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来王充先秦诸子观研究综述

2016-04-12 16:17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论衡王充诸子

颜 莉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五十年来王充先秦诸子观研究综述

颜 莉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近五十年来,关于王充先秦诸子观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学术著作、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三种。学术著作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者为周桂钿先生,其作品主要涉及王充对孔子、孟子、老子以及韩非子的评价;学位论文方面,专门研究王充先秦诸子观的几乎没有,只在少量论文中有零星涉及;研究王充先秦诸子观的其他学术论文数量较少,内容上侧重于先秦诸子中某一人或某一学派对王充的影响。

王充;先秦诸子观;研究综述;五十年来

王充是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的思想家,关于他归属何种学派的争论至今也未停歇。王充广泛吸纳前人思想成果,明确提出“含百家之言”的治学思想,他的哲学体系也是在广评诸子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回顾五十年来的王充诸子观研究,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零星的学术著作、少量的学位论文、为数不多的学术论文。其中,对王充哲学思想方面研究成果较多,对王充先秦诸子观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和研究的成果较少。本文试就这一部分研究现状作系统梳理。

近五十年来,研究王充哲学思想比较著名的学术著作有:周桂钿著《王充哲学思想新探》[1]、《虚实之辨——王充哲学的宗旨》[2]、《王充评传》[3];邓红著《王充新八论》[4]、《王充新八论续编》[5];李维武著《王充与中国文化》[6];邵毅平著《论衡研究》[7];吴从祥著《王充经学思想研究》[8]等。但是,专门研究王充先秦诸子观的相关学术著作较少,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周桂钿所著《虚实之辨:王充哲学的宗旨》[2]。

周桂钿在《虚实之辨:王充哲学的宗旨》中,用两章内容来论述王充对诸子的评价:一章论述王充对先秦时期孔子、韩非子、孟子、老子的评价[2]211;一章论述了王充对两汉时期董仲舒、司马迁、杨雄、桓谭的评价[2]234。周桂钿认为“诸子之书是很好的,很值得认真阅读,但诸子之书不是无暇之玉,其中也夹杂一些杂质。”[2]212所以,王充对诸子的评价基本上是沿着肯定和否定两个维度进行的[2]214。虽然写了《问孔》《非韩》《刺孟》这些篇章,但并非对孔子、韩非子、孟子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问孔不反孔、非韩不反韩、刺孟不反孟[2]226。

王充之所以“问孔”,是为了破除对圣贤的盲目崇拜,为了实现其“疾虚妄,归实诚”的治学宗旨:治学的重要方法就是讨论,学生不能盲目信师,学生要对老师传授的信息进行反问,这样可以促使教学相长;做学问不能搞偶像崇拜,孔子活着的时候学生尚且敢于反问,孔子死后变成汉人之偶像,反而不许问难[2]215。以上这些都体现了王充敢于求实的精神。当然,王充“问孔”针对的只是汉儒们神化、偶像化的孔子。真实的孔子,在王充眼中依然是道德高尚、知识丰富、思维发达的圣人。[2]216

王充之所以“非韩”,“非”的是韩非子思想中的片面性,“非”的是韩非子忽视礼仪的错误倾向,“非”的是韩非子对儒生的偏见,除了以上三方面外,王充对韩非子其他思想都持肯定态度,尤其推崇韩非子“明法尚功”思想[2]217。

对于韩非子的老师荀子,王充的肯定则显得相对较少。他用了较少的文字肯定了荀子“天不知人事”观点,对荀子的否定也仅局限在人性论方面。从这些不多的肯定和否定中可推知荀子思想并未受到王充的重视。[2]216-219

王充虽然写了《刺孟》篇,但是对孟子的肯定远高于韩非子。原因有二:一是王充在书中常将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圣贤的代表;二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较多,其著名的命定论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就是孔子和孟子的天命思想。总之,王充对孟子的评价是基本肯定的。[2]219-226

《论衡》一书虽然有八篇十多处提及老子,但是直接引用的资料却较少。周桂钿还将《论衡》中提及老子的文字分为三类:“一是引孔子把老子比作龙的话”[2]227,只是为了论证王充圣人不能先知的思想,并不是对老子本人的评价。“二是天道自然无为”[2]227,王充在《论衡》中提到老子的次数虽不多,但其哲学体系却是建构在老子“天道自然无为”思想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批判了老子“人事无为”思想。“三是恬澹无欲、全身养性、延年度世”[2]227,对这种思想王充最初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到了老年,他却用这种思想来养生[2]227。学术界将王充归为道家一派[2]231,周桂钿对此观点持否定态度,认为王充只接受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在宇宙本原问题方面与道家不同,道家认为道生万物,而王充认为万物是由天地之气结合而产生的[2]231。

对于先秦诸子王充几乎都有所评价,但是周桂钿在《虚实之辨:王充哲学的宗旨》中仅围绕《问孔》《非韩》《刺孟》等篇阐述王充的先秦诸子观,涉及的主要思想家有孔子、孟子、老子和韩非子。王充对先秦诸子思想并非盲目反对,而是积极地、批判地汲取诸子思想。

近五十年来,虽然关于王充哲学思想研究的相关学位论文有近百篇,但是专门研究王充先秦诸子观的相关学位论文几乎没有。只有少量学位论文中有零星的涉及,这些论文主要是:复旦大学岳宗伟的博士学位论文《〈论衡〉引书研究》(2006年)[9],安徽大学赵平安的硕士学位论文《王充哲学思想研究——兼论道家思想对王充的影响》(2012年)[10],河北大学智延娜的博士学位论文《〈论衡〉文献学研究》(2013年)[11],湖南科技大学颜为的硕士学位论文《尊儒与反儒之间—王充儒学情结的矛盾探析》(2013年)[12]。

岳宗伟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论衡〉引书研究》中,认为王充对待儒家的基本态度是:虽然“问孔”,但更尊孔;虽然“刺孟”,但更尊孟;虽然没有给荀子很高的评价,但在践行荀子的思想[9]。王充虽然在《非韩》篇中对韩非子的许多思想有质疑和批评,但同时也给予法家高度的重视。认为儒家“养德”和法家“养力”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在肯定黄老之学方面,王充“将黄老之术视为判定事务正确与否的依据之一”;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视为理想的政治范式;对黄老之术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作用也持肯定态度[9]。在否定黄老之学方面,王充主要从其命定论和道家“自然”思想两个角度出发来否定黄老之术在养性方面的作用[9]。《吕氏春秋》对王充的影响也非常大,王充不仅吸收了其地理和自然界方面的知识,而且《论衡》中《逢遇》《偶会》《遇合》等篇中的很多思想都来源于《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不仅是王充了解百家之学的捷径,也是王充认识自然世界的基础,并由此确立了其“规避政治风险的治学原则”[9]。岳宗伟博士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论衡》引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梳理,这项工作的完成,为后来研究者了解《论衡》引书内容提供了捷径。作者还从思想史的角度(基本是站在史学角度进行的)对《论衡》引书内容进行了分析。

赵平安在《王充哲学思想研究——兼论道家思想对王充的影响》中认为王充将儒家的人格之“天”还原为道家的自然之“天”,并提出了自己“天道自然无为”的理论。在人性思想方面,认为人性的差异是由禀气的厚薄产生的,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道家“性本自然”思想[10]。在政治观方面王充推崇道家“无为而治”思想[10]。虽然作者没有正面提及王充的先秦诸子观,也没有正面提及王充对道家思想的评价,但是,通过作者关于道家思想对王充思想的影响的论述,可推断出,在作者眼中,王充对道家思想持肯定态度。

智延娜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论衡〉文献学研究》中对《论衡》征引的子部古籍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作者认为《吕氏春秋》内容丰富,是先秦经典的大综合,所以能受到王充的青睐;认为其命定论中“遇合”观念的理论来源便是《吕氏春秋》,还认为其薄葬思想也受到《吕氏春秋》的影响。[11]从《论衡》征引《孟子》来看,王充对孟子是既“刺”又“尊”的。“刺”的只是孟子学说中迷信虚妄的部分,并没有触及孟子思想的本质;“尊”的是孟子思想的大部分,王充在《论衡》中多次征引《孟子》思想作为自己论述的论据就是最好的证明。关于王充对荀子的评价,作者没有正面提及,只是认为《论衡》在撰写方面,不管是题目的拟定还是行文方式都与《荀子》一书很相近,同时还认为王充“符验”思想与荀子是一脉相承。关于韩非子,王充对其只有批评和质疑,还认为王充反对法家“明法尚功”的思想。王充在政治上推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肯定黄老“修身养性”的作用,批评了“度世升仙”等思想。从总体上看,王充对道家学说持认同态度。[11]作者在其博士论文中,不仅对《论衡》征引的经、史、子等门类的传书进行了归类和分析,而且还将《论衡》中提及却未征引的书籍进行了梳理。但作者所做工作的范围仅限定在文献学学科领域内。

颜为在《尊儒与反儒之间——王充儒学情结的矛盾探析》中认为:《论衡》不仅从头到尾都有一种尊儒情结,而且这种尊儒情结伴随着王充一生,具体表现在其言谈举止、出仕为官、为人处世和思想主张等方面[12]。王充所处的东汉王朝是对儒家经典的神化以及歪曲解读较为严重的时代,以“疾虚妄”为治学宗旨的王充积极反儒并驳斥歪曲正统儒家学说之人。他的反儒在“独尊儒术”的时代,必然使他的各种主张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他的反儒使当权儒者只看到了他反儒的一面而忽视了他尊儒的另一面,所以导致其仕途一直比较坎坷[12]。可贵的是作者不仅看到了王充对的儒家的尊敬,还看到了王充为弘扬“疾虚妄”的治学原则而“问孔”,作者认为正是这一尊一问使王充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

近五十年来,研究王充先秦诸子观的相关学术论文的数量也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朱绍侯分别在《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第4期发表的《论王充对孔子及儒家学派的评价》[13]和《王充对诸子的评价》[14];潘富恩、徐余庆在《孔子研究》1987年第1期发表的《重评王充论孔子》[15];刘亦冰在《绍兴师专学报》1988年第2期发表的《论王充对孔子思想的研究》[16];王雪在《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发表的《王充道家思想探析》[17],张新萍在《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6期发表的《论王充对法家思想的传承》[18];宋志坚在《福建日报》2014年8月1日第11版上发表的《王充“非韩”评说》[19]。

朱绍侯在《论王充对孔子及儒家学派的评价》一文中说到不能因为王充写了《问孔》和《刺孟》两篇文章就误以为他是反孔、反孟、反儒。相反王充在《论衡》中对孔子的评价不仅是高的,而且有拔高和美化的倾向[13]。关于王充对儒家的态度,朱绍侯则认为“概括说来是赞鸿儒、颂贤儒、尊硕儒、重文儒、扬儒生、抑文吏而批世儒。”[13]王充尊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儒者,批判的是趋炎附势的世儒;尊重的是先秦儒家,批判的是神化了的经文学派。[13]《论王充对孔子及儒家学派的评价》一文是较早地对孔子及儒家学派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的论文,也是近年来研究王充思想的重要参考论文。

朱绍侯在《王充对诸子的评价》一文中认为王充常将儒墨两家放在一起评论,且对这两家的评价都较高。还说到虽然对儒墨两家基本持肯定态度,但是对两家的评价有时也不完全一样。“如果分别言之,还是扬儒抑墨。”[14]王充在诸子学派之中最为推崇的是道家,并认为在“扬道抑儒”方面将王充归为道家学派也不为过。王充虽推崇道家,但是对道家学说并不盲从,也有批评。其批评是站在道家的立场上进行的,这种批评反而抬高了道家的威信和地位[14]。在《王充对诸子的评价》一文中,作者认为王充对法家学说是全盘肯定的,而对五行家则是持批判态度,对名家的批判是直言不讳的[14]。朱绍侯的这篇论文是公开发表较早的关于王充对诸子评价的论文。文中涉及到的关于王充对诸子的评价是仅就《论衡》中王充对诸子学派的直接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进行的,而未从王充对诸子学派之思想的具体分析和吸收方面进行评价。

潘富恩、徐余庆在《重评王充论孔子》一文中认为王充对孔子是非常尊重的,并将孔子视为“道德之祖”[15]和“无人能及的教育家”[15]。王充人性论的理论来源是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命定论也是来源于孔子的天命观。所反对的只是“汉儒神圣化了的假孔子”而已。作者还看到了虽然王充认为孔子是无人能及的教育家,但王充也指出了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如反对孔子“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反对孔子“去食”的治国思想、反对孔子提倡的厚葬久丧思想。[15]

刘亦冰在《论王充对孔子思想的研究》一文中认为王充觉得“汉儒的解释违背了孔子思想的愿意”,而王充反对的是神化的孔子,反对将孔子当作偶像对待的行为[16]。王充对孔子的批判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在历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还看到了在天道观方面王充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鬼神观方面王充吸收了孔子思想中的无神论观点;在政治观方面王充吸收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在命定论方面也有对孔子思想的吸收和发挥。[16]在作者看来,王充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坚持了其“疾虚妄”的治学态度,对我们客观地评价孔子思想有借鉴意义。

王雪在《王充道家思想探析》一文中认为《论衡》从头到尾都贯穿着自然无为的思想,王充正是“以道家的自然之说为批判武器,对当时的官方神学展开了空前猛烈深刻而全面的思想批判。”[17]认为王充的天道观是以道家“天道自然无为”为理论前提;生死观是以道家自然之说来论证人的生死是正常的自然现象;社会观方面继承道家反传统、反现实的精神,并提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疾虚妄”。[17]虽然作者没有直接论述王充的先秦诸子观,但是在文中详细地论述了王充对道家理论的继承和吸收以及在诸多方面对儒家的批判,可见其对儒道两家不同的态度。

张新萍在《论王充对法家思想的传承》一文中认为王充肯定法家的“明法尚功”思想,反对法家的集权和专制,并批评韩非子对仁义道德的忽视以及对儒家思想的否定[18]。认为王充在肯定法家法治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儒家德治思想,提出德力并重、礼法兼治的治国思想。王充继承了韩非子的认识论,提出“效验”是检验真伪实虚标准的观点。[18]总而言之,作者对王充论法家思想的研究是全面而深入的,不仅看到了王充对法家思想的积极的吸收和客观的批判,而且看到了法家对儒家思想不正确的否定。

宋志坚在《王充“非韩”评说》一文中认为在“独尊儒术”的时代,王充心目中的法家仍为显学。王充“非韩”的立足点是“礼义”,但是他对韩非子的攻击没有抓住根本,并且在攻击的过程中不小心也攻击了自己的思想。对韩非子“明法”思想的“非”也未抓住重点。[19]总体来说,王充对韩非子的评价不是全盘的否定,而是有褒有贬,褒大于贬。

[1] 周桂钿.王充哲学思想新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 周桂钿.虚实之辨——王充哲学的宗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3] 周桂钿.王充评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4] 邓红.王充新八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 邓红.王充新八论续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 李维武.王充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7] 邵毅平.论衡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8] 吴从详.王充经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9] 岳宗伟.《论衡》引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10] 赵平安.王充哲学思想研究——兼论道家思想对王充的影响[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1] 智延娜.《论衡》文献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3.

[12] 颜为.尊儒与反儒之间—王充儒学情结的矛盾探析[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3.

[13] 朱绍侯.论王充对孔子及儒家学派的评价[J].河南大学学报,1985(1):7-14.

[14] 朱绍侯.王充对诸子的评价[J].河南大学学报,1985(4):59-62.

[15] 潘富恩,徐余庆.重评王充论孔子[J].孔子研究,1987(1):67-73.

[16] 刘亦冰.论王充对孔子思想的研究[J].绍兴师专学报,1988(2):16-21.

[17] 王雪.王充道家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4):36-40.

[18] 张新萍.论王充对法家思想的传承[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42-43.

[19] 宋志坚.王充“非韩”评说[N].福建日报,2014-08-01(11).

责任编辑:李 敏

A 50-year review of Wang Chong and his reviews of the pre-Qin philosophers

YAN Li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9, China)

Over the past fifty years,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about Wang Chong and his researches on pre-Qin philosophers. A representative of academic works by Zhou Guidian mainly involves Wang Chong’s evaluation of Confucius, Mencius, Laozi and Han Fei. Other academic literature of Wang Chong is scarce, except for a certain school or an individual.

Wang Chong; pre-Qin philosopher; literature review; past fifty years

2016-05-18

颜 莉(1986-),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2014级哲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方向:道家与中国哲学.

1009-4873(2016)05-0050-04

B234.8

A

猜你喜欢
论衡王充诸子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酷爱学习的王充
民国北方京剧科班的发展流向及与“外江派”关系论衡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先秦诸子谈大小
弟子规·出则悌(七)
《论衡》选读
王充路
宋代《论衡》研究综述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