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的词汇化过程及其演变动因

2016-04-14 00:13胡梦尧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构式句法词义

胡梦尧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悉心”的词汇化过程及其演变动因

胡梦尧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短语“悉心”在唐五代时期已完全词汇化为一个副词,它的词汇化是句法位置、语义变化、使用频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构式“悉心+VP”为“悉心”的词汇化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构式中“悉心”后出现与“悉心”意义不同的动词性成分VP,使“悉心”在句中的语法地位发生变化,出现在状语的位置上,应分析为一个副词。

“悉心”;构式;词汇化;动因

现代汉语中“悉心”是一个副词,表示“用尽所有的精力”[1],用于谓词性成分前,如:

(1)邻居俞大姐会善待她的猫,让我在她走后把猫交给她,总不相信我会悉心照顾它。(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2) 在母亲的悉心培养下,欧阳文秀二十多岁时,就成了台湾第一流的提琴手。(叶永烈《弦外之音》)

在古汉语中“悉”和“心”本是两个独立的词,“悉”的词义是“详细地知晓、知道”, “心”的词义是“心脏、内心”,组成谓词性短语“悉心”的意思是“详细知晓其内心的想法”。在历时的演变过程中,“悉”与“心”两个词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乃至消失,最后凝固成为一个副词。

现探讨“悉心”由短语词汇化为一个副词的过程及其词汇化演变的动因。

1 古汉语中“悉”的词义:“详尽也”

《说文》:“悉,详尽也。”此为本义,后引申为动词,译为“详尽地知晓、知道”[2]。如:

(3)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昭明文选》)

(4)丞相亮甚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三国志》)

例(3)和(4)中“悉”用于NP前,充当句子的谓语,为动词。

随着语言的演变和“悉”字使用频率的增加,“悉”的句法位置不再局限于 “S+悉+NP”构式中,且构式“S+悉+NP”中的NP也趋向于省略。由于句法位置的变化会引起词性和词义的变化,“悉”的句法位置发生变化后,词性和词义也发生了变化。

“悉”的句法位置的变化:可位于句子末尾充当形容词性谓语,表示“周密、详尽”之义。如:

(5)时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汉书·张释之传》)

(6)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史记·卷三》)

例(5)和(6)中“悉”出现在“NP+(adv)+悉”构式中,“悉”在句中充当谓词性成分。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且表示“详尽地知道、知晓”义的“悉”后需要接宾语,但上述两例中的“悉”后没有宾语,动词“悉”前一般不出现表程度的副词“甚”或否定副词“不”,由此推断“NP+(adv)+悉”中的“悉”为形容词,意为“周密、详尽”。

在动词“悉”到形容词“悉”的演变过程中,“悉”的词义逐渐泛化。“泛化是指实词语义的一般化、扩大化、抽象化。它的前提是实词语义中,部分具体义素发生脱落、词义的适用范围扩大。”[3]形容词“悉”的语义泛化,出现在“悉”后的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后可接NP或VP。当形容词“悉”后接VP的构式大量出现时,“悉”的词性逐渐发生变化,被重新分析为一个副词,表示“尽、全部、都”之义。如:

(7)王命众悉至于庭。(《尚书·盘庚上》)

(8)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初见秦》)

(9)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史记·留侯世家》)

实词“悉”语法化为副词“悉”,在商周时期已产生,在后世著作中,形容词“悉”出现极少,“悉”的动词和副词用法一直沿用到后世文言作品中。“悉”在上古汉语时期已完成了语法化过程,为“悉心”的词汇化为副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古汉语中“悉心”连用构成短语:“用尽所有的精力”

“悉心”连用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但用例极少,例如:

(10)今伍子胥忠谏而死,是天气前见,亡国之证也。愿君悉心尽意,以说国人。(《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11)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鬼谷子·忤合》)

(12)阳虎议曰:“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之,不肖则饰奸而试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例(10)可以看作是“S+悉心+VP”,“君”为“愿君悉心尽意”中第二层主语,“悉心”与“尽意”的语义相似,都表示“用尽所有的精力”,二者又处在谓语的位置,由此推断出,此例中的“悉心”为述宾短语,表相似意义的“悉心”与“尽意”在句中构成并列关系。上文谈论到动词“悉”表示“详尽地知道、知晓”之义,动词“悉”与名词“心”组合而成的述宾结构表示的意义为“详细知晓其内心的想法”,但在构式“悉心1+VP”(“悉心”与VP为并列关系)中,短语“悉心”表示“用尽所有的精力”,“悉心”的词义发生变化,这是语义引申的结果,但构式“悉心1+VP”不是“悉心”被重新分析为副词的语言环境,在此不对其展开论述。

例(11)中“不+悉心+VP”,该构式的结构层次为“‘不悉心’+VP”,“不悉心”与VP是状中结构,是结构的第一层,“不”与“悉心”也为状中结构,是结构的第二层,“不悉心”修饰限定其后的VP,在句中作状语。例(10)中“悉心+VP”中“悉心”为述宾短语,处于主要地位;而例(11)中的“悉心”在句中充当状语,处于次要地位。但可以从结构层次上将两个不同性质的“悉心”区分,假设两个构式的“悉心”前都有副词,例(10)的结构层次为“不‘悉心+VP’”,例(11)的结构层次为“‘不悉心’+VP”,从两个结构层次可以看出“悉心”所处的结构层次不同,其语法地位也不一样,因此可得出“悉心”在两个构式中的性质相异。例(11)中的“悉心”还不能视为一个副词,因为此时在句中作状语的“悉心”使用频率较低,只能推断“不+悉心VP”中的“悉心”在句中可充当状语,为副词用法。

例(12)中“悉心2+VP”中(“悉心”与VP不为同义关系),可以理解为状中关系,“悉心”修饰“以事之”,介词“来”引出动作“事”,“悉心”置于介词“以”前,由此可知,此例中的“悉心”在句中充当状语,具备副词的用法。

从上述三例的分析看,先秦时期短语“悉心”可在句中充当谓语、状语,充当谓语的“悉心”主要出现在“悉心VP”中,“悉心”与VP的语义相近,“悉心”与VP的结构关系为并列关系;充当状语的“悉心”主要出现在“悉心VP”中,“悉心”修饰限定VP。构式“悉心2+VP”是“悉心”词汇化为副词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环境。

3 “悉心”词汇化过程的三个阶段

“悉心”的词汇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过渡阶段和完成阶段。先秦时期“悉心”已有词汇化萌芽,但很罕见,“悉心”词汇化的萌芽主要出现在构式“NP+(adv)+悉心”中。秦汉至魏晋时期,出现与“悉心”同义的结构VP,二者在句中为并列关系,“悉心”在句中作状语和谓语的用例情况相当;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VP语义发生变化,不再单独表示与“悉心”相同的意义,这一变化为“悉心”被重新分析为状语奠定了基础。隋唐以后,构式“悉心2+VP”中“悉心”作状语的用例逐渐增加,“悉心”的词汇化进程逐渐加快;五代时期,“悉心”的副词用法已趋稳定。由此可推断,“悉心”在唐五代时期最终词汇化为一个副词。

“悉心”词汇化萌芽阶段、过渡阶段和完成阶段三个进程中的书证如下。

3.1 “NP+(adv)+悉心”

在构式“NP+(adv)+悉心”中,“悉心”后没有出现其他成分,可以明显看出“悉心”在该构式中充当谓语,如:

(13)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其各悉心,惟思变意,明以经对,无有所讳……(《汉书·卷一0》)

(14)吾方远游,将有所委,尔宜悉心,慎终其事。(《大唐西域记》)

(15)举蒙采问,敢不悉心,谨条鄙见,置陈如左。(《全刘宋文》)

上述三例中“悉心”在句中作谓语,其中“悉”为动词,“心”为名词,“悉心”为述宾短语。例(13)中“悉心”表示“理解我的苦心”,动词“悉”表示“理解”,“悉”与“心”之间省略了修饰名词“心”的定语“我”。例(14)和(15)中的“悉心”均为谓语。其后,“悉心”后出现了“VP”。“悉心+VP”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有的“悉心+VP”在句中充当谓语,可把这类构式标注为“悉心1+VP”;有的“悉心+VP”是状中短语充当谓语,则把这类构式标注为“悉心2+VP”。

3.2 “悉心1+VP”

(16)丘尝悉心尽志,已入其中,前有高岸,後有深谷……(《韩诗外传》)

(17)承天之大,典览群下,使各悉心尽虑,议郊祀之处,天下幸甚。(《汉书》)

(18)“汝前奏事几累我,然而今后但须悉心尽言,无以前事为虑。”(《旧唐书》)

上述三例中,“悉心1”与VP的意义相近,可分析为谓词性联合短语,在句中作谓语。“悉”与“尽”的意义相同,表示“用尽所有的精力做某事”。

构式“NP+(adv)+悉心”中的述宾短语“悉心”与构式“悉心1+VP”中的述宾短语“悉心1”的意义不同,后者的动词义更虚化,在构式“NP+(adv)+悉心”中述宾短语“悉心”主要表示“理解(我的)苦心”的意义,而在构式“悉心1+VP”中“悉心1”表示与VP相同或相似的意义——“用尽全力”,从此可看出短语“悉心”的意义逐渐抽象化,短语表达的意义范围扩大。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和古籍检索系统中搜集的语料来看,构式“悉心1+VP”的用例不多。语言的使用遵循经济、简洁的原则,构式“悉心1+VP”没有遵循语言经济原则,这种构式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淘汰,构式“S+悉心1+VP”中与“悉心1”表示意义相似的VP的使用逐渐消失,重新取代VP的是与“悉心”语义不同的VP。语义的改变也会影响句法位置的变化,“悉心1”与VP的语法地位也会发生变化,VP处于主要地位,在句中充当谓语,“悉心1”被重新分析为状语,记作“悉心2”,“悉心”句法地位的变化,推动了“悉心”的进一步词汇化。

3.3 “悉心2+VP”

构式“S+悉心2+VP”中“悉心2+VP”为状中短语,“悉心”与VP的句法地位也不同,“悉心”在句中为状语,限定修饰谓语VP。汉朝时期有较少的用例,例如:

(19)子大夫其各悉心以对,寡人将察焉。(《汉书》)

(20)异不空设,必有所应,其各悉心直言厥咎,靡有所讳。(《后汉书》)

(21)攸每朝政大议,悉心陈之。诏以比年饥馑,议所节省。(《晋书》)

名词“心”本义为“心脏”,后引申为“内心、心愿、思想、精神”等意义,“心”由一个表具体意义的名词演变为表抽象意义的名词。“心”的词义扩大为“悉”与“心”凝固成一个概念义创造了条件。上述例中“悉心”在句中作状语,修饰限定其后的动词性成分,由于汉朝时期“悉心”在句中作状语的用例较少,因此此时的“悉心”还不能将其视为一个副词。

唐五代时期“悉心2”在句中作状语的用例大量出现,而且“悉心2”后出现的结构多样化,可以是动宾短语,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趋向动词+VP,可见“悉心”在唐五代时期已凝固成一个词了,例如:

(22)古人相知,未必在早,必有急难,须悉心以告。(《北史》)

(23)兼谟谢曰:“朝法或未得中,臣固悉心弹奏。”(《新唐书》)

(24)长安中,尝语臣曰:“相王必受命,当悉心事之。”(《新唐书》)

4 “悉心”词汇化演变的动因

4.1 句法位置

“悉心”在句中的位置主要有两种:在句中充当谓语和在句中充当状语。当“悉心”出现在构式“NP+(adv)+悉心”与构式“S+悉心1+VP”时,“悉心”的词性为谓词性。当“悉心”后出现与其词义不同的谓词性短语时,“悉心”的动词义逐渐弱化,可见“句法位置是副词形成的决定性条件”[4]。因为“悉心”的句法位置发生变化的同时,语法地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悉心”的动词义弱化后处于次要地位,VP处于主要地位成了语义重心,“悉心+VP”就可以分析为状中结构。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悉”与“心”逐渐凝固成一个概念义,最终词汇化为一个副词。

4.2 语义因素

上文分析到“悉”词义的演变,“悉”的“全部、尽”的副词意义是由表“周密、详尽”义的形容词“悉”语法化而来,而形容词“悉”是由表“详尽地知道”的动词“悉”引申而来,“悉”的词义不断虚化,为“悉心”的词汇化提供了条件。“悉”与“心”之间的词义界限逐渐模糊,其中述宾结构“悉心”表示“用尽所有的精力”。从语义上看,“心”由表具体意义的名词向表抽象意义的名词性语素过渡。“心”的词义适用范围扩大,使得“悉心”的语义更加虚化、抽象。在“悉”语义虚化以及“心”字语义泛化的影响下,“悉心”逐渐凝固成一个词。

4.3 语用因素

汉语词双音节化的趋势和“悉心”使用频率的增加是“悉心”逐渐凝固成一个词的语用动因。由于 “悉心”中“心”的词义泛化,“悉”与“心”这一述宾结构中词与词之间的词义界限逐渐模糊,加上汉语双音节化的组块心理,“悉心”由一个结构松散的短语词汇化为一个副词。“悉心”处在构式“悉心2+VP”中时,“心”的语素义完全虚化,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悉心”后出现了动词性成分VP,“悉心”的主要地位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次要地位,在句中作状语,修饰限制其后的谓词性成分VP。使用频率的增加使“悉心”的用法在语言环境中趋于稳定,从“悉心”在句中充当状语的使用情况来看,“悉心”在唐五代时已完成了词汇化过程。

5 结 语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中的副词“悉心”是古汉语短语“悉心”词汇化的产物。在词汇化的过程中,构式“悉心2+VP”是短语“悉心”词汇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短语“悉心”中的“心”语义泛化,使得“悉”与“心”两词的意义凝固成一个概念义,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悉心”在唐五代时最终凝固成一个副词,其副词用法沿用至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391

[2]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4:638

[3]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17-24

[4]杨荣祥.汉语副词形成刍议:以近代汉语为例语言学论丛:第23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99-106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8.013

2016-03-12

胡梦尧(1991-),女,湖南湘潭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历史语言学。

H13

A

1673-2006(2016)08-0051-04

猜你喜欢
构式句法词义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句法二题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字意与词义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