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
——浅谈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2016-04-11 07:51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顾宝凤
数学大世界 2016年34期
关键词:倍数三角形小学生

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 顾宝凤

寓教于乐
——浅谈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 顾宝凤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游戏辅助教学,就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因为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对他们来讲,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可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沿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被老师当作贮存知识的容器,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只能被动接受,提不起兴趣,长此以往,必将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知识融于游戏之中。借助于游戏,创设活泼、活跃的课堂氛围,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为课堂注入活力。

一、运用比一比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争强好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竞赛游戏,可以激活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一探究竟的迫切愿望。同时,在数学课堂中引入竞赛游戏,可以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无味,数学知识变得妙趣横生,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教学实践证明,将游戏和数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没有进行直接讲解。在新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觉得哪些数是3的倍数。很多学生受2、5倍数的特征影响,很快就说出末尾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但让学生验证时,学生发现了问题:16、19、23、26、29……这些数的末尾,尽管是3、6、9,但它们却不是3的倍数,所以刚才的想法是错误的。此时,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老师有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妙招,大家任意说一个数,老师可以很快判断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大家可以运用计算器和老师进行比赛。”一听说要和老师比赛,学生们兴趣倍增,纷纷说出很大的数来考验老师,但每次还没等学生在计算器上把数按出来,老师就已经说出了结果,学生通过计算器进行验证,每次都是准确无误。竞赛游戏结束后,学生们心生疑问:老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都想一探究竟,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了学习中,而且兴趣浓厚。

小学生天性好玩,不甘落后,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征,将比赛竞争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主动自觉地积极探索,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开展竞赛游戏,吸引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促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参与学习,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对新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自然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运用猜一猜游戏,促使内化新知

猜想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猜一猜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游戏形式。在猜想的过程中,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内化新知。因此,我们可以将这样的游戏形式引入数学课堂,寓知识于游戏中,调动学生的思考欲望,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三角形的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首先,教师在大屏上出示了3个三角形,运用长方形纸板将每个三角形的两个角挡住,每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这时候,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进行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活动,看看这3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瞧,这个三角形露出的是直角,通过这个角,你们能猜想出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吗?”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也表现得积极、主动。

生1:老师,这个没有难度,这个不用猜,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师:第二个三角形露出的角是钝角,是什么三角形呢?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师:一起看,第3个三角形露出的角是锐角,那是不是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呢?

学生略思考一定时间后,有的猜是锐角三角形,也有学生猜是直角三角形,也有学生猜是钝角三角形。最后有学生站起来说:“不能确定,三种三角形都有可能。”教师追问:“为什么都有可能呢?”学生们进入了三角形知识的学习中。

数学学习需要大胆的猜想,猜想更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从而不断体会数学学习的迷人魅力。在刚刚的教学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们对游戏的特殊情感,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数学课堂变得充满活力。另外,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是单纯地进行猜想,还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推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三、运用演一演游戏,提升学生能力

小学生都爱表现,都有一个表演梦,喜欢在老师和学生面前展示自己,因此,演一演的游戏形式,小学生非常喜欢,可以说是乐此不疲。有时,教师就课本讲解千百遍,还不如让学生真正实践,体验一次,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学“元、角、分”时,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人民币单位的认识,设计了超市购物的游戏。师:让学生自由结组,男学生扮演买家,女学生扮演卖家,做超市中买卖交易的游戏活动。等老师说完后,学生们很兴奋,拿出了人民币学具,纷纷投入到了游戏活动中。

生1:我要买4元的钢笔,2元的笔记本,给你10元,请找钱。

生2:好的,两样6元,找回4元。

生1:对的。

生3:我要买橡皮,一个5角,铅笔5角,付了5元钱。

生4:两样一共1元,找回4元。

……

小学生对表演可谓情有独钟,即使是数学课,他们也往往按捺不住表演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学生表演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表演的氛围,不仅可以活化数学课堂,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可谓一箭双雕。学生们就这样开动脑筋,进行计算。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既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一举两得。

总之,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地与游戏进行融合,将数学新知嫁接在游戏活动中,真正以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取知识,提升课堂效率,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倍数三角形小学生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倍数魔法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画一画
我是小学生
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