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服务的德文图书馆空间实践研究

2016-04-11 19:19史艳芬同济大学图书馆上海200092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德文同济大学德国

史艳芬(同济大学图书馆 上海200092)



基于创新服务的德文图书馆空间实践研究

史艳芬(同济大学图书馆上海200092)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图书馆行业的变革,未来图书馆服务已不再是以文献为中心的传统服务,开始探索文化交流和传承服务。未来的馆舍空间更趋于自由、开放,满足学生学习和学术研究的个性化需求。以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空间建设实践为例,分析了目前同济大学图书馆的空间现状,从创新服务角度入手,探讨空间的规划、布局、建设,并对未来的创新服务进行了规划。

图书馆空间规划空间布局创新服务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同济大学“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综合考虑同济大学图书馆现有空间的不足和面临的实际需求,力促同济大学图书馆2015-2020年战略规划的实施及战略目标的实现,研究基于创新服务的图书馆空间规划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从空间现状分析入手,结合未来的创新服务开展德文图书馆空间规划实践研究。

1 图书馆空间现状

传统图书馆空间布局主要考虑资源的藏与用,以纸本资源管理为主线[1]。随着电子资源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生代读者阅读习惯发生变化,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需求也发生改变,已从过去对图书馆学习、阅读空间需求转变为现在的交流讨论空间、创新体验空间需求,空间需求的个性化更突出[2][3]。传统图书馆空间布局已无法满足当今读者的一系列需求变化,需从读者使用角度出发,对图书馆空间重新进行规划改造。

同济大学图书馆馆舍除嘉定校区图书馆外均较陈旧,已无法满足现有的使用需求。首先是藏书空间严重不足,嘉定、沪西和沪北三个校区图书馆馆藏空间接近饱和,四平路校区图书馆情况更为突出,目前一线书库和二线书库均已满架(图书排架超过架位80%即为满架),一线书库甚至局部类目架位已排至100%架位,而根据教育部生均图书的考核指标,我校图书馆每年需入藏新书9万册,藏书空间面临严峻挑战;其次与读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空间需求相比,同济大学图书馆现有读者使用空间已远不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空间的功能需求,在舒适度、美观性、实用性、先进性、空间布局灵活度方面都颇为不足;第三,由于馆舍陈旧,安全隐患、墙体渗水、采光不佳等问题日益增多,亟待修缮。

围绕图书馆“十三五”战略规划,配合图书馆服务方向的调整,图书馆亟待进行空间改造和馆舍修缮,以提升读者服务体验,支持同济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推进同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2 空间建设目标

图书馆是大学的地标,其空间是大学精神、文化内涵的物质象征。未来图书馆空间应具备开放性、文化性、技术性的特征,应有清晰的功能分区结构,承担着学习、研究、交流、文化传承的功能性。同济大学图书馆未来空间规划的目标是满足学生学习和学术研究的个性化需求,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国外多元文化,使之成为同济大学传承文化、感受文化和交流文化的公共空间与平台;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保障实现空间功能,打造独具特色的团队交流学习空间、多媒体欣赏和制作空间、创新实践空间等,为广大师生提供形式多样、主动灵活的智慧空间、创新环境和学习平台,支撑图书馆创新服务功能的实现,为辅助学校教学科研、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空间服务支持,推进同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图书馆空间规划要配合图书馆服务方向的调整,进行图书馆空间改造和馆舍修缮,以提升读者服务体验为目标,打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空间服务,构建图书馆“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心”、“创新体验与学习中心”的空间布局。

3 德文图书馆空间实践及服务拓展

根据同济大学2020年建设“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战略,建设德文图书馆,拓展国际文化交流服务,创建以德国文化为特色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为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的工作重点。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第三空间范式的目标是实现“文化空间、学术空间、社交空间、休闲阅读空间、体验空间”的五位一体空间构建。

3.1德文图书馆空间建设

德文图书馆空间是在同济大学原中德大楼1-2楼的基础上改造建设,整体建筑造型的设计遵循“现代、简约、动态、流畅”的原则。注重空间阳光感、流动感和体量感,充分体现材质的轻重、粗细、虚实对比。根据原大楼建筑外观的整体风格,德文图书馆室内设计同样遵循现代简约、流畅、通透、开放、交流,达到内外结合设计理念。

空间设计方案规划充分考虑了未来图书馆的空间功能需求[4][5],空间根据动静分区,主要包括:展览区、阅览区、报告厅、咖啡休闲区、影音休闲区、研习室等。依托空间,加强与相关院系合作,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在空间建设规划中不是独立的从室内空间设计考虑,而是结合未来开展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是结合服务而建设的创新空间[6][7][8]。利用“书籍、谈话、影像、音乐、展览”等媒介为广大师生构建一个相互探讨、交流、展示的公共阅读和学术交流空间。主要分以下五类空间进行规划建设,并依托空间拓展服务内容:

第一、文化空间:即创建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传播优秀国际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互鉴。德文图书馆构建以德国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交流中心。

第二、学术空间:即构建活跃的学术空间,形成浓郁学术氛围,拓展多学科交流。德文图书馆围绕德国文化主题,丰富学术活动类型,开展沙龙、讲座、课程、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

第三、休闲阅读空间:创设休闲优雅的阅读空间,增加阅读空间的人文性、艺术性、创新性,积极开发个性化阅读服务。

第四、社交空间:营造轻松、活泼、文明的氛围,成为广大师生交友、谈心、休闲的社交空间。德文图书馆引进学生社团活动,利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中西读者的交流、分享、社交。

第五、体验空间:引入新媒体技术和设备,打造知觉体验、思维体验、视觉体验为一体的体验空间,满足师生的个性化空间需求,通过影视欣赏、多媒体展示等促进德文图书馆的创新体验。

3.2结合空间规划的创新服务设想

德文图书馆创新服务将依托空间,加强与院系合作,除传统的借阅服务外,更多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四类:文化交流与展示服务、阅读推广服务、留学生服务、德国研究相关学科的支持服务。未来创新服务包括:

第一、文化交流与展示服务

(1)展览活动:文化展览,工业制品展,创意产品展;

(2)小型音乐会:围绕德奥音乐、欧洲音乐主题举行小型器乐表演、歌曲表演等;

(3)主题沙龙:沙龙主题主要围绕德国文化(可拓展到欧洲文化),包括品味德国系列、走进德国系列、品读德国系列、感受德国系列等,邀请有留德经历或生活经历的师生、德国留学生等做主讲人,分享德国生活、风俗、教育、或德国与中国文化对比等的感受;

(4)关注德国重大活动、节日,举办相关主题的系列活动:竞猜、展览、体验等,包括电影系列、音乐系列等,可以在电影节期间开展与电影相关的主题活动,如德国电影海报展、电影作品展播、电影配音大赛等活动;

(5)跨文化交流坊:围绕中外文化交流的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包括讲座,技能培训,情景模拟,创新课程等。

第二、以阅读为主题的推广活动:

(1)德文图书展:新书、建筑类、哲学类等,定期推荐德文图书,开展微书评活动;

(2)德语资料漂流活动:促进德语学习资料在有需要的学生之间的流动和再利用;

(3)休闲阅读会:德国经典著作阅读、最美德文书阅读活动;

(4)广播阅读会:用声音传播书本的内容,推出“星期广播阅读会”,以“回归文本”、“回归读者”的阅读推广理念,通过文学分享、文学漫谈、文学朗诵、文学朗读等形式,开展德国文学经典和德语交流的活动。

第三、留学生交流活动:利用德文图书馆的空间开展留学生服务,开展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相关活动,可以促进互相了解,帮助留学生融入同济,使用图书馆资源等。

(1)留学在同济:开展技能培训、图书馆使用指南等活动;

(2)寻找学伴: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互相寻找学习伴侣,图书馆定期提供固定的学习交流场所,促进他们之间的语言学习、文化交流等;

(3)中西文化体验活动。

第四、德国研究相关学科支持服务:依托图书馆文献资源及决策工具,开展支持德国研究相关学科的学科服务,德国研究智库建设决策支持服务,关注德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及中德关系等领域。

4 小结

传统图书馆以文献载体形式,划分空间为阅览、借阅等功能区域,突出以文献服务为主的格局。而作为未来空间的图书馆,应该以科学的建筑空间设计、开放的技术服务手段、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保障读者在图书馆享有最佳的服务体验。结合空间开展创新服务,将是图书馆未来重点探讨的课题。进行空间重构,并积极探索服务创新,打造“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心”是同济大学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的工作重点,德文图书馆空间建设实践是基于创新服务空间建设的典型案例,未来将以德国文化为特色开展创新服务,推动图书馆国际文化交流与展示功能的实现。

[1]肖珑.后数图时代的图书馆空间功能及其布局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13(20):5-10.

[2]肖小勃,乔亚铭.图书馆空间:布局及利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04):103-107.

[3]杨文建,李秦.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原则、理论与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05):91-98.

[4]于国英.高校图书馆空间布局改造与重新设计[J].图书馆建设,2014(05):71-73,70.

[5]张彬.图书馆空间的审美化与阅读环境设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05):28-38.

[6]李超平,黎娇,刘杰.台湾小型图书馆空间改造运动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06):39-46.

[7]李梅,朱莉.图书馆空间为学生学习而改变——解析俄亥俄大学图书馆Learning Commons[J].现代情报,2010(10):118-122.

[8]刘绍荣.基于学习空间的现代图书馆空间功能与布局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3(S1):171-174.

史艳芬副研究馆员,同济大学图书馆。

猜你喜欢
德文同济大学德国
德国豹2号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吴德文国画作品选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比德文电动汽车M系列成济南展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