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心理健康课的价值取向:知识教育与幸福教育

2016-04-11 12:41蒙晓影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125000
社科纵横 2016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目标心理

蒙晓影(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辽宁 葫芦岛 125000)



论高校心理健康课的价值取向:知识教育与幸福教育

蒙晓影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125000)

【内容摘要】高校心理课具有知识教育与幸福教育的双重价值取向。知识教育是幸福教育的基础,幸福教育是升华。幸福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课价值取向的终极目标,认识不到这一点,心理健康教育课就仅仅成为简单传播知识的窗口而丢了根本,失去方向。知识教育的内容依赖幸福教育的终极目标得以优化,知识教育的方法依赖幸福教育的目标不断创新,知识教育的有限性依赖于幸福教育的无限性,为此高校心理健康课的价值取向必须由知识教育向幸福教育转变。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价值取向知识教育幸福教育

一、目前高校心理课教育的价值取向单一

所谓知识教育目标就是通过我们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这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相关技能,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后续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1]应该说,知识教育是所有学科教育的一个共性目标,脱离知识教育这个目标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教育,心理课也不例外。从这种意义上说,知识教育是基础,无可厚非,但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多少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乐观的态度,珍爱生命,帮助学生激发优势和潜能,获得主观幸福感,提升生命质量。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内容上的弊端。自【2011】5号文件下发以来,心理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大部分高校已经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实现教育的全覆盖。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辽宁省通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课件评比大赛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取得了突出成绩。

但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心理健康教学在内容基本以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症状的现象、诊断和治疗等理论描述为主,导致一些健康的学生总是质疑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由于特别关注自己的负面情绪而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即使那些真正有问题的学生也不适合,他们有对号入座的可能,总是认为老师就是在讲自己的问题。更可怕的是那些真正有问题的学生用所学知识学会伪装,给大家一个健康的假象,一旦出现问题就是自杀或者暴力的恶性事件,还有就是学生们用所学的知识,随意给别人诊断,乱贴标签,影响着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

知识教育目标下的教学方法单一,心理健康课失去活力。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课堂失去了心理健康课应有的活力和生动,流于形式的知识介绍反而给学生带来反感和压力,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还有就是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重复讲授十几个班次,教师在一次次不断重复那些已经再熟悉不过的陈旧知识时,对本身的耐受力也是一个考验,职业倦怠正威胁着教师的职业生命,教师的职业幸福在哪里?

缺乏信心和勇气。虽然心理教师认识到教学的弊端,在从知识教育向幸福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上也已经达成共识,但这只限于认知层面,但还没有上升到情感层面,创新心理健康教学模式面临太大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目前教育资源的紧缺,师资力量的相对薄弱,仅靠专、兼职教师实现全面教学改革困难重重。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案例的选择、心理活动的开发到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都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为此,明知必要也不敢轻举妄动。

心理健康课的特殊性。心理健康课教学不能像专业课那样,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心理教育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心理医生”和“心理专家”,我们要避免陷入“纯知识时代”的误区。为此,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与知识教育相比更应该关注知识背后的隐形力量: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和精神卓越等美德资源。解决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幸福等心灵、精神方面的问题,必须将心理健康课的知识教育教育目标向幸福教育目标升华。

二、幸福教育是心理课教学的终极目标

所谓幸福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喜悦快乐与稳定的心理状态。幸福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每个人都具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提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

幸福教育是教育的灵魂,更是人类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2]大学生心理健康幸福教育,即指通过教育者的知识传授和引领,使受教育者理解坚定每个人都具有幸福的潜在资源,并能够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身体力行的去实践,以此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受能力,并以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特别是负性事件,获得身体上的愉悦、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上的富有。

幸福教育不是对原有知识教育的代替,而是在知识教育基础上的升华,这是由心理教育的目标决定的。[3]从知识教育到幸福教育就是在以往过度以诊断和矫正大学生行为问题等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转向幸福教育,即对学生坚持正面的积极评价取向,以人特有的美德和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为出发点,加强大学生的品格优势教育,引导大学生用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对待自身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心理困惑,获得团队支持,创造幸福,收获健康,保持生命蓬勃状态,提高心理抵抗力和免疫力。

幸福教育是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包含两个成分:一是美德和品格优势教育。通过幸福教育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突出优势,而且通过练习、实践、毅力和努力在不同场合展现自己的突出优势,而且这些优势是一个人特有的心理特质,即使身处逆境也长期存在。只要正确地发挥、使用这些优势,学生们就能获得真实满足的幸福。幸福教育的另一个成分是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认为,个体看起来相对离散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增强在某一时刻的思想和行为能力。[4]积极情绪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奥雷柳斯说过“如果你对周转的任何事物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所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为此,幸福教育的目标也离不开知识教育的基础,要引导学生用“ABC”理论改变其不合理信念,学会与不理性想法辩驳,增强积极情绪体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一个社会处于稳定、和谐和繁荣的时期,这个社会就会特别关注幸福、感恩、道德等积极品质;而对个人和集体层面积极品质的关注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繁荣和富强,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因果。[5]当前我国正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小康阶段,人的需要正在由必需性向幸福性转化。全民幸福,教育先行。肩负着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国家重任的大学生的幸福最应该受到重视,所以,幸福教育必须成为高校心理课价值取向的终极目标。

三、高校心理课的价值取向由知识教育转向幸福教育的途径

1.转变理念是前提和根本

转变理念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高校领导要像重视专业课程建设一样重视心理课程教学发展;要像重视专业教师队伍一样关心心理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要在情感上给以心理教育工作者关心和关怀,政策和待遇上给予倾斜,创设更加积极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环境。

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心理课的价值取由知识教育转为幸福教育的理念升华到情感层面。从以矫正少数学生的行为到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从只关注少数问题学生到关注所有学生转变,从发现学生的问题到挖掘学生的优秀品质转变,从单一知识目标向幸福教育目标升华。

高校心理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要学习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测量心理学等基本知识,还要学习国、内外心理学发展史和西方幸福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理论等。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将枯燥、高深的心理学现象和理论融入到案例教学和幸福体验中,才能创设与教育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景,开发贴切的心理研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内心体验,只有学生明白了,弄懂了,体验了,感悟了,才能在实践中用自身的优势对抗自己发展中的一些困惑,提升幸福感受能力。

2.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一种意识:尊重教材而不拘于教材,神似教材而非形似教材。[6]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教育的根本目标,有所侧重和取舍,决不能照本宣科。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将幸福教育内容与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内容有机融合,比如将积极自我、积极人际关系、积极情绪和积极应对四个模块的内容为重点;二是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发与教学内容想融的心理游戏或活动,引导学生高度参与和积极体验,在简单的活动或游戏中学生们理解授课内容,体验到沉浸和心流带来的幸福感;三是不要为了讲清理论而讲理论,比如在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情绪时,没有必要讲什么是情绪,情绪的作用等,只要学生学会用合理的认知代替不合理的认知,在实践中提升感受幸福的能力就可以实现教育目标;四是选择积极的教学案例,以生动、活波的表述营造学生肯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局面。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努力使“干瘪的”教材丰满起来、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

3.优化教学设计是实现的手段

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本身就给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为此,心理健康课在教学环节上即要做到环环相扣,又要不失生动活泼。可以通过课前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分享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沉浸和心流;通过案例教学、心理情景剧等手段传授心理学知识,引领学生提升;再次创设教学情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学生在提升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感受到幸福。

创新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课堂,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比如案例教学法、心理情景剧表演、小组讨论法等,通过真诚热烈地参与、分享、讨论和体验,产生思想上的碰撞与心灵上的共鸣。如辽宁大连医科大学的案例教学法和东北大学的情景剧表演都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力求做到课件精而细,案例选取恰当、贴切,语言表达幽默、生动、活波,理论讲授深入浅出。还有许多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与发现。

4.探索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

探索以团体辅导为主的实践教学,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一是在师资上我们可以借力辅导员队伍。以辽宁为例,半数以上的辅导员已经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而且辅导员肩负着心理辅导的工作职责,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学习、培训、交流等途径提升辅导员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组织辅导员开展心理课实践教学;二是要理清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开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和途径,在教学内容上要凸显发展性辅导,在教育途径上辅导员可以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与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等有机结合,灵活性较强。[7]三是要注意心理健康课的实践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教师要认识到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目标,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践活动是全员参与,在营造好的体验式团体动力场中,老师与学生全员参与、互动,通过讲解、体验、分享、反馈给学生直接的教育和指导。

对于广大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大学生最幸福、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最受益的课,是我们最应该思索和实践的。因此,今后的相关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文华.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3(1):56.

[2]吴海燕.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刍议[J].学理论,2013,32,384- 385.

[3]alan carr.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9:1- 30

[4]Martin E.P.Seligman.真实的幸福[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7):77- 105.

[5]于丽.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探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20,81- 84.

[6]帅松林.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2(9):66.

[7]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6:15- 2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6)06- 0155- 03

*作者简介:蒙晓影(1974—),女,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目标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