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平滑对接

2016-04-14 02:13刘永怀
教育家 2016年32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传统

文/刘永怀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平滑对接

文/刘永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思想道德领域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作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可塑性较强的青少年群体,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无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奠基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其核心价值而言,至少包括这样五个大的方面:一是敬畏天地,体察阴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二是志存高远,理想大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三是家邦一体,国而忘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四是修身克己,知耻守节,清洁自奉,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五是孝亲以敬,为人以诚,崇尚道德,公平正义的社会风尚。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契合的,是一脉相承的。自启蒙教育阶段,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并为青少年建立正确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起到奠基作用。因此,实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平滑对接,对当今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弘扬“中和”“仁爱”的思想,与和谐社会教育对接

“中和”是指按“中庸”的标准去做事、去处理一切关系,就会达到处处“和谐”的状态。《礼记》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我们的先贤和先民,就是用“中和”这两个字,很好地处理了古往今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普遍面临的三大关系。

内有“中和”之质,外必生“仁爱”之念。有了“中和”和“仁爱”的思想,对大自然就必然会心存敬畏,心存感激,就会顺天应时,就会“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文言》),就不会片面主张征服大自然,就不会对大自然过度开发和索取,而是主动保护大自然,百般爱护环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有了“中和”和“仁爱”的思想,就必然会与人为善,就会推己及人,就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会“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就会使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每个单位、我们的整个社会,都充满祥和和欢乐,充满友爱和情谊,充满生机和活力。

我们将国学教育与学校语文教学、思想品德课程紧密结合,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和《论语》等传统国学课本成为学生的选读或必读教材,分年级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育,让学生感悟经典中所孕育的“中和”“仁爱”的思想。充分发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感受古人顺时而为的生存智慧,利用假日让学生走进自然,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竞选班级班干部,评选“三好学生”,成立学习互助小组等形式让学生懂得人与人相处之道,培养学生民主、和谐的意识。

弘扬“修齐治平”的思想,与理想信念教育对接

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关于人生价值和追求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弘扬和借鉴的。儒家文化认为人应该努力成为君子和士,而“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人的志向和理想是不可随便动摇的。儒家文化还为人生的励志规划了指示标和路线图,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生有了远大理想,有了为社会做贡献的抱负,就会自强不息,就会有浩然之气,就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李白为理想而 “铁杵成针”,司马迁为写《史记》而“忍辱负重”……这些故事表现了古人有一股为实现理想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对教育学生成才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我们围绕 “中国梦”重大意义阐述,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鼓励队员结合传统立志故事,谈愿望,谈梦想,填写心语交流卡,共谈理想。使学生们懂得“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锻炼身体,健康成长。

弘扬“匹夫有责”的思想,与爱国主义教育对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把家国视为一体,始终把族群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萌生发展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都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明写照。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的共识。

作为一个21世纪的中国公民,我们必须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强化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向历史上的志士仁人学习,始终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始终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们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请领导和师生在国旗下共讲祖国灿烂文化与荣辱史;讲革

命先辈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史;讲今天优秀中华儿女为捍卫国旗的光荣史。学生仰望冉冉升起的国旗,倾听着一切,心潮随之而激荡,深深体会到做中国人的自豪,在心里种下了爱国的种子。通过清明节的祭奠活动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学生正确的国家意识。

弘扬“修身克己”的思想,与行为规范教育对接

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古人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我国古代就有勇于自我批评、加强自身修养的传统。这对教育、引导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校园因我而更井然有序”大活动中开展了“课堂因我更安静”“课间因我更有序”“校园因我更干净”等系列活动。并结合每学期第一个月的“行为规范训练月”开展“啄木鸟在行动” “行为规范示范班”“文明班级评比”等活动。孩子在活动中,亲身去感受、去体会,形成良好的品格,锻造健康的人格。也正是通过寓教于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达成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以及各班班规的落实内容。

弘扬“崇道重德”的思想,与传统美德教育对接

崇道重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我们说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当今学者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为“十德”,即“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它涵盖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使人生的每个阶段、社会的各种角色、各行各业,都有明确的道德规范和操守,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等。

应当承认,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道德的现象和行为还相当严重。有亲不养者有之,见利忘义者有之,坑蒙拐骗者有之,食言而肥者有之……凡此种种,既违背社会主义道德和荣辱观,也有悖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使炎黄子孙为之汗颜。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深入学生心中、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花大的气力,要有方法和途径,要做深入持久的工作。

为此,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孝亲尊长”“诚实守信”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组织部分学生来到 “夕阳红”老年公寓开展献爱心社会实践活动。把培养“孝亲尊长”“诚实守信”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融于学校的德育体系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卷帙浩繁,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土壤和思想源泉。要想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平滑地对接起来。当然,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传统文化的参与、融入和推动。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保持时代的活力。文化不只是传承,更要创新。在创新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会越来越把历史上的核心价值,身体力行地传导到每一个公民的行为之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第一小学 )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传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