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理论”对高职单招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2016-04-12 10:45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支架理论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

范 文 静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外语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



“支架理论”对高职单招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范 文 静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外语部,河北 石家庄050081)

摘要: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支架式教学理论”对于指导高职单招生个性发展,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极为有利。运用支架式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环节包括:定位小组最近发展区,促进个体发展;搭建学习支架,体现学生主体性;利用多元评价机制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单招生;支架式教学;最近发展区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由普高生、对口生及单招生构成,其中,单招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英语学习积极性较差。如何立足单招生的现有基础,挖掘其学习潜力,培养其创造性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促进个性的良性发展,成为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支架式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单招生搭建个性化学习支架的教学方法,以缓解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心理,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要发挥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主导和促进作用,首先得定位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二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进入下一个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联系起来,强调学生在一个更有能力的人的帮助和指导下进入并超越最近发展区,这正是支架式教学的核心所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思想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强调教学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对于较复杂的问题通过搭建“支架式”概念框架,使框架中所涵盖的每一个概念均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所需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子任务交给学生,将学生的认知逐步引向深入。通过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搭建合适的“支架”,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进入最近发展区,帮助他们超越现有的能力水平,并沿着支架逐级攀升,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的建构,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

二、运用支架式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生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到他们多因为中学时代的学业欠佳,不得不通过单招方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些学生普遍存有基础知识漏洞,知识衔接不畅,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欠缺等问题,影响了高职后续学习的顺利开展,进而加深既往学习经历的负面影响,造成自信心进一步受到打击。针对以上情况,本课题组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协作逐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发现,掌握,建构,内化并呈现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并由此进入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实现个性的良好发展。

1.定位小组最近发展区,促进个体发展

在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课题组教师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通过对单招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能感及现有学力水平的分析,在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2015级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两个专业单招班进行试验,在各试验班里将邻近层次的学生编成4到6人的小组,建立小组“最近发展区”,并定位小组成员的个体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为其创设个性化的“最近发展区”。之所以建立小组最近发展区,是因为单招生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欠缺,需要以小组协作学习作为一个平台,这样可使每位学生在课内外小组共同的学习活动中,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由被动到主动进入并跨越自身的最近发展区时,均能及时找到触手可及的督促者和帮助者,同时,临近高一级水平的同伴指导还能减轻低一级水平学生的焦虑心理。

在此环节中,课题组教师首先转变自身对单招生的消极看法和负面期望,通过对试验班级单招生的肯定、关心、鼓励与指导,化解师生之间存在的心理距离,顺应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学生有力的心理支援。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难度的任务与问题,鼓励各层次单招生尝试高于自身水平的题目,使其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通过努力完成每一个小任务,快速有效地进入最近发展区,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同时,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成果展示方式,使学生在完成小组学习任务、集体跨越小组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促使他们产生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获得自信、自尊、自强等积极情感体验。

由于最近发展区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区域,随着个体的成长会不断发展变化,教师要随时跟进并总结各小组和各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及心理状态。在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水平时,及时调整教学侧重点,重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不断创造新小组的“最近发展区”和个体“最近发展区”,搭建新的学习支架,并提出与之相应的新的期望,使学生在“憧憬—期待—行动—感应—接受—外化”的效应中,借由教师的支架作用不断地将英语学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2.搭建学习支架,体现学生主体性

支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当前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系统有序的、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技能,并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的学习方式。当其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它能够用于许多日常班级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在定位单招生小组最近发展区和个体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对第一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寻找英语学习活动的最佳切入点,发现单招生应掌握的各种语言知识点、语言技能及社会能力,为其搭建学习支架,精心设计每个学习任务,并跟进学习活动,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及时提供所有恰当的、可能的支架与支持。如:通过观察指导、模仿操练等接收支架引导学生接受并掌握学习任务中的重点概念,学会组织和记录各项学习任务;通过过程指导、概念表等转换支架帮助学生将所接受到的任务、产生的反思以某种形式转换出来,进而领悟到其中所隐含的知识与技能;当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完成并呈现学习结果时,教师则通过产品支架,结合学习主题,为学生准备写作模板、多媒体素材和组件等,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习结果的输出和呈现,使学生在输出的过程中一方面强化学习结果,一方面通过输出的实践活动,掌握并内化教师所提供的产品支架,直到能够自主地完成这些任务。

在支架式学习中,学生无论在独立探索的学习阶段,还是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协作学习过程中,正是由于获得了以教师为代表的更有能力的人所提供的足够的、个性化的支架和支持,才能完成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跨越“最近发展区”。支架将学生独立活动的水平与在更有能力的他人的支持下活动的水平之间的差距联系起来,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以追求学习的能力、追求对知识的不断建构为目标,利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和谐宽松的学习交流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协作、探究与发现,充分释放自我,展示自我,表达自我,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新旧知识经验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促进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内化新信息的能力。

3.利用多元评价机制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支架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实践不仅关注单招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更加关注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方法、沟通能力、协作精神、价值观念等,强调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构建多元化激励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来自教师和同学的期望及赏识对于学生的内在心理动机的激发作用。

课题组在试验班级采用多元化激励评价机制,具体包括以下三个环节:评价单招生的现有英语水平、学习准备状况以及影响其英语学习的各种因素,从而定位学生和小组的最近发展区,进而设计出恰当的支架式教学方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语言知识习得和能力发展进行常态化测评与反馈,及时调整学习支架,确保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随着学期的终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核及成绩的评定,从而得到对学生英语课程学习结果的全面评价。

在上述几个评价环节中,课题组首先将学生由被动的受评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即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共同担任评价主体,通过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相结合、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多方面、多角度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具体到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评价内容涵盖学生的英语知识习得、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素质、以及小组内协作开展学习活动的社会能力。教师则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示出的积极参与、主动构建、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减轻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情绪,增强学生树立主动构建知识的信心。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中,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和组员之间协作学习的共赢效应,使学生通过不断的自省和反思,形成与个体的最近发展区相匹配的有效学习策略;另一方面这种真诚、客观、民主和平等的评价机制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便于教师及时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肯定学生的付出及进步,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整体教学活动的安排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起到了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助学作用。

在支架式教学评价机制中,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移,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通过教学的支架作用,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并且教学控制由教师逐渐向学生动态转移。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维果茨基.[DB/OL].[2016-02-0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xxyiGFPc0-OvKapPEVY35J16

[2]R0E5WvKe STebu P39aVz3xyiadbB5LBZ _ FEMkgHl8PXChI

[3]LbjvmrEF_0u98LAYq#2.

[4]何畏,李辉.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意识.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89-190.

[5]许珺.支架式学习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上海:上海帅范大学,2009.

[6]郑莲香,祖毓慧.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76-277.

[7]崔春梅.学习支架在多媒体课堂教学屮的应用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李敏

Constructivism-based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theory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FAN Wen-jing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81, China )

Abstract:Vygotsky’s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theory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f separate enrollment students and effective English teaching strategies. The teaching stages should include positioning each group’s ZPD, setting up reasonable scaffold, and adopting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eparate enrollment students;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model;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16-01-15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Z151102)

作者简介:范文静(1975-),女, 山东昌邑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文章编号:1009-4873(2016)03-0069-03

中图分类号:H319;G718.5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支架理论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
基于支架教学模式的英语写作教学
用“支架理论”优化英语阅读教学
大学英语听力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班级内分层教学研究
论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路径选择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
运用支架理论指导中学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