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德育:中职德育的理念与方法

2016-04-13 10:4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郑 富 兴

(四川师范大学 a.教育科学学院,b.民办教育研究中心,成都 610066)



工作德育:中职德育的理念与方法

郑富兴a,b

(四川师范大学 a.教育科学学院,b.民办教育研究中心,成都 610066)

摘要:审视当前中职德育实际,明确当代中职学校需要什么样的德育理念与方法,是亟需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当代中职德育的价值需要站在大国崛起需要大国制造的精神基础高度上来加以认识。基于中职生道德发展的双重性,当代中职德育应以社会主义工作伦理为核心内容,以工作德育为教育理念,采取营造具有规范引领作用的工作环境和基于反思与批判的个体意义建构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职场、从外部价值到内在世界观的平衡发展。

关键词:工作伦理;工作德育;中等职业学校

201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职教新政策一起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充分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新精神、新要求以及各地各校德育实践的创新性举措,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开展、评价和实施提出了比较有针对性的指导。但是,该大纲并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现代性,也缺乏主导的教育理念,使得大纲提出的德育内容宽泛随意,德育途径松散割裂。这些同样也是当前中职德育研究和实践存在的问题。当前学校德育既要考虑德育内容的特殊性,更要考虑德育主体的道德发展特性以及所在社会的总体特征。因此,重新审视当前中职德育的实际,明确当代中职学校需要什么样的德育理念与方法,是亟需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德育的国家意义:大国制造的精神基础

一般认为,中职德育的价值在于为各行各业培养认真负责的员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规定的德育目标为:“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责任”成为大纲的高频词。有观点认为,中职德育的价值还在于帮助中职生重生,即帮助他们祛除不良习气,重新焕发生命力。中职生的社会印象一般都是负面的,如抽烟喝酒、暴力攻击、沉迷网络、厌学散漫、早恋等等。因为“几乎所有的中职学校学生都是中考落榜的考生”[1]8,中职德育实质是差生教育。

上述关于中职德育价值的认识都是针对学校和社会行业而言,这也无可厚非。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却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中职德育对于党和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本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在德育目标上规定,“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德育内容的第二大块就是“中国精神教育”,这些表述清楚地揭示了新的中职德育大纲要求中职德育要有鲜明的国家意识。因此,重新审视当前中职德育实际,必然要重新认识和理解我国中职德育的国家意义,尤其是在“大国崛起与大国制造”的关系背景下来进行认识和理解。

中职德育的国家意义在于为中国产业发展提供精神基础。2014年春节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中国游客大量购买日本马桶盖导致断货”,这一行为折射出的是一个国家的制造业问题,即中国制造质量不如日本制造[2]。一直以来,中国制造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价廉质次的代名词。产品的质量源自制造业工人的技艺和素质,而这正是日本制造的强项。世界上有两个民族是最严谨、最认真的,一个是德国,一个是日本。德国工人的认真敬业闻名世界,当然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也闻名世界。2014年3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德工商界举行的招待会上说道,中国需要“德国质量”,因为“德国商品的品质离不开发达的科学技术的支撑,离不开一大批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能工巧匠的辛勤劳作,甚至可以说离不开德国这个国家的体制机制,……而在众多因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德国精神,是求实、认真、敬业、严谨、诚信的德国精神”[3],德国质量源自这种德国制造的精神基础。管理学者汪中求提出中国制造业发展需要工业精神。他认为:“工业化必须以工业精神作为支撑。如果仅仅引进工业技术或成果,而抛弃了蕴含其中的工业精神,或者用农业思维来运作工业化,那么孕育出来的工业集合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有魄无魂的工业化的形成也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化时代的真正到来。”[4]5何谓工业精神?“具有工业精神的生产者,对待消费者应当永存敬畏之心,绝对不能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绝对不能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而是要确保流通到市场上的产品都是精品;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应当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利益的诱惑,将‘十年磨一剑’、‘一生做好一件事’作为自己的选择,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愿意在人才方面进行长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真正的工业化人才;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对员工,特别是生产一线的员工,倡导的是孜孜不倦地对手艺的专注、产品的专注,像瑞士钟表匠一样的精神……。正如文化之于人一样,工业精神对于工业化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灵魂”[5]。其实,根据德国、日本、瑞士这些国家的工人的行为态度,这种工业精神不难理解,大致包括认真、敬业、合作、服从、韧性、契约精神等。工业或者制造业所需要的这种精神,正是大国崛起背景下大国制造所需要的精神基础。“大国制造”的不仅是工业产品,也包括第三产业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没有这种精神基础,中国很难成为制造大国或者制造强国。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激烈,国民素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中低层技能人才的素质。试想,一支缺乏这种工业精神的工人技术队伍能够支撑起一个国家庞大优质的制造业吗?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训练,更是现代产业发展所需的工业精神的塑造,后者正是中职德育的国家意义,而这些工业精神正是大国崛起背景下中国中职德育不可忽视的要素。

二生活、工作与中职生的道德成长

中职德育的规划和实施不仅要关注国家与行业发展的外部要求,还要关注个体发展的内部需求。当前中职德育处于一种“危机—回应”的被动状态,很少面向未来,依据中职生的道德发展特点对中职生的道德成长做出主动思考或预先规划,亟为需要。中职生道德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这一问题很少为人所关注。

与高中生相比,中职生的道德发展具有双重性:既有时间维度的发展,体现了中职生道德发展的普遍性,也有空间维度的发展,体现了中职生道德发展的特殊性。一方面,中职生的道德发展与高中生一样,处于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即从“起飞”向“未来”的过渡。一般认为,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是“起飞”,处于心理断乳期,属于情感主导;而高中生的年龄特点是“未来”,开始面向社会、外界,属于理性主导。从初中阶段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处于从情绪主导到理性主导的过渡阶段。这一过渡时期属于中职生的精神更年期,逆反产生于这一时期是必然的。当然,这种精神发展具有个体差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空间上,中职生的道德发展还处于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阶段。从初中“起飞”之后,中职生与高中生飞向了不同的社会方向或者发展轨迹。中职生脱离了升学轨道,进入了就业轨道,走向社会与职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让他们从一名初中生转变为一名职业人,从一个懵懂少年郎逐步成长为一个成熟社会人。“工作”、“职业”开始进入他们的人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划都是他们要接触的东西。中职生的生活空间不仅有日常生活,更有属于非日常生活的工作。他们不仅要考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更要考虑在工作与职场上如何为人处世。

中职生道德发展的这一双重性特征使得中职生的道德成长“复杂且关键”。任何一个中职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压力。一项关于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的调查研究显示,在学习、成长、生活和职业等维度,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性,他们在学习方面兴趣不足、缺乏动力,职业认知程度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高,而在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又明显好于普通中学生[6]。这一调查结果说明,中职德育的任务、内容比普通高中的德育工作更加复杂多样。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职场,兼顾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发展,成为中职德育的重要目标。

与高职生相比,中职生道德发展的这种平衡性表现为一种过渡性,呈现出一种发展中的平衡与平衡中的发展。一种观点认为,中职生与高职生的道德发展差别处于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因此,中高职德育衔接就是实现“习俗水平”向“后习俗水平”的转变[7]。柯尔伯格大致把15岁以后作为后习俗水平,但是他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都处于习俗水平[8]122。这些观点有助于理解中职生与高职生的道德发展差异。从时间维度来看,中职生的道德发展不仅在道德认识上处于习俗水平的反复摇摆状态,还存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平衡协调发展问题;高职生则处于理性主导阶段,以及从习俗水平向后习俗水平的过渡阶段。从空间维度来说,中职生与高职生的道德发展兼顾生活与工作的关系。处于习俗水平的中职生关注着职业的特殊性,而处于后习俗水平的高职生则强调超越职业的特殊性。相应地,中职德育强调职业人所需的组织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理性,而高职德育还要努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理性。

三工作伦理与中职德育内容

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来看,当前中职德育内容大致有普遍道德、学校规章、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这四种类型。中职德育内容的多样化,既是大德育的体现,更是中职生直面社会与职场的要求。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里,如何处理这些不同的具体规范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确定中职德育内容的重要任务。

基于中职德育的国家意义和中职生道德发展的双重性以及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中职德育的内容应以社会主义工作伦理为中心,整合其他道德规范类型,形成一套中职学校德育所需的核心价值与规范。

工作伦理是指职业人在工作过程中人际交往遵循的原则,其范围既包括工作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人的工作观、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的问题[9]。有研究者也把工作伦理界定为:经济生活中的行动者对于为何从事职业工作(工作的意义和动力何在)以及如何从事职业工作(工作的规范和约束何在)的价值判断或态度[10]。这一定义把工作伦理分为“意义”和“规范”这两个维度,而且意义维度比规范维度更重要。工作伦理中的意义维度就相当于“工作观”。为什么人们要工作?工作的意义何在?这些工作观所探讨的问题决定了具体规范的有效性。在日常生活中谈到工作伦理时,人们一般想到的是“艰苦奋斗、勤奋努力、爱岗敬业、服务社会、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等价值词汇,这属于规范维度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

工作伦理是来自西方新教伦理的一个概念或者伦理类型,也是西方现代工业精神的体现。工作伦理具有宗教底蕴。例如“敬业”的“敬”,本身就是一种宗教般的情感。“工作是美德”是这种新教工作伦理的核心思想。工作被西方新教理解成责任的“天职”,这构成了早期资本主义文化的根基。所谓“天职”即是指工作是上帝的意愿,尘世中的人辛勤工作是获得自我救赎的途径,因此从事某项职业亦即工作就成为一项荣耀的事业,而工作成为个体人生价值的意义所在[11]。这是新教徒的工作观。这一工作观衍生出新教徒的节俭、自制、严谨、认真等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就是今日德国制造、日本制造中体现的严谨、认真等价值规范,也是中国产业发展需要的工业精神。

为什么要以工作伦理为核心来梳理中职德育内容里不同类型的价值规范?中职生的教育已经面向工作世界。中职生走向社会与职场需要中职德育帮助学生建立起与工作的联系,工作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个人生活与家庭生活,中职生道德发展具有兼顾工作与生活的双重性。基于工作的伦理与基于生活的道德之间的冲突只有在工作中才出现。从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来看,谈工作伦理必然引出生活中的普通道德。中职德育内容的多样化需要梳理适用社会和职场的工作伦理、适用日常生活的普通道德、适用学校的学校规章、适用公共领域的公民道德之间的关系,适用边界要清晰界定,使之相互协调,不致相互割裂、互不相关甚至相互冲突。这些割裂、脱节、冲突既然因职业道德和工作伦理引出的,其解决也因处理普通道德等规范与工作伦理的关系而得以解决。因此,工作伦理成为联接中职德育大纲提及的不同类型的道德内容的重要枢纽。换句话说,工作伦理是中职德育内容里不同类型的道德规范与价值的连接点。

我国中职德育内容里的工作伦理是一种社会主义工作伦理。根据工作伦理来重新梳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中诸内容的关系,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工作伦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中国精神为精神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工作伦理肯定了大纲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的地位,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地位。

在意义维度上,社会主义工作伦理凸显了中职德育的精神基础。如前所述,中国产业发展需要中职德育培育工业精神。其实,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工业也具有这种精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主义工作伦理的内涵为绝对服从、甘于奉献[12]14-15。集体主义工作伦理正是通过与国家建设相联系,让工人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能够在社会结构中通过个体工作获得一种认同,这种认同与身份等级制度有关,即工人、农民由社会底层获得了社会的价值肯定[13]35。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集体主义工作伦理遭遇了意义危机。这种意义危机在于人们向个体内部寻求工作伦理的意义,不像早期工作伦理把其意义来源与外部社会情境(国家、集体等)或者超验结构(宗教等)联系起来。个人工作失去了与外部社会情境或者超验结构的联系,个人对工作本身亦无兴趣,很容易产生一种意义危机。没有了意义,规范也就失去了基础,工作伦理也随之瓦解。祛魅的工作伦理注定要在现代世俗社会中寻找精神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关于“德育内容”提出了理想信念教育(包括中国梦教育)和中国精神教育。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大国崛起、人民幸福。这正是要赋予工作以意义。在各行各业工作中,这又体现为对民族和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因此,中国梦教育和中国精神教育成为社会主义工作伦理的内容。

在规范维度上,社会主义工作伦理强调了一种平衡的关系思维,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协调、合理的功利主义与社会主义奉献伦理的关系统一、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统一[14]32。传统集体主义工作伦理强调奉献与服从,但是在今日价值多元社会,当代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职业选择的自主意识、功利意识不断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上述个人主义倾向有着矫正的作用,通过这八字规范使个人与集体的失衡关系再次平衡。另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五项基本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也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工作伦理的规范的一种表达。

有人说,现阶段各行各业千差万别,各有各的价值规范,社会主义工作伦理不可能涵括进去。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工作伦理是统领的核心,这只是清理出中职德育内容规范体系的第一步。中职德育的内容还包括学校规章、公民道德、普遍道德。这些不同类型的价值规范里,只有学校规章与工作伦理中的职业道德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学校,其学校规章自然各不相同。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其职业道德规范也是各不相同。如何以社会主义工作伦理整合其他道德规范类型,形成一套中职学校德育所需的核心价值与规范呢?这需要具体实施德育工作的学校,首先在全校乃至社区、企业形成一套以社会主义工作伦理为核心的共同价值规范体系,作为中职德育内容。

四中职德育的理念:工作德育

中职教育面向工作的特点要求中职德育要改变知识化倾向,以职业活动或工作为主要德育途径,工作德育就成为中职德育的重要理念。

工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活动。理解工作不可避免地要牵涉到劳动这一概念。我们平日里的生活用语并没有很好地区分工作与劳动。汉娜·阿伦特对此做了词源学的概念辨析。她引用了洛克的区分:“我们身体的劳动和我们双手的工作”。这两个词的区分在古代一直被忽略,原因在于传统观念里劳动是低贱的。对劳动的蔑视最初源于摆脱生存必需性而追求自由的强烈渴望,因为劳动意味着被必需性所奴役,劳动是为了物性的生存,是对生命的消耗,不具有生产性[13]62。劳动与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劳动强调体力的付出,工作则侧重脑力的创造。工作与劳动的区别不是智力高低,而是目的差异。劳动的目的体现为生存的需要,那就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脑力劳动也是一样,目的都是获取维持生命所必须的钞票。而工作的目的却是指向一个持久存在的物品(也可以是虚拟的,比如思想的作品),这种物品一旦产生,即具有其本身的价值,并独立于人存在。工作创造了人文世界,是个人力量和价值的体现,“它不仅带来自我确信和满足,甚至成为整个生活中自信的源泉”[13]108。与劳动相比,工作无疑具有积极的价值。

工作德育是在工作之中、通过工作、为了工作的德育。首先,中职德育的“在工作之中”把工作视为中职德育的途径,是指把学习视为工作,工作视为学习,在这种“学习化工作”和“工作化学习”中认识、理解和体验工作伦理,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处理工作伦理与普通道德、公民道德的各种关系或矛盾。这是“教学是德育主渠道”在中职德育实践的体现。这里的工作既包括学校里的专业学习,也包括校外的专业实习和兼职工作。以工作来审视学生生活,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习就是学生的工作。中职生的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更是学习谋生与学习生活。德育是一个要从点点滴滴抓起、时时处处进行的活动。作为工作的学习与真实职场环境里的工作自然而然成为社会主义工作伦理的培育场所与检验场所。例如,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内仿真实训中强调工作方面的价值规范、工作态度、工作观。因此,中职德育要贯穿中职学校内外专业学习与训练的全过程。

其次,“通过工作”实施中职德育,把工作视为中职德育的手段。工作本身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和伦理意涵。如上所述,工作创造了有意义的人文世界,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而工作伦理更是把工作视为美德。与劳动相比,工作更适合作为教育的手段。一些中职学校也强调劳动课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有人重新解释了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教育是追求自信、自尊和自重的解放过程[14]。这实际就是用工作来替代劳动,赋予劳动教育以新的意义。从德育实践来看,工作作为德育手段,更受学生的欢迎。一位中职学校的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服务群众、办事公道的含义和诚实守信的意义,组织个别班级参加了企业岗位的见习活动,把一些学生安排在科技馆、政府机关、磁悬浮公司见习,主要从事接待服务工作。结果,“一个月的培训岗位见习结束后,学生们都说收获颇多,带教师傅的严格、客户的百态等等,引发他们内心对美好职业道德的真诚赞美和对不良职业道德行为的强烈谴责。这样生动的教育也使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强化了职业道德意识”[15]。这种通过工作的德育无疑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最后,中职德育“为了工作”把工作视为中职生发展的前景。中职德育面向未来的工作,既要让中职生适应未来社会职场和职业发展的要求,也要超越当代社会职场对中职生发展的约束,即从劳动走向工作,在展现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价值的同时,通过工作促进人的完善,即“为了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工作德育把工作与人的发展和完善联系起来。工作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是对人的潜能的挖掘。工作的意义是在人与自然之间创造一个人为的世界。职业教育不是培养学生对物性生活的接受,对劳动的痛苦的容忍——那是对人性的贬低,而是为了展现人性的光辉、为了“为了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而去创造一个美好世界。这不仅仅是中职德育的意义所在,也是所有教育的价值追求。

中职德育“为了工作”非常重要。它体现了与当前通过让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工作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不同之处,凸显了社会主义工作伦理的“意义之维”。一方面,中职生由于起点低,就业层次低,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自我评估过低,视之为劳动的居多,而视之为工作的很少。“社会主义工作伦理”要求中职生一方面把自己的职业活动视为工作,是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把自己的职业活动与“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有机结合起来,与社会发展趋势联系起来,为自己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工作前景。

五规范引领与工作德育的工作环境营造

工作德育的全面展开必然营造出一种中职生道德学习与实践的工作环境。工作德育的“在工作之中”、“通过工作”要求中职德育实践把学生的活动空间建构成一种覆盖学校、社区与职场的工作环境。这种工作环境是中职生生活与工作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

这样一种工作环境本身就要体现社会主义工作伦理及其与其他道德规范的关系。中职生面临着学校纪律、普通道德、职业道德、公民道德四种类型的道德规范,他们如何处理这些内容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如何判断与选择,这是工作德育建构一种相应的工作环境时必须回答的问题。因此,针对学生面临的多样性规范,中职学校德育的工作前提是确定一套共识性的价值规范。从操作层面来看,这是一个通过讨论、选择达至共识的过程,类似于“优选法”。例如,首先,学校领导组织在学区范围内进行调查“当代和未来中职生应该具有哪些品格”或“学校德育应该教什么”等问题,征求各个企业组织、专家学者、行政官员、学校教职员工、家长和学生的意见;然后,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从以上调研结果中进行筛选,重复得多的规范作为候选内容;接着,针对这些内容,在教育部门的领导、企业代表、专家、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代表中进行论证和验证。这一过程是在学校师生员工中培植一种社会主义工作伦理的过程。营造中职工作德育所需的工作环境的过程就是围绕这一共识性的价值规范,把学校、家庭、企业和社区的所有因素整合起来,形成中职德育所需的工作环境。当然,这种整合需要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与组织、领导机构、人财物基础。

作为工作德育的工作环境是一种控制和净化的环境。“控制”是指工作德育实践营造了一种具有规范约束性的工作环境。这一工作环境体现了中职德育对学生的道德要求。这种控制体现了工作环境的“规范引领”的特征。工作德育营造这种工作环境,对中职生起着规范引领或者道德监控的作用。“净化”是指在营造工作环境过程中,确立核心价值规范,排斥其他类型的工作伦理或价值规范。通过确立一套以社会主义工作伦理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形成一种共同意识。一旦确立了这一共同意识,它便存在于学校内外的所有活动、制度、生活、工作之中,具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普遍有效性。工作德育实践要求所有教职员工、校外职场人员都要贯彻以社会主义工作伦理为核心的这些价值规范的意向,旨在使学生在工作中理解、体验和行为,进而认同这些工作环境中的价值规范,形成与职场相应的品格特质。

工作德育营造的工作环境是依据中职德育的目标、内容、原则人为建构的德育网络结构。工作德育的规范引领教育方式,是一种整体构建的德育路径。工作德育营造的这种横跨学校、家庭、社区与职场(企业)的工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杜威曾说:“道德教育集中在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这个概念下,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16]5工作德育并不是单个老师对学生的教导,真正具有道德教育力量的是工作环境这一德育网络结构。工作环境的暗示与导向作用正是规范引领得以实现的工作德育机制。

六意义建构与工作德育中的反思与批判

规范引领体现了工作德育的外烁性。在职业学校建构一种共同规范引领的工作环境,甚至把校内外、虚拟与现实的空间都囊括其中,这听起来就让人窒息和绝望。人的自由天性以及对自由、幸福、快乐等美好价值或自己能够想象的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继而引发逃离窒息的现实,迟早会摧毁外铄途径圈起来的人为世界。道德与道德教育只是手段,幸福、生命、信仰、至善等才是目的。道德是为人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而不是人类社会和人为道德而存在。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培养道德的人,让人习得道德,它还要让人学会追求理想的生活,过有价值、有意义的美好人生。否则,工作德育必然陷入意义危机。

道德学习不仅是环境塑造的结果,也是个体自主选择与建构的结果。在强调工作德育的工作环境及其核心价值与规范塑造的同时,更要考虑学生对它们的认识、认可以及认同,可能会遇到学生的反对、批判、抗拒与抵制,动态平衡地把握工作德育中的工作环境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作伦理的意义维度要求工作德育更需重视学生内在的意义建构。学生的主体性、道德良知、内在世界与外部环境的规训之间的关系必然要进入学生道德成长中来,规范引领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建构意义之上才有根基。

工作德育中的意义建构是指中职生对工作德育所营造的工作环境所蕴含的价值规范要求做出个人的反思与批判,进而形成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在外部价值规范要求与个人生活和工作之间形成真实而顺畅的联系。所谓“意义”,是指幸福、生命、信仰、至善等这些终极价值或理想的人生或生活状态与各种类型的价值规范之间的联系。

工作德育建构意义是通过反思与批判来实现的。工作德育中的反思与批判,是让学生对自己以往的价值规范和既有工作环境的道德状况予以反思与批评,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在个人的生活与工作经历中产生意义,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

一般而言,引领、倡导的价值规范如果没有遭遇学生或其他人的质疑,反思与批判是不会发生的。只有在工作环境所倡导的价值规范遭到怀疑或冲突时,才会引发学生的反思与批判。这是工作德育建构意义的时机。工作德育的反思与批判的内容也相应地表现为一些价值规范的冲突,尤其是工作环境倡导的规范与个人内心认可的价值之间产生的冲突。

工作德育中的反思与批判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冲突。第一,职业教育的国家意义与个体的人生意义之间的关系。工作伦理在今日中国的意义危机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去魅的结果,而是个人的工作与国家等外部社会结构失去联系的结果。当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功利主义工作伦理与国家建设脱离联系产生了工人的意义危机,制造业的效率上去了,可是质量却下去了。尤其在今日消费主义时代,“生产者社会”转变为“消费者社会”,传统的工作伦理更是丧失了吸引力[17]2。从西方学者揭示的认真崩溃、娱乐至死等社会心态可以看出,工作德育在当代消费社会产生了意义危机。公平竞争、自主意识、追求效率、合作意识加强、务实精神等成为功利主义工作伦理的积极方面,但是享乐主义、诚信危机、自私自利、道德冷漠、贪污腐败等道德危机也随之而来。当前我们的职业德育仍在主张集体主义工作伦理,坚持讲“艰苦奋斗、勤奋努力、爱岗敬业、服务社会、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甚至还搬出了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等作为支持,以抗衡这些负面的道德危机。显然,这种意义危机是中职德育绕不开的问题。

第二,普遍道德、公民道德与职业伦理之间的关系。服从个人良知、公共利益还是服从组织规则是现代职场里的重要伦理冲突。这在汉娜·阿伦特对“艾希曼审判”的分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18]54-58。假如你的工作是刽子手,你如何看待你的工作伦理?遵循还是抵制?当你的工作是服务员,遭受客人辱骂或跪地擦马桶,你如何调整看待自己的自尊?这些都是工作德育中经常遇到的道德困境。

第三,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关系。对自己进入社会的担心、忐忑甚至有点恐惧是中职生的重要心态。中职生的标签给他们带来的压力与屈辱加剧了这种不稳定的情绪。中职生需要的是尊严、鼓励、承认。就现实来看,部分中职生缺乏上进心和远大志向。“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希望、愿景是中职德育的重要精神动力,也是工作德育的重要意义之源。如果说基于工作德育的工作环境营造强调的是目标,那么基于希望和前景的个人理想追求强调的是意义。“希望指向未来和理想,是美好生活的追问,这种追问是精神世界的自由遐想。道德教育应当有一个更大的景观,以衬托人的心灵世界和灵魂生活”[19]137。涂尔干曾深刻地表达对道德本质的认识,他说道德永远是一种理想,而且是一种真正的理想,因为道德就是人用理性去思考自己的存在方式,为人的生活寻找价值和意义[20]72。马卡连柯认为,前景教育在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人的生活的真正刺激就是明天的欢乐,在教育技术中,这种明天的快乐是最重要的工作对象之一”[21]313。前景教育是一种反思和批判,反思与批判的对象是希望与现实之间、过去与现在之间、不同规范之间的悖谬与矛盾。反思与批判就是对既有规范的应当应得进行论辩说服或者道德讨论和道德反思。

参考文献:

[1]孙爱军.论当前中职生德育现状及教育对策[D].烟台:鲁东大学,2013.

[2]王枫林,章卉,周夏林.一只马桶盖击中“中国制造”痛点?[N/OL].(2015-02-13).http://biz.zjol.com.cn/system/2015/02/13/020511479_01.shtml.

[3]贺承明.需要“德国质量”更需要“德国精神”[N/OL].[2014-05-14].http://www.cinn.cn/xw/chanj/315822.shtml.

[4]汪中求.中国需要工业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5]老范行军.中国需要工业精神——与著名管理学者汪中求先生的对话[J].人力资源,2013,(3):6-11.

[6]俞国良,侯瑞鹤,姜兆平,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的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2):34-37.

[7]杨斌,程时用.论中高职德育工作的有效衔接[J].贺州学院学报,2013,(6):115-118.

[8]魏贤超.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柯尔伯格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9]工作伦理[DB/OL].(2009-05-26).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8fc920100db1w.html.

[10]汪和建.经济秩序和工作伦理——转型期中国人面临的工作伦理的变迁与选择[J].社会理论学报(香港),2000,(秋季号):12.

[11]汤剑波.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工作伦理[J].天津社会科学,2013,(2):85-89.

[12]范宇.市场经济下工作伦理的转型与建构[D].长春:吉林大学,2007.

[13]〔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4]肖绍明,扈中平.重释劳动教育的人性意义[J].现代教育论丛,2013,(4):7-12.

[15]王金玲.从中职生需求出发探索德育教学新方法[J].成才与就业,2008,(19):32-35.

[16]〔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17]BAUMAN Z.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M]. 2nd Edn. London: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5.

[18]〔美〕汉娜·阿伦特,等.《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M].孙传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19]薛晓阳.希望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0]〔法〕涂尔干.社会学与哲学[M].梁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1]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罗银科]

Work-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Idea and Method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ZHENG Fu-xinga,b

(a. Faculty of Education, b. Research Centre for Non-Government Funded Educatio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two issues which should be solved immediately in an earnest and serious way, i.e., to consider the reality of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nd to clarify what idea and method should be needed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he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hould be viewed from spiritual height that 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 should be accomplished by the great power itself. According to the duplicity of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should mainly focus on socialist work ethics, with work-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as its education idea, and adopt the method of building a work environment for guiding and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self-examination and criticism. All aims at helping students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o develop from school to workplace and from external value to inner world evenly.

Key words:work ethics; work-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作者简介:郑富兴(1974—),男,四川隆昌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民与道德教育、多元文化与比较教育、教育伦理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公民美育研究”(BEA140075)。

收稿日期:2014-11-20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6)01-0100-08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
中等职业学校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初探
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