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社会建设对国家凝聚力的提升

2016-04-11 03:40饶品良
三晋基层治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凝聚力民生民族

饶品良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20)

创新型社会建设对国家凝聚力的提升

饶品良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20)

中国在综合国力重新崛起的征途中,碰到不少问题和矛盾,这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切实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建设人尽其能、各享其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人为本;创新社会;国家凝聚力;民生问题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会面时的这段讲话,朴实亲切、饱含深情。①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历来是创新型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创新型社会建设对国家、社会、民族的凝聚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又反过来对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他们的关系是丝丝相连、环环相扣的。

一、中国的人本思想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社会和谐稳定和提升国家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管仲就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②孟子也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对于战争也以大智慧阐释:“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④突出了“和”的重要性,这种和谐的人本思想影响了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在他们的治国策略中,都渗透了“民为邦本”的朴素人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权者对老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也促进了中华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巩固了中华各民族的联系和团结,推动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为提升新形势下的国家凝聚力的提供了理论基础。

可是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是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的,它把重民、亲民看做是对老百姓的恩赐,把人民看作是无知无识的愚民,稍有异议则是刁民,所以当历史发展到近代,这种思想的落后成份就逐渐暴露出来。明代中国的火器制造水平已赶超世界水平,可清代统治者满足于3亿的人口资源、低廉的人力价值,中国人民吃苦耐劳的优点成了封建统治者漠视“以人为本”的最佳借口,结果十七、十八世纪的大清帝国利用低人权、低劳动力成本的人口红利创造了康乾盛世。但繁荣的下面,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没有提高。清朝统治者还自我陶醉于“天朝大国物产丰盛”的人力优势中,排斥科技创新和制度改进,扼杀工业革命的出现,放弃火器制造技术,沉迷于满人的弓马骑射。这种反人本制度成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战争中多次出现这样的场面:当清兵与英军激烈交战时,清国民众像局外人一样站在两岸看热闹,每有清兵被火炮击中,或兵船开花起火,民众就鼓噪取乐。英国人大为不解问翻译,翻译说:这个国家不以它的民众为重,它的民众亦不以这个国家为重。最终清政府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一败涂地,中华民族凝聚力遭到严重破坏,近代的中国也成为了一盘散沙,任人欺凌。所以如果我们今天不能对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进行取舍,其中的糟粕极可能会成为新时期改善民生、创新社会建设和提升国家凝聚力的障碍。

对于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守住底线”就是要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突出重点”就是要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完善制度”就是要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引导舆论”就是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这为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按照这个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将更加科学有效、扎实稳步向前推进。⑤这是不断巩固与提升中国国家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二、创新社会建设,提升国家凝聚力

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提升国家凝聚力的重要基石。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期待是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而我国的国力彩礼有限,因此,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

1.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是创新社会建设的基本点和出发点,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经济等民生问题上持续取得进展。⑥现在我国在市场经济下已基本解决温饱,却显露出新的民生问题,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新的民生问题也将更突出,如不解决这些新出现的民生问题,中国的发展就会受阻。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是中国的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10,排在世界105名;还有1.5亿人未达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标准,国民消费偏低,投资主要靠政府;城乡发展不平衡,差距日趋扩大,不仅有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⑦

当然,社会公平正义不等于绝对平均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会存在差别的,但这种差别应该是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可以接受的,而不是让大多数人心存不满、心生怨气和戾气。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应该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共享,使大多数人生活得更好,这样的社会才能保持良性的和谐发展状态。所谓民生无小事,民生问题是国民的生机与生活问题,不仅牵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影响社会进步和政权的稳定,所以,高度关注民生问题,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2.创新型社会建设应该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终极价值取向

中国经过30多年的经济建设,国家经济实力得到持续而强劲的增长,让西方老牌发达国家为之瞠目。于是有人认为国家实力的竞争就是金钱的竞争,国家有钱了就是建成了和谐社会,国家凝聚力就提升了。于是今天出现各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从上到下都洋溢着有钱好办事,钱能摆平一切。结果带来了急功近利、用钱买路的逻辑和行为方式,食品安全问题、商品质量问题、房价高涨等民生问题接踵而来,完全忽视必不可少的长期细致工作及自我形象的提升,一度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成为了“山寨制造”,给我国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归根到底,这都是片面追求金钱最大化惹来的祸端。严峻的事实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单靠金钱不但无法长期保有中国的国家利益,甚至不能保有国内的长期繁荣稳定。迷信金钱的民族是落后、愚昧的民族,只有拥有经济和文化双重优势的民族,才是值得拜服、有感召力的民族,才是有凝聚力、真正强盛的民族。无论何时,民族的竞争都是全方位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所以,决定民族命运的绝不仅仅是军事和经济力量,而是取决于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明形式本身,民族的生存也是取决于民族的以人为本的政体运行。

苏联的教训任何时候都可以作为中国的反面教材,苏联的失败主要在于内因,它没有被世界大战打垮,却在和平竞争中被摧垮。这缘于苏联共产党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航道,在其后期的社会建设中,上层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下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僵化的社会制度妨碍了社会的全面进步,禁锢了人的全面发展。苏联也曾强调稳定,把维稳看成了目的;把维持现状看作是实现稳定的手段,期望稳定压倒一切,金钱摆平一切,结果却激化了矛盾,一切反过来摧毁了稳定。苏联的解体深刻告诉我们: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民族,绝对不应迷信一时的金钱力量;⑧一个制度如果不能以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为目标进行创新型社会建设,不能让人民自由地呼吸并最大程度地释放人民的创造力,不能把最能代表这个制度和最能代表人民的人放在领导岗位上,这个制度就会破坏民族凝聚力,阻碍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必然走向灭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我们的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无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国商幸福生活。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人们从事的一切商品经济活动中,都必须自觉地关注人文社会价值,注重人文精神建构。

3.注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增强国家凝聚力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针对传统发展观重物不重人而提出的,这是吸取了国外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而得出的科学结论。自20世纪50、6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致力于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片面追求GDP总量的增长。后来这些国家GDP虽然增加了,但由于是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取得,广大人民缺少基本的人身自由和生活保障,最终社会不和谐,引发政局动荡,这种模式被人们称为“有增长而无发展”。

我国当前由于主客观原因,重物不重人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地区、部门“唯GDP论”,人的劳动和创造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分配不公造成收入背离劳动的贡献。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0年城镇人口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口纯收入占GDP55.36%, 2009年下降到42.8%。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一论坛上说,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是美国工人的4%,即使墨西哥生产工人工资也是中国工人的3倍。清华大学白重恩教授做的一项研究显示,按世界银行2009年测算实际承受税率,中国社会保险缴费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为“金砖四国”其他3国平均水平的2倍、北欧五国的3倍、G7国家的2.8倍、东亚和香港、台湾的4.6倍。世界银行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是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1%的财富,高收入的上市国企高级主管与社会平均工资差距达128倍。⑨这种高增长、高税费、低工资的经济模式对和谐社会的伤害是严重的,它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不尊重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破环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其产生的两极分化更会导致民族凝聚力涣散。

中国政府早已认识到这点:认同不断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才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所以,只有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模式才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活力,加固中国的国家凝聚力,减少社会摩擦,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4.改革僵化滞后的机制和制度,人性化地合理利用一切资源进行创新型社会建设,加强国家凝聚力的凝合

在发展经济学中,不少学者注意到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大量石油或煤矿,却发展停滞,经济水平低,政治腐败,称之为“资源的诅咒”。的确,人类历史上只拥有资源的民族都只能维持生存,只有掌握了技术的民族才能发展强大。当今“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全球,许多人陶醉于“世界工厂”的赞誉中,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是以环保和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一些国际上的自动化和集成制造技术引入中国非常困难,原因不是我们掌握不了那些技术,而是我们的一线企业觉得不值得,中国似乎有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与此相比,花钱在那些可以节省人工劳力的自动化系统显得很不划算。这是一种很可怕的预兆,如果不扭转这种观念,中国又有可能重陷清末的历史怪圈。

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地选择人才,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智慧发展科学技术,打破年龄、地域、性别等不合理的用人歧视和人为障碍。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更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积极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使13亿中国人都能在消除一切不合理、反人性的藩篱后,人尽其才、人尽其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舒心、平等地享受和谐社会的一切成果,这样最大限度发挥民族凝聚力的工作也事半功倍。

三、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社会管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强调了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强民生工程的建设,必然会出现问题、暴露矛盾,然而这毫不奇怪,也不用害怕,只要时刻以人为本,依靠群众,找准对策,无论多么尖锐的问题和矛盾都会迎刃而解。但如果害怕问题、躲避矛盾,对人民的要求视而不见,对人民的呼声充耳不闻,并打着“维稳”的口号去打压人民的合理要求,结果只会小事变大、大事成危,演变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破坏社会主义和谐建设,削弱民族凝聚力,后果也是最严重、最可怕的。所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一切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加和谐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民族凝聚力才能更加坚固、稳牢,并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8页。

②管子解说·卷九霸言(上),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222页。

③孟子·卷十四尽心下,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2页。

④孙子兵法新注,本书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影印《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进行注释。

⑤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112页。

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113页。

⑦刘亚洲:西部论,凤凰周刊,2010年第22期,第40-41页。

⑧冯蕾,李慧:世界第二,看起来很美,光明日报,2010年8月20日第6版。

⑨盛立中:增加劳动收入重在政府决心,凤凰周刊,2010年第22期,第67页。

责任编辑:郭丽娟

D616

A

1674-1676(2016)06-0037-03

饶品良(1970-),男,广东广州人,历史学博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凝聚力民生民族
我们的民族
“如此凝聚力”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多元民族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