.4.

[11]韩绮君.幼儿园游戏中教师指导的个案研究[D].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5.

[12]常璐.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13]关少英.幼儿园创造性游戏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14]方建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指导行为的比较研究[J].教育探究,2009.1.

[15]高雪梅.幼儿绘画的特点与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1.2.

[16]沈建洲.幼儿绘画教育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17]周静.幼儿绘画教学管窥[J].荆楚文化与民俗论丛1997—2001湖北省群众文化获奖论文汇编,2001.

[18]乔芳芳.从绘画活动课看幼儿绘画教育[J].大众文艺,2010.8.

[19]唐莲.中国幼儿绘画教育的三个误区[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8.

猜你喜欢
绘画幼儿园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我爱幼儿园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