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智慧的总结提升
——论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历史形成

2016-04-11 18:17房列明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论持久战

房列明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集体智慧的总结提升
——论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历史形成

房列明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摘要:在毛泽东的经典著作《论持久战》问世之前,国共两党均提出了持久抗战相关思想。但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既是集体智慧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总结提升,又是毛泽东个人智慧的结晶。抗日战争的进程和最后胜利,完全证明了毛泽东持久战思想的正确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阐明的战争指导原则和战略战术对于指导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论持久战;集体智慧

全国抗战10个月以后的1938年5月,毛泽东花了不到1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论持久战》一文的初稿。经过多次修改后,毛泽东于5月底到6月初日,在延安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同年7月,延安的《解放》周刊全文刊发。随后有中文、英文、法文、日文版单行本在国内外广泛发行,产生广泛影响。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既是划时代的经典著作,又是抗战制胜的法宝;既是集体智慧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总结提升,又是毛泽东个人智慧的创造发现。抗日战争的进程和最后胜利,完全证明了毛泽东持久战思想的正确性。其杰出贡献,永远炳彪史册。

一、《论持久战》成书之前国统区持久抗战思想

1937年初,大公报社刊行国民党著名军事家蒋百里写的阐述国防建设主张的著作《国防论》,约10万字。作者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初步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他指出:面对强敌的侵略,唯一办法,就是在军事上反其道行之,避免过早地决战,逐步积聚力量,疲惫敌人。敌人有利于速战,“我持之以久,”使敌人疲敝;敌人的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则置之于第二线,使敌人一时“有力无用处。” 持久战作为总的要求,对于一个战区来说,要通过运动战、速决战来实现。持久与速决,“看似相反,实是相成。”[1]该书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初步概括为实施全体性的持久抗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过,该书因系辑录而成,不免新旧杂糅;全书的体系性、系统性不尽完善。书中提出的持久战思想,比较零散,无系统性,无深度,特别是对于持久战得以持久的条件上有倾向英美外援的一面。

一二八事变后,抗日救国会期刊第1期,提出“与暴日作长期抵抗”的十项办法。十项办法包括编练义勇军、加强军警防务、组织民众、为抗战捐助财物、集中力量共同抗日等。最后强调:此次中日战争,乃我国存亡的关键,“认清敌人,与之周旋,则最后之胜利,必属于我国无疑也。”[2]

1932年3月,蒋介石初步提出持久抗战的思想。在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讨论对日方针问题时,蒋介石就提出“长期抵抗”日本侵略的方针。1937年8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发表了题为《敌人战略政略的实况和我军抗战获胜的要道》的讲话,正式宣布他防御作战的方针。他说,“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就要持久战消耗战。”这是中国“抗敌胜利的唯一要诀”[3]。同年10月29日,蒋介石亲赴淞沪前线视察,随即召集第三战区师长以上军事会议,蒋介石作了长篇讲话。他总结了淞沪抗战两个半月以来的经验,认为在“消耗战和持久战的策略之下”,我国在精神上“已打败了举世共弃的倭寇!”[4]1938年2月7日,蒋介石对“持久战消耗战”的方针作了进一步解释,并初步提出“以空间换时间”、“ 以小胜积大胜”的持久战思想。他说:“我们现在与敌人打仗,就要争时间。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5]

尽管蒋介石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 以小胜积大胜”的持久战思想,但是他把持久战的依托力量放在军队和政府身上,而没有依托于人民群众,只把人民群众作为配合力量。另外,依赖国际援助,没有自力更生的思想和政策。国民党方面的上述持久战的思想,是无法与稍后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一书相提并论。

二、《论持久战》成书之前共产党人的持久抗战思想

在毛泽东写成《论持久战》之前,中国共产党方面,毛泽东、朱德、张闻天、彭德怀、周恩来等相继发表文章或演讲,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抗战的持久性,人民群众的斗争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基本前提,游击战争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等思想。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明确指出: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日本帝国主义力量强大,中国革命力量弱小,“不平衡状态是一个严重的缺点,”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一强大的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又一特点。”[6]这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对日实行持久战的思想。另外,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及列宁的《社会主义与战争》《第二国际的破产》等文献的相关观点,在后来的《论持久战)一文中得到了全面展开。

1936年4月30日,张闻天在中共西北局机关报《斗争》第97期上发表的《关于抗日的人民统一战线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抗日战争不是几天几个月就能决定胜负的,这是一个持久战。在这中间我们应该运用一切作战的方式,对付顽强的敌人,以取得最后的胜利。”[7]1937年4月17日,张闻天在新创刊的中共中央理论刊物《解放》周刊上发表了《迎接对日直接抗战伟大时期的到来》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是能够战胜的,”“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然而这必然是一个持久的战争。”[8]

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开始。1937年7月15日,朱德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中指出:第二个“九一八”的号炮又响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任务就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将是“持久的、艰苦的”,“也许有着超出我们想象之外的困难,”“这需要我们动员与集中全国一切人力、智力、财力与物力以赴之!”“抗战到最后的胜利!”[9]

1937年8月1日,毛泽东等收到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关于蒋介石密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即飞南京共商国防问题的急电,当即决定“拟复以朱、周、叶三人赴京”。 8月4日,毛泽东同张闻天商定了关于国防问题总的战略方针和具体意见,并当天电告周恩来、朱德、叶剑英。[10]

8月6日,朱德和周恩来从云阳抵达西安,会同已在西安的叶剑英于9日同机飞抵南京,向国民党政府提交了多项议案,《确立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案》即是其中之一。该议案系统分析了“敌国概况”和“我国概况”,根据中日战争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非正义战争失道寡助与我正义战争得道多助等基本特点和敌我的基本方针,揭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战争”、“必定能胜利”的基本规律以及抗战的战略方针和现这一方针对日作战的原则。其要点如下:

第一,战略的基本方针是持久的防御战。第二,在战役上应以速决战为原则。第三,作战的基本原则是运动战,应在决定的地点、适当的时机,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与兵器,实行决然的突击,避免持久的阵地消耗战!第四,在必要的战略要点或政治经济的中心,设立坚强之工事并配置足够的兵力,以钳制敌人。第五,阵地编成避免单线构筑,加大纵深,采取积极的行动。第六,在战役的指导上应是外线作战以求得歼灭敌人。第七,广大的开展游击战争。只有上述作战原则之下,才是保持持久战的有效方法和消灭敌人、取得抗战胜利的手段。[11]

这些原则,使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战战略方针更加明确、具体化了。较之国民党人的“持久战”思想,显然更为丰富和深入。

8月11日,朱德、周恩来、叶剑英3人共同参加军事委员会军政部谈话会。在会上,朱德、周恩来分别作了专题发言,发言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确立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案》的基本精神进行具体的阐发[12]。不过,国民党最高当局当时并未能真正接受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些正确思想。

1937年8月25日,洛川会议决议明确指出:“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13]

1938年3月,周恩来等人合著《怎样进行持久抗战》一书,由抗战知识社出版。该书收录7篇文章:《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周恩来)、《论北方战局》(叶剑英)、《目前抗战形势与今后任务》(彭德怀)、《目前战局与保卫武汉》(叶剑英)、《怎样进行持久抗战》(周恩来)、《挽救时局的关键》(陈绍禹)、《抗战形势与抗战前途》(秦邦宪)。附录有《关于准备召集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国共产党对时局宣言》。

洛川会议后,周恩来等发表文章和演讲,对持久战总方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的任务》是1937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山西临汾的一次群众大会上的演讲,刊载于汉口《群众》周刊第一卷第二期。周恩来指出:“民众的反抗,是持久战的最主要的条件。”“特别是晋冀察边区的广大发展,将是我华北持久战的模范根据地。”怎样坚持华北持久抗战的任务呢?周恩来提出“军队的改造”、“开放政权”、“开放民运”、“肃清汉奸” 四项问题[14]。1937年12月,南京沦陷。

周恩来的《怎样进行持久抗战?》发表于1938年1月8日出版的《群众》周刊第一卷第五期。该文系统阐述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和具体办法。文章开头就明确指出:“只有持久抗战,才能争取最后胜利。”为什么要进行持久战? 周恩来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经过持久抗战,中国的长处将日益发扬和增加起来,日本侵略者的短处将日益暴露。如何进行持久战?周恩来指出:只有全面抗战,才能实行持久。实现全面抗战,要形成动员民众参战的热潮,并成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要反对动摇、反对妥协、反对屈服、反对投降的思想,增强中华民族能够支持长期抗战的坚强信心、决心和意志,要发挥我军在运动战中的特长,要在敌人占领区和包围区以游击战争是为主,要实现军队的现代化,要发挥我军在运动战中的特长,才能最后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者。文章提出了争取持久抗战最后胜利的八项具体办法:第一,巩固前线。第二,建设新的军备。第三,建立军事工业。第四,发展敌占区的广大游击战争。第五,进行广大的征募兵役运动。第六,巩固后方。第七,加强国防机构。第八,运用国际的有利条件。实行“持久抗战的具体办法”,“日本帝国主义强盗的进攻必然会遭受到最后的惨败,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事业必然会达到最后的成功!”[15]

1938年1月8日出版的《群众》周刊第一卷第五期,还发表了叶剑英的《论北方战局》一文。与此同时,同年 1月12日的《新华日报》发表了叶剑英的《目前战局与保卫武汉》一文。这些论文纵谈北方战局的状况和武汉保卫战的方针,肯定了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所起的重大作用。总之,要“动员军队继续抗战,反对望风而逃”,要“动员民众,参加一切有利于我军作战的动作,使军力民力配合起来,从北面来保卫我们的武汉”,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北方的不利战局。

彭德怀的《目前抗战形势与今后任务》一文,是1937年12月在西安师范学校向6000名听众讲演的演说词,刊登在《新华日报》创刊号上,也曾在1938年1月8日出版的《群众》周刊第一卷第五期上发表。文章论述了华北抗战开始后的新形势、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在抗战中失利的原因、持久抵抗胜利的因素。他指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开始团结,愈持久愈能扩大与巩固。”日寇的武力的优势,经过持久抗战,必然引起力量变化,暴露其弱点。敌财政经济困难、原料缺乏的困难,“因战争持久,随而增加。”日本国内矛盾的增长,可能生长形成大的反战力量。国际形势亦不利于日本,英美虽仍动摇,但反日倾向增长,苏法是援助中国反对日本的,各国工人如美国工人联合会、英国工党、法国工会等,均对于日本不利。因此“持久抵抗,必然取得最后胜利”。

彭德怀的《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几个先决问题》一文,在1937年11月27日出版的《解放》第一卷第二十五期上发表。值得指出的是:彭德怀的这篇文章收入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朱德军事文选》,标题为《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先决条件》,除标题略有不同、时间为1938年1月外,其内容完全相同。文章指出:“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灿烂光辉的历史,有着最高的文化,有着不愿当亡国奴的四万万五千万同胞,有着无量的蕴藏着的资源,有着充分的条件,在持久抗战中迅速改变自己劣势地位而变为优势地位,必能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在持久抗战中,我们能够在宽大的民主政治与改善人民生活的条件下,高度地发挥整个民族的力量。”在经济力量的对比上,同样可以看到持久战中的变动。在军事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变动。在国际关系上,也没有例外。从任何一方面情况来看,中国只有而且能够从“持久战”中改变敌强我弱的现状,“最终地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中国抗战的胜利,是在持久的消耗战中来解决的。”[16]

为了进一步阐明持久战的问题,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总结古今中外战争尤其是中国全国抗战10个月的经验教训,并集中全党智慧,公开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这篇恢宏巨著的问世,犹如一盏理论明灯,照亮了通往抗战胜利的征途。

三、毛泽东《论持久战》是集体智慧的总结提升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全文5万多字,分为120个子目,回答了21个问题。21个问题是:一、问题的提起;二、问题的根据;三、驳亡国论;四、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五、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六、为什么是持久战?;七、持久战的三个阶段;八、犬牙交错的战争;九、为永久和平而战;十、能动性在战争中;十一、战争和政治;十二、抗战的政治动员;十三、战争的目的;十四、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十五、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十六、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十七、消耗战,歼灭战;十八、乘敌之隙的可能性;十九、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二十、兵民是胜利之本。二十一、结论。上述21个问题,批判了亡国论、速胜论,揭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必然规律,提出了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是中国人民能够战胜并且最终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三个条件,并科学地规定了中国人民夺取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原则、战略战术。

1939年1月,毛泽东为《论持久战》英译本写了序言,再次说明了持久战的根据,阐述了“依靠中国自力胜敌”与争取外援配合的关系。

《论持久战》一文的发表,在党内外、国内外反响强烈,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指导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影响深远。

1942年2月23日,陈毅在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上所作《论军事建设》的报告中,称毛泽东《论持久战》是“天才的著作”,是持久抗战以弱胜强的“正确路线”。它的问世,“得力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与世界战争及世界革命原理的统一的”“研究”和“理解”,“业已把中国革命战争规律中最本质的东西揭发了出来,我们应仔细研究的。”[17]

原中国军事科学院院长的宋时轮在 1981年《新华月报》第3期、《红旗》杂志1981年第15期发表《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军胜利的指南》指出:“不仅《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代替不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军事论述,也代替不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了胜利,而且确实为无产阶级军事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世界军事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8]这一评价,完全适用于对《论持久战》的评价。因为《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军事理论方面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很佩服《论持久战》”。他说:“日本物资方面和科学技术方面都优于中国,武器优越于中国,”但没有《论持久战》“这样非常好的战略著作”,“没有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的军队是速决战,中国的战略是持久战,结果,日本被中国的持久战打败了。”[19]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对“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有公允的评价。他说:“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文章”,“表现出高度的分析能力,罕有的洞察力”, “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里所制订的战略”,不仅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法宝,而且“几乎被完全地运用在朝鲜战争中”[20]。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阐明的战争指导原则和战略战术对于指导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思想、中华民族的联盟、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思路都没有过时。

彭德怀在《关于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问题》中说:“关于持久战的问题,毛主席在《论持久战》的著作中已经发挥得很透彻了,我们今后卫国战争的持久战,虽然作战的样式和规模不会和抗日战争中持久战一模一样,但是持久战的总方针还是适用的,特别是关于‘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和‘决战问题’等等,不仅应该很好地学习和运用,而且还应根据现代战争的具体情况加以高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蒋百里.国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127.

[2]唐庆增.唐庆增抗日救国言论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书店, 1933:33.

[3][5]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M].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 1984: 1073,1131~1132.

[4]杨树标,杨菁.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抗战时期的蒋介石[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14.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3.

[7][8]张闻天选集编辑组编.张闻天文集:第 2 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95,167.

[9][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382,47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12)[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4.

[1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12.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周恩来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9.

[1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84~87.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14.

[16]朱德.朱德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302-305.

[17]陈毅.陈毅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179.

[18][20]《宋时轮军事文选》课题组.宋时轮军事文选(1958-1989)[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7:267.

[19]吴温暖,匡璧民.军事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3.

(责任编辑:孙书平)

OnProtractedWarWritten by Mao Zedong:a Crystallization of Collective Wisdom of CPC

FANG Lie-Ming

(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Jinan 250103, China )

Abstract:Before the birth of the classic works On Protracted War written by Mao Zedong, the idea of a protracted war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was put forward by both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and Nationalist Party. However, On Protracted War is not only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ollective wisdom, CPC in particular, but also the embodiment of individual thought of Mao Zedong. The process and final victory of China's anti-Japan War well demonstrated the correctness of Mao Zedong's idea of a protracted war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guideline and strategies expounded in On Protracted War is still of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people's war in the high technology environment.

Key words:Mao Zedong; a Protracted War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Collective Wisdom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6)01-0081-05

作者简介:房列明(1969-),男,安徽桐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管理社会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20

猜你喜欢
论持久战
创设学习主题,促成深度学习——以“从《论持久战》看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例
毛泽东的两篇《再论持久战》
毛泽东的两篇《再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矛盾观对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转型发展的启示
《论持久战》大热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基于态势分析法对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分析
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国防思想
重读《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