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与宏观经济:影响、关系、政策

2016-04-11 21:41袁建业
生产力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金融服务金融

袁建业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武威733000)

互联网金融与宏观经济:影响、关系、政策

袁建业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武威733000)

金融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为研究对象,在概述互联网金融与宏观经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互联网金融在市场领域的表现提出相应地政策建议。

互联网金融;宏观经济;宏观影响;产业关系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规模、增长速度以及市场经济主体数量都实现了大幅度提升,同时,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提供了生存发展空间;这一时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金融产业的认识,成为市场及国家金融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对象。

互联网金融是与传统金融相对应地概念,尽管人们以“创新性”、“颠覆性”、“优势性”等标签进行描述,但它的金融契约内涵并没有发生变化,也可以说,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在市场金融服务功能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借助了互联网技术、模式、理念等因素,这使得它可以在金融市场中可以获得比传统金融更大的交易范围,同时大幅度降低了交易成本,体现了金融的亲民性、民主性、普惠性。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金融业界专家解读认为,这一概念是中国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推动力,而“互联网+”与金融产业的结合,即可以理解为“互联网金融”;同时,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金融产业改革方向,首次被纳入到“十三五规划”中,这也意味着“互联网”作为一种金融改革推动力,得到了高层人士认可。从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来看,“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概念,必然会对传统的金融服务机构产生倒逼作用。

就目前来说,互联网金融发展如火如荼,基于“十三五”规划中对互联网金融提出的扶持、监督、规范等要求,国家金融部门也着手建立相应地监管机构,一直游离于传统市场和互联网经济体系之间的互联网金融获得了官方的支持和认可。例如,保监会在2012年批复了全国9家在线财产保险公司资格,这其中就包括中国平安等传统金融服务机构——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金融市场竞争,这种改变不仅仅涉及到产业领域,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到宏观经济。

二、互联网金融与宏观经济的内涵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这一问题的答案有诸多版本,最直观、最简单的描述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与环境的金融服务形式”,它继承了互联网技术的许多特性,例如便捷性、低成本、分享性等,最重要的是它降低了金融活动的门槛,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参与热情,增强了金融信息的透明性。例如,2015年最成功的金融营销活动“春晚红包”,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把大量互联网用户集中到了移动互联网金融端;但互联网金融并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结合,笔者更倾向于另一种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定义,即“互联网产业与金融产业相结合形成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如果忽视了实体的作用,互联网金融就仅仅是一种渠道,而不可能形成一种有效地金融机制。

严格地说,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并不在我国金融产业规划范畴之内,这从其发展历程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开始大量出现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金融业务形式,而这些金融业务的设计也很大程度上遵循了互联网模式的需求,以网络借贷为主要开展形式。同时,由于法律漏洞和监管缺位,导致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导致大量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事件出现,关于互联网金融法制

化建设的要求被提上日程;“十二五”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行业整改阶段。一方面,基于互联网金融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堵不如疏”的理念深入人心,经济发展需要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以第三方支付为切入点,国家和政府层面加强了政策制定、规范管理,同时在市场竞争淘汰的作用下,互联网金融业态逐渐稳定,形成了清晰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表明,一种先进的理念并不会因为它的载体限制而沉寂。从“互联网的金融”到“互联网金融”,也证明互联网模式的优势,以及与金融产业之间存在较多的融合点。

(二)宏观经济的内涵

宏观经济即“经济”,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总量。宏观经济研究需要从全局角度出发,不能仅仅针对某一领域,同时兼顾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确保经济活动和运行总体处于稳定的状态。因此上,“宏观经济”不能依赖市场功能实现,现阶段所强调的宏观经济“调节”、“控制”等措施,大多是基于国家行政干预展开的。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相对应的,两者分别应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不同层次,并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其中,宏观经济为微观经济在经济活动领域提供了必备条件,而微观经济则是构成宏观经济的前提和基础。独立角度去研究宏观经济无异于“缘木求鱼”,这是因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整体性特点越来越明显,微观经济体(如企业、单位、个人)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基于产业链结构重新构建了体系,在生产环节、市场环节、流动环节、分配环节等构建起复杂、密切的合作关系。任何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倾向,所影响的都不是单一产业或行业或经济个体,而是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节点。相应地,宏观经济也正是借助社会经济活动的整体性,才能够顺利开展,其主要方向是满足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

早在20世纪30年代,“宏观经济学”就提出了研究方向,包括经济的高水平增长、低失业率、稳定价格水平等。通过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表明,“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一方面是由于它处于政府强制力体系下,另一方面则在于它具备同时影响多个产业经济变量的优势。

前文中,笔者提出“金融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这一观点,结合我国在经济政策上的表现,包括财政、货币、收入、产业、消费等政策,而这些内容与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密切的关系。例如,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中,我国经济维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这验证了宏观经济调控层面的成绩,相应地,包括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内的资金配置优化、国家基础建设、供给制度改进等,都是通过金融服务机构推动、促进的。

三、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

将互联网金融置于宏观经济体系中分析,它即存在正面影响,也存在负面影响,理清各自的侧重点,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协调、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互联网金融的正面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正面影响,主要指与传统金融相比较突出的优势,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兼顾更多微观经济要素。以银行为例,传统金融机构服务模式中,资金(货币)是联系金融业务的纽带,整个服务体系由三层结构组成,分别是资金提供者(储户)、资金管理者(银行)和资金需求者(融资人),三者的身份关系是不对等的。银行的本质功能是资金中介,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由于信息、渠道、成本等限制,无法进行直接交易,这无疑造成了交易的经济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大量消耗。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服务体系同样也分为三层结构,分别是资金供应者、互联网金融平台和资金需求者,第一、三主体与传统金融服务体系并无太大差异,但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与银行存在较大的差别。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并不是资金的管理者,因此它不符合银行间接融资的特征,同时,它也不具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条件,能够发挥的仅仅是“平台功能”。在实践中,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服务是信息对接、资金匹配、交易服务和风险分担等内容。

很显然,在以上分析中“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与“银行”在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地位是对等的,但却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便捷性、多样化以及大容量的服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一个虚拟的金融服务平台,其成本远比实体银行投入要低,同时在服务方面倾向于“自助式”,大大减少了管理成本和市场开发成本。基于这种优势,互联网金融可以以较低的代价来开发市场、挖掘客户,扩大金融服务范围。

一般商业银行要完成一笔贷款业务,其成本包括了客户开发成本、金融服务成本、交通成本、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等,且成本的计算并不以业务量为依据。例如,同样1 000万元的商业贷款,一次性完成的成本消耗是A,而分成10笔100万,其成本为A1+A2+A3…+A10,很显然,A<Ai(i=1,2,3,…,10)。基于这种情况,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服务机构,不会倾向于小额信贷业务,而这就造成了大量小微经济体的融资困境。

互联网金融不存在高昂的过程成本,通过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只要有网络就可以注册账号、发布信息,并借助于认证机制实现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对接(直接对接),极大地兼顾了微观经济要素的需求。由于成本与收益能够实现平衡,大量微观经济要素(如小企业、个人等)可以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资金,一方面提高了社会资本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了市场经济体的活跃性,促使微观经济快速发展,进而实现宏观经济的增长。

2.丰富社会投资理财渠道。我国金融服务机构主要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三种,造成社会资本的投资、理财渠道狭窄,加上我国传统的理财观念,造成大量货币沉淀到银行。社会投资理财渠道狭窄,必然会影响社会消费活跃度,造成市场供需平衡被打破,进一步影响到产业政策、

利率市场、货币储备等方面,对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极为不利。同时,传统金融服务机构在货币市场基金方面的认购成本很高,经济低收入阶层无法涉及,导致金融投机性增强,进一步影响了金融职能的正常发挥。

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丰富、快捷的投资理财渠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将经济低收入阶层的小额资金很好地汇集起来,“积沙成塔”的融资理念,展现出我国社会资本的强大力量。同时,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投资理财,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灵活,除了大范围、统一性的投资理财产品外,还可以根据一类或一个对象制定个性化金融产品,在互联网优势下(几乎零成本),资金持有者可以直接选择或组合选择需要的金融产品,就可以直接完成交易,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换句话说,互联网金融服务不仅具备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能力,同时,还通过自身的优势将传统金融放弃的市场整合起来,广泛吸收小额社会闲散资金,包装为整体性的金融产品,可以为企业、个人提供更优秀的融资渠道,为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进而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3.倒逼传统金融机构改革。由于利率市场的严格管控,缺乏相应地市场机制,我国金融体系长期以来都处于“压抑”状态。利率调整很容易造成资金流失或沉淀,从宏观经济调控角度来说,利率机制也存在很大的滞后性;突出表现为:当经济发展缓慢时期,金融机构体系会降低货币流通速度,放大经济通缩风险。而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价值在于互联技术的金融业务功能,便于吸收闲散资金,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降低了利率风险。同时,互联网金融在资金规模、资金数量上没有过多的限制,资金流通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进行,对大宗金融交易同样具有吸引力。

如此一来,互联网金融就形成了对传统金融业务分流的效应,并不断蚕食传统金融业务市场,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的金融垄断格局被打破,市场渠道优势丧失,倒逼其进行改革,对提升我国实体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实现宏观经济增长。

(二)互联网金融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金融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一个“年轻”的产业,起步晚、发展快的特征,注定其存在一些风险、问题,特别是在前期的“野蛮生长”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基于自身发展需求,对金融政策进行“误判”,游走在法律的边缘,造成金融秩序的破坏,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冲击,主要的影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货币需求结构方面。货币政策属于调节宏观经济的政策之一,基于产业经济发展,我国在不同时期对货币需求结构方面的比例不同。根据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吸引闲散资金,会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大量准货币性金融产品(主要是理财产品),这样一来明显加快了货币的流通和储备。仅2015年,我国第三方支付总规模达到11.8万亿,拥有两百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同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的要求,加快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出现,促使交易平台从电商应用向市场扩大,大部分中小企业、个人创业者等摆脱了传统金融体制的约束,资金向互联网金融平台集中的趋势越发明显。同时,互联网金融在资金流通方面的优势不仅仅是速度快(快速到账),且利率高、成本低,但收益却比传统金融机构要高,属于高收益性货币。由此,造成我国货币结构快速变化,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

第二,信用违约风险方面。传统金融服务之所以成本高、效率低,与实体经营有直接关系。而互联网金融依赖的是互联网技术构建的虚拟空间,充当信息对接和交易渠道的功能,但它却不承担违约风险。如果资金需求者(借贷者)的信用出现问题,必然增大信贷违约风险。同时,互联网金融只重视资金流通和交易,忽视了对资金的跟踪,很难保障借贷者把资金应用到真实用途,更无法保障其偿还能力。这样一来,信用违约风险就完全嫁接给了资金供应者,同时,网络监管上缺乏有效途径,也是弊端之一。

第三,金融脱媒现象方面。互联网金融提供了资金需求者和供应者的直接渠道,供需双方可以跳过中间组织直接交易,由此导致“脱媒”现象。传统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由于具备垄断优势,小微经济体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进而求助于中介机构进行融资,这就导致大量“影子银行”的出现。应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由于固有的脱媒特点,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影子银行的数量和规模,造成金融秩序的破坏。

四、互联网金融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分析

(一)相互促进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事物,它的创新性必然对社会经济产生促进作用,例如提高经济主体的资金配置效率以及改善现有金融系统功能,这些都是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应地,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高速增长,也为市场经济体制所出现的各种因素提供了发展空间,减少政策性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功能。换句话说,互联网金融能够从自主产生到独立发展,是建立在宏观经济良好的基础上的;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很明显的。

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分担经济风险、提高信息产量、优化储蓄配置等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固定资金储备与多样化市场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产业经济领域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效率,促进宏观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相应地,在展开宏观经济调控的过程中,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利率政策等变动,必然影响到整体金融领域的内在因素。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的金融体系组成部分,宏观经济政策也需要将其影响考虑在内,促使其满足规范化需求。

(二)相互制约

结合近年来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践,可知互联网金融不仅对宏观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并不单纯地提升宏观经济增长,同时对其稳定性、安全性也产生了威胁,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制约因素。简单地说,互联网金融一方面改革传统金融市场的弊端,如成本高、效率低、流通性差等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风险。这些风险与传统金融完善程度下的风险相比,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控制,容易导致宏观经济周期性衰退。

为了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依然采取了较为严厉的行政措施,并从宏观审慎监管角度制定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措施。一系列宏观金融调控政策的出台,极大地限制了互联网金融种类、模式的自由发展,双方形成有效地制约关系。

可以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架构形成,是我国经济增长、金融秩序正常、产业经济稳定的客观要求,这其中,“创新”是平衡双方博弈的重要因素,不仅包括互联网技术在金融工具方面的创新,也包括在管理理念方面的创新。

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金融的普惠性发展方向,并充分肯定了互联网金融在这一方面的价值。但同时,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也无法回避,并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从宏观经济调控角度来说,发展互联网金融能够为更多经济主体提供金融服务,但同时也应该规避它对经济主体造成的风险。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企业监管体系。根据《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第三项第20条的规定,从2015年开始,我国互联网金融将由包括央行、银监会、证监会等在内的十家部门共同管理,结束了长期以来互联网金融缺乏监管主体的弊端。但相应地,还包括积极出台互联网金融从业政策,如民间资本参与资格、中介服务认证标准等,针对具有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的主体进行全面监管。在实践中,建立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准入机制”,通过审核之后发放金融牌照方可展开金融服务业务,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金融市场混乱。

第二,构建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鼓励体制。从市场角度来说,基于竞争实现的“优胜劣汰”会减少不符合金融产业职能的金融机构、模式,但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说,还需要结合政策要求进行科学规划。目前,互联网金融服务同质化严重是不争的事实,也可以说,当前互联网金融是弥补了传统金融业务市场的空缺,借助互联网优势实现的。基于此,应该在互联网金融体系内部展开创新机制建立,鼓励非金融中介功能的金融机构产生,真正实现市场独立性,同时减少金融投机的现象。

第三,加强互联网金融参与者的权益保护。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优势同时也是其短板,对虚拟金融模式缺乏警惕性,风险防范意识不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从政策角度加强信息披露机制,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法”内容,以保障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总体来说,互联网金融是我国新时期金融改革的重要趋势,从金融工具发展为规模经济,并迅速演变为产业模式,说明互联网金融强大的生命力和经济适应性。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说,下一步应该加强金融开放政策的研究,实现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层对接,更好地为我国金融产业服务。

[1]刘越,徐超,于品显,2014.互联网金融:缘起、风险及其监管[J].社会科学研究(3):28-33.

[2]谢平,2014.互联网金融的现实与未来[J].新金融(4):4-8.

[3]李有星,陈飞,金幼芳,2014.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87-97.

[4]张晶,2014.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潜在风险与应对之策[J].经济问题探索(4):81-85.

[5]李炳,赵阳,2014.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财经科学(8):21-28.

(责任编辑:C校对:T)

F832.0

A

1004-2768(2016)11-0038-03

2016-08-29

袁建业(1964-),男,河南人,武威职业学院经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财务会计。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金融服务金融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即时经济:一场实时革命将颠覆宏观经济实践 精读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全球宏观经济短期内的两条主线
从G20视角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