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作家群创作中的“城与人”主题探析——以周大新为例

2016-04-13 18:56刘彩霞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周大新变迁

刘彩霞

(信阳农林学院 文学与艺术教学部,河南 信阳 464000)



南阳作家群创作中的“城与人”主题探析
——以周大新为例

刘彩霞

(信阳农林学院 文学与艺术教学部,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南阳作家群是文坛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周大新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家之一。本文从“城与人”的主题入手,通过对周大新两部知名小说的分析,考察生存空间的变化给人的精神带来的影响,并以此揭示作家对当下社会生活弊病的深厚关切。

关键词:南阳作家群;周大新;城与人;变迁

南阳作家群是文学豫军的重要力量,也是地域性文学群落的典范,其中不乏优秀的现当代文学作家。周大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位从南阳盆地走出来的当代知名作家,一直致力于探究新时代下城市与乡村两种文明的撞击给身处其中的人带来的变化,并藉此挖掘人性嬗变的种种因由和情状。事实上,“城与人”的主题在众多南阳籍作家的笔下皆有充分的展现,这些作家都如周大新一般,虽然离开了南阳,但心中始终怀揣着南阳盆地的山水草木,那片土地和那儿的人们始终是他们挥之不去的精神家园[1]。本文即以周大新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为切入点,探讨作家是如何表现新时代下的“城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1城与人主题

从某个角度而言,文学史就是一部关于“城与人”关系的探讨史。此处的“城”并非指现代意义的“城市”(即都市),而是指人们生活的空间,它既可能是城镇,也可能是乡村。 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的名言“城内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所指的“城”与此类似,只不过他更倾向于心理空间的描述。

许多伟大的作家倾其一生都在建构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那些永远活在纸上的“城”:如福克纳和他的美国南方庄园、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等。周大新的这种文学的自觉意识也十分浓郁,正如北乔指出的那样,他一直在创作中营建“南阳盆地”,这一计划有着文化的整体构想和诉求[1]。生活在城中的人与城的关系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人的活动和生存轨迹构成了城的存在,否则城便是一座死城、空城;同样,城的变迁也影响了人的存在,那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人的行为选择无疑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城与人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在周大新的笔下也不例外。

2城与人关系之一:当现代引入传统

《湖光山色》是周大新的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作家着力塑造了暖暖这一颇具真善美高贵品性的女主人公形象。小说开场时暖暖便已置身落后贫穷的楚王庄村,在她风尘仆仆返乡的背后是北京这个现代大都会的巨大投影。暖暖作为打工者,曾经是北京某保洁公司的一员,这一人生经历暗示着她曾经接受过现代文明的洗礼,也为下文暖暖和丈夫改变人生的种种举措埋下了伏笔。因为见过一点世面的暖暖,有别于那些地地道道的楚王庄“土鳖”,所以才能在生活的逼迫下凭着天资和经验杀出一条血路。

作家详细叙述了暖暖和丈夫是如何从欠债全村到发家致富乃至成为楚王庄首富的,为了实现这一叙述任务,作家不惜在一开始将暖暖和丈夫的人生推入绝境,但正所谓绝处逢生,现实处境的艰难反而激起了二人与命运抗争的斗志。在由穷变富乃至带领全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暖暖可谓功不可没。小说开始她的那场婚事就显示了女主人公关键时刻的决断能力,可以说每一次转折关头的选择都是暖暖在推动着丈夫开田前进,从成立农家乐旅游公司到竞选村主任,无不如此。整部小说的乾卷都是在这种一路向前、凯歌高奏的氛围中进行的。正如《易经》中的乾卦象征的那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暖暖和丈夫奋发图强,一个成为农家乐旅游公司的总经理,一个竞选上了村主任,二人将钱与权全握在了手中。

小说从坤卷开始急转直下,此时暖暖与丈夫开田早不是当年那一对生活窘迫、感情上却恩爱非常的甜蜜小夫妻,钱权在手,人不可避免地起了变化,整个楚王庄也早在夫妻二人的带领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再不是当年那个缺吃少穿的落后农村了。整个坤卷才是作家叙述的重点,周大新想探讨的是当物质匮乏的时代已经远去,丰裕的物质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了什么?并不全然是幸福和喜悦,反而平添了许多烦恼和忧愁。第一个起变化的便是暖暖的丈夫开田,他给暖暖带来的伤害也是致命的。小说一开始作家便早借青葱嫂子之口埋下了伏笔,“这开田身上有一股狠劲”,这种狠劲用在对外拼搏上是优点,然而当他对内也发泄这股狠劲时,便是冷血无情。暖暖被前村主任詹石磴污辱的过往成了开田心里抹不去的痛,尽管暖暖是为了救他才不得已而为之,但狠戾的旷开田非但没有安抚比自己更委屈的妻子,反而将她痛打一顿后遗弃。事实上旷开田后来的独断专行和冷酷狠绝已经与他当年万分憎恶的前任村主任詹石磴毫无二致,他一步步走上了詹石磴的老路,最终也锒铛入狱,让自己落入了人生的崖底。起变化的还有楚王庄的其他人。当游山玩水、发展旅游产业的农家乐项目遭遇外来投资巨鳄的侵入,楚王庄便再也不是当年丹湖湖畔那个山青水秀的世外桃源了,资本的恶显露无遗,人的贪婪和欲望也赤裸裸呈现,旅游总公司蜕变为高级情色会所,村里的女孩子对卖身赚钱由鄙夷到向往,这一切都折射出钱的威力,也象征了“笑贫不笑娼”时代的来临。

在所有这些变化中,只有一个人没变,那就是暖暖。楚王庄的所有变化皆因暖暖而起,但事到如今一切却远远超出了暖暖的预料,楚王庄那些因传统糟粕和资本堕落相结合而沉渣泛起的浊流是暖暖始料未及的。周大新在暖暖身上赋予了他最美好的寄托和愿望,从始至终暖暖身上的真善美品性就没变过,尽管暖暖的人生几经磨难,但磨难反而更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小说结尾,暖暖连污辱自己的詹石磴都原谅了,她在后者生命垂危之际还送去了医药费。小说下卷命名为坤卷,暖暖的所作所为正如《易经》中坤卦的卦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湖光山色》是周大新关于城与人关系的一次深刻探讨,在这部小说中,周大新建立了一种模式即当现代被引入乡村后,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的变化。可以看到,这种变化有喜有忧,在物质荒芜一去不返的同时也伴随着道德良知的渐行渐远。暖暖是周大新倾力打造的完美形象,它折射出作家难舍心中最后一点美好情怀,然而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又有几个暖暖能抵得住呼啸而过的滔天浊浪而不随波逐流?!

3城与人关系之二:当传统进入现代

《21大厦》是周大新探讨城与人关系的又一力作。在这部小说中,保安小谭既是故事的叙述者、旁观者,又是亲身参与者。小谭这种一分为二的角色安排,一方面方便了作家叙事,另一方面也使主人公在见证了大厦中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后陷入了精神迷惘的境地,为他最终悲哀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21大厦》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北京这一现代大都会中某个高档商住两用大楼的命名,实际上“21”这一数字隐喻的是个时空概念,它象征了我们所生活的21世纪,在大厦中生活的各色人等正如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大厦就是一个光怪陆离的小社会的缩影。因此,从某个角度来看,《21大厦》中的生活情态尽管如此现实和写实,但这部小说却是一部关于现代生活的寓言。

如果说《湖光山色》中的暖暖是不得已从城市返乡的农村姑娘,《21大厦》中的小谭则是一个从乡村出发、积极寻求融入城市的有上进心的小伙子。小谭并非一下子从乡村迈入了城市,而是经过了在军队服役这一过程的历练,以优秀侦察兵身份退伍后闯荡城市的。小谭这一经历既显示了作为军旅作家的周大新对军营生活念念不忘的情结,也暗示了小谭身怀一技之长进入城市,试图以此在北京这个现代大都会站稳脚跟。小谭在21大厦中几经起伏,命运跌宕不已。先是因为侦察兵的优秀技能被派到最高层53层上班,这是21大厦的最高级住所;后又因抢劫案发生被惩罚性派到地下2层停车场,这是整个大厦最低级的所在;后又因立功被提拔,并被圈套式的安排到了43层。小谭的命运如此波折,从来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概因他只是一个 从乡下进城打工的小伙子,一切都身不由己,甚至连情爱亦如此。小谭与梅苑在地下2层结识,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梅苑与小谭本应是十分般配的一对情侣,可是梅苑在以非正常手段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之后,性情十分扭曲,反而成了压倒小谭最后一丝纯情的稻草。小谭最终选择像大鸟一样、以一种飞翔的姿态从21大厦顶楼跌落,既是满足自己当侦察兵时那个迟迟未能如愿的梦想,也与小说象征层面的意义有关。在小说中,每一楼层都出现过“黑雉”这一符号,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这种大鸟那阴郁之形神,给我的感觉是冷酷,是生存竞争,弱肉强食,它那强烈的飞翔欲,却又代表人类欲飞的情结,超越的向往。然而,欲飞,又飞不起来,人为肉身所限定,难脱物欲之枷锁。”[2]小谭最终实现了飞翔的梦想,却是以解脱肉身为代价,其悲剧结局令人扼腕。

如果说小谭是小说中首当其冲的悲剧人物,那么另一个更悲哀的人物就是梅苑。梅苑在人生起步阶段受到过来自异性的伤害,她踩着过往的痛苦经历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巅峰,终于住进了21大厦的43层。成功后的梅苑人性极端扭曲,她没有因为自己曾经的痛苦而善待别人,反而将曾受的侮辱加之在小谭身上。梅苑以为这种报复可以弥补自己曾经的付出,却不知她的所作所为将真正关心、爱护自己的人推远。在梅苑人生起步阶段的4楼餐厅,小谭给予过梅苑关键时刻的帮助和关心,后来尽管小谭极端厌恶和反感梅苑,但那是因为小谭一直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不愿眼见梅苑一步步走向深渊。在21大厦这个人性之恶凸显的小社会中,小谭是唯一真正关心梅苑的人,却也恰恰是梅苑伤害最深的人。梅苑在物质丰裕之后,付出的是精神扭曲和再也不会快乐的代价,其所得所失发人深思。

参考文献:

[1]北乔. 作为平民的写作——周大新论[J]. 扬子江评论,2011(3):26-36.

[2]雷达.窥视与追问——读周大新《21大厦》[EB/OL]. http://www.gaokao.com/e/20090824/4b8bce609f55c.shtml,2009-08-24.

(编辑:唐芳)

On the Theme of "City and People"in Nanyang Writers’ Creation——A Case Study of Zhou Daxin

LIU Cai-xia

(Literature and Art Department, Xinya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The Nanyang writer group is a forc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literary world, and Zhou Daxin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Starting from the theme of "city and peo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Zhou Daxin's two famous novel, this paper examins the changes of people’s spirit influenced by the living space , and thus reveals the writer’s profound concern on the ill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Keywords:Nanyang writers; Zhou Daxin; city and people; change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978(2016)01-0073-03

作者简介:刘彩霞(1981—),女,山东海阳人,讲师.

基金项目:2015年度省社科联、省经团联调研课题(SKL-2015-1123).

收稿日期:2015-12-03

猜你喜欢
周大新变迁
周大新称长篇小说是小说家族里的“长子”
周大新 点燃自我 照亮生命
周大新小说《安魂》改编成同名电影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象棋子的变迁
周大新认为作家不能为改编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