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吉林市乌拉满族旅游文化与汉英翻译研究

2016-04-11 13:09刘力源王范杰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乌拉吉林市汉英

刘力源,王范杰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文理学院,吉林 132101)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吉林市乌拉满族旅游文化与汉英翻译研究

刘力源,王范杰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文理学院,吉林 132101)

文化旅游日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旅游方式。吉林市的乌拉满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情,具备极为鲜明的文化旅游特色,可以吸引到中外游客的目光。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研究乌拉满族文化的汉英翻译,旨在指导译者翻译出可以促进中外交流的译本,让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创造出更大的现实经济价值。

乌拉文化;生态翻译学;汉英翻译

1 引言

吉林市是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重要旅游文化名城,吉林市的乌拉满族文化是其主要旅游文化特色之一。作为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吉林市的乌拉满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满语“乌拉”即为汉语的“沿江”之意。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主要集中于乌拉街满族镇。这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位于吉林市龙潭区,古称“洪泥罗”城,远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生活在这里[1]。五任清朝帝王在这里留下过战迹、足迹、墨迹。被清王朝封为“本朝发祥之地”,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悠久的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涉及饮食、节日、建筑、民风等方方面面。独特的吉林市乌拉文化具备极大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也迫切需要保护、开发,与时代相结合走出国门[2]。因此,吉林市乌拉文化的汉英翻译需要更加准确、易懂、优美。生态翻译学,则对于吉林市乌拉文化的汉英翻译研究给出一个全新的视角,为其提供理论支持,有较强的指导性。

2 吉林市乌拉文化汉英翻译现状

吉林市的乌拉文化极具满族特色风情,以乌拉镇为切入点,不难发现作为中国满族文化第一镇的乌拉镇,承载了最古老、最原味的满族文化。乌拉满族文化以其独有的风情,影响着一代人,也影响着文化自身。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乌拉文化同世界所有文化一样需要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而乌拉文化的汉英翻译则是实现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重要桥梁之一。但是基于吉林地区英语翻译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的原因,吉林市乌拉文化的汉英翻译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1 普及性范围不广

吉林市乌拉文化若想吸引更多境外游客,更好地向其介绍文化魅力,必须做好景点的汉英翻译工作。但在吉林市乌拉文化区,即乌拉镇,大部分旅游景点存在着“以汉语旅游词为主,外文旅游词鲜有其见”的现象。乌拉街镇整个乌拉文化景区处于规划建设阶段,从目前的景区建设中,还是以汉语的旅游介绍词为主,基本很难见到英文的旅游介绍词。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大力普及和其便利性使之成为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很大一部分西方游客会通过网络了解一座旅游城市,了解一些旅游文化的细节,但在网页上有关英文的吉林市乌拉文化的旅游信息却寥寥无几,存在很大缺口。

2.2 规范程度较低,专业性有待加强

吉林市乌拉旅游文化目前主要针对人群仍然是国内游客,因此,在旅游景点介绍词的汉英翻译上,因经验不足存在着规范程度较低,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如果想要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仍需要很大的提升空间。

3 生态翻译学内涵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翻译学理论,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翻译行为,以期可以更好地指导翻译,得到更为合理的翻译文本。这一学说,在2001年由胡庚申教授提出,且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理论对于翻译的理解在于“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读”[3]。总体上看,对于翻译,生态翻译学将其分九个核心研究点:生态范式;关联序链;生态理性;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事后惩罚[4]。

在这个理论中,翻译行为是立足于译者,译者即为整个翻译活动的中心。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翻译行为可理解为适应过程,也就是生态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译者需要根据原语文本做出改变进而适应于目标语语言环境。即可以理解翻译是译者不断适应目标语语言生态的过程。对于旅游翻译来说,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作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3.1 译者为中心

综合分析翻译生态学,不难发现在此理论的指导下,翻译的中心点放在了译者这一环节上。译者即为翻译生态中的主导者。当然,基于此理论,要求译者必须满足较高的要求。首先,译者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语言基本功。这也是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要求。其次,译者要有丰富的中西方文化背景。这项要求是基于生态翻译理论中的“三维”转换。只有译者拥有丰富的过硬的中西方文化背景,才能够出色的完成“三维”转换。再次,译者要有自己的创造力。翻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为再创作过程。如果译者呆板,恪守教条,那么译文必将难以适应目标语语言环境。这可以理解为“译有所为”。最后,则要求译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于动手查阅资料,进而得到高质量译本。

3.2 翻译的适应性

从生态翻译学中剖析翻译行为,即为原语文本不断适应目标语语言生态环境的过程。当然,这其中需要考虑诸多要素,比如生态范式、关联和序列、生态理念以及翻译的生态环境。综合考虑后,译者需要考虑自己翻译文本的适应性,译文是否可以适应目标语语言生态环境[5]。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进行不断地选择语言,进而使自己的译文可以适应目标语语言生态。其中的“三维”转换更是对译文的适应性很重要的考量。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者相辅相成,缺一则译文质量必然受到损失。语言维要求目标语同原语之间的转换必须通顺流畅,即翻译文本必须适应目标语语言生态环境且不失原语的语言风格。文化维则是高一级的生态,即需要译者考虑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并作出合理的选择,以期译文可以适应目标语的语言文化生态,能够符合读者的文化习惯,且保留原语的文化特性。交际维,则是更高一级的生态。要求译文可以适应读者的交际生态,并实现原语文本同目标语之间的交流需求,以期在读者范围产生共鸣。综上,翻译的适应性则为生态翻译学中对翻译行为最为关键的解读之一。

4 生态翻译学对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的汉英翻译的指导

4.1 直译意译兼备,但意译要慎重

众所周知,乌拉满族文化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直译固然能极大程度上保留乌拉满族文化的底蕴,但是,全盘直译无疑是教条主义。意译可以促进译本同读者的交流,但意译过度,无疑会失去乌拉满族文化的文化底蕴,也无法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考虑到翻译文本在英语语言生态环境下的适应性,应当在翻译乌拉满族文化的过程中结合直译与意译,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但一般来说,直译为主,意译为辅[6]。具体翻译策略如下。

4.1.1 专有名词不译 满族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交流的过程中,一些名词已经专有化,这些名词是不需要翻译的,如果自行翻译会造成认知障碍,因此,在翻译乌拉满族文化文本前,要做好查阅资料的工作。这也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转换。即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层面对专有名词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搜索查阅。比如在其宗教文化中,“萨满教”在英语中有专有名词“Shamanism”,饮食文化中,满族人最具特色的饽饽美食“萨琪玛”在英语中有其专有名词“sachima”,等等。

4.1.2 音译 音译策略主要是为了保持其文化的独特性,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角度出发,这是对翻译适应性的深层分析。旅游文化翻译为的是促进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真正的适应性则是要考虑如何保证自己文化的独有性,进而刺激其他文化的交流欲。因此,音译可视为较为常规的翻译处理策略。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中,有不少文化音译的效果要远比意译效果更佳,比如地名翻译如“乌拉街镇”可翻译为“Wulajie Town”,特色民族建筑“魁府”可翻译为“Kuifu”,侯府可翻译为“Houfu”。还有一些具有满族特色的食品,本身汉语名字就是满语音译而来,音译为英语也十分妥帖。

4.1.3 注释 采用大量直译,很多名词对外国读者来说难以理解。在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这样的翻译产物无疑是不具备适应性的,更严重的说,这样的翻译产物可能是失败的,因为这样的翻译文本不具备较强的适应性。作为补偿性处理措施,注释法则可以有效规避这一尴尬。吉林市乌拉文化中萨满文化可谓是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以萨满教中的祭祀人“察玛”的翻译为例,仅翻译为“Chama”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加上一些解释性翻译如“priests in Shamanism who will attend sacrifice of Shamanism after learning and testing”。

4.2 深入剖析生态翻译学,翻译有“度”

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学近来新生理论,以其独到的生态观影响着翻译实践。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翻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翻译有其自己的生态环境。翻译要着手于译本的适应性,即译本可以在不失原语文本语言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契合适应目标语语言生态环境。深入分析适应性,则是乌拉满族文化的独有性如何更好地被译者传达,被世界其他文化所理解。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做到译者为中心,且考虑翻译的适应性。这些理论指导应用到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汉英翻译中可以理解为乌拉满族文化底蕴同汉英翻译“三维”转换的适应关系。在此,拘泥于翻译方法无疑是对生态翻译学精髓的一种亵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翻译文本能够最佳适应目标语语言生态环境,因此译者要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翻译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时灵活地选择翻译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胡译乱译,在翻译的过程中还是要在灵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翻译生态学理论中九个核心研究点:生态范式、关联序链、生态理性、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事后惩罚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也就是在翻译实践中,各个翻译理论都在强调的翻译的“度”。

5 结语

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优势,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理解生态翻译学九大核心研究点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汉英翻译要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吉林市乌拉满族文化的汉英翻译做到能够吸引外国游客,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乌拉满族文化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出现实经济价值。

[1]张 林,陈陶然.吉林市历史文化概要[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3-27.

[2]吉林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Z].2008:9-25.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4):11-15.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5]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5-30.

[6]孙国永.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读与写,2011,(10):19-20.

责任编辑:吴艳玲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Research of Manchu Tourism’s Culture in Jilin City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LIU Liyuan,WANG Fanjie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Jilin 132101)

The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ways of tourism constantly.TheManch culturecan attract a lot of tourists’attention who come from both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by Long history, special national custom,and distinct feature of cultural tourism.The research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Manch culture in Jilin city,which bases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is aimed at guiding the translators to translate the version.This version can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and create more real economic value.

Manch culture;Eco-Translatology;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H315.9

A

2016-07-01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科研青年基金项目(吉农院合字[2016]第Q04号)

刘力源(1980-),女,吉林省磐石市人,讲师,从事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乌拉吉林市汉英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吉林市粮食局 推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影子回来了
寻找影子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甜甜的乌拉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那尼!怎么就开学了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产品销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