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春风 涤荡心灵

2016-04-13 06:59钟顺利
关键词:人格教育语文教材渗透

钟顺利

摘要:“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人格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在学生的人格教育中,语文教材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因课制宜,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材;人格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3-0039-03

“语文教材中渗透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内容。”是的,文学即人学,语文教材积淀着民族优秀的思想、人类文化的精华。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还应该弘扬人文精神,挖掘文化因素,健全学生的人格。《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将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上,这是对中学语文学习的全新理解,也是对语文人文精神集中而深刻的阐述。现今,人格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已日趋突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将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这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必须认真审视语文教材怎样渗透人格教育,并且深入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因课制宜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一、在语文教材中为什么能够渗透人格教育

(一)发挥学科特色,将人格教育融入课堂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具有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功能。众所周知,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此时,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状态,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出现,而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带来的心理重压,使他们不得不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内容、道德主题等便会比其他时期更敏感,更感兴趣。这时,我们语文教学就要趁机发挥人格教育的功能,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优势,结合课文,分析人物、阐释道理,将为人处事之道和人生哲理之思自觉融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品味文本时得到潜移默化的教益,进而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二)挖掘人文内容,渗透人格教育

人格是具有可塑性的,它不是天生的,是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而健康人格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纵观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其中贮藏着大量的人格教育因素:有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有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有赤子之心、手足之谊……这些内容为我们语文教师进行人格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他学科所难以企及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发掘出来,深入阐述,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铭记在心,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从而受用终身。

此外,与家庭、社会,乃至新闻传媒、影视作品对学生的影响相比,语文教学还具有时间固定、对象固定、教学场所固定等诸多有利条件,而学生对语文教师的崇拜、信任与尊重更是发挥人格教育功能的保证。

二、在语文教材中渗透什么样的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新时代精神融合而成的道德风尚教育,如保家卫国、尊老爱幼、刚正不阿、自强不息;如重情重义的价值取向、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诚实谦虚的处事态度、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等。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构建学生的理想人格,使他们成长为既有真才实学,又有高尚人格的跨世纪人才。

高中语文教材在学生人格教育上给了我们很多很好的范文,能够让我们对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人格教育。如《离骚》《荆轲刺秦王》《记念刘和珍君》《苏武传》等文章充分展示了仁人志士们高尚的爱国情怀;《陈情表》《大堰河——我的保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诸文将骨肉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老人与海》《囚绿记》等文表现了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小狗包弟》指出了“人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地活下去”,揭示了人生反思、忏悔的意义;《游褒禅山记》告诉人们做事“要有志”“要深思而慎取”;《短歌行》则表现了渴求人才、建功立业的豪情,《师说》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从师标准;《过秦论》传授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热爱生命》劝勉人们应该抓紧时间,热爱生命和享受生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命;《窦娥冤》热情地歌颂了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定风波》表现了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劝学》要学生掌握逐步积累的学习方法,养成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

是啊,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有许许多多帮助学生成长的丰富素材,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最佳资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点和优势,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文的阅读与赏析,将这些人格教育的内容融入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

三、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人格教育

(一)赏析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教材中众多古圣先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名言警句,这些都是我们正面进行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课文人物形象的赏析,可以让学生从或恶或善,或奸或忠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通过灵魂的激荡、情感的洗礼,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道德评判的褒贬。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正面人物身上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领会应该怎样培养向善之心,如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习蔺相如的有勇有谋、不畏强暴、维护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一些人格有缺陷的人物中探寻丑陋人性,树立去恶之志,如我们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形象进行讨论分析,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的害怕变革、苟且偷安、可恶可憎而又可悲可怜的知识分子形象典型——别里科夫,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不自觉的维护者,又是沙皇专制制度可怜的牺牲品。这样,学生在对文学形象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无疑也是一次自我教育过程,这样更能促使他们去思考人生,反省自己,扬善惩恶,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探究情与理,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情理兼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动之以情,就是要用作品中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我们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爱国之情,产生对《雷雨》中周朴园的虚伪、凶狠、善变丑恶灵魂的厌恶之情,感受《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对反动派屠杀革命青年的无比愤慨之情等。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便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晓之以理,就是要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去启发学生。作品中的“理”,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文本之内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让他们明白深蕴其中的哲理。例如《劝学》一文中,使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明白“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修身养性,从而达到较高的境界”的道理;《师说》一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他们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学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他们在获得充分美感享受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熏陶。

(三)依托课堂教学,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众所周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一些应该怎样爱国爱家、孝顺父母、具有远大志向、博大胸怀等大道理,那么,依据中学生这一时期的逆反心理特征,他们定会对这种说教的方式表示反感,甚至会把这类课文的学习与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使语文课失去了原本应有的丰富多采的特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紧扣课文内容,发挥语文科人文性的特点,辅之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为一个公民所应具备的人格魅力,切忌只讲大话,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不会有抵触情绪。如在教读《陈情表》时,我不仅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李密的至情至孝的人格,还向学生介绍了“二十四孝”中古人行孝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从内心具体而微地感受古人孝心孝情;接着又适时地让他们回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并且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孝顺父母教育,引导他们谈一谈与父母之间的感人亲情故事或者与父母之间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赡养父母、孝敬长辈的优良传统,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这样,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种美好的人伦思想,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中学生的人格是具有可塑性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我们要始终怀有“育人”“立人”之心,自觉地把人格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深入人心、深得人心!

【责任编辑 纪敏】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语文教材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