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那些花儿

2016-04-15 12:06李泛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彝族四川民族

位于四川西南的大凉山区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在这里半耕半牧,种植土豆、玉米、荞麦等农作物。他们依旧信奉靠天吃饭,普遍使用木制农具,生活维持在一种低水平的自然平衡状态。他们的住处简陋,室内昏暗、阴湿,有的是牛羊和人混处一室。

这里的基础教育薄弱,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受教育时间短,文盲、半文盲人数不降反升。很多辍学在家的孩子,农忙时下地劳动,平时在家照顾弟弟妹妹。

事实上,在我关注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十多年里,教育与留守儿童始终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国家很重视改善这些地区的教育环境,兴建了教学设施,但一部分成为空壳子。有很多支教教师来到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但是由于他们不懂民族语言,加上生活习惯与习俗的不同,很少有教师愿意留下来,扎根做教育。因此,这些地区教学凌乱、缺少系统,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本民族教师的匮乏,是当地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仅有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关爱。然而,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了摆脱贫困,外出讨生是很多家庭无奈的选择。不过,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家庭来说,由于知识水平、劳动技能的单一,以及受语言能力、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外出务工的机会也并不很多。

2013年5月,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坐在废弃老房子门口的塔吉克族母子俩。

这些拍摄于四川、新疆、宁夏、陕西等地区的彝、藏、塔吉克、维吾尔、回等民族儿童生活的照片,仅仅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也仅仅是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的冰山一角。留守儿童是中国3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和滞后的人口户籍管理制度的产物。受制于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绝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无法与父母一起在城市里生活、上学。伴随逐年增长的、基数庞大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困厄农村。全国妇联2014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 约6102.55 万,其中,小学(6-11 岁)学龄阶段儿童的数量为 1953 万。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经济不发达省份,且相对于经济发达省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普遍较差。

2006年12月,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在山头做小买卖的彝族少年。

不过,物质的匮乏并不一定意味着精神的虚空。例如,在外人眼里生活苦难的彝族人,几千年来却在荒凉而贫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强大的信仰是他们独特的文明之根。从另一个层面上,彝族人比任何一个民族更懂得明察天意,他们有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民族,他们比城市人更享有灵魂层面的富足。现代文明不过是世界的一个维度罢了。

2009年1月,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在雪地里奔跑的彝族儿童。

(李泛,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彝族四川民族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MINORITY REPORT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四川九寨沟发生七级地震
传承 民族 文化
对四川新高考中的不等式问题的一点思考オ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云南省代彝族文人文学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