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行为影响的研究

2016-04-11 12:41贾娜吕梁学院山西吕梁030001
社科纵横 2016年6期
关键词:态度政治大学生

贾娜(吕梁学院 山西 吕梁 030001)



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行为影响的研究

贾娜
(吕梁学院山西吕梁030001)

【内容摘要】通过调查问卷及社交软件内容追踪研究,探讨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疏离、政治理论学习、政治教育没有明显影响,但因政治信息获取渠道拓宽,新媒体可加快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关键词】新媒体政治行为

*本文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专项任务项目(NO:EIJYB2015- 079)。

政治行为包括内在的政治反应和外在的政治活动[1]。内在的政治反应主要体现在政治信仰、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等;外在的政治活动是与政治相关的各种外在行为,如:政治教育、政治学习、政治参与等。其中,政治态度是重要的政治反应方式。“考察一个人的政治态度,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面:对政治活动的关心程度;对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制度的信赖感;对宪法、国防的看法;对政党的支持和反对;对社会生活的满足与否;对社会基本结构的看法等”[2]。

新媒体按形态可划分为网络新媒体、数字新媒体和手机新媒体等,其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产生和形成,以图片、音频、视频、网络日志、定位信息、链接信息等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大数据方式传播[3]。新媒体可通过影响人们对于特定事件的认识及其态度,从而塑造其价值观、影响其政治行为。[4]2010年,Facebook、Twitter等在中东“阿拉伯之春”发展中的作用显示新媒体正成为影响现实政治的重要力量。新媒体对政治行为的影响愈受关注。

大学生对宪法的态度、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对政治理论学习的态度及政治参与的意愿与方式是其政治行为的重要反映。分析大学生的政治行为现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有序进行政治行为、参与政治生活是高等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及社交软件内容追踪,探讨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行为的影响,为大学生形成积极政治行为的合理引导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采用社交软件内容追踪和问卷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随机选取350名吕梁学院思政系2012级—2015级学生,追踪其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社交软件的发文内容,分析其对政治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关注内容;同时发放调查问卷,从政治态度和政治活动两个维度分析新媒体对其政治行为的影响。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345份,有效问卷344份,有效率98%。

二、结果

对宪法的看法:87%的学生认为宪法虽然是基本大法,但在实际生活的运用较少,新媒体亦未增加宪法的运用渠道。

对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态度:91%的学生认同目前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制度,认为符合中国的国情。

对政党的态度:68%的学生表示相信执政党的执政能力;50%的学生认为入党光荣,27.5%的学生入党基于方便就业;19%的学生认为网络论坛和微博的腐败信息影响自己的入党动机。

对政治活动的关心程度:9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关注政治,61%的学生利用手机新媒体经常浏览政治新闻。选择新媒体时学生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便捷性,其次才是公信力。

政治态度: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关注政治,8%的学生表示不满意目前大学生参政议政的途径,感觉自己无法影响政府的决策,无法从政治活动中得到自我满足。关于社会事件的报道,71%的学生信赖政府部门的发言,13%的学生选择国外媒体和网友言论,5%的学生要综合所有信息后自己判断,政治态度趋于中立。

政治活动:76.2%的学生利用数字期刊、数字图书获取政治理论知识,但仅在作业和考试时使用。政治教育中新媒体手段应用较少,仍以教条式讲述为主。在政治参与中58%的学生通过网络新媒体即网络互动实现政治参与。

三、讨论

(一)新媒体使大学生的政治信息获取更便捷

新媒体可使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殊兴趣作出自己的选择。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使用手机新媒体获取政治相关信息。数据显示92%的学生通过手机新媒体来获取政治相关信息,64%以上的学生基于便捷而选择新闻媒体。在政治信息传播中,QQ、微信等新媒体应用可通过链接等方式建立有效的传播途径,使大学生对政治信息的获取提出更高的个性化要求。

(二)新媒体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

与22%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实现相比较,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58%的学生通过网络新媒体即网络互动实现政治参与,57%的学生通过大众媒体参与政治问题的讨论,55%的学生通过论坛参与政治问题的讨论。新媒体既迅速传播各级政府的政策、决策、工作信息等,使政府工作透明度增强,也可聚焦各种社会焦点、热点、矛盾问题,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

(三)新媒体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增强对政党及政治制度的认同。

“政党领袖是政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党的组织象征和精神象征,良好的领袖形象能够有效提升党内凝聚力和社会感召力,对塑造政治认同具有重要作用。”[5]社交软件发表的政治类文章中一半文章是关于政治领袖的事迹及言论。对目前政党的执政68%的学生表示满意,半数以上学生认为入党是一种荣誉。关于社会事件的信息获取,70%的学生选择官方媒体。新媒体环境的交互式传播使学生获得多元政治信息,大学生通过新媒体了解政党政治,丰富政治认知,改变政治心理,培养参与政治的兴趣。

(四)新媒体对政治理论学习影响较小

虽然有95%的学生认为政治理论的学习对自己有帮助,认可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但目前针对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宣传主要依赖于传统课堂,而课堂教学仍以教条式讲授为主。在政治理论课上37%的学生做着与课程无关的事情。即使76.2%的学生利用数字期刊、数字图书获取政治理论知识,但仅在作业和考试时使用。所以在政治理论的学习中新媒体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五)政治疏离感明显,少部分学生的政治态度趋于中立

问卷中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关注政治。38%的学生表示不满意目前大学生参政议政的途径,感觉自己无法影响政府决策,无法从政治活动中得到自我满足。但在社交软件发表的文章中,仅18%的学生发表了政治类文章,文章内容集中于三种类型:政治领袖的事迹及言论、时政热点和入党申请。文史类专业学生没有明显比理工类学生更多地关注政治问题。此外,大学生出现政治疏离现象,其中不排除社交软件对政治类文章的严格审核对统计结果的影响。关于社会事件的报道,5%的学生要综合各方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政治态度趋于中立。

四、结论

新媒体加速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增强了大学生对政党及政治制度的认同度,拓展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但大学生群体中仍存在政治疏离感,少部分大学生政治态度趋于中立。因此,未来应根据大学生的政治行为特征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更新政治教育方式,以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政治态度;同时,利用新媒体拓展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鼓励大学生通过新媒体积极参政议政,为学校发展建设、社会发展进步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俞可平.中国大百科大辞典·政治学卷[Z].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62.

[2]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Z].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50.

[3]曾来海主编.新媒体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

[4]孟天广,郭凤林.大数据政治学:新信息时代的政治现象及其探析路径[J].国外理论动态,2015(1):47.

[5]孙会岩,唐莲英.互联网时代的政党认同[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3):61.

·经济管理与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6)06- 0026- 02

*作者简介:贾娜(1985—),女,吕梁学院思政系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哲学。

猜你喜欢
态度政治大学生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