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改革困境及其策略——亨廷顿政治改革思想及其启示

2016-04-11 12:27袁明旭
思想战线 2016年4期
关键词:政治发展亨廷顿改革策略

袁明旭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改革困境及其策略
——亨廷顿政治改革思想及其启示

袁明旭①

摘要:政治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的动力,是实现持续性政治稳定的手段。学者们多维度地研究了亨廷顿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思想,但对其政治改革思想却关注甚少。亨廷顿全面考察了世界各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发展的基本状况,总结了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其政治改革的观点。亨廷顿认为,政治改革必须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以政治秩序作为改革前提,通过强化政治权威和政党组织建设,确保政治改革的有序推进,加强政治的制度化建设,提高制度吸纳力,有效融汇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策略性地获取和扩大改革的支持力量,平衡政治关系,持续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亨廷顿的政治改革思想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改革观,其政治改革理论对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政治改革;政治稳定;政治发展;改革策略;亨廷顿

迄今为止,学界较为重视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研究,而对其政治改革思想关注较少。政治改革是实现政治稳定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手段,没有政治改革作为桥梁,就不可能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往往是推进国家政治发展的改革家。当前中国正处于政治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转型关键期,面临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以化解,但改革又面临巨大的阻力和风险。如何化解阻力和降低风险,是政治改革的难题。本文拟对亨廷顿的政治改革思想进行梳理探究,寻求政治改革的规律与智慧,以期对推进中国政治改革、化解改革风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所启迪。

一、发展中国家政治改革面临的诸多困境

政治改革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政治文化和政治关系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方向性变革;是政治统治者对社会发展中的政治问题的积极主动回应;是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政治关系和利益格局,优化政治生态,推动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行动。亨廷顿认为,政治改革不同于政治革命,“革命涉及到价值观念、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施政方针、以及社会政治领导方面的迅速、完全和剧烈的变化。……反之,在领导、政策和政治制度方面发生范围有限而又速度和缓的变化,则可以定义为改革。”*[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316页。政治改革通常是传统政治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渐进性变化,是政治体制和政治关系的创造性转换。

通过考察,亨廷顿发现,真正的政治改革比较稀少,而虚假改革则比较普遍。政治改革的真假可以从性质上进行区分,只有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广度、效度以及规模、速度的进步性的变革才能称得上政治改革,即在政治量变中包含着一定质变的政治变革,“改革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导致现存特权集团的权力受到抑制,而非特权集团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则相应的得到改善”。*[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316页。真正的改革“使公共生活世俗化、权力结构合理化,发展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以成就标准代替关系标准,以及更公平地分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资源等等”。*[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27页。因此,虚假改革打着冠冕堂皇旗号,而实际却是倒行逆施,悖逆人类政治发展潮流,是一种假改革、伪改革,是一种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的瞎折腾。这样的改革实际上阻碍了政治的现代化。

现实中的政治改革比政治革命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和更大的艰巨性,建设一个新社会比破坏一个旧世界艰难百倍。通过对各国政治发展历程的考察,亨廷顿发现,发展中国家政治改革往往面临以下诸多困境:

一是政治改革与现代化悖离的困境。发展中国家渴望现代化,但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却产生更多问题,引发更多不满,导致更大混乱,“事实上,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38页。同时,现代化还滋生腐败,腐败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公,引发社会怨恨,导致政治动荡。这常常导致统治者陷入现代化——混乱——改革——混乱——改革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二是政治改革面临着结构性困境。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后,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而现代化意味着社会集团的多样化、利益的分化、政治参与的扩大化、政治意识的启蒙化、政治诉求的多元化,如果现行的政治体制无法容纳大规模的政治参与和满足海量的政治诉求,则会面临政治动荡的危险。这种结构性失衡是一种全面的整体性困境,是在现代化过程中过分注重追求某些目标而忽视整体性协调发展所导致的系统性失衡。面对这种困境,统治者常常陷入“不改革难,改革也不容易”的二难悖论之中。这种结构性困境迫使统治者面临艰难的抉择,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化改革,方能化解结构性风险。这对改革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三是政治改革会遭遇既得利益集团激烈反对的挑战。政治的本质是政治权威对社会价值和利益的分配,政治改革是对现行利益格局和权力关系的调整,是一种新的利益分配。因此,政治改革不可避免地会改变现行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既得利益集团是凭借现行体制的漏洞和缺陷,掌握着特定政治资源,获得最大利益的的集团。它们是现行体制的最大受益者,而政治改革所要改变的正是现行体制的弊端和漏洞,这势必导致既得利益集团因改革而遭受损失,而既得利益集团不会甘心自身利益的减损。因此,政治改革必然会遭到既得利益集团各种形式的反对。但既得利益集团反对的方式是隐匿顽固的,这与革命的对象是不一样的。革命的对象是明确、具体、公开的,其反对形式是直接对抗性的,而政治改革的对象则是不确定的,改革的预期是模糊的,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或自认为会成为改革的对象。因此,改革会遭遇心理、观念和行为上的形形色色的抵制,而反对的形式则是隐蔽、间接、非对抗性的。这种无形的阻力会使改革者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而难以应对。

四是政治改革的创新性与传统路径依赖的困境。政治改革是对原有政治体制、政治生活方式、政治权力格局等的变革与创新,这种革新会受到原有政治制度惯性、政治怀旧心理以及传统政治文化的羁绊,使政治改革在传统政治路径依赖的掣肘下,步履艰难。政治生活中的某些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正向回馈——报酬递增——路径依赖”的演进逻辑。路径依赖一方面有利于政治生活的规范化、制度化,但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制度惰性,导致制度僵化,从而成为政治改革的制度障碍。与此同时,人们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心理路径依赖,即心理定势,也会使人产生政治心理上的保守性。这种心理习惯和观念定势,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而改革则打破这种稳定的心理预期,让人产生“天然”的不适应和恐惧感。因为改革会打破原有明确的预期性,使未来变得难以预期,即使会变得更好,但由于失去心理上的确定性而产生不安全感,使人们害怕改革和抵制改革。这就是弗罗姆所说的“逃避自由”的原理。这种制度和心理的路径依赖阻碍着改革的深入进行。

五是政治改革面临不确定性风险的困境。政治改革是对现有政治体制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意味着整体利益关系的变化。“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改革中的利益受损者会自发地成为改革的敌人,他们会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抵制和反对,从而使改革遭遇更大阻力,“没有哪一个社会的重大社会、经济或政治改革不是伴随着暴力或暴力行为一触即发的险恶局面”。*[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328页。政治改革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其一,改革者失去权力的风险。政治改革容易引发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抵制,容易为反对派提供夺取权力的机会,使改革者遭遇失去权力的危险。改革者一方面可通过政治改革,实现权力的集中和重新配置,但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为反对派提供了重新获取权力的机遇。在改革前,反对派难以抓到改革者的失误和纰漏,但在改革中,反对派会聚集力量,利用改革中出现的失误兴风作浪,扩大力量,重新夺取权力。因改革的反对者是模糊、广泛、分散、隐蔽的,更易结成反对联盟,改革者须同时面对保守和激进的反对力量,在多条战线与不明确的隐蔽的无形对象进行斗争。改革者难以明确反对者,而反对者却可清晰看到改革者的薄弱之处,伺机反扑。如果改革者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缺失果断的决断力和高超的领导力,就比较容易失去权力。其二,政治改革时机丧失的风险。政治改革必须把握恰当的时机,滞后和超前都会产生巨大风险,都会被革命和动荡所吞没,陷入错失良机的困境。“改革非但无助于政治稳定,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动荡甚或形成革命。改革完全可能成为革命的催化剂而不是其替代物。”*[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334页。如果政治改革滞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就会导致政治权威的衰减,导致传统政治价值观的变化和政治认同的转向,导致政治合法性的衰减,由此带来政治动荡。超前的政治改革则可能会由于对所暴露的政治问题的把握不够准确而去解决错误的问题,从而导致严重后果,浪费政治资源。其三,政治改革局势失控的风险。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常常面临着泛政治化与政治落后相互交织的困境,人们普遍关心政治,但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政治技能,政治改革具有公共性和敏感性,备受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广泛关注,在泛政治化的政治落后的国家中,这容易使改革遭遇失控风险。其四,政治改革遭遇失败的风险。由政治改革的复杂性、全局性、敏感性、动态性、艰巨性、长期性等所决定,政治改革的成功概率较低,而失败的风险极大。如果改革者缺乏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意志,缺乏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灵活权变的政治技能,就难以驾驭各种社会势力和协调各种政治关系和政治力量,就容易导致改革局面的失控。

二、发展中国家政治改革的目标

是实现政治稳定基础上的政治发展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发展中国家政治改革的目标是促进政治稳定前提下的政治发展,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前言中明确指出:“我之所以写这本书,也是出于对政治稳定的关注。”*[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页。目标引领方向,缺乏明确目标的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只会导致政治改革误入歧途,引发政治动荡。发展中国家须始终铭记实现可持续政治稳定和发展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

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和政治系统保持有序性、规范性、连续性,是一种动态有机的有序化状态。政治稳定对于处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至关重要,但却极为稀缺。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发展中国家革命的巨大惯性容易疏忽政治稳定的重要性。发展中国家经过急剧的革命运动后,各种政治势力和力量都被高度动员起来,其政治意识、政治参与十分高涨,都期望在革命后的政治系统中能够分享一定的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但由于政治资源的有限性和政治权力的垄断性,政治竞争异常激烈,这容易引发权力的激烈争夺,导致政局动荡。二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化程度不高,政治居于主导地位,经济、社会、文化都处于政治操控之下,是泛政治化社会。政治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全社会产生直接全面影响,政治上的失序容易导致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动荡。三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化水平较低,存在着普遍性的政治排斥,革命所破坏的传统社会稳定基础难以在革命后的短暂时期内进行重构,政治革命和改革所激发的大规模政治参与,极易冲破现行的政治体制而引发政治失序。

社会和经济变革——城市化,扫盲和教育的提高,工业化、大众媒介的推广—扩大了政治意识,增加了政治要求,拓宽了政治参与面。这些变革破坏了政治权威的传统根基和传统的政治机构;这些变革使得建立政治组合关系的新基础和缔造既有合法性又有效能的新政治机构的问题大大复杂化了。社会的动员和政治参与的扩大日新月异,而政治上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却步履姗姗。结果,必然发生政治动荡和骚乱。政治上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治制度化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变革。*[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4~5页。

政治稳定之所以成为发展中国家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其原因在于政治稳定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基础性的重要现实意义。

政治秩序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前提性意义。

在任何体系中,变化和持续之间必须保持某种均衡。在某些领域中发生的变革使得其他领域中的变革成为不必要或不可能。在美国,政府制度的持续与稳定为社会的迅速变革创造了条件,而社会的变革又促进了政府的持续稳定。……在另外一些社会里,譬如拉丁美洲,僵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经济方面缺乏变革同政治不稳定和政治体制的脆弱有关。而且完全可以得出结论说,后者正是前者的产物。*[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129~130页。

与政治自由、民主、正义、法治、平等等价值比较而言,政治稳定具有更为基础性和前提性的作用。这并不是说其他政治价值不重要,而是说,对于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更为稀缺和亟需,更为紧迫,其他政治价值的实现和存在都必须以政治稳定为前提和基础,离开政治秩序,政治民主、自由、公正、法治等都不复存在。

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7页。

没有政治稳定,就没有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政治民主、自由、平等、正义、法治就是海市蜃楼。政治改革只有把政治稳定作为明确的重要目标,才能使国家进入有序发展和持续进步的轨道,并通过有序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否则,只能导致与现代化的理想渐行渐远,甚至背道而驰。

政治稳定的价值,在后革命时代难以被政治领导和民众所认知和践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通过革命取得了独立,感受到了革命的巨大威力,加之革命的巨大惯性,使政治领袖和民众往往视革命为圭臬,把革命看作是无所不能的重要方法。过分迷信革命的作用,通过不断的政治动员,保持高涨的革命热情,以期通过轰轰烈烈的革命热潮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往往容易使国家陷入长期的政治动荡的陷阱。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领袖常常是通过发动革命而夺取政权的,在心理上往往对革命情有独钟,有的甚至把革命当成包治百病的万能良药,习惯性地不断开展全民式革命运动。“革命是现代世界观的最高表现,这种世界观相信人有能力控制和改变其所处环境,他们不仅有能力而且有权利这样去做。”*[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242页。有的政治领袖误以为,通过革命能够在短期内实现革命中所承诺的实现政治现代化目标,并把政治秩序、政治稳定看作是保守主义而进行批判,从而使政治稳定迷失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之中。在革命运动中,有的政治领袖由于难以有效控制局势而导致国家陷入频繁的政变、叛乱、起义、造反、骚乱等恶性循环。

政治改革必须以政治发展为旨归。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政治稳定只是改革的重要目标,而非目的,政治改革的目的是实现政治现代化。亨廷顿认为,政治稳定是政治改革的基础性先决条件,是政治改革者必须时刻牢记的目标,但却不能把政治稳定作为惟一的至高无上的目标,为了稳定而稳定,不惜一切代价或者实行高压控制以获取稳定。政治改革的目的是有序渐进推进政治发展,促进政治现代化的实现。“政治现代化涉及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分离和政治参与的扩大等三方面。”*[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87页。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标志,通过政治改革完成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实现了传统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使政治步入了持续、动态、有序的发展状态。

三、发展中国家政治改革的基本策略选择

亨廷顿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政治改革取得成功和遭遇失败的经验教训的比较考察,认为政治改革须审慎、有序推进,改革者须具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谋略,娴熟运用以下基本策略。

第一,强化政治改革者的权威和力量。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国家,“权威的合理化和权力的集中不仅对于统一是必要的,而且对于进步也是必要的”。*[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14页。“改革的前提是权力的巩固”,*[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43页。政治权威是改革得以推进和取得实效的前提。缺乏权威,就无法贯彻落实改革的政策,就无法整合政治资源以维护基本的政治秩序。

现代化要求具有变革能力的权威。社会和政治的根本变革源于人们有目的的行动。……人们必须拥有权力以实施变革。因此,权威必须集中于某些坚强有力的个人或集团手中。*[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93~94页。

权力是一种资源的分配和控制性力量,没有权力和权威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亨廷顿通过对世界各国政治改革的经验教训的系统考察,一再强调改革者要尽可能地集中和有效掌控权力,确保拥有绝对的权威,这是进行改革的前提条件。改革者缺乏实权和权威,不仅会使改革受到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多方掣肘而寸步难行,而且容易导致改革扭曲变形,目标变异,使改革成为纸上谈兵和空中楼阁。政治改革不仅需要把权力集中在致力于改革的政治领袖手中,也需要集中在坚定支持和拥护改革的集团手中,“这首先需要把权力集中在一个立志改革的新兴社会精英集团的手中”,*[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360页。加强改革派的力量。政治领袖在推行改革时,须利用权威强化对反对派和保守派的驾驭,分散其力量,不能坐视其结成反对改革的联盟。改革者应该通过权力的集中而始终掌控改革的整体局势和快慢节奏,不能轻易分散权力。出于政治改革及国家前途命运的考量,改革者需要采取一定的谋略对反对改革的集团分而治之、恩威并施,对阻挠改革而位居权位的官员进行置换,让改革者充任枢要职位,安抚和削弱改革的反对势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千方百计壮大改革派的力量。

第二,政治改革必须进行系统周全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政治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容易引起广泛关注和社会动荡,必须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亨廷顿考察了土耳其的政治改革,认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改革者的前瞻性谋划和运筹帷幄。政治改革是国家政治发展和现代化的重大政治战略,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高瞻远瞩与统筹兼顾。进行改革规划时,必须明确改革目标,把握时代发展方向,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在实行一党制的非共产党国家中,现代化搞得比较成功的也是首先着眼于政治目标”。*[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370页。在确保政治稳定前提下,强化政治改革的正确价值取向,着眼于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着力于解决根本性的制度问题。同时分清改革的轻重缓急,把握改革的关键点和重点,选准改革的突破点和切入点,致力于破解改革的难点。改革还要敢啃硬骨头,知难而上,把握良机,随机应变,掌控进程,找准改革的依靠力量,分化瓦解改革的反对势力,持续性地有序推进系统化改革。

第三,认准国情,娴熟运用改革谋略,掌握和运用政治改革的离分式方法。政治改革的方法谋略是达成改革目标的桥梁和手段。改革者要对国情和存在的问题有清醒而准确的认知,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亨廷顿认为,土耳其改革成功的精髓,就在于基马尔利用了当时土耳其社会上下层不相沟通的问题,由此而采取对改革有利的措施,分化瓦解改革的反对势力。在改革中,改革者应尽可能地对政治改革进行脱敏性处理,采取离分式方法。即对所要改革的政治问题进行分离式解决和处理,把政治问题转化为行政问题、法律问题、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降低所要解决问题的政治敏感度。这样有助于改革者集中力量,快速解决问题而不致于因社会争论而受阻。尤其在一个泛政治化的社会中,这种策略尤其重要。亨廷顿告诫政治改革者,必须具有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和崇高政治理想,应分散民众对改革的过度关注,把改革问题限制在能够有效控制的范围之内。

政治改革的离分式方法主要表现在:一是改革目标的离分法。对政治改革目标进行分解分离,拆解为多个子目标,然后按照目标的轻重缓急加以实现。改革者应渐进实现改革目标,绝不可妄想把改革毕其功于一役。二是改革力量的离分法。巧妙地分化瓦解反对派的力量,是减少改革阻力的基本方法,既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对改革反对派进行批评,通过施加社会舆论压力分化其力量,也可以对反对派集团的主要领导进行分化,削弱其力量。三是问题的离分法。把政治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文化问题等区分开来,降低政治问题的敏感性,不能把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文化问题政治化,改革者应该把政治问题艺术性地转化为法律问题、社会问题来加以处理和改革,巧妙化解改革的阻力。

为了达到目的,改革者首先应该把诸多问题分割开来,然后一旦时机成熟,就尽快地逐一解决,以便乘反对派措手不及之际,把问题从政治议事日程上抹去,免得节外生枝。能否把费边主义和闪电战术恰当地结合起来,是对改革者政治技巧的一种严峻的考验。*[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318页。

第四,采取激进与渐进结合的改革方式。改革者在遵循既定改革路线图基础上,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性的改革方式,“对于一个志在对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方面实行一系列重大变革的改革者来说,理论上有两种大战略可供选择。一种是尽早地把所有的目标公诸于众,然后尽量争取逐个实现,以图尽可能有所收获。另一种是所谓藏而不露的战略,隐匿自己的目标,把改革分开来实现一事一办。前者是一种全面的‘斩草除根’的,或曰闪电战的战略;后者则是一种渐进的‘枝节的’或费边式的战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两种方式改革者都曾尝试过。他们努力的结果显示出,在大多数备受现代化所带来的压力和纷争的国家中,改革的最有效方式是将费边战略与闪电战术配合起来使用”。*[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318页。具体采取何种方式,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在处理某些棘手的政治问题时,可以采取试探性与激进性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引起大的动荡。

第五,把政治改革的着力点聚焦于政治的制度化。政治改革须着眼于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标本兼治,即制度化的解决。改革者应在把控全局的前提下,适度有效授权,掌控改革的轻重缓急,切忌陷入繁杂琐细的事务而迷失方向。改革者要着力把所变革的体制进行制度化,把所创新变革的制度落实到现实的政治生活之中,成为在现实中能够真实发挥作用的规则。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提高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任何政治体系的制度化程度都可根据它的那些组织和程序所具备的适应性、复杂性、自治性和内部协调性来衡量”。*[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2页。政治改革应增强制度的适应性,增强组织的专业化水平。同时,提高政治的制度化水平,以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和规范力,使制度真正成为政治活动的基本框架,增强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制度化程度低下的政府不仅仅是个弱的政府,而且还是一个坏的政府。政府的职能就是统治。一个缺乏权威的弱政府是不能履行其职能的,同时它还是一个不道德的政府。*[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26页。

通过政治制度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强政府的公信力,维护政治制度的稳定性,提升政治认同、政治信任和政治归属感,提高政治生活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从而实现持续性的政治稳定。

第六,把政治改革与加强政党建设结合起来,依靠强有力的组织有序推进政治改革。改革者不可能依靠个人力量推进改革,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组织,作为推进改革的动力源泉。一般来说,政党是推进政治改革较好的组织力量。政治领袖推进政治改革,首先要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政党组织,因为:

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体制有能力做到两条,第一条是通过体制本身扩大政治参与,从而达到先发制人并使紊乱或革命的政治活动无法展开,第二条是缓解和疏导新近动员起来的集团得以参与政治,使其不至于扰乱体制本身。这样,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体制就为同化新集团提供出制度化的组织和程序。*[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380页。

这同时也是通过政治改革实现政治稳定的基础,“这样一种政党制度的形成是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在于有一个能够同化现代化过程所产生出来的新兴社会势力的政党制度”。“在传统政治制度软弱或根本不存在的地方,稳定的先决条件至少得有一个高度制度化的政党。有了这样一个政党的国家,比没有这样一个政党的国家显然要稳定得多。没有政党或者有许多弱小政党的国家是最不稳定的”。*[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85页。为此,改革者应该把加强政党建设也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党建设,提高政党的制度化水平,增强政党的合法性力量,为持续有效推进改革提供不竭动力。

第七,把政治改革与扩大政治吸纳结合起来,扩大政治改革的同盟军。亨廷顿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政治改革成败的考察,发现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普遍的政治排斥,这是导致政治不稳定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在政治改革中,改革者应该把扩大公民有序的制度化政治参与,作为推进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用制度化的方式消解政治排斥,增强政治吸纳能力,推进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进程。制度化的政治参与能够把社会各阶层和各种社会团体纳入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吸引到政治改革的浪潮之中,增强其政治认同和政治归属感,增强政治体系的适应性。一般来说,民主政体比其他政治体制具有更强的吸纳能力。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大量社会边缘群体和人员,这些体制外的人员,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挫折感和焦虑感,再加之被排斥在外,因此强化了其疏离感。这些社会群体和人员往往成为极端分子,成为暴力革命的热衷者和社会动乱的发起者。而通过政治改革扩大政治参与渠道,则能够使之成为改革的支持者,共同致力于推进政治改革的进程。

改革派领导人可以通过把反对派领袖纳入改革进程来减轻反对。把反对派吸纳进来比让他们留在外面可能更好。*[美]塞缪尔·P.亨廷顿:《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见刘军宁等编《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298页。

第八,把促进社会组织建设与政治改革结合起来,为改革提供广泛社会基础和强大的社会力量。政治改革要取得全面的成功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是基本手段。

一个社会中权力的总量取决于该社会中相互影响关系——即一个人或集团的行为导致另一个人或集团的行为变化的那种关系——的数量和强度。这样,诸种政治体制在其权力的分配方面各不相同,在其权力的积聚总量方面也有差异。财富的增长有赖于工业化,同样,权力的积累则有赖于吸收新的集团进入政治体制之中。*[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30页。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是政治体系扩大权力的手段,在政治改革中,通过鼓励和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和发展,吸收新的团体进入政治体制,意味着该政治体制权力的扩大,意味着改革力量的扩大,这增加了政治改革成功的胜算。同时,社会组织的发展还意味着政治的进步。在现代国家中,政治改革和政治转型都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支持,“要摧毁盘根错节的传统权益,常常需要动员新的社会势力参与政治,因此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制度还必须具有将现代化造就的社会势力吸收进该体制中来的能力”。*[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29页。社会组织的缺乏和发展层次低,是政治混乱和动荡的社会诱因。社会组织通常是现行制度的衍生物而不是现行制度的反对者,压制社会组织的发育发展会导致和强化社会组织的反政府倾向,社会组织的目标不是政治,而是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具体诉求。一个社会越落后,就越泛政治化,人们只关心财富的分配和占有,不关心财富的生产和增长。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既是政治改革的内容之一,也有利于政治改革的顺利推进。“组织是通向政治权力之路,也是政治稳定的基础,因而也就是政治自由的前提。……身处正在实现现代化之中的当今世界,谁能组织政治,谁就能掌握未来。”*[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332页。

(责任编辑张健)

作者简介:①袁明旭,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云南 昆明,650091)。

中图分类号:D033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16)04-0064-07

Dilemmas and Strategies of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Huntington’s Ideas of Political Reform and Their Revelations

YUAN Mingxu

Abstract:Political moderniz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oals developing countries strive for. Political reform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a means to achieve sustained political stability. Many scholars have studied Huntington’s idea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but have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his ideas of political reform. Huntington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the basic situations of the world’s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over half a century,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quite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d his views on political reform. He believed that political reform must be started from the premise of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political order by strengthening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of a political party to guarantee the orderly furtherance of political reform, 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al building of politics, improve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of political system,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increasing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trategically gain and expand the supportive forces of reform,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of various political forces,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Huntington’s ideas of political reform are realistic ones. The study of his theory of political reform can bring some revelations for China’s deepening overall reform at present.

Key words:political reform, political stability, political development, reform strategy, Huntington

猜你喜欢
政治发展亨廷顿改革策略
模仿人类“尬舞”的动物们
网络政治发展的实践意义和行动路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高职数学教学方法的现状及改革探究
新形势下专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研究
亨廷顿病的症状与治疗
试论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
党风廉政建设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研究
人亨廷顿相互作用蛋白14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
亨廷顿蛋白相关蛋白1在胚胎期大鼠脑内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