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错例”,促进学生发展

2016-04-11 07:51江苏省盐城市大纵湖小学刘勇伟
数学大世界 2016年34期
关键词:错例练习题食盐

江苏省盐城市大纵湖小学 刘勇伟

关注“错例”,促进学生发展

江苏省盐城市大纵湖小学 刘勇伟

正确的数学思维是实现有效学习数学的关键,也是学生有效发展的重点所在。对错例的巧妙分析,不仅仅是对题目的分析,更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错误思维的巧妙分析,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注错例;课堂教学;小学数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学习、解题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是违反逻辑思维的规律,有些是由于审题不清,还有一些是由于其他的一些原因,而这些错误也正是学生进步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错例,借此活跃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洞察力、审题能力,促使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巧借“错例”,培养学生洞察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一些知识内容不是立即就能够理解吸收的,需要不断思考改进。这也是学生常出错的一大原因。教师教学中,可以巧妙地借助学生的错例,让学生观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洞察数学对象的能力,深化学生数学思维。

在教学“比例”时,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了一个学生的错例:一个周长为24厘米的长方形,其中它的长与宽成2:1的关系,请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首先,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先思考。很快学生们的问题便显现出来,不少学生一看到这道题后,立即列出算式:24÷3×2=16,得出长为16厘米,24÷3×1=8,得出宽8厘米。最后再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得到16×8=128(平方厘米)。很明显学生们的思维出现了错误,对这一题意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此时,教师抓住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24厘米”真正含义。学生在教师强调指点的作用下,发现24并不是2:1的总数量,需要24除以2,得到的12才是其总数量。这样其长方形的长应为12÷3×2=8(厘米),宽为12÷3=4(厘米)。经过这一道题的思考训练,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从中也发现自己思维的错误点,并借此机会改正。这样很好地加深了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记忆。

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学生常错的问题,让学生掉入陷阱,并借此机会,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洞察能力,促进了学生有效反思。

二、巧析“错例”,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其中一个很大的出错原因就是审题不清。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学生的错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错误的原因,借此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学生解题正确率。

在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知识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后,为学生设计了一道数学练习题:一队修路工人,第一天修了37.8米的路,第二天修的公路是第一天的1.2倍。请问,工人这两天一共修了多少米的公路?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千米的公路呢?学生们在思考后,很快便列出算式:37.8×1.2=45.36(米),45.36+37.8=83.16(米)。得出,这两天一共修了83.16米的公路。对于第一问,学生们基本上是没问题的,但在做第二个问题时,学生们便开始出错,很多学生列出算式45.36-37.8=7.56。并给出结果,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7.56千米。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就是审题不清,只是一味的做题计算,意识不到审题的重要性。教师借此机会,教给学生一定的审题技巧。教师引导学生重新阅读这一问题的题意,并让学生拿出一支笔,边读题边圈画,将其中的一些关键词用笔圈出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题中的“米”、“千米”这两个关键词圈起来,并很快意识到自己在做题的过程中出错了,没有注意到单位的变换。

教学中,教师借助学生的错例,教给学生一定的解题技巧,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阅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正确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巧用“错例”,活跃学生数学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做了一部分练习题,造成最后的思维定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巧妙地引入学生的一些错例,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矛盾点,可以进行例题对比,更好地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与发展。

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有一袋食盐重1/2千克,三天后,这袋食盐还剩下2/5。请问这三天一共用去了多少千克的食盐?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由于以往做了太多的加减法的知识内容,所以很直接地给出1/2-2/5=1/10,最后答用了1/10千克的食盐。很明显学生出错了。此时,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结果置之不理,也没有立即将正确结果公布给学生。而是,又给出了学生一道练习题:有一袋食盐重1/2千克,三天后,这袋食盐还剩下2/5千克。请问这三天一共用去了多少千克的食盐?让学生将这两道数学练习题放在一起,对比着思考。学生们在教师再次给出这一练习后,瞬间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学生们很快便得出了正确的结果,将问题很好地改正了。学生在经历这一错误并改正后,其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好地打破了自己的数学思维定势。

错例的引入,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也在对比思考的过程中,很好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打破了自己的思维定势。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全方面发展。

总之,学生是在不断发展的,错误是学生学习之路上必经历的,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善待、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是教师教学中所需要考量的。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错例”,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进而得以更好地发展与提高,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教学。

[1]钱建军.例谈小学数学错例辅导[J].教学与管理,2012(05).

[2]金丽敏.从学生的数学错例中挖掘教育价值[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9(06).

[3]小学数学典型错例分析与矫正策略[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2(04).

猜你喜欢
错例练习题食盐
精讲精练习题 提升二轮复习效果
本期练习题参考答案
关于“角”的错例分析
本期练习题参考答案
“多”与“少”错例分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四错例
巧称食盐
新修订的《食盐专营办法》相关表述之探讨
食盐PK风疹块
愚人食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