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师文化责任的践行路径探究

2016-04-11 12:41贾群生肖正德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1121
社科纵横 2016年6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农民农村

贾群生肖正德(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浙江 杭州 311121)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师文化责任的践行路径探究

贾群生肖正德
(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1121)

【内容摘要】作为乡村知识群体的农村教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角色,他们除了承担日常的教育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重要的社会文化责任。农村教师践行文化责任的有效路径主要有:引领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培育农民核心价值观;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进行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重构新农村法治文化;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传承与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教师文化责任践行路径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师的文化责任与践行路径研究”(课题编号:13YJA880030)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乡村知识群体的农村教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角色,他们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在农民核心价值观引领与培育、农村新型人才培养与造就、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与农村法治文化重构、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理应承担着重要的文化责任。缘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农村教师的公共性,努力探索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践行文化责任的有效路径。

一、引领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培育农民核心价值观

当下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对传统村落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促使传统村落文化“解构”,村落共同体封闭式的单一小农经济被打破,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信息和技术交流以及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从而使得农民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核心价值观体系重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引领与培育农民核心价值观。作为乡村先进文化代表的农村教师,要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核心价值观引领与培育的急先锋。首先,以农村学校为阵地,发挥大众文化生活的功能,开展大量的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先进健康文化教育,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充实农民的生活。学校要用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广泛深入的宣传,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贴近百姓生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广大农民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踏着时代的脚步,把准时代的脉搏,促使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形成。其次,充分发挥农村教师在改造农民生活方式中的“灵活”作用。农村教师作为有思想觉悟、有文明素养的文化人,在农村起着启迪民智、激浊扬清、革故鼎新、示范带路的作用。他们积极宣传理想信念,传播科学文化,倡导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互帮互助的新型和谐人际关系,引导农民摒弃陈规陋习,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民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1]最后,依靠农村教师先进文化的引导,培养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当代农民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培育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目的与自然规律,始终坚持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等原则。在农村教师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农民清楚地认识到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统一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的自然文化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概言之,重构新时期农村社会价值观体系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代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新农村文化建设才算真正起到了引导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通过农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培育,促进农民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使得农民在走向富裕、迈向文明进程中真正成为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以构建一幅幅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共生共荣、平稳和谐的农村文化新图景。

二、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目标的实现与否。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反之,在一个缺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地方,是难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故此,新型农民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作为乡村知识群体的农村教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是旁观者,而应当是参与者和实践者,他们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责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尽快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知识水平,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因为,在现代农业阶段,单凭简单的盲目的劳动是难以提高效率的,要变革传统的耕作方式,使农民在较少的土地上获得较大的收益,就必须在提高科技含量上下工夫。谁先优先掌握与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和捕捉科技信息,谁就先致富。因此,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科技兴农和农村逐步城市化的进程,农村教师责无旁贷地肩负着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农村教师要为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服务。农村教师在做好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同时,要主动承担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和知识技能培训的任务,成为新农村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生力军,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特别是要加快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农村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学校资源,确立面向新农村培养人才的战略目标,立足为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农业集约化经营、乡镇企业管理、营销方面的人才,培养农业产业化、机械化、电气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实用技术人才。[1]农村教师在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他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他们积极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他们积极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提高农业科技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能力,培养与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

三、进行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通过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安定、和谐、健康地发展,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整个农村社会风尚较改革开放前已经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重农抑商、小富即安、平均主义、不求进取等旧思想、旧观念还比较普遍地存在,成为影响与制约农村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严重的文化阻滞力。与此同时,农村社会生活中还比较多地存在着一些封建迷信、重男轻女、挥霍浪费等旧的社会习俗,有些旧社会的恶习如赌博、买卖妇婴、偷窃、哄抢集体财产等,在部分地区有沉渣泛起之势。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是指在农村思想领域进行观念更新,消除小农思想、封建残余和旧风陋习,使农民理解与掌握党的方针和政策,团结奋斗,充分发挥生产与建设的积极性,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的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学校是对广大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农村教师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先行者。农村教师要坚持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坚持不懈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农民群众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发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增强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打破以往“大锅饭,养懒汉”和向国家与政府“等、靠、要”的消极局面,使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创业蔚然成风。推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风尚。着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的新风尚,使广大农村形成争当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好公民的氛围;形成争当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好建设者的氛围;形成争当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成员氛围,从而解决农村面临的一些问题,为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凝聚力和向心力。[2]质言之,农村学校是养育农村现代道德的摇篮,农村教师是建设农村精神文明的“灵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在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大职能和效应,才能使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整个农村阵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立强大的思想保证,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四、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重构新农村法治文化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是贯彻依法治国和构建法治社会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集思广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农村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农村基层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大力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不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现农村各项事业的依法管理,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有效保护广大农民合法权益,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搞得好不好,关系到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程度,只有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依法真正落实农民群众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管理的各项权利,才能真正把党和政府关于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及措施落到实处。[3]可以这样认为,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不仅是农村学校的一项具体内容,而且是农村学校的根本目的和农村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农村学校是向农村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农村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法律知识,提高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同时,农村学校也是向农民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阵地。农村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和多样的活动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社会主义法制思想,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农民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良好习惯。教育农民群众自觉抵制与消除陈腐法制思想的影响,积极同一切违法行为做斗争,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3]此外,农村教师引导农民接受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传播进步的思想理念,弘扬民主平等的法治精神,重构日新月异的法治文化,积极促进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提高,积极促进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积极推动执法环境的改善,积极引导与教育农村乡镇的执法者更好地公正执法、严肃执法,积极引导与教育农民更好地学法、知法、守法,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弘扬这样的法律文化,就是弘扬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现代法律文化只有与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才能在发展完善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离不开现代法律文化的引导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规范与保障。简言之,通过农村教师这这支生力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重构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文化。

五、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传承与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来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精神支撑。农村教师是传承与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力量,理应担当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之社会使命。在农村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农村教师践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有效路径是变革课程理念,大力推进新一轮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发农村地区地方课程和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然而,当下绝大多数的农村学校仍是推行“应试教育”,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去换取升学率。在这些农村学校里,教学内容的确定不是根据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农村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而是赖于升学考试的需要,课程设置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人的培养目标相抵牾,也跟新农村社会文化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而且,目前我国学校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而且课程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虑农村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参加中考或高考,仅仅追求升入高一级学校。加之农村学校囿于条件,很少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致使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跟新农村社会文化发展存在着明显的脱离。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学校教学内容与农村社会文化发展相脱离的状况,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根据优秀农村文化资源传承与创新的需要,适应农村文化大繁荣与大发展的实践诉求,农村教师要审时度势,利用农村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多方互动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支持系统。农村地区自然和人文独特,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存,农村教师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深入调查了解本地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及时把握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向,研究预测农村社会文化变革的趋势,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出具有农村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概言之,农村教师要积极承担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责任,要有高度的课程文化自觉,构建既能体现国家的统一性要求,满足每个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达到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又要满足农村社会文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建立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富有灵活性和选择性多元的农村学校课程体系,保护开发利用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使优秀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肖正德.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学校的文化使命及其变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

[2]李定仁,肖正德.基础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N].光明日报,2006- 8- 23(8).

[3]宋艳.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0(11).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6)06- 0158- 04

*作者简介:贾群生,男,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肖正德,男,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