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校园传播路径探索

2016-04-11 12:48代艳丽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中华时代

代艳丽

(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衡阳 421001)

微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校园传播路径探索

代艳丽

(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衡阳 421001)

在“微时代”成为开启全新思想文化潮流的时代环境下,顺应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弘扬,以当代文化传播弘扬者大学生群体的视角,立足于大学校园,从微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校园传播内容的新特点、传播的新方式及传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等方面,探讨微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校园传播路径。

微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一种文化能否延续下去,不仅取决于文化本身的内在张力,还取决于它如何被传播”[1]。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微课”、“微电影”等快速涌入大学校园,大学校园的微时代已经来临。微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校园的传播如何适应新时代、体现新要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广泛传播,让大学生群体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微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传播的新特点

1.1短小精悍

微时代以微博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悍作为文化传播特征,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能扩大传播内容的冲击力和震撼力。适应微时代文化传播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开发可适应微时代下大学生学习特性,提供丰富、短小精悍的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将传统的文化编辑制作成文字、图片、音乐、视频或应用程序等多种表现形式,设立不同栏目板块,将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作品呈现给大学生群体。如2012年端午节前夕,一部公益微电影《我的端午节》正式推出,短短的20多分钟讲述传统的端午文化,恰好迎合了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年轻人接受了文化的熏陶。

1.2通俗易懂

网络的普及和大众化传播使网络媒体的受众层次广泛,传统文化借助电视等现代传播媒介,迅速简易化、普及化和大众化。传统文化内容通俗化传播,满足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使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

传播内容往往贴近大众,切合学生群体实际才更令人喜闻乐见。内容的亲切性可结合大学生活实际体现,可通过关注地域文化、校训等地缘性文化发展。如进行校训学习与内涵挖掘,南华大学以“明德,博学,求是,致远”为校训,以“求真,求新,尚善,尚美”为校风,以“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为南华精神,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紧密联系。南华大学所在地衡阳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地域性的衡阳文化内涵传播丰富了南华大学传统文化传播内容。

1.3趣味新颖

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传播的娱乐化倾向日益凸显,过度娱乐甚至低俗要坚决反对,但在传播内容健康有序的前提下,体现一定的娱乐化倾向,增加传播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是可以接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可以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如,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和一些高校开展的“京剧进课堂”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既保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雅致,又不失趣味性和吸引力。

同时,微时代信息量爆炸式存在,只有新颖才更能出彩。可积极收集面临遗失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传播,增加传播内容的新颖亮点。比如许多高校都开设有各种传统手艺类的协会,部分文学老师着汉服给学生上专业课,采用新颖的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微时代下,各种信息交融杂烩,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常常被扭曲甚至错误传递。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吸收者传承者,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加强自我充电和学习,增强甄别能力;另一方面,作为校园传统文化的传播建设者,相关单位和老师要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有误信息。同时,要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微话题”、“微活动”中坚持理性声音,参与舆论监督,规范传统文化信息传播。

2 微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传播的新方式

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新技术的创新融合,用合适的方式传播与发掘深植在当代大学生心中传统文化的根,直观、具体、精确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造。

2.1运用现代科技,创新传播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校园宣传方式不再是传统的海报、传单、BBS等,近几年还涌现出了校园手机报,APP、微博等新兴移动、互联网等宣传媒介。大学生的注意力也从以往在校园内看到信息,同学之间谈论、贴吧热帖等信息集中渠道,被分散到个人博客、微博、手机软件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获取信息的途径。因此,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用好“微时代”,将科学的创新力量融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上,以信息形态进入当代知识创新体系,使之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来源。同时,在传播中丰富内容,既注重传统艺术、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等的传播,也注意对传统服饰、传统饮食等的挖掘,更注重传统道德等的弘扬。

2.1.1链接延伸将先进的科学元素加入对传统文化的介绍和推广中,让原本晦涩的传统文化充溢着生动性,从而拓展传统文化传播的性质和渠道。一是开发数字展馆等还原传统文化的真实面貌。利用数字技术,构筑虚拟世界的展览馆,对文物信息进行全方位和多形式采集,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及3D模型等形式充分展现传统文化藏品所承载的知识,并通过网络链接和一系列相关规定,实现资源共享、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等功能。二是运用三维立体效果等科学技术对传统文化的遗迹进行全方位的效果展示,发挥科技的带动作用;通过二维码延展进行知识传播。在宣传板、电子稿等传播媒体上,增加二维码扫一扫功能,作为媒体宣传的内容链接和延伸,便捷而有效地扩大知识面,延展知识链。通过新兴技术的运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扩大传统文化传播,深化传播内涵。

2.1.2数字化图书馆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图书馆正在悄然兴起。在校园内引入数字图书馆技术,将传统文学作品、传统艺术、传统服饰等不同区域的传统文化进行收藏、存储、重新组织信息,让读者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查到他所想要的信息,还可以跟踪读者使用情况,保护信息提供者的权益,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度。

2.1.3手机媒介融合众多媒体的功能,表现出全新传播特征的手机媒介冲击了既有的传播格局,重构了传统的传播学理论。在“微时代”,人人皆媒体,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都可以通过微媒介即时传播信息,并以“1-N-N”的传播模式迅速覆盖大量受众,影响其他人的思想意识与行为[2]。人人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利用手机媒介,做生活的有心人。随见随拍,从细节处发现传统文化的存在,以“说说”等形式做传统文化传递者,促进文化传播。

2.2加强媒介利用,大力传播

2.2.1发挥校园内传统传播媒介作用校园内传统传播媒介仍具生命活力。橱窗、展板、宣传单、海报、纸媒与校园电视、校园网络的主题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传播功用。定期在校园橱窗、展板上展示传统文化,对热衷于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各学生社团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等;利用电视网络中各种各样的文化栏目(如百家讲坛、国宝档案)传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嵌入手机游戏中,利用网络游戏的传播功能,使大学生用户在娱乐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达到娱乐教育的目的;通过古装电视剧、改编著名文学经典,以流行元素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请明星演唱国学经典,戏曲艺术与动漫艺术相互融合,等等。我们既要看到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又要看到艺术、时尚、情感元素在传播中的作用,充分运用动漫、音乐、歌曲、视频、网络、手机等手段,在休闲娱乐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

2.2.2利用网络推广工具加强传播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在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进行结合,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发挥微信、微博、飞信、易信、QQ群、手机报、APP应用软件等便捷的方式向青年学生传递各类优秀传统文化信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序、有效的传播;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技术制作专题节目、开设专栏、设置微话题,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文化活动,营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文化环境,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化地推送至学生的“三屏”(手机屏、IPad屏、电脑屏)。多方资源合力,多种形式趣味互动,吸引广大网友参与,积极传播正能量。总之,通过电子信息化和网络通讯手段将学校的各级组织最大限度地联系起来,实现展示工作、沟通交流、发布信息和资源共享。

2.3结合时代热点,顺势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它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播只有建立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础之上,才能更加体现时代价值。目前国家也正在积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扶植文化企业的发展,结合时代热点顺势传播,才能更加迸发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

2.3.1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养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内在的、深刻的、基因式的传承和联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践行中,顺势而为,大力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大学校园内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我的国学我的价值观”活动,在各大校园宣传开展,通过广大学生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掀起学国学、用国学的热潮。

2.3.2结合法治国家建设加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法治文化内容,高校在开展学习讨论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时,可以结合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发掘探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国家建设的关系,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如,荆州市司法局联合长江大学成立了荆楚法治文化研究中心,以传统文化的力量传达现代法治理念,开展传统楚国法律文化讲座,让人在充满传统法律文化价值的小故事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引发文化认同感。

3 微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原则

3.1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适应时代特征正确传播。当前,微时代环境和氛围为大学校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网上信息体现出一定的“去中心化”的特征,缺乏主流引导,同时存在很多外来信息和思潮,甚至一些落后文化也被人利用,恶意传播。因此,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微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原则。

在大学校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将优秀的、正面的、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传播给当代大学生。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建设管理和使用好校刊、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络等舆论宣传阵地,形成具有很强凝聚力和明确指向性的舆论环境。在传播过程中,要坚持用辩证的态度创新传统文化,用积极健康、正面的声音抢占“微阵地”,通过“随风潜入夜”的“微渗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坚持以学生为本

充分发挥学校师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传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贴近学生,贴近学习成长实际,贴近校园生活。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发挥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自由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以班团支部、宿舍为阵地,吸引一班人,带动全校人参与。重视抓好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和宣传,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微视频展示、微信的交流,广大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从不同角度交流分享传播活动的体会与感受,“晒”出自己参与活动的各种照片、文字、视频,分享文化快乐,感受文化魅力,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注重发挥团学骨干的引领示范带头作用,鼓励先进带动后进,通过及时跟踪报道传播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广大学生中营造“人人参与活动,人人传播文化”的良好氛围。

3.3坚持常态化建设

通过平台搭建、载体设计,吸引、凝聚和引导青年学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在校园里成风尚、成习惯、成机制。通过构建常态化宣传与常态化学习传统文化两方面促进常态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成为大学官方微信、微博每日常规信息的发布内容之一,点滴积累,潜移默化。要针对大学生用户的学习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要设立相关的配套服务如搜索服务、点播服务、用户喜好跟踪记录服务;要根据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习惯和喜好,自动向用户推荐学习的内容,提高其学习效率。通过引导、支持学生开展长期坚持的活动项目,探索建立包括学校持续重视的评价机制、团学组织持续投入的推进机制、广大学生持续参与的动力机制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保障传播常态长效化。总之,要通过网上网下互动学习和立体宣传的手段不断掀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舆论氛围高潮,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网络宣传影响力,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大学生的内心。

4 结语

在“微时代”已成为开启全新思想文化潮流的时代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校园的传播在新的机遇与契机下,立足于大学校园,充分发挥学校师生的主体地位,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引导当代大学生以自主、合作、互动的方式去了解学习传播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新技术的创新融合,加强媒介利用,创新传播方式,增强传播效应,减少形式化、表面化,使传播展示项目化、常态化、长效化。大学生群体要积极以当代文化传播弘扬者的身份,在传播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实现知行合一,从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丰富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增强其生命力。

[1]刘 彤,陈锦宣.新媒体为传统文化传播带来机遇和挑战[N].中国教育报,2014-9-24.

[2]李文汇.“微时代”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路径[N].光明日报,2014-4-23.

责任编辑:吴艳玲

The Exploration on the Spread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Nation in University Campus in Micro Era

DAI Yanli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Hengyang 421001)

In the age environment“micro era”was become the newtrend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e opening,adapted the attention and carry forward that the social treat to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propaga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tudents,based on the university campus,to explore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contents’new characteristics,propagation,and several principles should be grasped in communication etc.for the exploration which in micro era with the spread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nation in university campus.

Micro era;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nation;the spread

G641

A

2016-05-08

代艳丽(1977-),女,湖北省荆门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军工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中华时代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