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楷模蔡锷

2016-04-13 01:50陈邵桂
关键词:蔡锷辛亥革命云南

○陈邵桂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 株洲 412007)



人世楷模蔡锷

○陈邵桂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 株洲 412007)

蔡锷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人宽厚,为官清廉,为国忠诚,特别是在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后,发动和领导了云南“重九”起义,在袁世凯称帝,近代中国的历史有可能发生重大逆转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发动和领导了反袁护国战争,堪称人世楷模。

蔡锷; 辛亥革命; 护国战争; 楷模

蔡锷,字松坡,原名“艮寅”,后改名“锷”,1882年12月18日出生于湖南邵阳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1916年11月8日在日本病逝。虽然一生短暂,但在辛亥革命及反袁护国战争时期,为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早年评价蔡锷为“邦之模范”[1](P441)。1943年邵阳蔡公遗集编印委员会编印的《蔡松坡先生遗集》,在编后语中评价蔡锷“为后世楷模”,原文摘录如下:“蔡故上将松坡先生再造共和功在国家,其行谊功勋虽已史馆有传,而忠言谠论为后世楷模者,虑日久散失,爰于民国三十九年九月发起编印并组织蔡公遗集编印委员会。”[2]蔡锷为人宽厚,为官清廉,为国忠诚,“后世楷模”当之无愧。

一、为人宽厚

在离开广西时,宽待要撵他走的人,在云南“重九”(农历九月初九日)起义成功以后,礼送李经羲出境,蔡锷为人宽厚由此可见。

蔡锷在广西服务6年,竟被广西人误会并撵走,临行时豁达大度地对待要赶他走的人。1904年,蔡锷从日本学成回国后在广西从事军事教育和督练新军,1910年春离开广西前往云南。他离桂的原因按李宗仁的说法为广西本地人“驱蔡”。蔡锷在广西担任过南宁讲武堂总办,后又任兵备处总办,还兼任参谋处总办,统率所有新军及训练新军的机构。“驱蔡”风潮最初发源于干部学堂。广西在训练新军时,初拟编练一镇(镇相当师——引者)一协(协相当旅——引者)。为培养新军军官而设的干部学堂,因而招收了200余名新生,其学生来源于湘桂两地。后因经费不敷,新军只编一混成协。如此则干部学堂所培养的200余名军官亦嫌太多。时任兵备处总办的蔡锷,乃令干部学堂以国文程度为取舍标准,举行甄别考试,以期裁减该校学生。当时湘籍学生国文水准普遍较桂籍学生为高,因而甄别结果,获留校的120人中,湘藉学生达90多人,而淘汰出校的则几乎都是广西籍学生。于是桂人大哗,认为蔡锷袒护同乡,有失公允,遂群起“驱蔡”。同盟会员对蔡锷也有严重的误会,“驱蔡”尤为积极。湘桂交恶已久,此次也是乘机发作,作为民意机关的咨议局也卷入其中,风潮日益扩大[3](P47-49),蔡锷因此被迫离桂。如此突如其来之事,蔡锷处之泰然。“驱蔡”积极分子同盟会员何遂在《蔡锷与广西陆小》一文中回忆蔡锷离开广西的情况时说过:“他临走的时候请我们吃饭,席间对我门说:‘你们何苦撵我,你们是革命党,我比你们资格更老。你们太年青,浑身带刺儿,不小心将来难免杀身之祸。我在此尚可为你们敷衍,我走后你们更须自爱,千万不可拔苗助长。’说着在桌上取过一个炮筒子放在我的面前,说:‘这个送你们作个纪念,成大事的人都要有个修养,你们吟过苏东坡的《留侯论》吗?所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你们能做到这一点,当成大事。’”[4](P155)当事人的回忆,蔡锷处事豁达,为人宽厚跃然纸上。

在广西驱离蔡锷之际,云贵总督李经羲正欲搜罗军事人才以为己用,即派人邀聘蔡锷赴云南任职。当时,云南新军十九镇随营学堂监督兼云南陆军讲武学堂步兵科教官同盟会员罗佩金,向李经羲推荐蔡锷任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协统即协的军事主官——引者)。[4](P196)李经羲曾任广西巡抚,对蔡锷也有所了解,即命罗佩金与蔡锷联系。[5](P21)1911年7月,蔡锷担任新军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李经羲在上报清廷的奏章中介绍:“第三十七协统领官分省补用知府王振畿,现经调充兵备处总办,遗差查有前充广西兵备处总办、留日士官毕业生蔡锷,干练果毅,经验颇深,堪以委充第三十七协统领官。”[5](P25)蔡锷到任以后,有人几次三番向李经羲密报其有革命倾向,建议采取措施。李经羲未予采信,仅仅召见蔡锷面询,见蔡锷否认,也就不了了之。[4](P197)辛亥武昌首义后,蔡锷等发动和领导昆明“重九”起义获得成功以后,派兵找到了躲藏起来的李经羲,并劝其主持云南大局,李经羲未予应允。既然如此,蔡锷也未强求,而是礼送李经羲离开云南。对于这件事的是非曲直,历来多有指责。直到196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时,参与领导昆明“重九”起义的同盟会员李根源,在撰写的回忆文章《辛亥前后十年杂忆》中对此事仍然表现出心有余悸。他说:“我等当日革命之不彻底与妥协性可以概见。朱德委员长1942年所撰写《辛亥回忆》一文,对我等多所称许,弥增惭愧。”[6](P126-127)朱德在《辛亥革命杂咏》一诗中,对礼送李经羲出云南一事也是持肯定态度的:“生擒总督李经羲,丧失人心莫敢支。只要投降即免死,出滇礼送亦宜之。”[5](P33)革命成功以后,宽待李经羲之举,当时的亲历者朱德是肯定的,也是蔡锷待人宽厚的表现。在革命高潮的混乱时期,蔡锷对李经羲的这一举措,对于避免滥杀减少流血是有益的。此外,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不能脱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处的历史环境。这也许就是亲历者朱德始终对此持肯定态度的原因。

蔡锷非同盟会员而领导辛亥云南“重九”起义并被推举为都督,后来在云南没有任何官职而能在昆明发动和领导反袁护国战争,与其博大的政治胸怀和宽厚的人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对此,朱德两度论及。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辛亥回忆》一文中说:“蔡松坡将军是进步党人,但他对同盟会同志及其他无党派的人士,都是一秉至公,绝无偏见。同盟会的同志们也能与人合作,顾全大局。云南新局面的创立,护国军的成功,都是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通力合作的结果。”[7](P485)196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的时候,朱德在《辛亥革命回忆》一文中又说过:“在袁世凯称帝以前,蔡锷由北京秘密逃回云南,他凭借着以前在云南蓄积的革命力量和他本人的政治威望,在云南发动护国讨袁起义。”[6](P7)可见,蔡锷宽厚的为人态度,是他成就“重九”起义和反袁护国战争伟业极为重要的因素。

二、为官清廉

对于清王朝的腐败,蔡锷是深有感受的。辛亥革命以后,他在《滇省光复始末记》一文中说过:“清廷腐败,秕政杂出,陷国家于危险,置生民于涂炭。有志之士,群深愤懑。为国计民生,不能不将清廷倾覆。”[4](P427)清王朝的灭亡,使蔡锷深深认识到腐败的严重危害性。在广西任职期间,他撰写了“澹泊明志,夙夜在公”的自勉联置于寓所,既为鞭策也为警示。[8](P1239)他在短暂的一生中,认真恪守了这一诺言。

唐希抃在《回忆蔡松坡先生创办广西陆军小学》一文中,谈及蔡锷在担任广西陆军小学总办时不徇私情的往事。唐希抃的父亲和叔父与蔡锷是家乡故交,其叔父还与蔡锷是少年时代的同学。1907年,唐希抃因这一层关系前往广西报考陆军小学,由于路途耽搁而误了考期,故请求蔡锷帮忙获得入学资格。蔡锷跟唐希抃说:“限于部章,不能通融。”也就是说,不能违反学校招生规章而徇私情。唐希抃按照蔡锷的意见:“等到第二期我才考入广西陆小。”[4](P149)

1911年,在昆明“重九”起义胜利以后,原由朝廷拨款和内地省份协饷的边防军费均停止了拨发。可是,云南不仅边防依旧,滇军还先后援川、援黔、援藏,故军费有增无减,财政十分困难,蔡锷是以廉洁的政风维持云南军政管理开支的。谢本书在《蔡锷传》一书中介绍,辛亥革命以后任云南都督的蔡锷,采取一系列新举措整理财源,节俭开支。一是两次带头减低官员薪金:第一次是1912年1月,都督由600元(两)减为120元(两),副都督由400元(两)减为120元(两),正副都督薪金拉平;第二次是1912年6月,原薪60元(两)以上者均减为60元(两),原薪60元(两)以上的中高级官员薪金拉平。二是严明纪律,令行禁止,如规定“非星期日不得宴客”,警察厅长违之,并向蔡锷发出了邀请。蔡锷在收到的请柬上批示:“违背功令,罚薪半月。”此后无人再敢违令请客。由于蔡锷带头廉洁奉公,且多措并举,1912年(民国元年)的云南财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还节余20万元。[5](P41-43)时任云南省财政厅长的袁家普在《蔡公遗事》一文中,回忆蔡锷主持滇政时说:“各项军费、政费亦皆至于减无可减,节无可节。是以元、二年以来,不惟中央未曾协济云南,云南反协济中央数十万元,而云南政事当行者亦均行之,并未停滞。蔡公在滇都督任内两年,除每月之60元薪俸外,并未支用公费。其公馆之食用费每日限用小洋二角,其律己之严,可见一斑矣。”[8](P1458)

蔡锷在担任云南都督期间的廉政故事还有很多。例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中国封建社会已经相沿成习。蔡锷在云南做了这么大的官,沾亲带故的人谋个差事似乎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于是,家乡的蔡姓和其夫人刘姓两家20余人,来到昆明求蔡锷安排工作。刘姓亲友刘肇泮对蔡锷说:“他们远道而来,工作不分大小高低,你总得安插。”蔡锷对刘肇泮说:“五哥,我知道你喜欢游山玩水,你在这里游览一两个月是可以的,我是欢迎的。其余的人我实在不能安插工作,叫他们赶快回湖南去,我帮助他们解决旅费,不要在此久留。”[9](P31-32)情到话到规则不能违,众亲友也就通情达理地离开了昆明。再如,1913年9月,蔡锷在奉调进京离滇时,“先是滇人欲为建立生祠”,被蔡锷坚决制止;后云南省议会议定赠送法金30000元,蔡锷又坚辞,议会亦坚持,出于礼节,蔡锷接受5000元以偿还债务及资助湖广会馆等。[10](P16)

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在北京任职期间,蔡锷清廉依旧。蒋百里在《蔡公行状略》一文中说:“身兼督办、参政、将军、办事员等差,循例得俸月可入5000元,公悉任其事而辞其俸。”[8](P1463)也就是说蔡锷有多份兼差,虽工作照做,但薪金绝不多拿。

护国战争伊始,袁世凯下令查封蔡锷家产。据《蔡松坡先生年谱》记载:邵阳县知事陈继良查验后回复:“查锷本籍无一椽之屋,无立锥之地,其母现尚寄食其乡人何氏家,实无财产之可查封云。”[10](P26)几句话勾画了蔡锷清廉为官的形象。无财产可查封的蔡锷当时虽已重病在身,但在四川前线仍坚持与士兵同艰共苦。梁启超在《护国之役回顾谈》一文中如是说:“蔡公四个月里头,平均每日睡觉睡不到三点钟,吃的饭是一半米一半沙硬吞,他在万分艰难,万分危险中能够令全军将官兵卒个个都愿意和他同生同死……到后来,他的军队几乎连半饱都得不着了,然而没有一个人想退却,都说我们跟着蔡将军为国家而战,为人格而战,蔡将军死在那里,我们也都欢欣鼓舞地死在那里。”[4](P239)这就是反袁护国战争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精神动力。

反袁护国战争结束以后,北京政府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蔡锷到任仅十余天即离开成都赴日本治病,百姓依依不舍一代清官离去。梁启超在《护国之役回顾谈》一文中描绘:“四川人烧着香拦着路不准他走。”[4](P243)

蔡锷于1916年9月抵日本福冈大学医学院治疗,终因护国战争拖延过久致使病情严重恶化,于当年11月不治身亡,逝世时不满34岁。他在临终遗嘱中的“锷以短命,未克尽力民国,应为薄葬”[8](P1236)的表述,至今读起来都令人动容。蔡锷逝世以后,唐继尧在致黎元洪电中感言:蔡锷“身后萧条,不名一钱,老幼茕茕,言之心痛”[8](P1440)。蔡锷清廉为官,舍命护国,践行了“澹泊明志,夙夜在公”的诺言,深深感动了国人。北京政府追授蔡锷上将军,拨专款治丧并举行国葬。[5](P151)

三、为国忠诚

1897年10月,谭嗣同等在长沙发起设立湖南时务学堂。16岁的蔡锷入学时务学堂,梁启超任教于时务学堂,从此二人结下师生之缘。[5](P6)蔡锷在时务学堂接受了新式教育,接触了变法思想。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殉难京城,梁启超亡命日本。1899年7月,蔡锷应梁启超的邀请,赴日本求学。不久,蔡锷随唐才常回国参加在汉口发动的武装起义,唐才常在起义失败以后不幸被捕就义,蔡锷随后重返日本。1900年10月,蔡锷在《清议报》上发表《杂感十首》,其中第二首为:“前后谭唐(谭:谭嗣同,唐:唐才常——引者)殉公义,国民终古哭浏阳(谭唐均为湖南浏阳人——引者)。湖湘人杰销沈未,敢谕吾华尚足匡。”第十首为:“而今国士尽书生,肩荷乾坤祖宋臣。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8](P9)这两首诗表明,蔡锷从此下定了救国救民的决心,并为此投笔从戎,也就是在这时改名“艮寅”为“锷”[5](P6),开始了为国尽忠的人生历程。1902年2月,蔡锷在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发表《军国民篇》一文,主张军事救国。他说:“居今日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8](P15)为国为民忠心可见。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后,蔡锷等在昆明领导云南新军发动了“重九”起义,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云南(10月30日)是与湖南(10月22日)、陕西(10月22日)、江西(10月23日)、山西(10月29日)等省最早响应武昌首义的省份,[11](P402-403)有力地支持了武昌新军的义举,迅速扩大了革命力量和影响。在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有论者认为:“蔡锷亲自组织和领导的昆明‘重九’起义的功勋是伟大的,……是对正在武汉进行艰苦卓绝保卫战的谭人凤、黄兴一个有力的支持,也是对全国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有力推动。”[9](31)

蔡锷忠诚为国,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在袁世凯称帝,近代中国的历史有可能发生重大逆转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发动和领导了反袁护国战争,赢得“再造共和”之誉。

在《护国之役杂谈》一文中,梁启超在谈到蔡锷发动和领导反袁护国战争的动机时说:“眼看着不久便是盈千累万的人颂王莽功德,上劝进表,袁世凯便安然登其大宝,叫世界看着中国人是什么东西呢?国内怀着义愤的人虽然很多,但没有凭籍,或者地位不宜,也难发手。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他得过,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4](P236)1915年11月,蔡锷在离开天津赴云南时与梁启超约定:“成功呢,什么地位都不要,回头做我们的学问;失败呢,就死,无论如何不跑租界,不跑外国。”[4](P238)由此表明,蔡锷发动和领导反袁护国战争,纯粹是为国为民的义举。

事实正如梁启超所说的,蔡锷以生命作为代价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在云南发动反袁护国战争时,蔡锷已经重病在身。朱德回忆在战前见到蔡锷的情景时说:“蔡锷起身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大吃一惊,说不出话来。他瘦得像鬼,两颊下陷,整个脸上只有两眼还闪闪发光。”蔡锷决定亲自率部队前往四川作战,并且担任第一军总司令。朱德劝说蔡锷:“你不能带队去啊!你有病,要送命的。”蔡锷态度坚决地说道:“别无办法,反正我的日子也不多了,我要把全部生命献给民国。”[4](P46-47)1915年12月31日,蔡锷与唐继尧等在昆明发布《致各省将军巡安使等电》,宣布护国军的最终目的是:“与全国民戮力拥护共和国体,使帝制永不发生。”[8](P861)为了使国家不至于从民国退回到帝国,蔡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遏止了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可能发生的大倒退。毛泽东所论“辛亥革命以后,谁要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12](P346)一语,与蔡锷舍命护国所做出的贡献也是密切相关的。

蔡锷逝世以后,孙中山撰写的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5](P151)就是说蔡锷与班超、马援一样,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记忆。此外,时人对蔡锷多有“再造共和”的赞誉,以下举两例予以证明。云南省议会的挽联:“南滇树帜北伐兴师两次造共和惟公实元勋第一;西蜀洗戈东瀛採药片帆终不返何处觅国士无双。”[2](P39)唐继尧在纪念碑铭文中写道:“蔡公锷卒,国人以公再造共和劳苦功高请以国葬。”[2](P41)

1920年,陈独秀在《欢迎湖南人底精神》一文中,引杨度语“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极赞近代湖南人的精神,并以王船山、曾国藩、黄兴、蔡锷等人的生平事迹予以说明。他对蔡锷的评价:“蔡松坡带着病亲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战;他们是何等坚韧不拔的军人。”[13](P480)一代甘于牺牲、忠于国家和人民的将军形象,在陈独秀笔下熠熠生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先贤之功。1951年,毛泽东主席向蔡锷家属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证书表述:“查蔡锷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除依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卹金外,并发给此证以资纪念。’”[14](P271)1956年,岳麓山蔡锷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P466)196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撰写了《辛亥革命回忆》一文。他在文中评价:“蔡锷虽然不是同盟会员,也从来不公开和讲武堂来往,可是他却是一个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人,暗中和同盟会保持着联系。”朱德还高度评价了蔡锷发动和领导云南“重九”起义和反袁护国战争的历史功绩。关于反袁护国战争,朱德指出:“由于蔡锷的首义,和各省的相继响应,袁世凯终于在全国人民反对之下,被迫取消帝制。”[6](P7)1981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胡耀邦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论及“在辛亥革命时期,许多爱国志士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行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时著名的风云人物”点到的33人中即有蔡锷。[16](P320)1981年12月,胡耀邦在会见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中又指出:“蔡锷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参加推翻袁世凯的斗争,确实立了大功。”[16](P338)正如梁启超在《护国之役回顾谈》一文中所说:“蔡公死了吗?蔡公不死……精神变作百千万亿化身。”[4](P244)今年是蔡锷逝世100周年,一个世纪的历史证明,人世楷模蔡锷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1]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刘达武.蔡松坡先生遗集(12)[M].邵阳:蔡公遗集编印委员会,1943.

[3]李宗仁,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上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4]田伏隆.忆蔡锷[M].长沙:岳麓书社,1996.

[5]谢本书.蔡锷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6]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辛亥革命亲历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

[7]彭大成.中西冲突交融中的湖湘文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8]蔡锷著,曾业英编.蔡松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9]王奇郎.“再造共和”的风云人物蔡锷[J],邵阳文史,2011,(40):26-38.

[10]刘达武.蔡松坡先生遗集(1)[M].邵阳:蔡公遗集编印委员会,1943.

[11]《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

[14]袁泉.我和外公眼中的蔡锷将军[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5]黄自荣.湖南与辛亥革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16]胡耀邦.胡耀邦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Ethical Paragon —— Cai E

CHEN Shao gui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China)

In the short life of Cai E, besides his generosity, incorruptibility and loyalty, he launched and led Yunnan “Chong Jiu” uprising after the Wuchang first uprising in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he launched and led the Republic-defence war against Yuan Shikai regardless of his own safety when Yuan Shikai would declare himself a new emperor and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was going to be reversed. Therefore, Cai E can be worthy of the title as an ethical paragon.

Cai 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the War Against Yuan Shikai; ethical paragon

2016-08-21

陈邵桂(1956—),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工业大学教授。

K825.2

A

1672—1012(2016)05—0018—06

猜你喜欢
蔡锷辛亥革命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少儿蔡锷》讲述励志故事
蔡锷与樊锥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在军事上的成功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