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执政伦理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2016-04-11 12:41刘浩林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343600
社科纵横 2016年6期
关键词:苏维埃中央苏区苏区

刘浩林(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江西 井冈山 343600)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执政伦理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刘浩林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343600)

【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局部执政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执政伦理价值原则,注重执政制度伦理建设,加强执政主体伦理建设,正确应对执政伦理异化,取得了关于执政伦理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新的历史时期,全党必须充分汲取历史营养,才能消除执政伦理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正确应对党长期执政面临的考验和危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历史经验现实启示

*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红色资源与党的执政伦理建设研究”(13XDJ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执政伦理是指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运用国家权力去管理国家事务时所应遵循的道德伦理原则和规范。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践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伦理思想和执政伦理风格。这一探索过程从中央苏区时期党开始“局部执政的伟大尝试”之际即已开始。党在局部执政时期对于执政伦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尽管基于当时革命战争年代的客观现实而无法取得完备成熟的系统成果,但当时很多创造性的思想和革命性的举措却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全党上下对于执政伦理建设的高度重视和自觉认同。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执政伦理建设成果是党的执政伦理建设史上的宝贵经验财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执政伦理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执政伦理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中央苏区时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伟大尝试”

1931年11月7日,筹备了整整一年半时间的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村隆重开幕。全苏大会是全国工农及英勇红军斗争的结晶。全苏大会的成功,临时中央政府建立,是继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东方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共和国。她领导中国千千万万的工农劳动群众,团结在她的周围,为中国苏维埃运动的胜利不懈奋斗。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制度统治了两千多年。19世纪中叶以后,外国列强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三座大山统治下,中国山河破碎,百业凋零,社会黑暗腐败,百姓嗷嗷待哺。而30年代在中国南部小县城瑞金宣布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是一个完全推翻了三座大山统治、同国民党政权性质根本不同的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广大劳苦工农大众掌握政权,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社会的支柱。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新中国的雏形。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基础上演绎、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新中国政权的基本特征,在当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都能找到开国创基的痕迹。有位当年奋斗在中央苏区的老革命家深沉地说道:“中华苏维埃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步奠基、初步基础、初步尝试。没有江西瑞金那一段,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哪里出来?”[1]应该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具有国家形态的红色政权,给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次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的绝好机会。通过领导和管理这个新型红色政权,中国共产党初步摸索和总结了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党应该怎样领导国家政权,怎样治国安民,怎样实施行政决策,怎样团结全国民众,并初步总结了其中一些带规律性的经验。这些经验,直到新中国诞生后的一个长时期里仍在发挥作用。通过创建、领导和管理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政权的尝试,中国共产党人初步认识了中国革命中战争与建设的关系及其内在规律,学会了治国安民、治国安邦的领导艺术。

(二)中央苏区时期面临艰苦卓绝的执政环境

中央苏区时期,局部的区域红色政权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革命政权面临的基本问题是为了保护政权的军事问题以及巩固政权的经济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说:“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为什么?现在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首先是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战争的彻底胜利;为着争取物质上的条件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为着在经济战线上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并且教育他们,使战争得着新的群众力量;为着从经济建设去巩固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去巩固工农民主专政,去加强无产阶级的领导。为着这一切,就需要进行经济方面的建设工作”。[2](P119)针对党内存在一些不重视经济建设的思想,毛泽东又指出:“有这种意见的人,也常说一切应服从战争,他们不知道如果取消了经济建设,这就不是服从战争,而是削弱战争。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给敌人的‘围剿’以有力的打击,才能使我们有力量去扩大红军……”。[2](P120)经济上取得的一切成就,必然会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革命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这就会使人民不顾一切的去巩固来之不易的革命果实。可见,以革命为战争重心的经济建设,是中央苏区面临的特殊情况,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首先要克服的主要矛盾。

(三)中央苏区时期革命政权中也存在执政伦理异化现象

中央苏区从局部范围内来看,当时属于红区,但从整个国家层面来看,还是处于国民党整个污浊的社会风气包围中,局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然不同程度的受到侵蚀,再加上部分党员的党性不强等因素,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现象时有发生。正如恩格斯晚年分析共产党腐败变质的原因时指出:“第一,在资产阶级包围中建党,资产阶级必然要拼命以自己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影响共产党。第二,随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和党的队伍的壮大,大批小生产者和其他非无产阶级出身的人进入党内。他们当中的某些人想用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面貌来影响和改造党,侵蚀了党的肌体,败坏了党的风气,社会上的腐败风气和其他一些没落阶级的庸俗风气也出现在党内……”[3](P17)所以,在中央苏区成立初期,也出现了一些败坏党风和苏维埃政府形象的腐败浪费现象,如“福建苏区,宁化县雇农工会财政部长贪污案,省军区特务营负责人合伙贪污案等。浪费问题也很严重,如江西苏区,1932年以前各级政府浪费的情形实在惊人,一个乡每月可用至数百元,一个区可用数千元,一个县甚至用万元以上”。[3](P62)鉴于这种情况,临时中央政府必须着手加强廉政建设。

二、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执政伦理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执政伦理价值原则,“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

执政伦理价值原则是执政伦理的核心内容,是执政主体从事执政活动的价值取向与伦理目标。不同执政党所确立的执政伦理原则千差万别,执政伦理原则的差异决定了执政组织和执政个体行为伦理的不同,决定了执政伦理的性质、水平与层次。中央苏区时期,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真正做到了把“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当作党执掌政权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政治伦理诉求。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2](P138)中央苏区时期,由于实行了土地革命,贫苦农民得到切实的利益。1930年10月,毛泽东对兴国县永丰区8位当红军的农民家庭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由于苏维埃政府的措施得力,贫苦农民的生活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其中有这样的描述:“由了老婆(‘由’即婚姻自由之意,作者注)。过去讨老婆非钱不行,因此许多贫农讨老婆不到,即讨,不是带童养媳,就是要到好大年纪。若是讨了老婆又死了,再讨就非常困难。现在完全没有这个困难了。”[4](P216)从以上所引可以看出,由于中央苏区时期苏维埃政府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极为具体的小事情着手,真正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把“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原则和政治目标,其结果必然赢得人民群众的极大拥护和支持。当时的苏区群众由衷感叹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2](P138)他们甚至亲切地称苏维埃政权为“老苏”、“老埃”、“埃政府”。从这样一些内心深处流露的真情感叹和朴实亲切的称呼中,足可体会到什么是“鱼水情深”;从这种执政者与普通群众的密切联系与良性互动中,足可领略到党的执政价值原则所迸发出来的厚重力量。

(二)注重执政制度伦理建设,确立真实彻底的民主监督制度

执政制度伦理关乎执政制度的道德评价,或者说执政领域的道德价值目标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来维系和支撑。执政制度伦理作为执政伦理的重要内容,在执政伦理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执政制度伦理方面的建设成就却不可忽视。毛泽东在第二次全苏大会作报告时指出:“苏维埃政权的民主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实在是历史上任何政治制度所不曾有的。而苏维埃依靠这一制度,同广大民众结合起来,他就使苏维埃成为最能发扬民众创造力的机关,使苏维埃成为最能动员民众以适应国内战争,适应革命建设的机关,这也是历史上无论什么政府所做不到的。”[5](P309)民主是制度伦理的核心范畴,而中央苏区时期的苏维埃民主完完全全是劳动人民的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在具体制度层面,实行得较为成功的有选举制和监督制等。为了建设苏维埃的民主政治,毛泽东等当时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人一方面高度重视建立和健全苏维埃的选举制度,主张建立、健全县(市)乡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还从苏区实际情况出发,主张适当划小行政区域,以方便人民群众参与苏维埃政权的管理;另一方面,对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以及党员干部的检查监督也是重点内容。毛泽东说:“检查制度是争取苏维埃工作质量速度极其要紧的办法,只有决定,没有检查,就是官僚主义的领导,它同强迫命令主义是一样有害的。”[6](P357)当时的检查制度体现的是纵向的、垂直的民主管理体系,但监督制度则体现的全方位,多渠道的民主监察机制,其监督主体主要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毛泽东在二苏大报告中指出:“苏维埃工作人员中如果发现了贪污腐化消极怠工以及官僚主义的分子,民众可以立即揭发这些人员的错误,而苏维埃则立即惩办他们决不姑息。这种充分的民主精神也只有苏维埃制度下才能存在。”[7]中央苏区时期的民主制度建设,以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社会正义为落足点,对执政者进行严格规范和制约,蕴含着深厚的政治伦理意蕴,体现出高度的执政伦理自觉。所以当时苏区有文件当中这样说道:“我们可以夸耀着: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8]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一种廉洁奉公的风气,这与中央苏区执政制度伦理建设的卓有成效是分不开的。

(三)加强执政主体伦理建设,塑造为民称道的“苏区干部好作风”

从狭义上的理解,执政主体伦理是指主导执政实践活动的人的政治美德;广义而言,还可以涵括执掌政权的组织或集团的政治德性。体现执政主体伦理的范畴主要包括大公无私、敬业尽职、团结协作、清正廉洁等等。党员领导干部在执政过程中以身作则,反腐倡廉,以德行政,才能使自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楷模,确保执政伦理的示范效用。中华民族向来注重“为政以德”的传统政治伦理,千百年来孕育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克己奉公的政治美德,苏区时期的共产党人毫无疑问传承和发扬了这种政治德性,在中央苏区这块红土地上,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浸蕴着政治伦理内涵的苏区干部好作风,使苏维埃政府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廉洁的政府。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体力行,亲自倡导实践,为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成树立了榜样,做出了贡献。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严于律己,从不搞特殊化。他爱夜晚工作,按规定可点三根灯芯(菜油灯),可他始终只点一根灯芯,而且每晚都工作到深夜甚至次日凌晨,因此常常来不及吃早饭就出发,空着肚子行军。警卫员只好给他带上一包饭菜,待到部队行军休息时,才将冷饭冷菜拿出来给他吃。以至于主席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后来回忆说:“主席也是饿过肚子的”,“每月只吃二十五斤糙米”。[9](P80)“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这是一首在苏区广为流传的颂扬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山歌,句句唱的都是当时苏区的真实情景。据《红色中华》报记载:“中央土地部分了田的同志,自带伙食来。首先由胡海同志(时任中央土地部副部长——引者注)打头报名写信回家送一月伙食,跟着有以下诸同志报名:王金龙半月,张义贤半月,李日账半月,朱福连半月,朱良仁半月,郭舜全五天。其余到会的已分田的同志,因时间关系,决定向节省委员会随时报名。”[10](P1934)从以上所举现象可以看出,中央苏区时候的政府机构,确实世所罕见的廉洁政府,是天下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府。当时的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也是世所罕见的清廉公仆,没有高尚的道德觉悟和思想情操,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是不可想象的。

(四)正确应对执政伦理异化,掀起苏区肃贪风暴

执政伦理是保障实现执政过程公平正义的价值基础,然而执政伦理价值目标的实现和维系却并不容易。在实际的执政实践中,经常伴随着执政伦理的异化现象。中央苏区时期,尽管处于战争年代,物质条件极为简陋,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执政伦理异化的毒瘤。苏区时期的苏维埃政权尽管是新生的人民政权,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和先进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新生的人民政权是从旧社会这个母体中破茧而出的,注定了它无法不受到旧传统、旧习惯的侵蚀和影响。由于一些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局限以及社会落后势力的进攻,苏维埃工作人员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腐败现象,有时还颇为严重。中央苏区时候的红色机关报《红色中华》就揭露和批评了不少苏区贪污浪费的现象。例如:会昌县西岗区政府“打土豪捉来一个土豪婆(靖卫团总的媳妇)罚了大洋四十元,结果未交款,由一个委员拿去做了老婆,款也不罚了。每个月区政府开支在三百元以上,小密政府把打土豪没收来的东西,留给委员们享受”。[11]项英在《反对浪费,严惩贪污》一文中,谈到兴国、万泰、赣县等县政府的一些贪污浪费情况:“每月开支浪费得很,一个区政府每月要用到四五百元的经费,有一个区政府每月的信封用了二千九百个,吃仁丹一个人一天吃了八包。诸如此类的很多,这是何等骇人听闻的事啊!不仅如此,像兴国县主席与财政部长,鼎龙区财政科长,兴国所办的国家商店的经理等,吞没公款,假造账目,扯旧账造新账,等等贪污舞弊情形,更为严重。还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将存款打埋藏,隐藏不报,差不多在兴国各区都是这样做。真是无奇不有的怪现象!”[12]这种种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不仅大量耗费苏区的财力、物力,损害苏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败坏了苏维埃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严重地损害了党和苏维埃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针对以上所出现的各种贪污浪费等政治伦理异化问题,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保持高度警惕。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后,就高度绷紧反腐肃贪的神经。首先,针对苏区出现的贪污腐化现象,发布《关于检查苏维埃政权机关和地方武装中阶级异己分子及贪污腐化动摇分子》的训令,重拳出击,先后查处一批贪污腐败的重大案件,开了“杀戒”,在中央苏区掀起了一场“反腐、肃贪、倡廉”的红色风暴。其次,在治标的时候,不忘治本之策,中央苏区时期还建立了法制监督、党政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反腐倡廉的一整套监督机制,极大地维护了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树立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光辉形象。

三、现实启示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的短暂历史瞬间,却创造了良政、善政的光辉典范,正如毛泽东所言的:“谁要是跑到我们苏区来看一看,那就立刻看到一个自由光明的新天地。”[5](P329)正是由于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的高度历史自觉,才探索出了党在局部执政时期关于执政伦理建设的伟大历史经验。这些成功经验,为新时期党的执政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要始终坚守“人民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理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3](P262)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人民利益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并将这一执政理念坚定地贯彻始终。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秉持“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价值理念,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最终从革命党转变成为执政党,迄今为止,已经执政60余年。2014年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就执政理念问题有如下表述:“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14]以上论断表明,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忘记自己“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传统价值追求,并且在新时期发扬光大了。不管过去,现在和将来,能否为人民群众利益不断奋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本质特征,在任何时候,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不能丢。

(二)要对党员干部加强执政伦理意识的培育

执政伦理意识是执政主体关于执政伦理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是关于执政伦理的观念存在。执政伦理意识一经形成,就会对执政主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产生重要而直接的影响。为此新时期必须加强党员干部执政伦理意识的灌输和培育,以激发党员干部内心的道德自律意识。首先,加强党员干部执政伦理意识重在教育,必须对党员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党员干部的实际行为,加强党员干部的职业操守教育,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公仆情怀,形成“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务实品格。其次,必须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注重内省和自我约束,清廉自守,谈泊名利。良好的执政伦理意识的养成,并不能单纯依靠外部的灌输和培育,外部的催化是很重要的途径,但意识的养成,主要还在于慎独和自律,要靠党员干部经常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加强道德培育和党性修养,形成良好的执政伦理意识,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必须课。领导干部的党性道德修养有一股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干部怎么干,群众怎么看。党员干部引领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念,社会上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因此党员干部都要从意识层面开始,注重德性的修养,然后再在实践层面积极宣扬和践行。只有把执政伦理意识作为约束执政行为的重要内在力量,这样党的执政实践才能始终保持为民服务的初衷,永远走在健康的道路上。

(三)要积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政治伦理生态

人改造环境,环境也改造人。人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作用从来都是相互的。执政伦理生态是执政主体追求执政伦理目标的基础、氛围和条件。执政伦理生态从性质上不但有优劣之分,构成上也有软硬之别。作为一种人文环境,执政伦理生态对人们政治伦理品性和政治伦理意识的影响是深远和持久的,它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反映。作为一个软件系统,良好的执政伦理生态对不良政治行为构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从心理和意识层面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选择,以达到符合现实社会需要的执政伦理目标。营造良好的政治伦理生态,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和判断作风建设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基于此,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语境下,以党的作风建设为着力点,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是促进党风政治根本好转,推动实现政治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新要求。

(四)切实完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制度规范

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是一个社会有机体的“操作系统”。毛泽东对制度建设非常重视。还在上井冈山之前,在永新三湾改编的时候,就首创了“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委员会“等制度安排。对党和红军以及根据地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央苏区时期,党开始局部执政的伟大尝试,更是创造了很多切实管用的制度。如苏区时期的轻骑队,就是“与官僚主义消极怠工,和贪污、腐化现象作斗争的一个重要武器,是群众对于这些分子监督的一种最好的方式。”[15]邓小平对党的制度建设也非常重视,他指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16](P322)当前而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制度上的缺位,使得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日渐严重。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中央强调依法治国、制度建党。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17]作为执政者,只有严以用权,时刻守住权力边界,才能防止侵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发生。只有党的制度建设,才能给党和国家的建设提供切实的保障,才能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固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访问张爱萍录音记录,北京,1999- 3- 9.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窦效民.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史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4]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6]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红色中华[N].二苏大特刊(第3期)1934- 1- 26.

[8]红色中华[N].第232期,1934- 9- 11.

[9]吴吉清.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

[10]红色中华[N].第161期第2版,1934- 3- 13.

[11]红色中华[N].第11期第7版,1932- 2- 24.

[12]红色中华[N].第12期第6版,1932- 3- 2.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4]中国剪报[N].2014- 2- 13

[15]斗争[N].第41期,1934- 1- 5.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7]李法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J].求是,2013(9).

·文学与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6)06- 0110- 06

*作者简介:刘浩林(1973—),男,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红色资源。

猜你喜欢
苏维埃中央苏区苏区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考
茂名:粤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