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活世界庸俗化现象分析与对策

2016-04-11 12:41张亚男穆道成王丹娜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辽宁阜新123000
社科纵横 2016年6期
关键词:庸俗化大学生文化

张亚男 穆道成 王丹娜(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 辽宁 阜新 123000)



大学生生活世界庸俗化现象分析与对策

张亚男穆道成王丹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辽宁阜新123000)

【内容摘要】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未来、推进社会持续发展的重任,这一群体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当今部分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表现出逐渐疏离主流思想,回避矛盾冲突,逃避灵魂追问,漠视校园纪律规范、道德规范和生活规范等问题。通过深层次的分析发现,大学生表现出上述现象有多个层面的原因,针对诱因提出了解决大学生生活世界庸俗化现象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世界庸俗化分析对策

*本文为2015年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建课题“以价值观培育促进大学生树立崇高信仰的研究”研究成果。

一、大学生生活世界庸俗化现象

(一)学习目的功利化,享乐拜金盛行化

与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不同,在很多大学生看来,今天的学习只是为了将来能过上好的生活。那些原本应该作为一展自我价值的职业理想,却成为了物质化的精神与理想追求,大学生人生理想庸俗化程度,已见一斑。“为了理想勇敢前进”、“必须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等等像这样激励人们去努力去奋斗的名言警句已经被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所遗忘了。“今朝有酒今朝醉”、“向钱看,向厚赚”这样的物质性话语反而常常挂在部分大学生的嘴边,他们把金钱作为评价一切的尺度,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全部内容,用有无金钱和金钱的多寡评价人生的价值。还有极少数淡化对人格的完善与崇高理想的追求,忽视道德、友谊和健康等金钱以外的人生价值。部分学生选专业、选课、择业主要从经济因素考虑;还有少量学生把参加政治学习、入党、当学生干部,作为今后职场竞争的一种手段[1]。总体来说,当前有一部分大学生,并不认同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他们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就业前景。

(二)个人主义严重化,价值导向扭曲化

如今,有部分大学生显出自私、无组织无纪律的品德劣性,他们的索取欲望、权利欲望强烈,更偏重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他们奉行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遇危不扶遇难不帮,见死不救,甚至于视见义勇为的人为傻子。他们喜欢新颖、有个性的事物,从衣着外表、行为举止到兴趣爱好都追求独树一帜,表现与众不同、另类,有强烈的被关注欲[2]。在团队中缺少协作意识,总想突出自己而忽视别人的能力与成绩,忽略他人的感受,以致在集体活动中缺少相互协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和忠诚感相对欠缺。

(三)课余生活偶像化,高雅氛围低迷化

当今社会,部分大学生已经缺少了高品位的志趣,他们的文化追求就是追求通俗化娱乐。经典文化被束之高阁,学生对文字和阅读的灵敏度降低,引以为经典、传统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作品广受青睐,影视艺术的欣赏日益庸俗化。他们将目光投向娱乐圈中的明星、体育界的明星、电视台各类选秀节目明星以及网络通俗作家。社会热点、军事要闻、科技发展不再受到学生的关注,而选秀与相亲类节目、明星绯闻、游戏动漫却成了大家谈论的焦点。能表现积极向上的主题活动不被一些大学生看重,这使得大学生所生活的校园文化环境渐渐走向庸俗。

(四)道德认知模糊化,观念行为分离化

当代大学生对于目前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赞赏和认同的,同时渴望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文明社会,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多数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明礼诚信,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秉承传统美德。但同时,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又令人忧心忡忡,如“玩弄感情”、“哥们义气”,考试作弊、逃避还贷等现象大量增加[3]。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在观念上认同先公后私,但行为却表现为“先己后人”;在观念上认识到提高修养是安身立命之本,但在行为上却难以做到“慎独”;在观念上认为应勤俭节约,但在行为上却往往盲目攀比消费。这种“知而不行”、“知而错行”的知行分离现象令人深感忧虑[1]。模糊的道德观念、相异的认知与行为会侵蚀一代学子的心性,扭曲他们的灵魂,扰乱其健康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将造成严重危害。

(五)人际关系功利化,利益交换平常化

庸俗的金钱关系开始侵入大学生人际交往生活。有的大学生把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不知不觉地运用于人与人的关系,人际关系被简单地庸俗化为物质利益交换关系。维系正常人际关系的公平原则、平等原则,不再被他们自觉遵守,取而代之的是自我利益原则。以“有用”为原则,能够给个人带来好处或利益、对自己“有用”的人才去交往,才去建立关系,而对自己没有“用处”的人,不加理睬,或主动退出所建立的关系。因为奉行这种原则的同学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标准,只照顾“特殊”的人,以“有用”论亲疏,蓄意营造“礼尚往来”的小圈子,他们不讲原则,互相吹捧,追名逐利,对有用的人,不好的硬说成好的,对无用的人,见利不让,不讲道义[4]。这样一来,合理的人际关系格局被破坏,人与人之间隔膜加深,人际关系矛盾增多。同学之间的正常合作却需要走人情,给面子,大排场,让原本单纯美好的互相帮助充满了虚伪感。

二、大学生生活世界庸俗化原因分析

(一)理论脱钩,思想政治教育偏离日常行为生活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的重智轻德的观念,使学校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群众性建设。一些高校只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素质,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评优选干,甚至发展入党,比较看重学习成绩,而对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要求相对有所降低。这就给学生传递一种错误的导向性倾向:埋头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个人政治素养的提高。同时,作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公共理论课教育不能很好的发挥教育人、培养人的作用。高校公共理论课普遍存在着从教材出发的本本主义,重灌输、轻反馈、见物不见人,教育内容、方法简单化,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缺乏实效性[2]。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滞后,不能完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懂计算机技术,不了解学生在网上干什么,不能通过网络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在用陈旧的内容和教育手段对待学生,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由于学生认为学校对此不重视,自身也会因此而懈怠对思想政治的学习,最终致使两方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育目的无法深入人心,无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意识,从而影响四年的大学生活,甚至影响一生的生活态度。

(二)价值扭曲,市场经济效益冲击传统观念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的文化价值观、理想信念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转型期思想理论界及部分媒体的自由化倾向,更加剧这种多元化的趋势[2]。受经济效益,市场化发展进程的驱使,广大学生普遍看重社会求职技能,及由此创造的富足物质生活世界,而传统的观念意识在缺乏活力的社会环境下日渐低迷、消逝。因此,影响了学生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造成对精神层面追求不高,忽视了人生价值的内涵提升的现象。另外,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和市场主体的逐利行为使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使他们更加善于自主选择,但也更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倾向。

(三)主流弱化,全球化现象挑战国家主义观念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代人类的发展境遇,是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过程。事实上,全球化的不仅是经济,文化也随之全球化。全球化是一种带有冲击、侵占性质的蔓延发展进程。在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强势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侵蚀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生存空间,消解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弱化了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认同,而同时近年越来越火的韩剧,也在不断占据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时间。种种如此,不仅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和审美趣味,甚至扭曲了一些青年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暴力文化、奢侈文化、个人英雄主义等负面文化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全球化的客观影响及现实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还淡化了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并由此而引发了文化焦虑与文化认同危机,也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生长空间受到挤压[5]。同时由于学校、社会等对民族文化教育思索的匮乏,导致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淡漠疏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弱,严重挑战了国家主义。

(四)身份错位,网络虚拟梦想误导现实社会认知

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时代特征。虚拟网络的扭曲、错位,首先源于网络与现实的不完全“吻合”。虚拟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现实社会人活动的一重要公共平台,但仅就虚拟网络这个平台与现实社会相比,并非做到了完全“吻合”。很多时候,在现实社会中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甚至约定俗成并且为绝大多数公众所认可的事情,但在网络世界会有多种解读、多种声音,容易发生扭曲、错位的感官形成,而这种网络与现实的不完全“吻合”,导致现实社会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虚拟网络空间表现出“两面人”的行为。同时,由于网络媒介的高速发展与快速运行模式,也使得错误的、消极的舆论导向更快、更广传播,影响了社会经历尚不丰富、思考深度尚浅的大学生的正确认知。此外,很多大学生或轻或重地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以致于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进而荒废了学业,最终一事无成。

(五)导向偏差,社会不良评价打击学生自信心

谈及当代大学生,有时被社会冠以自私自利、傲慢、爱说大话、比名牌、追求虚荣、异想天开、把父母当做“提款机”等等词汇,而高校大学生自杀或伤害他人的偶尔出现的案件,经某些不良、片面的新闻媒体报道之后,被人们看做当代大学生生活中的经常性事件。这种社会认知,导致人们认为这个时代的大学生什么都不足。股神巴菲特说过:“如果你想成为富人,那么你一定会成为富人,如果你想成为穷光蛋,那么你一定会成为穷光蛋。”道理很简单,心理暗示会影响人们的行为,进而影响结果。如果我们看到大学生的缺点,并不断地强化和频繁提及这些缺点,往往就会忽视他们身上的优点,而不断地深化和扩大缺点,最终的结果就是,周围社会环境的评价使他们的自尊受到打击,失去自信,很多人也就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随波逐流、自甘堕落。

三、大学生生活世界庸俗化应对措施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高校的教育使命是下一代人的培育和知识的传递,为未来社会铸就优秀的人才。高校要塑造人才,应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重点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输入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科学政治理论,重构主流价值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帮助他们认清社会问题、解除困惑,坚定理想信念,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会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现实问题,提高自己的甄别力,并能够切实有效地将理论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同时,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意识,让大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树立起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1]。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大学生就会盲目崇外,甚至,迷失方向而无所适从[5]。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强身固本,是消解当代大学生生活世界庸俗化、使其拥有更加进取的人生理想的有效理论途径。

(二)教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从学生迈入校园的那一刻起,教师就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人格心理和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应在思想政治、个人品德、教风学风中身体力行,认真践行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职责,以整洁的仪表、端庄的仪态、文明的举止、多彩的风貌演绎师德师风的光辉,并以此教育大学生坚定信念,心胸开阔,志存高远,要勤快求实、崇尚科学、追求卓越,要互相学习,团结有爱,互相尊重,要遵纪守法,严于律己诚实守信[6]。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群体中流行的动漫文化、时尚文化、潮流文化、手机文化等多元的亚文化现象,运用自己的文化判断力,指导学生理想评判这类文化现象的优劣,采取适当的态度去应对各种文化信息[7],从而形成更加积极的行为习惯。由于多数高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年龄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应更多采取“亦师亦友”的沟通态度,这样可更容易让学生认可教育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高校应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好开学典礼、传统节日、民族节日等时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对于学习上有更大提升空间的学生让他们加入专业社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专业竞赛,培养更强的专业能力[2]。积极组建各种新颖的社团,设立各类学生文艺社团,开展内容丰富,构思奇特的演出活动,给多才多艺的学生搭建更多发挥才艺和特长的平台,在亲身感受体验中,渐渐接受新的娱乐形式,结交好友,参与其中,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并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同时开阔视野,增加见识深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可谓是潜移默化,而又深远持久。若是校园文化充满人文气息,随处可见正能量的表现,学生自会得到熏陶。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的自然环境和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并以此所展示的外部物质形态。其作为一种实体存在不仅仅体现为使用功能,更体现着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文化品味、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首先要强调高雅品味,应让校园里的一切设施以及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隐含、记载着大学精神,显示出大学的灵性,在给师生提供物质需要的同时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其次要充满审美情怀,校园建设要以和谐优美为要旨,使校园内的建筑物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最后要注重教化功能,校园的物质文化应是人文的,校园里的每一个建筑和人文景观都应该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气息。借此,在潜移默化中纠正大学生生活世界庸俗化的现象,使校园环境发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6]。

(五)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所谓媒介素养是公众对大众传媒及其包含信息的认知、判断能力、相关知识和鉴赏修养[8]。媒介素养越低,在立场、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上就越容易被大众传媒所影响甚至控制。当代大学生身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信息世界中,广大学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辨别力差且喜欢新奇刺激,这往往导致他们失去应变能力,陷入误区。在大众媒体低俗化对青年大学生造成巨大冲击的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要高校的努力。学校应培养学生媒介素养,使大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里能够理性判断,查获有用信息,从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并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新媒体平台,宣传校园内外积极的舆论内容,并以此与广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提高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帮助他们辨别不良虚假信息,使其对信息的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摄取,从而抵制媒体低俗化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叶玉清,肖文学.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浅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92- 94.

[2]李根芹.“90”后大学生思行特点、原因及思政工作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3(9):62- 63.

[3]唐江兰.浅谈消极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J].企业家天地,2011(1):112- 113.

[4]李志红.人际关系功利化现象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8(6):43- 45.

[5]鲁全信,杨绍安.文化自觉: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消解的有效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3(3):83- 85.

[6]张建鹏.大学精神与高校和谐文化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3(5):35- 37.

[7]郝云峰.文化判断力——当代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应然诉求[J].高等农业教育,2013(5):91- 93.

[8]邓雨佳,何临春.新闻传媒庸俗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中国报业,2012(2):10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6)06- 0064- 04

*作者简介:张亚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

猜你喜欢
庸俗化大学生文化
走好军旅路 珍惜战友情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切勿将“和谐社会”庸俗化(道德化)
互联网思维不能庸俗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