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网语进入新闻文本的利弊

2016-04-16 16:45王卫明
法治新闻传播 2016年2期
关键词:网语新闻媒体网民

■王卫明 郑 俊 曾 绯



网言网语进入新闻文本的利弊

■王卫明 郑 俊 曾 绯

网言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由此产生网言网语。①网言网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淘汰的过程。网言网语的出现和使用,都是出于某种目的,或为了追求使用方便,或为了抨击现实,或为了追赶时尚,或为了其他目的。网言网语是网民较为认同的语言形式,所以,在新闻文本中使用这种特殊的语言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只不过,网言网语进入新闻文本,既有其利,又有其弊。

一、网言网语的特征

(一)快速流行于网络空间

新媒体在传播规模与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更是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信息发布上的垄断地位,保障了受众的话语权,网络舆论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加深。新事物、新事件、新现象的出现经网民趣味的交流、智慧的调侃、创意的批评形成具有新鲜色彩的网络词汇,加上网民在追求、接受新事物上的独特优势,经网民大量使用、转发,能够迅速流行于网络空间。

(二)使用者较为小众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②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其中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毫无疑问,网络语言在其网络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相对于全国人口,网民的数量只占半成比例;一些低俗、不健康的网言网语也只是“流行”于少数人群当中;而由于年龄、兴趣爱好、交流习惯的不同,网络中会形成不同的群体,如BBS、贴吧等,特定的群体在交流中会使用符合该群体认知水平、交流习惯的网言网语,这就导致网言网语被切割成多个部分。

(三)方便使用,表现力强

网络语言可以说是汉字在网络上不断更新变化的体现,网民在交流中创造出具有时代性的新词汇。网民在交流中用“886” “555”代替“拜拜了” “呜呜呜”,除了方便使用外,还节省了聊天时间。 “表叔” “房姐” “坑爹”都形象地描述了社会上特定的事件,表达了网民的意愿与思考。 “亲”原本用于淘宝交易中替代“你好”,形象地表现了买卖双方良好的交流氛围,“Duang”能够作象声词、量词、形容词使用,用来描述某种事物加特效后产生神奇效果的状态,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二、网言网语进入新闻文本的好处

(一)容易引起共鸣,吸引阅读

不论是何种媒体,其创造的新闻产品都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受众去阅读、观看、点击,不论传播技术如何发展,“内容为王”始终是新闻领域最高标准。然而新媒体的发展,在完善受众阅读体验的同时,也将受众淹没在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之中。大量的同质化新闻呈现在受众面前,使得一些有用的、原创的信息被覆盖。如何成功吸引受众阅读成为新媒体致力于解决的难题。网络语言由于产生于网民的交流中,依附于网民的日常使用习惯,与网民有天然的亲密性。在“别再找我体”红及网络之时,头条网图片报道《对不起,我要去新疆了,别再找我了……》,江西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对不起,我要去南昌了,别来找我了!》,主要内容是展现各地的风光图片,引起网民的强烈共鸣,吸引了本地用户点击阅读并转发。据报道,本地公众号只要能抢占先机的,并以《对不起,我要去××了,别再找我了!》为标题的,都能获得10万+的阅读量。因此,在文章标题处或文章中使用适当、合理的网络语言,加上原创的内容,搭乘热点事件的“顺风车”,不仅能够使本文章在同类文章中脱颖而出,更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

(二)增强时尚色彩,平易近人

时新是新闻的生命。时新并不只是对新闻题材方面的要求,也是对新闻语言的要求。不仅强调新闻时间新近、内容新鲜,也强调新闻在语言运用上讲究时代感、现实感。网络语言诞生于网民的交流过程中,是经过大量的运用而形成的广泛认同,可以说是广大网民“智慧”的成果。网络词语能够流行也归因于它自身所携带的“时尚”的因素,是新事物的代名词。浙江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壕!象山80后老板一口气买十台玛莎拉蒂奖励员工”,搜狐新闻网“小鲜肉!央视90后帅气男主播走红”,人民日报“反腐需要群众给力”,无疑增强文章的时尚色彩,给受众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也能够一改媒体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形象,达到平易近人的效果,让读者阅读后有话说,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

(三)转变语言风格,新颖风趣

“涨姿势!鸡蛋壳这十六大妙用你根本想不到……” “教育部‘放大招’家长注意看你的学区房买对了么” “关门,放水,央妈拼了!” “2015这一年,看看夏宝龙的 ‘时间都去哪儿’”,教育部 “放大招”、央行比喻成 “央妈”、搭乘 “时间都去哪了”的热度,这种口语化、幽默化、网络化的语言表述风格与表达方式,不仅让受众感到熟悉、亲切,增强了新闻文本的吸引力,也一改新闻媒体正式、严谨、专业的语言风格,使文本语言变得风趣、幽默,贴近生活,增强了新闻文本的可读性。当“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在网络上火热之时,新浪新闻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为标题刊登了一篇关于地沟油事件的新闻,以热门网言网语来报道社会事件,语言风趣幽默,极具批判、嘲讽色彩,提高了新闻文本的独创性,为新闻增色。

三、网言网语进入新闻文本的弊端

(一)若未介绍新闻背景,受众可能会产生理解障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1.4%、23.8%③。我们且不说低龄和高龄人群在追求新事物上存在差异,就算是网民中的主流人群,也无法紧跟社会热点的变化,更何况认知水平和兴趣点也会因人而异。经济观察报网“央行首席经济学家称不加入‘大TPP’会因此损失2.2%的GDP”,全文中未对“TPP”作出解释、说明,不知情的受众就会“雨里雾里”,不知所云。 “狗带” “鸡爪女” “瓜子哥”等都是紧跟社会时事产生的网络词汇,具有特定的背景环境,新闻媒体在不做备注的情况下使用了这些网络词汇,受众可能会产生理解障碍,而媒体也达不到预想的传播效果。

(二)语言文字规范性遭到破坏

新闻是传播的媒介,而新闻中的文字是人们获取信息的载体,对新闻中文字的规范使用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南昌晚报》的“Duang!南昌富豪酒店昨晨10秒爆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酒店倒塌的瞬间,如同加了特效一般,让受众能切身体会到现场场景的壮观,是其他词汇所不能表达的。但在中国传统的词汇中,Duang是不存在的,它的出现是由成龙代言的一则洗发水广告引起,之后被网民将“成”与“龙”合并而创造出来的新词汇,显然不符合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类似的“焚蛋” “杯具”“偶” “人肉” “人艰不拆” “然并卵”等,都是网民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曲解内涵或仿造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对语言文字的规范性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三)放大低俗词汇的恶劣影响

网络词汇产生于网络环境,带有随意性和低俗化的特点,有些“流行”的网络词汇格调不高、品味低下,如“你妹” “草泥马”等。由于新闻媒体在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加之新媒体具有超越时空的传播优势,新闻媒体一旦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了这些词汇,其影响力就会呈“病毒式”蔓延开来。如江西日报微信公众号“江西哪市房价吊炸天?你不得不看的房事!”,东方网“2名中国女游客日本机场撕逼,日网友: ‘没有道德’”,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地气”,让类似“吊炸天”“撕逼”等低俗、不文明的词汇进入新闻文本的情况已是常事,给新闻媒体形象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再者,新闻媒体是受众沟通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纽带,如果网民在接受媒体“宣扬”的同时,将低俗、不文明的网言网语带入到现实生活的交流中,带来的恶劣影响不利于和谐、文明社会的养成。

四、对网言网语进入新闻文本的建议

网言网语的利弊还需接受实践的检验,但由于新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受众的广泛性与传播的超时空性要求在新闻写作时对网络词语的运用要慎重。然而,对网言网语弊端的治理不可能只是落在媒体的肩上,更依托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笔者从管理部门、媒体单位、编辑记者三个方面出发,提出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管理与监督;制定使用规范,加强媒体内部监督;慎用网言网语,树立正确榜样,力求能够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

(一)管理部门: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管理与监督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呈相互影响之势。在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对网络的治理也显得格外重要。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在全社会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2006年3月1日,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其中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网络语言。规定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信息产业等行政部门负责对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以及中文信息技术产品中的语言文字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不敢否认上海市在推进通用语言文字方面所做的努力,但目前的现状说明,单就上海市做的努力很明显是不够的,全国各地方省市也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大的框架下制定符合本地方实情的具体实施办法,对网络不文明用语形成围剿之势,净化网络环境;同时,也要设立专门的监督与管理部门,主动对网络上出现的低俗、恶劣的网言网语进行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评估与惩罚机制,增加新闻媒体的违规成本,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新闻媒体在使用网言网语时多一些思考,做到不用低俗网言网语,规范使用网言网语。

(二)媒体单位:制定使用规范,加强媒体内部监督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网言网语是把双刃剑,用好用坏在于记者的认识,通俗与低俗也只是在一线之间。因此在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方面制定相关的规范与原则,就显得尤为必要。媒体应使用高频、健康的网言网语,在运用时要加备注、说明,降低受众在理解上的难度,增强新闻文本的可读性。其次,要发挥新闻媒体内部工作人员的作用,加强从记者、校对、编辑到总编的层层把关,发挥“吹毛求疵”的精神,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对网络语言的认识,力求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最后,新闻媒体还要制定奖惩机制,有利于改变新闻工作人员在用词方面的随意性,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是提高新闻作品质量的关键。

(三)编辑记者:慎用网言网语,树立正确榜样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新旧媒体之间的竞争变得愈加的激烈,受业务标准的影响,为了吸引受众点击阅读,记者编辑在新闻写作时会注重使用一些“技巧”,而对网络语的滥用就是其中之一,这不仅对社会及公众产生了不良影响,也损伤了记者个人及新闻媒体的形象。新闻媒体具有教育民众、普及知识的任务,这就要求记者编辑在新闻写作、把关时一定要认清有无必要使用网言网语,如果非用不可,也要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影响,采取补救措施,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记者编辑应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网络网语,重新塑造规范用语的“正统”地位,让公众在交流中自觉摒弃那些低俗、不雅的语言文字。

(作者分别系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南昌大学图书馆馆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党报在媒介新格局中的角色研究”〈批准号14BXW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于根生:《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

③同上。

猜你喜欢
网语新闻媒体网民
网语
网语
网语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别让“网言网语”败坏“语言生态”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